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ZT
(2007-05-25 17:43:27)
下一个
海外华人子弟经常抱怨说,汉语难学。汉语是不是真的难学?汉语是不是最难学的语言?在英语和法语中,有这样的成语:难的象汉语一样。许多海外华人子弟也经常抱怨说汉语难学。汉语到底是不是象人们说的这样难?汉语和其它语言相比,到底有没有优势?实际上,只要我们经过一番系统的比较,就不难发现,汉语并不是象人们传说的那样“冥顽不化” ,而是一种灵活的语言和书写系统。在社会变迁很快的今天,汉语不但没有落伍,而是表现出比其它语言更强大的生命力。先从口语方面来说。汉语是独立音节系统,读音简便,规律性强。同一范畴的词汇表现形式基本上相同。英语和法语都是多音节系统,同一范畴的词汇,长短发音各不相同,这就为学习和应有带来不少麻烦。这一点在数字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我们试比较在三种语言中,从一到一百基本数字的表达形式。汉语: yi, er, san, si, wu, liu, qi, ba, jiu, shi, shi yi, shi er, shi san, shi si, shi, wu, shi liu, shi qi, shi ba, shi jiu ,er shi , er shi yi, er shi er, er shi san, …英语: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eleven, twelve, thirteen, fourteen, fifteen, sixteen, seventeen, eighteen, nineteen, twenty, twenty-one, twenty-two, twenty-three…法语:un, deux, trios, quatre, cinq, six, sept, huit, neuf, dix, onze, douze, treize, quatorze, qinze, seize, dix-sept, dix-huit, dix-neuf, vingt, vingt-et-un, vingt-deux, vingt-trois…由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汉语在构词方面具有严格的规律性,而英语和法语,虽然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变化颇多。从一到十,是基本数字,我们暂且不去比较它,从十一开始,英语和法语的混乱就看出来了。而且,法语的数字词汇最多只到六十,六十以上的数字就需要组合了,(这大概是法兰西民族古代是游牧民族,一群羊有六十个已经算不少了,数到六十也就够用了吧?) 这使得法语的大数字极其难念,比如,99,在法语中的表达是四个二十加一个十再加一个九。西方语言基本数字读音和构成上的复杂,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遇上不少困难。我们从小就熟悉的乘法口诀、珠算口诀,在英语中和法语中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首先在这两种语言中,每个数字的发音长短不一样,构词规律又不用一样,即使编出一个口诀,既不对仗,又不押韵。比如: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汉语音节数一样,读起来很押韵。而用英语表达是这样的: eight times nine is seventy-two, nine times nine is eighty-one. 用法语表达是: Huit fois neuf égale soixante-douze, neuf fois neuf égale quatre-vingt-un. 没有办法,只有死记硬背。也许这也是中国小学生的数学比西方人灵光的原因之一吧?在大数的表达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中国人的祖先发明了个,十,百,千,万(104),亿(108),兆(1012),京(1016),这些表达大数的字汇和方法,使得我们不论多么大的数字,都能一口气读出来,只要你把数字每四位划成一节。比如987654321987654321这个数:可以这样分节,98,7654,3219,8765,4321,从后面数,第一个逗号代表万,第二个逗号代表亿,第三个逗号代表兆,第四个逗号代表京。读起来就是:9十8万,7千6百5十4兆,3千2百1十9亿,8千7百 6十5万,4千3百2十1。而英语表达数位的词汇,是thousand(103), million(106), billion(109), trillion(1012),quadrillion(1015), quintillion (1018) 。因此,英语数字需要每三位分成一个小节。987654321987654321分节后是:987,654,321,987,654,321,读起来是: Nine hundred eighty-seven quadrillion, six hundred fifty-four trillion, three hundred twenty-one billion, nine hundred eighty-seven million, six hundred fifty-four thousand, three hundred twenty-one.英语由于是三位一节,分节比汉语多,读起来也就复杂许多。法语也是同样的表达方式。可以看出,西方人在表达数字的时候,每三位分成一个小节,目的是方便其阅读。而每四位分成一个小节,则符合汉语的阅读规则。奇怪的是,在国内的数学教学和媒体上,仍然直接沿用西方的习惯,把本来很简单的事情搞得很复杂。值得高兴的是,国内的学界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近来小学数学中,已经开始使用四位分节法,希望这股春风早日吹到会计界,因为财务上是使用大数最多的地方。从语法上看,英语和法语都属于罗嗦式表达。也就是说,英语和法语强调句子成分在性和数上的呼应和匹配。我 是 学生。我们是学生。I am a student.We are students.Je suis étudiant.Nous sommes étudiants.在汉语中,只需要在主语“我们”一词上表达出其“数”就行了。至于我们是男性,女性或者是两种性别都有,并不重要。同时,句子的动词并不需要随主语的性数发生变化。在英语和法语中,数的变化已经在主语上反应出来,在动词和宾语上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实属罗嗦。所以,这两种语言都是redundant语言。好在上面这句话没有牵扯到主语的性,否则,麻烦就更大了。从逻辑上讲,一个句子的谓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既然是主要成分,就不应当随便变化,如果需要变化,变化不重要的成分就行了。