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四平战役 毛蒋先后有致命错误

(2007-06-28 12:40:34) 下一个
四平战役 毛蒋先后有致命错误

第一次四平战役,1936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接收大员、原东北军一0七师师长刘瀚东率员百余人到四平,从驻四平的苏联红军手中接收四平政权。随后刘瀚东即收罗日伪残余武装“铁石部队”和附近股匪“天下好”、“草上飞”等土匪武装组成保安大队和警察部队,等待国民党正规部队接管四平。东北停战谈判结束后,东北民主联军解放四平部队保一旅一团、万毅纵队(原东北挺进纵队)五十六团、五十九团、三师十旅二十八团、原二十四旅七十团、辽西二分区部分部队以及梨树县大队等共6000多兵力开始围城。 3月17日,解放四平部队开始攻城。激战10小时解放四平,歼灭守敌3000余人,生俘国民党辽北省政府主席刘翰东及匪首王大化、王耀东。
第二次四平战役,1946年4月国民党新一军、七十一军、新六军、五十二军共十个师兵力向四平发起攻击,中央对敌判断失误,毛泽东致电东北局及林彪、彭真:“新一军是缅甸远征军,蒋军主力。我必须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养精蓄锐,待其疲劳不堪,粮弹两缺,选择良好地形条件,以数日之连续战斗,将其各个击破,全部或大部歼灭之,就可顿挫蒋方攻势。” 东北局准备在四平狙击敌军。由于敌我火力相差较大,民主联军虽然拼死抵抗,但往往被吞没在敌军的火海中,阵地也随之丢失。战斗到5月18日,敌军向四平各阵地发起全线进攻,以进攻塔子山阵地尤为猛烈。敌新六军集中炮火,在飞机配合下,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反复向塔子山阵地发起冲击。民主联军西满三师七旅十九团浴血奋战,打退敌以营为单位的多次冲锋,但终因与敌力量相差悬殊,塔子山阵地被敌占领。塔子山是四平的门户,至此,四平已经不能守了。而在5月15日,毛泽东还发电报给林彪、彭真,指出:“作战方面,务望用全力击溃新六军,并坚守四平,同时,令肖华率南满各旅积极动作。” 5月18日,林彪给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中共中央的电报说:“四平以东阵地失守数处,此刻敌正猛攻,情况危急。”提出:四平再守无益,应主动撤出四平。是日夜至19日晨,民主联军撤离四平阵地,作战略转移。
第三次四平战役,1948年2月东北民主联军在取得四保临江、三下江南战役胜利之后,发起夏季攻势,先后收复怀德、公主岭、昌图、开原、山城镇、东丰、梅河口、西安(今辽源市)、西丰、清源、双山、郑家屯、伊通、双阳、桦甸、辉南等地,使南北满连成一片。东北民主联军大部分主力会师于四平以南地区。5月17日,收复怀德镇。在东北民主联军发动夏季攻势中,第二纵队进行怀德奔袭战,在怀德镇歼灭国民党新一军九0团、一六三团及保安十七团。随之第一、第二纵队一起在黑林子一带,将增援怀德的国民党七十一军之九十一师和八十八师残部歼灭。 5月19日,收复四平至长春铁路沿线的重镇公主岭。东北民主联军某部,在黑林子战斗后,乘胜收复公主岭,国民党七十一军残部逃回四平,遗弃一批弹药、器材、粮秣等物资。仅火车站一处即有25车皮弹药。 6月2日,林彪、罗荣桓发电报给辽吉纵队司令员邓华,命令辽吉纵队在东西北三方面包围四平。指出:“我军第一步决围歼四平,盼你们即回师包围四平,东北三面各以一个师担任包围,你们须准备同一纵队夺取四平。” 6月14日,民主联军围城部队发起总攻,四平攻坚战打响。一纵一师、二师从四平西南方向进攻,辽吉纵队从西方向进攻。40分钟后,二师突破敌防线,一举突入市内。到6月18日,攻城部队占领四平铁路以西市区大部。6月20日东北民主联军六纵十七师对敌七十一军军部发起总攻,经3小时激战,守敌大部被歼,敌特务团团长陈明信被俘,只有敌七十一军军长陈明仁预先逃入路东。战到27日,联军多次突入路东,都被击退,辽吉纵队独立一师师长马仁兴,在四平前线指挥所附近,中流弹殉职 。由于国民党北上援军左翼部队先头已抵泉头车站、青山堡、长山堡一线,右翼孙元年两个师、交警两个部队、炮兵一部,经开原、威远堡向四平推进,国军已先后调集九个师的兵力,希望与东北民主联军主力决战于四平外围,消灭攻城部队。 由于连日作战伤亡较大,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撤出四平。
第四次四平战役,1948年2月27日,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下达进攻四平守敌作战命令,令一纵、三纵和七纵组成攻城部队,攻城部队由一纵队司令员李天佑、政治委员万毅统一指挥。二纵、六纵、八纵、十纵等部负责外围打援。3月8日,东北人民解放军三纵八师攻占红嘴子,七师攻占敌东门外地堡群。七纵十九师攻占三道林子,为炮兵夺占了有利阵地。各部队先后攻占了师道学校、飞机场、刘家屯等敌据点,基本削清了敌外围支撑点,为解放军攻城扫清了突击方向的障碍。 3月12日,东北人民解放军围城部队对四平守敌发起总攻,迅速从北、西、东三个方向突破敌人防线,战斗遂向纵深发展,在市区展开了巷战,攻克核心工事。 3月13日,东北人民解放军攻城战斗胜利结束,全歼四平守敌1.9万多人。
---


