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难得和老公一起回国,因为老公想回国期间避开国庆长假,又想利用到10月8号的哥伦布节的假日,我们就订了10月5日到北京的机票。5号下午到家,晚上老公去紫竹院看夜景,6号早上我们和妈妈一起去天安门。
坐22路到前门终点站下车,发现广场一带人山人海,我们没敢往那边靠近,就干脆在前门大栅栏逛,吃了狗不理的包子,又贵又不好吃,还尝了豆浆和街上的羊肉串。那天大栅栏还真不算太挤,估计本市人不是在外地旅游就是在家猫着,外地人大都往广场上涌,散落到这嘎达的也是少数。妈妈自从前年得了腰间盘突出就很少逛街了,这次跟着我们也逛到了大栅栏的西头又走回来。由于长假期间广场太挤,广场东西两侧的街道全都封上了,回程的22路没有按常规路线穿过广场东侧国家博物馆前的路上长安街,而是从大会堂西侧穿过上的长安街。
吃完午饭老公张罗着要上街。这几年我回国次数多,后海都去了好几趟了,老公还没去过,我说那就去后海吧。走到西四坐13路,等了很久才来,记得去年我和女儿去后海等13路也等了很久,好像这些老字号的车都特少,这些年北京的公交车大量增加,每个车站都有好多线路的车牌,几乎在每个地方都能找到直达目的地的车,奇怪的是从缸瓦市到后海这么近的路没有直达车,要从西四上13路,而13路附近竟没有第二条线路到后海。好不容易上了车,我突然觉得不能轻易下来,就决定多坐两站先去锣鼓巷。
10月6日的锣鼓巷,人挤着人,我和老公随着人流走了一段,还没看见什么有兴趣的东西,却见雨儿胡同口上有个“齐白石旧居纪念馆”的指示牌,于是拐了进去。雨儿胡同没什么人,很静,和几步以外的锣鼓巷反差极大。走进去大约几十步就是齐白石的旧居了。
参观的门票是5元,票的正面印的是白石老人的画,背面是纪念馆的简介。
修复后的纪念馆是今年5月13号举行的开馆仪式。经过修缮恢复的齐白石旧居纪念馆,不仅恢复了古建原貌,还进一步充实了旧居的文化内涵。
进了院子首先走进南房。南房已被改建为纪念品专营店,提供齐白石画作高仿复制品及相关书籍、纪念品、出版物。房里摆着几排椅子,放映着1955年拍摄的齐白石的电影。片子介绍了当时的画家如何接受社会主义新思想,印象深刻的是齐白石为了表现社会主义的向上精神,在国画中加进了鲜艳的色彩,那张门票上的桃树就是其中的代表。
西厢房改建为齐白石艺术展室,陈列齐白石画作高仿复制品,其中也包括了门票上的那张画。
北屋恢复为客厅、画室、卧室,购置旧式家具并配以齐白石生活照片,还原了齐白石生前居住的室内陈设旧貌。据北屋的解说员介绍,白石老人其实并没有在这座院子住多久,因为当时这座院子是专门让老人安心作画的,他的家人仍然住在西城区的跨院胡同。老人独自住在这里,很是思念家人,不久就搬了回去。这些解说员都是些外地招来的女孩子,她说她们也是属于北京画院的职工。我说这里离锣鼓那么近,好像没多少人来这里参观嘛。她说就今天人少了,长假的前几天人都是很多的。
东厢房展出的是齐白石生平。齐白石1864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一户穷苦的农民家庭中,8岁在外祖父主持的村学中就读,半年后因家贫辍学,随后从父务农。自幼即从事牧牛、砍柴这些粗重的农活。务农之余,年少的齐白石对读书学画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11岁开始学做木工,业余临习《芥子园画传》。16岁改学雕花木工,3年后出师。后拜多位民间画师为师。
展览以图文方式详细介绍了齐白石自幼辍学,务农,学木工,学画,攻诗画印,游历四方,在北平艺术学院的教授生涯,以及与徐悲鸿的友谊。
新中国建国之后,齐白石被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获得了同辈画人中最高的荣誉。 1951年,齐白石为祝贺亚洲与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在京召开创作了“百花与和平鸽”,歌颂人类进步事业,并于1956年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国际和平奖金。1952年受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被推选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1953年,被选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4年,齐白石以高龄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同年举办齐白石绘画展览会。1957年,北京中国画院成立,公推白石翁为名誉院长,9月16日,一代大师病逝于北京。
坐落在纪念馆露天庭院中央的齐白石铜像由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创作,铜像高1.95米,铸铜工艺制作。
白石老人,木匠出身,画成大师,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