花间书斋

成功之门原来虚掩着
个人资料
正文

泰山游怪记

(2010-09-04 19:47:06) 下一个


泰山游怪记


宋德利


泰山之美令人赞叹。泰山之奇令人惊喜。前者毋庸赘述,后者当说分明。泰山的惊人之
处不在其山,不在其水,而在于它把许多人从两腿之物变成了三腿之物。我便是其中之
一。何为两腿变三腿?其实说到这里,脑筋快的人应该已有答案。如果我把一个早已被
人说滥了的谜语再重复一遍,恐怕人人都会明白了。那谜语说的是:小时四条腿,大时
两条腿,老时三条腿。打一物。这一物就是人。因为人小时侯不能站起来走,只能手脚
并用地爬行,这叫四条腿。长大后才能用两腿走路。老了腿脚不利落,需要借助于拐杖
走路。这便是三条腿说法的由来。

那年夏天,我到泰山去旅游,只见从泰山脚下往上的沿路两旁,卖纪念品的小摊一个接
一个。摊上的纪念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这些纪念品大都与泰山有关。不过也有
一种物品,一开始我无论如何也没法与泰山联系在一起。那就是手杖。长的短的。直的
弯的。竹的木的。黄的黑的。刻的画的。简直成了手杖的海洋。也不知哪里来的这么多
的手杖,这可真是“有鱼没鱼市上看”。更令我惊奇不已的是,竟然连十来岁的孩童也
拄着手杖。我在纳闷,怕不是这许多儿童到了泰山就变得未老先衰吧。

面对这林林总总的手杖,会让人想到《山海经》里夸父追日的故事。书里说:“夸父与
日逐走......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邓林就是桃林。是说夸父追日而
死,遗留下的手杖化为桃树林。这说明夸父的手杖来自桃林。按照这种说法,如果这些
当代的夸父把这许多手杖全部扔在泰山,说不定泰山上会出现一眼望不到边的桃林。这
也倒给泰山平添了一道秀美的风景线。

古往今来,手杖运用最多的当属老人。因此,在中国古代谈及手杖,往往和尊老优老联
系在一起。明朝谢肇制云:“古人以几杖为优老之礼”。在《周礼》、《礼记》的许多
篇章中,都记载一种“王杖”制度。尽管说法不一,但共同之处都是说在王国的一定范
围内,老人可以持有一根威严的手杖。如《礼记.王制》在论及人的年龄时写道:“五
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矣。”与不同
年龄相适应的有不同的手杖和不同的使用范围;“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
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其室以珍从。”

孔老夫子对周礼最为推崇,他对手杖的应用也最讲究分寸。贾谊的《容经》记载了一段
在孔子周游列国途中,他的学生子贡拜望他的情况:“子贡由其家来谒孔子,孔子正颜
举杖磬折而立曰,子之大亲毋乃不宁乎?放杖而立曰,子之兄弟亦得无恙乎?曳杖倍而
行曰,妻子家中得无病乎?”由此可见,孔子杖履优游,动则为法。一根手杖被他用得
如此出神入化。正明的《吕氏春秋》中说:“孔子以六尺之杖,论贵贱之等,辨亲疏之
义。”

汉朝立国,尊老优老的“王杖”制度进一步得到了贯彻实行,而且被列入法律。《后汉
书.礼仪志》中曾有记载,但比较笼统。而《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书令二十六简》则
能使我们了解当时“王杖”制度的具体情况。它的主要内容是说年龄在七十以上的老人
,由朝廷赐予“王杖”。就是一种顶端雕刻有斑鸠形象的特制手杖。持“王杖”者在社
会上享有优待和照顾。例如,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当于俸禄六百石的官吏,出入官府可以
不受礼节限制。如果有人胆敢欺侮持“王杖”的老人,将按蔑视皇上之罪被处死。此外
持“王杖”者从事小买卖,可以免税。《王杖诏书令》中对于照顾持“王杖”的鲧寡孤
独,老弱病残者,也另外还有一些褒奖的具体规定。

手杖虽说主要是为老年人准备的,但是对于身强力壮者也不无用途,比如对游人就颇有
助益。对于历代诗人游历名山大川来说,那更是不可或缺。因此手杖备受诗人的称道。
晋人陶渊明云:“良辰入奇怀,挚杖还西庐。”唐人王维云:“依杖柴门外,临风听暮
蝉。”宋人苏轼云:“竹杖芒鞋取次行,下临宫道见人情。”