白先勇先生有一长文《养虎遗患——父亲的憾恨》,在台湾《当代》杂志独家连载,记述其父白崇禧将军与四平街之战,对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关键战役,做了详尽叙述和分析,包括战役的前因后果、起承转合、幕前幕后,均独有运思,颇得其实,亦保持理性态度,许多言外之意,显示作者对个人观点的某种控制,对重要人物褒贬亦有讽喻之旨,是一篇记史论事的好文章,也是关于中国现代战争史颇可一读之文。

这么重要一场国共大战,诚如白先勇先生所言,却极少有人研究、探讨。国民党方面,由于避讳蒋氏所犯错误,往往讳莫如深;共产党方面,则把林彪军队狼狈逃窜说成“主动撤退”,一直隐瞒实情,四九以后,较早有中共将领回忆录《红旗飘飘》系列,后来有《雪白血红》等访问性记述,还有所谓“伟大的战略决战”之类各种宣传性书籍以及毛泽东的内战电文之类,所有这些,或不同程度遮掩历史事实,或根本不知对方内情,都无法使人信服。因此,多年来,对于此战实情及其关键性意义,很少有人知晓。当年参战将领们一一离世,四平之战愈成奥秘,更使白氏此文具史学价值。

国共之间恩恩怨怨、风雨沧桑的各种较量,或明或暗,我知道不少,即使有所不知,也大抵能靠判断力,感知几分,因此并不疑惑。唯独对于三年内战时期国民党数百万大军灰飞烟灭、美式机械化部队顷刻倒塌、三大战役崩溃如山倒,心中一直大惑不解,在几百万平方公里广阔土地展开这样大兵团全面战争,这种军事行为非同寻常,决非靠一两个小手腕小阴谋就可奏效,国民党军队如此兵败,必有非寻常之因使外人不足道也。读了白氏此文,疑惑顿解。

四平一战乃国共成败之枢纽

抗战胜利后,国共展开长达三年的内战,是从一九四六年春夏东北四平街大战(国内称四平战役)拉开惨烈序幕。这个战役是国民党大胜、共产党大败,我多年前从国内若干书中,只知四平战役打得非常惨烈,却不知林彪军队败得如此狼狈。

四平之战是国共在东北战场上摆开正规的阵地战姿态、共产党以决一死战的意志与国民党正面交锋的第一场大战,对整个东北局势以及此后华北局势、华中局势乃至全国命运之深远影响,对于东北局势逆转和全局逆转产生的根本性作用,都是我以前所不知。

一九四五年,希特勒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亚洲战场上,日本侵略者尚有七十八万关东军驻扎在中国东北做困兽犹斗。美军八月六日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敦促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斯大林则为图谋亚洲势力范围,三天后命令一百五十万苏军全线挺进东北,日本关东军不战而降,苏军取代日本侵略军而占据中国东北大城市、重要工业基地和港口。正是前门赶狼,后门进虎。

