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真实的“双枪老太婆”,解放后被处决!

(2007-05-15 10:27:19) 下一个
真实的“双枪老太婆”,解放后被处决!
字体变小 字体变大

赵洪文国(1881年—1950年),辽宁省岫岩县哨子河乡满洲红旗沟人,满族,夫姓赵,本名洪文国,乃抗日战士赵侗之母,人称“赵老太”,无党无派。在13年抗日战争中,编入八路军,曾组织多场游击战,家族为国捐躯者30余人。二战后因反共立场,被中国****军法处死。

        1929年赵老太开始筹办小学,试图让家乡孩子摘掉文盲的帽子,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气节的人,以实现富国强民的理想,免受外夷欺凌。1932年春,“九一八”事变,赵老太太年近花甲,但爱国激情不减,不仅变卖家产充作抗日经费,还带领全家为义勇军服务,将自己的家成为抗日军的指挥所和交通站。同时恢复战乱解散的赵家堡子小学,在三子赵侗的帮助下,坚持教授国语的教材,抵制日本奴化教育,教育少年儿童热爱祖国,决不去做亡国奴,使赵家堡子小学的师生成为抗日的先锋。不久苗可秀于家乡本溪安排好亲人后,亦来到赵老太太家中,与赵侗共同参加邓铁梅组织抗日武装。1933年白君实、刘壮飞等来到赵家,在赵老太太和二儿子赵连俊的帮助下于,组建抗日“别动队”,赵侗、赵伟离开邓部,正式成立“别动队”。翌年苗可秀离开邓部返回赵家,根据抗日形势的需要,共同协商将“别动队”改组,于同年2月成立“少年铁血军”。赵老太太,负责购买保存枪支弹药,安排铁血军的重要军事会议,收集日伪情报等等。很快的队伍发展到基本部队500名,其中大学生占十分之二,师中学生占十分之五,小学生占十分之二,农民占十分之一。因此被当地百姓称为学生军,“用黑铁赤血之精神,采全民革命之手段,收复东北,振兴中国。”19342月,日军得知赵家为少年铁血军中枢,将赵家16间房屋全部焚烧,30年积累的家产毁于一旦,但赵老太太并未屈服,同年3月赴大孤山等地购买印刷机,在自己筹办的赵家堡子小学组织学生印刷抗日宣传品,然后与儿媳王全一等,潜入凤城、岫岩、庄河、孤山等县城,以少年铁血军的名义张贴散发,一时民气大作,日伪甚为惶恐。19348月,日寇再次突袭赵家堡子,将赵老太太一家六口抓进监牢,株连的赵氏家族和乡亲300多人。赵老太太面对日寇的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两个月后,敌人无奈,报请关东军司令部拟秘密执行死刑。临刑前赵老太太在铁血军的配合下机智假释出狱,并解救出株连乡亲。随后赵老太太携年迈丈夫及年幼子女潜往北平,在东北救国会的帮助下,筹集军火,联络抗日义士,支援少年铁血军。193512月,铁血军由辽南一隅,渐次发展到辽东、热河各地,队伍发展到11个方面军11000勇士。赵侗以铁血军领导人为班底,成立了中国第一民众抗日自救政府“辽南临时政府”,公选铁血军总司令赵侗兼任政府总裁。概略计算,辽南少年铁血军各路连年大小战役300余次,杀敌在4000余,俘日伪军警2000余名。19365月,为壮大铁血军,增强抗敌力量,赵老太太的帮助赴北平的赵侗争取关内各界爱国团体和人士支援,筹集武器、弹药,由海道运往东北。然而,由于日寇封锁进入东北水陆交通,加之当时全民抗战尚未开始,筹集军火的计划多次受挫。19371月,赵老太太与赵侗和战友得知日寇准备进犯热河,侵占河北,决定在北平组织武装起义,抗击日寇。义举得到杜月笙、史笙赓、沈鸿烈、马占山、张学良诸位先生的热心捐助,以及东北救亡总会的支持。随后从东北调来的优秀军事干部汇聚赵老太太北平寓所,分布到晋察冀各地进行秘密活动,考察地形,调查民枪,联络平西民团,发展群众基础。初步计划起义部队由河北向热河推进,杀回家乡与少年铁血军会师。赵老太太开始了紧张的购买运输军火,招募运送游击队员等等准备工作。1937720日,赵老太太与赵侗和战友24人在北平临时寓所焚香发誓,而后分两路于深夜出城,在城郊西南白羊城起义,组织建立“华北国民抗日军”。打响了华北民众抗日的第一枪,攻破北平第二模范监狱,解救包括著名共产党领导人在内的千余名犯人,在全国首次击落日机一架,激起国内外震动。