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书斋

成功之门原来虚掩着
个人资料
正文

宋氏译语(6):模糊哲学,译者杀手锏

(2007-11-06 18:53:42) 下一个
宋氏译语(6):模糊哲学,译者杀手锏

英文中的一些句子成份比较,甚至非常,乃至极其复杂。其中的一个特点就是修饰语多。而相比之下,中文句式结构要相对简单些。既然是把英文翻译成中文,那当然就应该符合中文的行文习惯。我的处理办法如下:

修饰词句:
处置原则:一个不少,勿缺勿滥。
具体做法:
1.形容词成串:模糊哲学,水乳交融。
2.定语从句成串:短者顺其自然;长者摘除后置。

句子结构:
处置原则:反其道而行之。
具体做法:细碎庞杂者,化零为整;完整冗长者,化整为零。

英文中的修饰语可分为单词、短语和句子。与中文不同的是,英文中对一个词加以修饰的词句有时很多。虽然照葫芦画瓢的翻译不可取,但我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原文中的修饰词语“一个不少,勿缺勿滥”。意思是无论多么难处理,也要悉数保留,一个不缺,还要坚持不能胡翻滥译,要数量和质量二者兼顾。这样就会出现一点麻烦,因为按照中文的习惯,对一个名词加以说明,使用的形容词不能太多,如果一个名词前连续出现两个带“的”的形容词,就觉得别扭,如果连续三个,甚至更多,那简直无法忍受。遇到这种情况,我的方法就是借鉴“模糊哲学”,把所有这些修饰词混到一起,类似的可以“合并同类项”,再不然就混在在一起,像搅动咖啡和糖一样,使之水乳交融,难辨彼此。这样做虽然不能明显地分出哪是咖啡,哪是糖,但喝起来甜甜的,那就是糖,香香的那就是咖啡。说回到译文上来,那就是所有那些修饰词句都隐隐约约能看到点影子,虽然并不真切,但都已蕴含其中。对这种译法,切莫小觑,不为者不知其难,真正做到也绝非易事。模糊哲学在翻译中至关重要,在处理形容词过多这个极其普遍的问题时,可以说是译者的杀手锏,也正因为如此,我才将其作为本文的标题。

美国读者文摘出版社出版的《我们的国家公园 。大烟山》(《Our National Parks 。Great Smoky Mountains》)一文的第一自然段。

Few mountains anywhere in the world are more aptly named than the Great Smokies. Rank upon rank of smoothly rounded ridges recede toward the horizon like shadowy silhouettes, their contours blurred during the summer months by an ever-present haze – the product of incalculable quantities of vapor exhaled into the air by the luxuriant mantle of forest that covers these well-watered slopes.

字对字的硬译是这样:

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没有什么山的命名比大烟山更贴切了。光溜溜,圆乎乎的山岭,就像隐隐约约的剪影,一道一道地朝着地平线的方向下降,它们的轮廓在夏季里,被必不可少的烟雾弄得模糊不清- 而这些烟雾就是被覆盖这些潮湿山坡的森林所形成的丰富的覆盖物所发散到空中的大量的水蒸气的产物。

破折号后面的一段话多么复杂,而这么复杂的一段文字又仅仅是破折号前面的“烟雾”(haze)的说明。分解开说就会是:这些烟雾是大量水蒸气的产物,而这些水蒸气又是被丰富的覆盖物发散到空中的,而这些覆盖物又是由覆盖潮湿山坡的森林所形成。连续不断的层层解释,反复说明,总共三次之多,真可谓一步三回头。这在中文里是难以容忍的,而在英语里则是家常便饭。第一个自然段可以凝练成这样:

堪称名实相符之山者,大烟山为世间绝无仅有。线条圆柔的道道山岭逶迤不绝,酷似朦朦胧胧的剪影被赋予了生命,朝地平线缓缓蠕动。夏季,潮湿的山坡透过茂密的森林,把夏季必有的大量水蒸气源源不断地发散到空中,致使此地终日烟雾缭绕,山影憧憧。此时的大烟山,迷迷蒙蒙,虚无缥缈,宛若仙境

这一段译文与原文相比就有点模糊哲学,因为译文虽然不是原来的语序,但原文包含的意思,一个也不少,在这里都朦朦胧胧地依稀可见。


至于那些成串的定语从句,如果为数不多,而且也比较简单,不妨按照原文语序翻译,也无不可。太多太长,则只好摘掉,放到被修饰的核心词之后,加以补充说明。

关于句子结构的处理,所谓“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说,成份太多,太杂,而且零零碎碎,比如任意添加的插入语之类,要根据情况,尽量造成完整的句子,因为毕竟是在写文章,不是谈话,按照中文行文习惯,似乎不习惯插入语太多,不然会令人产生支离破碎的感觉,有损于文章的美感。这就是“化零为整”。不过,什么事都不能绝对,如果有特殊需要,则当别论,那时恐怕要保留原著风格。

至于“化整为零”,顾名思义,把成份过于复杂的长句拆开来翻译。因为有时候英文中的一个句子长达数行,甚至一个长长的自然段只是一个句子。对于这种长句,当然要按照中文的行文习惯,翻译成几个简短的句子。下面几段译例仅供参考。