共产党势力八年养精蓄锐,立刻下山摘桃,与国民政府争受降、抢夺沦陷区。林彪受命调兵遣将、日夜兼行、全力奔赴东北。这原因显而易见——东北约一百二十万平方公里,幅员辽阔,地缘独特,处中国东北边陲,形若鸡头,扼守山海关,可成独立王国;又与苏俄、外蒙、朝鲜比邻,回旋余地很大,进可图中原,退可守辽东,再退可走苏俄,成一流亡政府;东北又是当时中国、也是亚洲工业最发达地区,这是日本把它作为称霸亚洲的工业和军事基地来建设的结果(苏军从四六年三月开始陆续撤军,拆卸价值二十亿美元的工业设备和原料运回苏联发展自己的工业经济);东北也是中国最富庶地区之一,江河水系交织,土地肥沃辽阔,农业潜力很大,森林植被资源在全国首屈一指,各种矿藏储备极为丰富。这些得天独厚条件,正是当年日本垂涎欲滴的原因。

日本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宣布投降,九月初,第一批共产党军队已到达东北第一大城沈阳以及本溪;至十一月,已有十一万人抵达东北,林彪为司令员,彭真为政治委员。这支部队从蜗居黄土高原穷困角落扑出来,抢先进入东北,胜败在此一举,必须全力以赴。他们在占领东北大城市的过程中,得到过苏军提供的帮助和便利,也获得日本关东军的武器和装备。但是,他们的问题也很多,诸如临时拉来两手空空的大批民夫或散兵游勇,无钱少粮、骚扰民众、遭东北民众厌恶、逃兵严重(甚至达十分之一)等等。

国民政府方面没有共产党那么心急火燎,他们更多考虑行动的合法性、全盘性和对国际局势的牵动,诸如分外交、行政、军事三方面接收东北,与苏联的关系和外交谈判问题。八月三十一日,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和国民党中常会才通过《收复东北各省处理办法纲要》,任命熊式辉为行营主任、杜聿明为保安司令;九月初立法院长戴传贤召开会议讨论东北接收办法;十月十二日熊氏等人抵长春,与苏军司令马林诺夫斯基开始艰难的谈判过程。此时共产党军队马不停蹄,已经有十万人开进东北,国民政府的人士们还在开会研究、外交谈判。

不过,抢先一步,并不就能占上风。国民政府方面的外交谈判和行政接收均告失败,不得不采取军事接收行动,使用飞机空运和军舰运兵方式,抵达东北,却遭到苏军以种种借口拦截和阻遏,不允许中国军队在大连、营口、葫芦岛、安东等港口登陆,只得改在秦皇岛登陆,因此再度迁延时日,难以尽快占据战略要点,形成钳形攻势。

自一九四五年十一月至次年五月,国军进入东北的,有石觉的十三军,廖耀湘的新六军,孙立人的新一军,陈明仁的七十一军等七个军共二十八万人。这些部队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由越南、缅甸及中国西南调运东北。杜聿明坐镇秦皇岛指挥。

共产党军队赶在国军前面占据东北,必然导致双方在东北首先爆发战争。双方对此心知肚明。国军向北挺进,一路与先占地利的林彪军队激战而迅速推进,十三军全部美式装备,战斗力强大,逼迫林彪部队一路后退,很快攻占锦州;次年三月占领沈阳,随后四面开花,占领抚顺、铁岭、辽阳、鞍山、营口等重要城市。共产党军队则占领北部四平、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城市。这样,形成南北对峙态势。

打正规战林彪大败

四平位于沈阳和长春之间,为交通枢纽,成为国共两军攻防重镇。国军向北推进,必克四平,共产党固守长春,必守四平。另一方面,毛泽东想固守四平以拖延时间,确保北部大城市,等待调停中国内战的美国特使马歇尔由美返华,可获得更多谈判筹码。不过,林彪对毛死守四平主张最初持不同看法,他不看重固守城市,而强调消灭敌人,实际上他深知对方火力强大,不愿硬拼;在激战中,因兵力悬殊而无法守住,黄克诚电报吁求放弃四平、长春,毛置之不理。毛在战前指示,准备数万人伤亡。