队伍迅速发展成为拥有基本部队有9个支队,外围6个支队的游击队伍,分别驻防在平郊、灵源、怀涞、热河等地,总共计25000人左右。八路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亲自书信邀请,将国民抗日军收编为第八路集团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赵侗任司令。19379月,赵老太太南下武汉,一面宣传抗战,争取后方各界给予军火支援,一面率领东北青年和两个女儿去河南太行山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筹建抗日光复军,当时太行山百姓响应者上万之众。经过整编后,赵老太太派遣光复军先遣队北上,准备打通敌后通道,与河北国民抗日军和东北少年铁血军联络,形成贯穿南北的敌后游击战线。1991年出版的《人民之战中》再次披露了赵洪文国为游击队购买运输军火和赵侗将军在河北组建抗日游击队的历史。19389月间,赵老太太应邀去广州、香港、南洋各地,从事抗日宣传和募捐活动,受到著名爱国实业家陈嘉庚等南亚华侨的热烈欢迎,为抗日募集巨额经费和大批物资。在香港与宋庆龄、何香凝的妇女界名流组织火炬游行,宣传抗战,激发了海外华侨的抗日爱国热情,其场面壮观感人。19389月下旬,赵侗由北平取道天津,乘船南下到香港与赵老太太会面。翌年1月,蒋介石邀请赵老太太和赵侗到战时首府重庆,一时间重庆市万人空巷,欢迎场面空前热烈。著名剧作家的吴祖光以赵侗和战友苗可秀举义抗日为题材的处女作《凤凰城》,由此而轰动大后方。赵氏一家奋勇抗战的纪录片开始拍摄。19393月,赵老太太亦谢绝了国府赠送的汽车洋房,同时也谢绝了一些社会名流奉劝赵侗将军和战友们留在后方休养生息或出国深造。赵氏母子二人与东北抗战的老战友再次招募选拔东北爱国知识青年,组织晋察冀游击纵队。赵侗被国府任总司令,少将军衔,再度率领干部队伍200人分两批由重庆赴黄河再度北上,计划与河北、辽南抗日军旧部会合,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19399月,国府军政两部的部长何应钦和张治中以及妇女指导委员会的指导长宋美龄联合聘请赵老太太为全国义务兵役宣传指导员。先应川北的南充、达县等十几个县的约请,前往宣传抗日,开始了历时两年,奔波百余市县的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当地群众在赵老太太一家抗战七年的英勇事迹影响下,掀起自愿报名参军抗日的热潮。 193912月下旬至19401月间,赵侗率部北进途中,于河北新富、灵寿两县交界处的陈庄,突遭偷袭壮烈牺牲,时年仅28岁,国府追授中将军衔。同时牺牲的还有赵老太太的三女儿赵理智,年仅20岁,她曾在抗日战场上死里逃生,被誉为少年巾帼英雄,轰动武汉三镇。19433月,赵老太太与东北同乡国民党中将王达,向国府申请批准挑选部分智勇双全、熟悉游击战术的得力干部,深入湖北武汉一代的敌人心脏,使敌人腹背受敌,牵制业已攻到贵州独山,进而围困四川的日寇主力部队。赵老太太再次将自己的子女送往敌后战场。1945年,814日,抗战胜利的前一天,赵老太太的丈夫客死异乡。尔后,赵老太太主动辞去国府军政两部和妇女指导委员会等职务,解甲归田,前往北平。在北平她不顾年迈病弱,四处寻找抗日军烈属,然后上下求助,奔波千里,独自一人冒数九严冬,历时多月,带领抗日军烈属返回东北。回东北后,赵老太太弃武从商,在丹东和沈阳筹办加工厂,试图用自己的力量解决抗日军烈属生活出路。无奈内战骤起,和平建家园希望破灭,赵老太太返北平隐居。19494月,赵老太太由北平再次南下,受蒋介石委托,组织冀热辽边区游击第二路绥靖纵队,四子赵连中任总司令,驻足重庆,以“总统府留守”自任。策划“反征粮”暴动,提出“赶走共产党,三年不纳粮”等口号,建立大陆游击区,抵抗进川的解放军,阻止国民党十六兵团起义,枪杀解放军谈判代表,围攻占领川西的温江、崇庆、郫县、金堂、新都及川东的秀山等多座县城。19502月赵老太太被捕,拒不投降,认为解放军“挑灯拨火,诱惑忠良。”周恩来曾为之说情,免其死罪,但西南军区军法处仍判处死刑,时年已70岁。抗日战争幸存的四子赵连中亦被处决,时年25岁,他的妻子和孩子由毛泽东亲笔批示予以释放。13年的血与火,直至抗战胜利,赵氏家族为国捐躯30余人。