译例一:

With the sea blowing its salt into our nostrils, nothing can be more stimulating than to watch the ships coming the Thames – the big ships and the little ships, the battered and the splendid, ships from India, from Russia, from America, ships from Australia coming from silence and danger and loneliness past us, home to harbor.
-------《The London Scene》( The Docks of London by Virginia Woolf )

盐味十足的海风扑鼻而来,最刺激的事情莫过于观看船只沿着泰晤士河溯流而上----大船小舟,黯然失色的,光彩照人的,来自印度的,来自俄国的,来自南美的,来自澳洲的,在经历过寂寞、危险、孤独的煎熬之后,竞相从我们眼前鱼贯而行,前往港湾安家落户。

此句虽然很长,尤其是那一连串的修饰短语,令人接应不暇,但却能按照原来语序翻译,而且令人感到自然熨贴,丝毫没有生硬造作之感。这样的长句实属凤毛麟角。而大量的长句翻译时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因为它们需要大幅度地变动语序,有的甚至要天翻地覆地变。


译例二:

One leaves the church marveling at the spacious days when unknown citizens could occupy so much room with their bones and confidently request so much attention for their virtues when we – behold how we jostle and skip and circumvent each other in the street, how sharply we cut corners, how nimbly we skip beneath motor cars.
-------《The London Scene》( Abbeys and Cathedrals by Virginia Woolf )

字对字的硬译:
在那些空间很广阔的日子,一个人离开这座教堂,当时即便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公民都能以他们自己的骨骸占据如此之多的空间,而且还十分自信地要求他人注意他们的功德,而这个时候我们再一看 – 我们是如何在大街上互相推挤,互相超越,互相兜圈子,以及如何机警地抄近路,如何灵巧地避开汽车。

变换语序的翻译:
想当年,即便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公民都能以他们自己的骨骸占据如此之多的空间,而且还十分自信地要求他人注意他们的功德,一个人离开这座教堂时,一想到那个生活空间如此广阔的年代,再一看到我们眼下是如何在大街上互相推挤,互相超越,互相兜圈子,以及如何机警地抄近路,如何灵巧地避开汽车,(就情不自禁地为两者的天壤之别感到惊诧。)

译例三:

The places of Oxford Street ignore what seemed good to the Greeks, to the Elizabethan, to the eighteenth-century nobleman; they are overwhelmingly conscious that unless they can devise an architecture that shows off the dressing case, the Paris frock, the cheap stockings, and the jar of bath salts to perfection, their palaces, their mansions and motor-cars and the little villas out at Croydon and Surbiton where their shop assistants live, not so badly after all, with a gramophone and wireless, and money to spend at the movies – all this will be swept to ruin.
-------《The London Scene》( Abbeys and Cathedrals by Virginia Woolf )

其中最复杂的一段就是:

unless they can devise an architecture that shows off the dressing case, the Paris frock, the cheap stockings, and the jar of bath salts to perfection, their palaces, their mansions and motor-cars and the little villas out at Croydon and Surbiton where their shop assistants live, not so badly after all, with a gramophone and wireless, and money to spend at the movies – all this will be swept to ruin.

字对字硬译:
除非设计一座能展示梳妆盒、法国礼服、廉价高筒袜、成缸的高质沐浴盐、他们的宫殿式建筑物、他们的豪宅及摩托车、还有在克罗伊登和萨比顿郊外修建的小别墅,毕竟很不错的是,他们的店员依然健在,此外,那里还有一部唱机、无线电以及看电影的专款的建筑物- 所有这些都将被扫进垃圾堆。

这段文字里面装了这么多东西,多亏这个大肚子能够承受得了,消化得了。如果照译,那中文读者是难以忍受的。对于带有这么一大串修饰语的句子,只能采取化整为零,修饰语摘除后置方法,把核心词语靠近。仔细读来,无非就是说,“除非设计这样一座(能展示那么多东西的)建筑物,不然这些东西就将被扫进垃圾堆。”于是我就把那些东西摘除置后,把“不然这些东西就将被扫进垃圾堆”提前,翻译成这样:

如果他们不能设计一座能够炫耀自己奢华物品的建筑物,他们的一切就将被扫除干净,归于毁灭,其中包括梳妆盒、法国礼服、廉价高筒袜、成缸的高质沐浴盐、他们的宫殿式建筑物、他们的豪宅及摩托车、还有在克罗伊登和萨比顿郊外修建的小别墅,毕竟很不错的是,他们的店员依然健在,此外,那里还有一部唱机、无线电以及看电影的专款。


全段文字的译文如下:
牛津街上豪华宅第(的主人)根本看不上那些在希腊人、伊丽莎白以及十八世纪贵族眼里看来是好的东西;他们非常清醒,如果他们不能设计一座能够炫耀自己奢华物品的建筑物,他们的一切就将被扫除干净,归于毁灭,其中包括梳妆盒、法国礼服、廉价高筒袜、成缸的高质沐浴盐、他们的宫殿式建筑物、他们的豪宅及摩托车、还有在克罗伊登和萨比顿郊外修建的小别墅,毕竟很不错的是,他们的店员依然健在,此外,那里还有一部唱机、无线电以及看电影的专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