双方军队在四平第一次正面大战。毛泽东一厢情愿地要求“死守四平,寸土必争”,林彪(此时已拥有三十万人)在四平和本溪各集结十万军队死守。这给一路攻势锐利、渴望大试锋芒的国军一个良机。蒋介石电文要求“一举击破共军之主力”,指示此战应集中空军全力、采用空陆联合作战模式。此次大战,空军轰炸发挥巨大威力,重创本溪林彪十万部队。参战的七个军,五个是全副美式机械化装备,其中孙立人的新一军、廖耀湘的新六军则是国军五大主力中的两支精锐,士兵训练有素,拥有强大火力。孙立人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具有杰出军事才能,他的军队是当时中国最现代化部队;廖氏亦是出色军事人才。此时,国军在东北共二十八万。

这次大战,从一九四六年四月十八日打到五月十八日。国军在本溪和四平两地发动强大攻势,空军猛烈轰炸,首先力克本溪,十万林彪守军大败溃逃。国军挥师北上,援战四平,然后兵分三路,以空中优势发起立体攻势,四平十万林彪守军又溃败。五月十九日占领四平。

林彪驻守本溪、四平两地二十万军队重创溃逃。前来四平督战的白崇禧将军已被任命国防部长,他当机立断,命令杜聿明乘胜追击,一举拿下长春,然后兵分三路,向北挺进,穷追再创逃往哈尔滨方向的林彪败军,一路收复许多要地。孙立人将军指挥的新一军锋芒所向,如秋风扫落叶,至五月三十日,已越松花江,直逼离哈尔滨不到一百里的双城,实已兵临城下。

白先勇先生以双方史料揭示,林彪部队四平大败,伤亡极大,一路长途北逃哈尔滨,在国军飞机轰炸和机械化部队之汽车坦克追击下,已成惊弓之鸟,乱成一团,其状狼狈万分;官兵极为颓丧,奔逃中被俘、投降极多,有的部队丧失三分之二,已失去战斗力。四平大败,使林彪心理大受挫败,情绪反常,亦受部下奚落。他承认四平战役伤亡重大,承认美式装备厉害:“我们对全部美械装备的敌人还是估计不足……这是最大的教训。”政府军估计此役林彪军队伤亡四万人。

五年后林彪拒绝担任朝鲜战争指挥员,我想,四平大战和美式装备之威力给他的这一惨痛记忆和心理震撼应当是最重要原因之一。

四平惨败,也是毛泽东的失败。中共中央大惊,毛电告林彪“应主动地放弃四平”时,林已带败军前一天逃了。这时,毛才意识到四平兵败后果严重,严饬其余各部不可行动,勿惹国军,避免给对方在中原开战以口实。孙立人大军兵临哈尔滨城下,林彪守军不能再战,黄克诚、林彪分别于五月三十一日、六月一日电告毛泽东:无法阻止敌军占领齐哈,若退出齐哈而得停战,亦属万幸;准备游击、放弃齐哈。两天后,毛同意。这意味,十个月来,共产党在东北的军事行动彻底失败。毛泽东牺牲数万将士生命以死守四平,与火力强大、锋芒颇锐的国军展开阵地战这一决策,是大错误,导致满盘皆输。

对于共产党兵败四平的原因,白先勇先生说得很中肯:一、战略错误,共产党军队一向以游击战、运动战著称,灵活机动,但四平之战,打的却是集中主力的阵地战,并非其所长,这种正规战共产党必吃大亏;二、国军美式机械化装备,飞机、坦克、重炮,战斗力强大,且士气旺盛;又采取陆空联合作战方案,完全掌握制空权,是林彪军队从未见过的强大火力;三、共产党军队在东北还来不及建立根据地,没有群众基础,东北人民当时仍心向国民政府,对共产党有敌意,林彪军队在供给方面得不到百姓支持。

