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鲁园

没事儿的时候有个看蛐蛐儿打架, 蚂蚁上树的地方。
正文

也说爆炸

(2015-08-13 19:09:53) 下一个

(图片来自网络)

八月十二日的天津港口大爆炸, 尘烟未散,血迹未干。 事故真相,善后处理以及对于周边地区生活品质影响的评估,都还在硝烟中模糊着。从报道上来看,这是一次规模惊人的大爆炸。隔着太平洋和手机屏幕,人们似乎能感受到火焰的炙热和浓烟的刺鼻。这种由化学制品引起的爆炸,对于从小生活在化工研究院的我,并不陌生。

父母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化工研究院,有几千名职工,绝大多数都是“臭老九”,也有一些工人。那是一个“三线”单位。和许多同时期的三线单位一样,我们院自成一体,像个小王国,有自己的生活区,食堂,图书馆,电影院,医务室和学校。除了有多座搞化工研究与设计的科研楼以外,还有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化工厂的生产力之前必须作“小试”,“中试”的车间和厂房。所有这些建筑,都密密地集中在一块面积并不巨大的土地上。迈动双腿,不到半天就可以走遍全院。

记忆中,父母多半时间都是在科室里做实验,去车间的时候不多。偶尔到了他们说的“开车”的时候,就是实验规模扩大到“中试”的时候,他们就会一连好多天跑车间,“开车”期间还经常要上夜班。七十年代的中国国企,我不知道又没有安全法与安全教育一说。反正我没事就溜到爸爸妈妈上班的地方,在烧杯烧瓶,化学试剂,高压钢瓶和精密仪表间穿梭,任由叔叔阿姨们逗着玩。有时候,叔叔阿姨们会拿一片试纸给我玩,滴一滴酸性或碱性的溶剂,看着试纸变出不同的颜色,我像玩玩具一样开心。有一次,穿着凉鞋,不小心蹭到了一根输送蒸汽的铁管子,脚脖子瞬间被烫出一个大泡。没有白大褂,没有安全眼镜,没有手套,没有抽风机,没有“儿童禁止入内”。或者,也许都有,但没人执行。

父母去车间“开车”的时候,是不让我当跟屁虫的。因为车间的环境更危险。大钢瓶,大锅炉,大烘箱,大运输车,大机床,等等。总之,不许去。我从来不是乖乖女,越不让去就越想去。终于有一天,我去了,在一次大爆炸之后。人的记忆很奇怪,上学前的事,包括那次炸掉了整个车间大楼顶层的大爆炸,我已经记不清了。爆炸的声音有多响,死伤了多少人,震坏了多少生活区房屋的玻璃,印象都已模糊了。但是,有一个场景我记得清清楚楚:最初的混乱过后,我趁机跑进了炸坏的车间,整幢庞大的建筑物的屋顶全不见了,直接可以看见天;所有的窗户上没有一片玻璃,全碎在了地上;粗大的铁器扭曲熔化成不可辨认的形状。周围一片死寂。小小的我板着身子爬到窗台上往下看,”旧社会“一词钻进了脑海,记忆至今。跳下窗台时,脑袋被窗棂上一小片破碎的玻璃划破,鲜血长流。哭着喊着回家找妈去了。自然免不了一顿”活该!谁让你不听话跑车间去的?“的埋怨。

近四十年过去了。中国人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多少?哪一年我们不听到几起因安全措施不力而造成的人为惨剧? 小时候闻了太多的化学制品的臭味,看了太多大大小小的”事故“,成年的我有意识地远离了化学化工行业。但是,像天津这样的事故,周围无辜的居民们既惹不起,又何尝躲得起呢?天灾故难免,人祸何时才能稍止呢?唯有生者从此防微杜渐,消除安全隐患,逝者方能真正安息。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匆忙过客 回复 悄悄话 童年往事很有趣,读来让人忍俊不禁,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由轻松的回忆引出了严肃的话题,多少年后的今天,事情是否有所改变呢?我认为,爆炸的原因可能很复杂,但防范的法律法规多少是有的,有的地方制订得还不可谓不严明,但没有执行,没有监管,缺乏不可逾越的职业底线。只有悲戚戚、痛兮兮,我大中华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