到了清末民初,伴随西风东渐,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传到了中国。与此相
应的,手杖也染上了新的时代色彩。于是出现了“自由棍”、“文明棍”一类新式手
杖。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挥舞的“文明棍”,农民称之为“柿油棍”。
旧中国上海人力车以站数计算距离和收费。一些手持“文明棍”的地痞流氓一上车,车
夫问他座几站,他有口不开腔,而是用“文明棍”在车夫眉上敲打一下、两下、三下或
多下,算作对站数的回答。这正是对“文明棍”的莫大讽刺。

在西方国家,手杖的使用也很风行。一些国家的古代皇帝握有许多根金质手杖,以此作
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到十七、十八世纪,欧洲人已经像现代人挑选领带一样,喜欢选
择各色各样的手杖,再配上适当的服饰,成为显示高雅风度的必需品。法国哲人伏尔泰
在衣柜里存放着七十五根手杖。他不时地向客人展示,以证明自己的确风度翩翩。在十
八、十九世纪的一些西方小说里,手杖是作家笔下的宠儿,它不是暗藏着的一柄利剑、
一支上了毒药的飞标、一条能致人死地的毒蛇,就是纨绔子弟在赌桌上拨弄赌注和彩票
的工具。

眼前有这么多手杖,而且有这么多人在买。恐怕他们不仅是为了爬山借助它省把力气。
我想多半是为了买个纪念品。入乡随俗,我也买一根。我选中的是一根绘有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的黑漆手杖。我拿着这支手杖立即感到自己真的像长出了第三条腿。那种感觉
前所未有的奇妙。拄在地上,大有三足鼎立之感。百十多斤的体重,原本只被两个支点
来支撑,现在却是由三个支点来支撑,感觉相当平稳。想当年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
国曾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可是并不像我现在这样平稳,因为那三足中的任何一足,都
想以自己这一足着地,不甘心和两外两足合作,怕的是和自己三分天下。于是大动干戈
,杀得难解难分。相比之下,我就越发感觉良好,并高兴得忘乎所以,竟然时时举起这
黑漆漆,亮光光,瘦溜溜,干瘪瘪的第三条腿,对着泰山的壮丽景色指指划划。显示出
一种潇洒,一种飘逸,一种悠闲,一种自得。而一旦再拄在地上,却又莫名其妙地感觉
到老气横秋,未老先衰,及至老态龙钟,步履蹒跚。

说起来,这第三条腿虽然使我思想上出现了复杂多变的感觉,但在泰山上毕竟还是派上
过用场。而一离开泰山,那就再也没有用武之地了。不过我可以留到自己真正年迈体弱
时用,也算未雨绸缪吧。要是等不了那么久远,我可以先让给老母用,这也不失为一种
孝心。可是想到这里,我又不禁感到浑身发冷,因为此时我脑海里出现了龙泉寺手杖的
故事。

龙泉寺是辽宁省千山风景区一处古刹。传说古刹有一佛龛内藏有明代高僧普安的一根手
杖,名曰“普安杖”,明亮如镜,光可鉴人。在清朝同治年间,盛京(今沈阳)有一侍
郎到千山游玩,见了这根手杖,爱不释手,遂索要回家,送给老母,但未过几日,他却
手捧着用黄绢包裹的手杖,带着一群吹鼓手,吹吹打打地送了回来,并施舍了许多香资
,原来侍郎把手杖带回家后,其母大喜,杖不离身,然而只要拄杖便心神不宁。侍郎思
量必有原委,恐生不测,只好将手杖奉还原处。后人写诗记述:“一番小劫下千山,法
杖显灵岂等闲。可笑达官全孝道,无端劫去又空还”。

这仅仅是有关手杖的一段趣闻。究竟侍郎是行劫心虚,还是迷信鬼神,暂且不论。反正
这一故事倒对我产生了作用,因为至今,那根手杖我也没敢给老母用。母亲大人万一真
的因为拄了我的手杖而得了心疼病,我不是弄巧成拙吗?到那时,我不仅落个不孝,而
且罪该万死。要是说严重一些,老人家万一出个三长两短,我非得落个故意谋杀罪不
可。如果真的落到这步天地,我就是跳到黄河也洗不清。正因为这个原因,那根手杖至
今仍然在我家的墙上挂着。对于我来讲,它恐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只是“聋子耳朵,
摆设”,因为身体硬朗,腿脚利落的我,离老态龙钟,蹒跚移步的日子似乎还不只一年
半载。恐怕在今后这漫长的日子里,这根寻常的手杖也只能充当我向朋友吹牛的谈资。
有诗为证:

泰山归来不说山,
一根手杖吹破天。
洒洒洋洋侃到此,
兴致犹存待余篇。


2001年 4月27日纽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