1950年兵败被捕,周恩来曾为之说情,但仍被西南军区军法处仍判处死刑。 时年70岁。

  

  

  

  

  

  

  

  

  

  “保卫大武汉”非常时期,赵老太太发表《对于目前局势的几点意见》,奔走呼号全民抗战,身体力行收复国土,引起国内外重视。国际著名记者斯诺、爱泼斯坦以及反战同盟成员绿川英子等多次采访赵洪文国,合影留念并多次发表文章,向国际反法西斯阵营宣传赵老太太,专门介绍其抗战事迹。其中爱波斯坦在

  

  国民政府为表彰赵老太太为创建抗日游击队做出的贡献,尊她为:“游击队之母”。一些报刊撰文说,蒋介石与腰插双枪的赵老太太合影留念,并且结拜为兄妹。蒋夫人宋美龄在三八年妇女节发表文章,称赵老太太为“全国妇女之楷模”“民族的母亲”,把她比作孟母、岳母。宋庆龄、何香凝、宋霭龄、朱光珍、史良等妇女界名流也纷纷题词赞赵老太太为:“女中模范。”“母教救国。”“求中华民族解放大道自由平等地位,赵老太太顽强抗敌的精神做领导先锋。”

  冯玉祥将军与赵老太太成为挚友,赞她是“女中豪杰”,“句句英雄话,愧死男儿汉。”爱国人士陶行知先生和著名作家谢冰心女士共同编著了《赵老太太》一书,并写诗赞道:“东洋出妖怪,中国出老太。老太捉妖怪,妖怪都吓坏!说起赵老太,谁个不崇拜?要想中国好,学学赵老太!”著名作家茅盾在赠送赵老太太的条幅上抒发感慨:“是新中国贤母的典型,亦是新中国新女性的良师,耽于享乐的后生对之应当愧死。”著名法学家黄右昌先生在《题赠赵母》中有这样的诗句:“气概黄河三万里,名开青史五千年,闻风可使懦夫立,抗建相期猛着鞭。”国际知名记者和国际评论家宋庆龄的好友金仲华说:“听斯诺先生谈赵老太的故事,北平劫狱西山报信,一个老妇人冲破了敌人重重警戒线,一个中学生正领导游击队,我以为是个神话,见了赵老太南来,游星岛日报,登六层楼台健步如飞,我相信了这个现实,赵老太和赵侗,象征着我们持久抗战中一个游击的新阶段,愿中国的母亲都学赵母,愿中国的男儿都学赵侗。我们祝愿赵母直到抗战的最后胜利。”

