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听到人需要挑战自己,越过自己舒服的地带,学新的知识和能力。
空巢之前,孩子和工作方面事情太多,很难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孩子离家后,生活开始平静下来,时间也多了不少,可以思考自己的余生打算,包括学新的东西,体验过去因经济没有条件体验的事情。有的夫妻空巢后时间多了,孩子也不在,加上更年期,整天吵架,甚至为了一点点小事,一定要证明自己是对的,似乎缺乏安全感。这样不愉快的生活往往会导致离婚,或者自己干自己的事,井水不犯河水,各过各的日子,甚至分床,分房,分账号,所谓的亲情。离婚毕竟让人笑话,孩子也不理解,何况老了需要有人照顾。其实这些都是骗自己的东西,不大可靠。人生短苦,没有合适,自己一个人过也并不可怕,何况西方的服务业比较成熟,跟国内不一样。
之所以提到这个挑战的问题,是偶然看到一个油管视频,关于一个洋人爱上了中国,不但学会了汉语,甚至还跟一个农村来的中国人结婚(已经离婚了,据说是性格不合,并非是文化差异)。她当初学汉语的动机是要每年要做一件挑战自己的事。汉语对西方人来说比较难,所以具有挑战性。就这样,她爱上了中国,尤其是农村。
对我来说,写作当然是一种爱好,挑战也有,但也想试试其它方面的。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个冬天在一个河边的滑冰场溜冰。对于南方长大人来说,冰是个非常新鲜的东西。从小到大没见过结冰,更没见过下雪。文革的年代,冰箱都是只有冰室,医院才有,一般老百姓根本没有。直到80年代才逐渐开始普及。
一次冬天出差去北方某地,路过北京,顺便去东四看看姑妈。表哥把我带到了什刹海溜冰场。我听说过什刹海体校,是乒乓球名将庄则栋训练过的体校,好像还有李连杰等体育名将。 进入溜冰场,发现地方不大,但人山人海,几乎没有落脚之地。高手都在溜冰场的中间,有的还能跳一下,转一下,大都是人在转大圈子。我穿着表哥的军大衣,这样摔倒不会伤得厉害。 把冰鞋穿上,感觉比轱辘溜冰鞋还难,站不稳,容易摔跤。可能是冰鞋不大合适,双脚感觉非常疼。摔跤是肯定的,尤其是露天冰场,没有扶手,跟北美不一样。摔过若干次后,慢慢地有感觉了,可以稍微溜一点点。后来我学会了溜旱冰(南方那个时候还没有真冰溜冰场),不能说是高手,转圈子是没问题,还能轻松过冰场一种凹进去,波浪形的障碍。
回到这个河边的溜冰场。里面也是很多人,大多数也是跟我一样,新手。好在冰场有栏杆,在旁边滑,站不稳可以扶住它。不少新手基本都犯同一个毛病,急于求成,走路还没学会就想跑,结果总是摔跤。我比较小心,两个小时下来,没摔过。
溜冰对身体平衡非常有帮助,它不但能够加强腿部肌肉,而且还可以提高平衡能力,防止摔倒。老年人最容易发生的事情就是摔倒,不少人都是因摔倒骨折,导致不少问题。有一次在天坛公园就看到一老人在我附近摔倒,本来想去扶他的,但被警告碰瓷,给自己找麻烦。社会风气是越来越差了。从过去大公无私,学雷锋到现在的极端个人主义,这个社会是病了。
从河边冰场回家后便开始找附近的社区冰场。用谷歌搜寻了一下,有好几个,我兴奋了。这些冰场都是县里的公共设施,对本县居民有折扣,不多,也就一块钱吧。去一次,两小时,每人4美元。其实能溜两小时的不太多,年轻人还可以。一个小时就挺累了。出去冰场后,双腿感觉有点麻木。
熟练的基本都在冰场的中间,跟国内差不多。我发现年轻的亚裔还不少。真正好的有自己的时间,不跟我们这些业余初学者的混在一起。 冰场有栏杆,是多用途的,可以打冰球,基本都是小孩子的球队比赛。 美国的这种实力在中国是无法比的。除了公共冰场,附近还有游泳池,甚至是室内的,非常便宜。 此外,篮球场,网球场,棒球场到处都是,都免费,随便进。不久前看到,说芬兰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国家,原因是有不少公共户外场所,比如步道,公园,设施等等。中国在这方面还有不少距离。
感谢油管,里面有不少关于溜冰的录像。去了几次后,基本可以上路了,可能跟我会溜旱冰有关吧。冰场有免费的学溜冰器材,像个小桌子,从后面推着走,不会摔跤。我从来没用过。到现在为止,摔过两跤。有一次比较严重,右手臂关节疼了两个星期。接受教训后,从网上购买保护设施,包括头盔,这样不担心摔跤,可以更加放心去学。总之,学溜冰会继续下去的。
除了溜冰挑战之外,我下一个目标是学弹钢琴。小时候在国内,根本没有弹钢琴的条件,连钢琴是怎样都不清楚。第一次看到钢琴是殷承宗在纪录片里面投入地弹《黄河》,还有《红灯记》之类的文革作品。女儿离家了,留下了雅马哈音乐会钢琴。与其留下来积灰尘,还不让自己学。我本人对音乐还是非常热爱的,只要自己喜欢,不管是古典还是摇滚,关键是能记得住,听的时候有感觉。我也经常去听音乐会,当然不是年轻人跟风的那种。
人生是否要继续挑战自己?如果有兴趣是完全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