然而西方语言反其道而行之,偏偏是句子的主要部分变化无穷。法语的动词变来变去,实际上也仅仅是为了完成一个小小的任务,那就是把主语的动作,性质状态表达得更为清楚一些。而汉语通过主语的变化,配合几个副词,就完全可以实现这个功能。英语和法语复杂的动词时态,到了汉语中,只需要三个助词就能完成:着,了,过。着三个小词,其功用和胜过一本语法书。不论是西方人和是中国人,普遍认为汉语比较难学的地方就是方块汉字。孰不知,这方块汉字正是汉语的精华所在,是拼音文字所望尘莫及的。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两维图像,都有一个特殊的形状。而拼音文字由于主要用于记录读音,从构造上来说是一维的。毫无疑问,一个二维图像所表达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一维图像。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很多时候并不需要认真地去辨别每一个字符,而是从大体上把握。汉语的二维图像更便于快速,粗略辨别,使得阅读速度可以高于西方文字,我们在看电影和电视上的字幕的时候,方块汉字的优点就一下子反应出来了。汉字的信息量高于拼音文字,搞过翻译的人有经验,1000个汉字所包含的信息量大致等于1200~1500个英文单词所包含的信息量。汉字是两维图像的特点,使得汉字在脑子中的记忆特别深刻,一旦学会就不容易忘记。日本的学者曾经做过实验,那些年老痴呆的人很容易忘记罗马字母和假名,唯一能够记忆不忘的就是这种独立的,既包含读音又包含意思的汉字。汉语的词汇发展方向是增加文字的内涵,而西文发展的方向是增加其外延。也就是说,当生活中出现一个新概念的时候,汉语只要从原有的字库中拿出几个字,就可以组成一个很地道的新词,而不需要去创造新字。比如,激光,电视,等等,数不尽数。而西文就必须重新发明一个新词,这使得西方的词典要不断地更新,人们的语言也在不断地变化。进入工业社会以来,汉语基本上没有创造过新字,反而是弃用了许多生僻古奥的字。所创造的新字,也仅仅是诸如化学和物理中几个很特别的名词。而西方人所创造的新词就数不胜数了。汉字反应了中国人的思维逻辑。中国人的思维逻辑是从大到小,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系统到局部。比如,写地址,中国人是先写国家,省,市,街道,门牌,再到收信人姓名。而在英文和法文中,是先写收信人姓名,再到门牌号,街道,城市,省,国家。假如你是一个邮电局的职工,你认为那种地址写法更有用呢?显然是中国人的写法。如果你在加拿大皇家邮局工作,分拣邮件,你所需要知道的第一个内容是寄达国家,如果是中国,就投到中国邮筒,如果是日本,就投到日本邮筒,至于收信人是中国的那个省,那个县,那条街,收信人叫张三还是李四,对这个工作人员来说,都是无关的信息,但是,按照英美习惯,他不得不从收件人看起,最后才能看到他所需要的国家信息。西方人的逻辑还反应在形容词的使用方法。在法语中,形容词一般放在名词之后,而在汉语中,形容词放在名词之前。按照法语的逻辑,名词是主要部分,所以要放在前面;形容词是次要部分,所以要放在后面。而按照中国人的逻辑,一个物件本身并不重要,关键的是是个什么样的物件,比如说石头,石头遍地皆是,关键的要说明是个什么样的石头,是顽石,还是玉石,所以,要把形容词放在前面。中国人的逻辑还反应在汉字的书写顺序上。写字要从上到下,从左向右,从外到内。这样的次序一旦学会,就固定在了人的大脑中,终身受益。汉字中所表达的逻辑,也反应在汉语词汇的构成上面。使得汉语词汇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极强。比如,车,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凡是有轮子,能够在地上行走的都是车;在这个大的概念范围内,又分成火车,汽车,自行车,手推车…学生只要一看到车这个字,就知道这个词的大致意思了。一次过可以学会所有的车。再比如,花,有梅花,菊花,牡丹花….而在西文中,这种系统性和规律性就差得很远了。这些词在英语中,分别是Train, automobile, bicycle, pushcart, 但从结构和读音上,你无法看出它们之间有任何联系,你必须一个一个地单独记忆。汉字的构词具有严格的规律性,在字的构造上也有严格的规律性。从木,树,林到桌,椅,都有一个基本的元素,那就是木,因为所有这些物件都是用木材制作的。而江,河,湖,海都离不开一个水,一看到这个字,你就知道它和水有关,单凭着直觉,你也猜出个八九不离十了。笔者曾经用这种方法教一个巴基斯坦朋友认汉字,当他知道汉字这个特点之后说,原来汉字是这样容易学习!反观国外现在的汉语教学,不教学童汉字,反而去教拼音,避重就轻,削足适履。由此更想起几十年前对于汉字是否走罗马化道路的争论。有些人当时就杞人忧天,说如果中国不走拼音化道路,就无法适应电脑化和数字化的需要,就要在技术上落后于西方,云云。科学技术是有强大生命力的东西,人总可以改变技术,让它服务于原有的东西,而没有必要改变原有的系统,去符合新的技术水平。实践也证明,技术的进步远超过人们的想象,电脑不但能够处理汉字,并且处理的很好。为了使语言的表达更为准确细腻,东方人和西方人采用了不同的战略。西方拼音文字由于字汇的功能是记录读音,本身所包含的内涵少,就极力在语法规则上做文章,通过变换动词的形态,使得语言可以表达更为细致的内容。而汉语由于方块字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已经很丰富,语法规则就相对简单。把几个汉字放在一起,通过简单的动词变化,就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意境。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就是:1. 中国队大败美国队。2. 中国队大胜美国队。3. 中国队打败美国队。4. 中国队打胜美国队。上面四句话所表达的意思相同,但意境各不相同。这就为汉语的表达方式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汉语中没有复杂的动词变位,性,数,时态,语气等语法范畴,但在词汇上的难度确实高过拼音文字。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场合所表达的内容可能完全不同。所以,拼音文字和象形文字相比,各有难点,也各有相对容易的地方。如果一味说,汉语很难学,就不符合客观事实了。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水平的发展,汉语在世界上的地位也会迅速提高,国外人士学习汉语的热情也会逐渐高涨。中国的语文教学专家们应当研究汉语的特点,制定出一套适合汉语学习的教学方法,而不是迎合西方人的习惯,用拼音来代替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