  

  

  

  赵老太太在极度悲伤之际,依然奔波四川百余市县,为彻底杜绝强行征兵,抓壮丁等的恶习,向国府争取应征抗日青年的荣誉和待遇,呼吁国府注重优抚抗日军烈属,掀起了自下而上的优抚军烈属爱国运动。又将子女和侥幸生还的战友送往军事院校培训,为重新组织东北和华北抗日旧部继续抗战做准备。

  

  

  

  赵老太太和赵侗将军一家,由组建的少年铁血军开始,毁家纾难,由北退南,屡挫屡战,前仆后继,历经

image

 

赵侗(1912年—1939年),原名赵连秀,一作赵同,满族,中华民国时期抗日将领,辽宁岫岩人。 赵1931年考入东北大学物理系,同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赵参加学生运动,南下南京,参与反对不抵抗政策的游行。珍珠桥惨案发生后对国民政府失去信心,与苗可秀等人前往北平组织“东北学生军”。 1932年,赵在母亲赵洪文国的支持下,毁家纾难,参加邓铁梅部义勇军,成功说服李子融、刘景文等人同邓合作。1934年2月1日,与苗可秀等离开邓部,独立成立少年铁血军。不久,在日军的围剿下,邓铁梅牺牲,少年铁血军遂成为辽宁南部主要抗日力量。1934年,日军抓捕了赵的父母,威逼其投降,被拒绝,后赵以手中的汉奸姜人杰与其交换。1935年7月25日,苗可秀被捕牺牲。

1936年1月25日,赵组织“辽南临时政府”,被公推为政府总裁,并与朝鲜革命军开展合作。其后,赵赴北平为铁血军寻求内地支援。不久,铁血军在辽南运转困难,其骨干纷纷南下北平。七七事变后,日本占领北平,赵遂决定在北平西山起义,计划以五台山为根据地打击日军。7月20日,赵及高鹏、纪廷谢等24人在清华大学起出藏匿武器,在昌平起义。9月5日,定军队名称为国民抗日军,在北京南郊开展游击战。 1937年12月25日,在杨成武等人的牵线搭桥下,国民抗日军宣布加入八路军,改编为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赵出任司令员。但是不久之后中国****先后发展其副手高鹏、纪廷谢成为党员,却拒绝了赵的申请,赵遂对****产生猜疑之心。1938年秋,赵率10余人离队,另起炉灶组建了一支200余人的队伍,但不久即垮掉。 年底,赵自天津潜往香港与其母赵洪文国会合,取道广西、云南至重庆,沿途受到当地民众的广泛欢迎。1939年1月,受到蒋介石接见,入国民党第一期将官训练班学习。毕业后被委任为“华北国民抗日军司令”,奉命返回华北重新组织游击队。 1939年秋,赵同率300余人,配长短武器和2部电台,不顾威胁北上敌后,途中遭到伏击,在河北新富、灵寿两县交界的陈庄附近战死。关于伏击者的身份一直并不清楚,但近年来有材料显示,极可能是八路军的部队。

 

 

附:老舍死亡之迷

南唐.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看到一个文章,题目是:"冯雪峰被批斗 毛泽东:就是要他痛苦", 冯雪峰是文艺理论家和鲁迅研究专家,参加过长征。中共建政之后,冯雪峰出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第一任社长和总编辑。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批判《红楼梦》的风暴中,冯雪峰却首当其冲,后来又被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死去。冯雪峰1955年被批判时,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周扬向毛泽东反映冯雪峰受了批评很痛苦时,毛泽东说:“我就是要他痛苦!” 