蒋介石下停战令,作现代宋襄公

此时正是国民党一举取得东北军事胜利的绝好契机。白崇禧在五月三十日随蒋介石飞抵长春,及时向蒋提出的全盘计划:乘林彪部队溃不成军、丧失战斗力之际,穷追猛打,一举拿下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满洲里等重要城市;然后组织民众编成三百万民团,保卫地方,肃清共产党残余势力;再调五个机械化师回华北消灭聂荣臻部。

当时孙立人之精锐新一军已在哈尔滨城下,这一计划若执行,可望全部或大部歼灭林彪余部,则整个东北可以安枕。那时,无论和谈,还是挥师进关,继续以立体攻势军事解决,局面将完全不同。毛泽东则不敢再轻举妄动,或全线收缩至西北地区,保持实力,或回到谈判桌上就范。

四平大胜、长春攻克,苏俄冷脸变春风,向国民政府频示友好,对中共这个被斯大林戏称为“人造黄油共产党”则视若敝屣。五月六日,斯大林邀请蒋介石访苏;长春攻克,又向国民政府表示不会支援中共。整个局面对国民政府十分有利。

可是,现在轮到蒋介石一着棋错、满盘皆输了。

在这千载一时、稍纵即逝的关键时刻,蒋介石没有采纳白崇禧计划,亦不听取杜聿明等前线将领建议,独自于六月六日(实际于六月二日已发出命令)正式向东北部队发出停战令,要求“停止攻击前进及追击,其期限为十五日。此举在使中共再得一机会,使其能确实履行其以前所签订之协定。”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宋襄公再世,亦是哀兵能胜、骄兵必败的重演。蒋氏是否真懂军事,此举已露端倪。他与共产党打了二十余年交道,竟不懂得对方是何等随机应变、死命顽强、绝处逢生之辈,亦不记取四次围剿之失败,使共产党万里奔逃延安扎根图强,更不记取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共产党幕后之阴谋操作能力使他险死于骊山华清池边。现在,大败东北林彪部三十万大军,实是重演十二年前第五次围剿、迫敌万里奔逃故事。可惜,当此历史关键时刻,蒋氏不记取历史教训,居然勒马回兵,给对方以绝处逢生的喘息机会。蒋氏最后失败,实非偶然。蒋毛之斗,毫无新意,不过为中国历史多增添一页现代版项羽刘邦逐鹿中原故事而已。

此时,中共中央极为惊恐。林彪部队慌忙准备运走物资,放弃哈齐诸城,去山野重玩打游击的老把戏。孙立人新一军气势如虹,得到停战令,大为吃惊,力争不果,只得勒马城下,口中猎物,就此放弃。此后,国军再未跨过松花江。

六月二十一日,蒋氏应周恩来请求,竟再次宣布停战令延长八日,至六月三十日。共产党在战场上占便宜时,绝不谈判;一败涂地时,则乞灵于谈判桌。

从此,国军一举获胜的良机和优势一去不返。林彪正是利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城市得到喘息,迅速重整军队,至一九四六年底,增至三十六万,一九四七年夏季反攻之际,增至五十万,一九四八年冬季辽沈决战之际,已成一百万大军。辽沈决战,林彪的百万大军把国民政府驻在东北的四十七万精锐军队全部消灭。于是,两千辆汽车、七十六辆坦克、一百五十多辆装甲车以及大量重炮武器这些美式装备,全部武装起林彪军队。林彪“四野”入关南下,平津不战而降。淮海战役中,国军又被消灭六十万。林彪大军节节挺进,直抵海南岛。蒋介石只有逃往台湾一途。历史从此成了另一种样子。

蒋氏后来在《苏俄在中国》一书沉痛检讨自己这个停战令导致的满盘皆输后果:“从此东北国军,士气日渐低落,所有军事行动,亦陷于被动地位。可说这第二次停战令之结果,就是政府在东北最后失败之唯一关键。……若不停止追击,直占中东铁路战略中心之哈尔滨,则北满的散匪,自不难次第肃清,而东北全境亦可拱手而定。若此共匪既不能在北满立足,而其苏俄亦无法对共匪补充,则东北问题自可根本解决,共匪在东北亦无死灰复燃之可能。故三十七年冬季国军最后在东北之失败,其种因全在于这第二次停战令所招致的后果。”

败在蒋之心性气质

为什么蒋介石在这个稳操胜券的关键时刻发出停战令,伤害自家士气,放对手一马?

