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书斋

成功之门原来虚掩着
个人资料
正文

点品月亮诗《含苞的红梅》

(2009-04-17 19:33:04) 下一个

点品月亮诗《含苞的红梅》

 

 

 

含苞的红梅

 

秋月

 

漫坡白雪

映照含苞欲放的梅林

雪白血红

恰似点缀了

一颗颗纯洁的心

纯洁的没有一丝

人世间的纤尘

 

阵阵微风

伴随天籁神韵

轻轻拨动那点点红梅

犹如你的唇

欲拒还迎

等待着吻

 

朵朵浮云

可问一问

我远方的亲人

是否还记得昨夜的

温存?

 

 

点品:

 

 

粘而能脱,脱而能粘

 

 

你这首诗是咏物诗。古典咏物诗讲究一对“粘脱”关系。要做到“粘而能脱”、“脱而能粘”。“粘”就是紧扣所咏之物,“脱”就是摆脱所咏之物。太“粘”则死,太“脱”则虚。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有点“不即不离”、“朦朦胧胧”的韵味。在紧扣所咏之物具体描写时,又能灵活放开,这就使“粘而能脱”;在拓展思路放开描写时,又不脱离所咏之物,这就是“脱而能粘”。现举例说明:

 

辛弃疾

(忆吴江赏木樨)

 

少年同饮,忆向吴江醒。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  //   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上片只是从游踪引入桂花。诗人没有专门紧扣桂花,而是结合自己的一段游玩时邂逅桂花的经历而写,意境开拓,情感真切。少年时某个秋夜,在吴江痛饮醒来,看见一轮明月当空,映着团团的桂树影。江边桂花绽放,犹如水沉(焚香的香,水沉是一种香的名字)般的幽香,飘散浩渺的十里烟波之上,别是一番清冷的情趣。这段描写虽然洒脱自如,但却没有离开桂花。这就是“脱而能粘”。

 

下片则是具体描述桂花。但却没有死死地摄影似地描述,而是将题材荡开,引发出宫中美人。诗人用“一点宫黄”来描写桂花的黄颜色,令人联想到宫女。宫黄是指古代宫女以黄粉涂于额头,属于淡妆。尤其末句,没有具体描写桂花的形象,而是及其夸张地赞赏桂花染香整个世界的精神。这些就是“粘而能脱”。

 

 

 

《含苞的红梅》第一段:

 

漫坡白雪

映照含苞欲放的梅林

雪白血红

恰似点缀了

一颗颗纯洁的心

纯洁的没有一丝

人世间的纤尘

 

描写梅花,属于“粘”,但“粘而能脱”,因为你从第四行就荡开梅花具体形象,写其点缀纯洁之心的精神。

 

 

第二段:

 

阵阵微风

伴随天籁神韵

轻轻拨动那点点红梅

犹如你的唇

欲拒还迎

等待着吻

 

也是先“粘”,描写点点红梅,但从第四行便荡开去写人的动作。也能做到“粘而能脱”。

 

第三段:

 

朵朵浮云

可问一问

我远方的亲人

是否还记得昨夜的

温存?

 

属于“脱”,但美中不足是没能做到“脱而能粘”,因为五行诗里没有与梅花相关的字。而从全文的篇章结构看,这样似乎也没有做到“起承转合”的最后一步“合”。因为诗以梅起,也应以梅合。如果适当修改或添加几个与梅相关的字,就可“一箭双雕”。比如:

 

是否还记得昨夜的

片片红韵

款款温存

 

红韵,自然是指红梅。如此一来,第一,使这段“脱”的文字变得“脱而能粘”了,与此同时也与开头呼应,符合“起承转合”的章法。

 

结尾一段还有两个问题可以商榷。第一,“亲人”,这个词没有个性,而且具有限定性,亲人者,大多指家族之内的人。再者,“亲人”显得太一般化,缺乏诗意。

其实你这个“亲人”是否是指“恋人”,但“恋人”又太露太直,同样缺乏诗意。如果改成“伊人”是否好些。这个词文雅富于诗意,意思虽然明确,指恋人,但比较婉约。于是“我远方的亲人”就变成“我远方的伊人”。

 

结尾两行:

 

还有那昨夜的

温存?

 

你是想造成“金鸡独立”的结构。但“温存”一词其实只是第一行的两个末尾字,因此,即便你将它们放到全诗的结尾,但读起来依然缺乏铿锵有力的感觉,因为它只是上一行的“强弩之末”,前面六个字已经气势逐渐减弱,等念到最后两个字气力已经明显不足。问题是,最后的金鸡独立之爪,应该独立成句。而且最好是双句,读起来才有节奏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