这个文章有个回贴:“从整冯雪峰等人的经历看,许多的老干部、老作家文革中受到冲击,他们自身也是难辞其咎。你用什么手段对付别人,自然也有人用同样的手段对付你。”。  我部分同意这个观点,确实一些平反的老干部在文革时被整治不冤枉,比如陈锡同就成了一个大贪污犯。但是,也有忠于毛路线的,也自身难免,下面就仔细说说老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曹禺说他“是中国当代的‘人杰’”;政府授过他“人民艺术家”称号;朱光潜认为他的小说屈指可数……。是的,《骆驼祥子》畅销美国,《茶馆》震动欧洲,老舍在世界文学中自有他的地位。人们期望更多地了解老舍,了解他的经历、性情、思想、人格……。这就需要传记:他传、自传,不止一种。老舍创作三百多万字的小说,四十二部戏剧,约三百首旧体诗等。老舍有文学语言大师的称号。他的作品多为悲剧,作品的语言以北京方言为主,风格幽默。他的代表作是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这两部作品现已列入中国初高中语文必读书目,和大学中文专业必读书目。《茶馆》也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高中华文文学必修的作品。舒乙等人认为老舍的作品中反映了他对满族的隐含的、深沉的、难以言语的真挚的感情。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以上的文学作品,文革期间亦漏失了一些尚未发表的文章。其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贫苦旗人家庭。一岁半丧父,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于1918年毕业。

1918年至1924年间先后任京师公立第17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现方家胡同小学)校长、北京市北郊劝学员、天津南开中学教员、北京一中教员。在此期间,老舍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他说:“‘五四’给了我一个新的心灵,也给了我一个新的文学语言。……感谢‘五四’,它叫我变成了作家。”1921年起老舍在北京基督教伦敦会缸瓦市堂的英文夜校学习并参加宗教服务。1922年接受洗礼。同年在南开中学的一次讲演中他说:“为了民主政治,为了国民的共同福利,我们每个人须负起两个十字架——耶稣只负起一个:为破坏、铲除旧的恶习,积弊,与像大烟瘾那样有毒的文化,我们必须预备牺牲,负起一架十字架。同时,因为创造新的社会与文化,我们也须准备牺牲,再负起一架十字架。”

1924年秋季,老舍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华语学系任华语讲师,教导英国人认识中国的官话和中国古典文学。业余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29年夏季,离英,途经新加坡并滞留半年,在华侨中学任教,并开始创作小坡的生日。1930年春季,返回到北京。1930年至1937年老舍先后任教于济南的齐鲁大学和青岛的山东大学。其间创作了《猫城记》、《离婚》、《老舍幽默诗文集》、《骆驼祥子》、《文学概论讲义》等作品。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老舍离别家小奔赴国难。1938年初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武汉成立,老舍被推为常务理事和总务部主任,同年随文协迁到重庆。自此主持文协工作直至抗战胜利。抗战期间老舍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利用各种文艺形式为抗日做贡献。他自己也以团结抗日为题材,运用各种文学体裁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的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抗战结束后,老舍于1946年3月接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在美国写完了《四世同堂》第三部及长篇小说《鼓书艺人》。1949年12月应周恩来委托文艺界之邀回到北京。回国后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兼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自1950年起老舍写下了以话剧《龙须沟》为代表的大量文艺作品反映人民的新生活,歌颂共产党。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老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同时期创作的话剧《茶馆》是体现老舍文学语言艺术的巅峰之作。

1962年开始,许多文艺作品遭到批判,老舍停止了《正红旗下》的创作。1965年3月-4月,老舍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回国后,将旅日见闻写成长篇散文《致日本作家的公开信》,但没有获准发表,老舍只得被迫停笔。此后老舍试图参加文艺工作队,想通过写快板、相声等,来宣传计划生育、科学种田,也未获批准。1966年春季,老舍独自前往北京郊区顺义县以养猪而闻名的陈各庄,跟那里的农民生活在一起,准备写科学养猪的快板。