白先勇先生讨论了蒋氏本人、国民党官方以及西方学界几种看法。一种说法是,蒋氏一九四六年六月六日宣布停战令,是美国特使马歇尔施加的压力。我以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它一直牵扯和压迫着蒋氏思维。马歇尔不懂中国国情和政治,只希望国共双方停战,以完成自己使命。他对蒋介石施加很大压力。但白氏认为“蒋氏指挥国军进退,自有主见,不一定那么容易受马歇尔左右。”

白先生认为蒋发出停战令应该还有更深刻的原因与动机。首先,蒋认为共军经此重创,决无再起可能,对当时东北局势作了错误判断,产生自信、轻敌心理,贸然下令停战,放虎归山,使哈尔滨这个工业和经济中心成为林彪部队整顿、反攻的最大基地,这是极大错误。后来参战将领一致认为蒋氏这个停战令是导致失败的关键性错误。白先勇指出:“毛泽东命令林彪死守四平,犯了严重的军事错误,差点输掉整个东北,但蒋中正下令国军停止追击,犯下更严重的错误,把东北失去了。很可能,国共内战的胜负,在一九四六年六月初,已经决定。”此言击中要害。

此外一个原因和动机,白先生委婉指出,那就是不让白崇禧继续督战东北。白崇禧督战四平时,不顾蒋氏命令,果断下令追击逃敌、直取长春,迅速扩大战果,而且提出全盘计划,即直取哈齐诸市,彻底消灭东北的共产党部队,并且向蒋氏提出要求,留在东北,完成此计划。蒋氏则要求白氏回南京就国防部长职位,且以马歇尔方面压力为理由。白氏表示,他留在东北彻底解决残敌,恰好可以为蒋提供向马氏辩解的理由: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然而,蒋意已决,令白氏回南京主国防部事,将东北战事全交“天子门生”杜聿明负责。白先勇未便明言者,即蒋氏对白崇禧权力、战功的忌惮。或许,东北大局定于自己门生杜聿明之手而非白崇禧,乃是蒋氏所希望的?

如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就认为,蒋发出停战令,原因在于嫉贤妒能、对白有芥蒂:“我知道蒋先生不是不想歼灭共军,而是讨厌这主意出自白崇禧,纵可打一全胜的仗,他也宁可不要。”这话虽有几分理由,却也不尽然。蒋对白之个人威望或权力的疑虑,是没有问题的,但决不至于因此宁愿打败仗。蒋氏因为渴望胜仗,才在四平大战关键之际派白氏飞抵东北督战,如果忌惮他,根本不会派他去;公平地说,是蒋氏认为大局已定,稳操胜券,才把白调回南京(对照他调白氏来督战一事)。
---------

即使大部被歼,也只是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而已。  林彪早就知道,化四平为马德里是不现实的。问题不在于是否有决心“准备死四万人”,而在于如果死四万人,能否就能守住。作为一线指挥员,林彪知道肯定守不住。所以在战斗过程中,他把下属发给他的电报,转发给中央,让他们对前线战况有一些感性认识。并在毛电下达之前,主动撤出了战斗,避免了全军覆没。从这一点上说,林彪挽救了东北局势。
抗战胜利后,共产党是准备参加联合政府,并转入议会为工农福利斗争的,没有实力和国民党在军事上全面对抗。而且全国人民一致希望和平,共产党在这一点上也不敢违背民心。但国民党的条件过于苛刻,共产党有4。12的教训,不可能同意全面解除武装(国民党没有“一国两制”的胸怀),蒋认为,既然我军事全面占优,不接受我的条件就消灭你。遂全面进攻。在道义上,蒋是下风,否则他也不可能因为压力,发出停战令。所以认为因为这一停战令,而成为蒋内战失败根源,未免太可笑了。如标题所言,即使林彪部队大部被歼,也只是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而已。蒋主政期间,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这才是根源。蒋逃台后,用央行的美元和黄金作后盾,才可能在土地问题上有所作为。
国民党的这些分析,看了以后,总有隔靴搔痒的感觉,不行。
遂从此不再看。不客气地说,用这样的认知水平,再打还是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