江青批斗:“老舍每天早上要吃一个鸡蛋,是一个资产阶级作家”,自此,老舍由“文艺工作者”转变为“反革命份子”。1966年8月23日,老舍等29人被红卫兵捆绑之后,整批带往国子监孔庙批斗,在震天的“打倒反革命份子”口号声中,跪着被轮番殴打3小时,期间老舍因不满身上所挂的“反革命份子”字样,而稍有反抗,被斥为“现行反革命”,被继续毒打至深夜,而后又抓到派出所去交由警方讯问。晚间,遍体鳞伤的老舍,在妻儿的作保之下,终于被接回家,第二天要求继续到警察单位报到。第二天,老舍没前往派出所,独自前往太平湖,在那里不吃不喝坐了一整天,深夜时刻,"投湖自杀"。同日,老舍家聚集来了许多红卫兵,老舍之子舒乙在恐惧当中,偷偷从家中后门逃走,手中拿着父亲的血衬衫,找周恩来请求保护。25日清晨,老舍的尸体被发现。26日,舒乙拿着北京市文联开出的死亡证明:“我父舒舍予自绝于人民,特此证明”,老舍遗体得以火化,按照“上面”的规定,不准留骨灰。

 

从郑实的“浩然访谈录”看中国某些知识分子不光彩的一面:

郑实:1966年8月23日红卫兵冲击北京市文联,批斗了一大批文人作家,导致老舍自杀。请你谈谈当时的情况。

  浩然: 关于老舍之死,你是第一个找我谈的。其他任何人没和我谈过,大家众说纷纭,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郑:有一种说法:当时文联造反派存在派系斗争,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所以叫来了女八吵红卫兵,是吗?

  浩:不是,是去找的侯文正。找女八中的原因是因为文化局要萧军劳动,萧军不服,他们便想找人来帮助镇压萧军。当时我正在办公室里写材料,不是写大字报那种东西,听到有人告诉我,侯文正带着红卫兵进了院子,大喊大叫让人们到院子里集合。

  郑:当时文联的人有什么反应?

  浩:我看见杨沫因为害怕高血压复发,瘫在屋里。在门口我遇到了草明,她也是非常害怕。我还记得她当时紧张地抓住我的手,问怎么办。我告诉她赶快躲起来,她“嗖”地一下就跑了。

  郑:老舍这时在什么地方?

  浩:在院子里。在这之前他吐血住了院。他打电话给我,说要来参加群众运动。郑:他当时是抱着积极的态度要来文联参加运动,还是有点被迫不情愿来?

  浩:很积极。我不希望他来。因为情况很乱。万一老舍出什么事,是很严重的。但他坚持要来。

郑:他们是外面来的,也认识老舍吗?

浩:不认识。但老舍在孔庙受伤了,头上包着水袖,身上还有血,看着挺新鲜的。等老舍下了车,他身上挂着牌子,那些人就知道了。

  郑:他们又接着斗老舍了吗?

浩:对,让他站在高台阶上。红卫兵不知道他有什么问题,只知道有这么个人。这时草明出来说:我揭发,老舍把《骆驼祥子》的版税卖给美国人,不要人民币要美金。大伙儿一听就嚷:让他把牌子举起来!红卫兵从他头上摘牌子,这时老舍打了红卫兵。

  郑:关于这点有一种说法,老舍自己从脖子上摘牌子,是想扔在地上,结果砸了红卫兵的脚,是这样吗?

  浩:不是。印象中大概红卫兵摘牌子时弄疼了他,所以他摘下牌子向身边的一个红卫兵打去。这时天已经黑了。

  郑:老舍打了红卫兵,肯定会引起更厉害的批斗?

  浩:对,人们都喊起来,往上围。这时候我就很紧张。但身边没有我们的人,都是看热闹的,我也不好说什么。一着急我就说:他打了红卫兵,是反革命,把他抓起来。

 郑:您在《金光大道》、《艳阳天》中所描写的农村经济模式今天已经不存在了,您认为今天的新模式比您所写的进步了吗?

  浩:(笑)真说不清楚了。现在形势变化很大。人们总要追求光明,追求幸福,这也是一种方式吧。经过实践证明以前的做法不对了,要走新的路子,试着来吧。

 郑:现在对您有些非议,主要是认为您应当对过去作品中歌颂现在已经过时了的东西表示悔过。但您认为您当时是真诚的,不愿悔过。但无论您的愿望多么真诚,那段历史毕竟造成了这样多的惨剧。那么像老舍之死这样的悲剧的直接或间接责任者是否应当悔过呢?

  浩:(叹气)比如草明,我认为她的确加剧了这件事,是犯了大错误。但是现在要算她个人的账,怎么……

  郑:您认为她的动机不是要害老舍,但事实上的确这样,她是应当有个说法吧?

  浩:是应当有个说法。老舍的事情发生之后,我写了个材料交上去。

  郑:您当时的职务是?

浩:文联革委会副主任,正主任是个长期病号。

  郑:也就是说您是最主要的负责人。老舍死后有没有追究这件事?

  浩:没有。

  郑:那您为什么要打报告呢?

  浩:我觉得有必要把事情说清楚。

  郑:您的报告交上去有回音吗?

  浩:没有。没有人再问我这件事。

  郑:事情过去这么多年了,您现在对老舍这件事有什么感想?

  浩:太久了,我已经淡忘了。
  郑:您当时为了保护老舍,叫来了派出所的人。但当时他已经受了很多罪,您为什么没早想起这个办法呢?

  浩:当时太乱。也巧了,他正好那天来,如果再晚一天就不会碰到这件事了。我不让他来,他非要来。

  郑:他为什么非去?

  浩:要积极参加群众运动。

  郑:现在有人要求您忏悔,您表示拒绝,为什么?

  浩:要求我用现在眼光看那时候,不可能。我只能慢慢回忆,但回不去了。

 

       《天津日报》刊登了宋安娜等三人对老舍先生之子舒乙的访谈录——《关于老舍之死》。“文革”初期担任北京文联革委会主任的浩然如是说:“老舍夫人听到老舍自杀的消息后,反应冷淡,说死了就死了呗!”  舒乙说:浩然在说谎!实际上是浩然心里有鬼!想掩饰他个人的责任。老舍在投湖的前一天受到红卫兵的摧残和侮辱,当晚是我母亲把他从派出所接回家的,为他脱下了血迹斑斑的上衣。投湖辞世,后事也是母亲和我操办的。老舍失踪,母亲让我去找周总理。尽管天气炎热,我还是把父亲的血衣穿在里面,连夜赶到国务院,一位接待我的军官看了血衣。回家后,就接到总理办公室的电话,说总理已知道了此事,他非常着急,将派人尽力寻找先生。家属对先生焦急的程度,绝不像浩然所讲的那样。另外,浩然还提到草明说老舍把《骆驼祥子》的版税卖给了美国人,得了美金。于是导致了红卫兵对老舍的迫害。当时年轻的中学生,以为拿了差不多就是接受了美帝的肮脏钱;他们哪里知道,解放前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作家,稿酬不拿美元,难道要拿蒋介石的坑害了几亿中国人的该死的金元券吗?那时还没有人民币呢。

  舒乙认为对老舍之死,可以采取两种态度,一是沉默,二是忏悔。作为革委会主任,浩然的责任,他怎么一点儿也不谈?反说家属麻木;我们要控诉他,甚至要起诉他!他用造谣的方式,无耻地攻击95岁的老舍夫人。作为家属,我们很宽容,我现在原谅草明,她已经老了。但浩然和浩然们(这个复数词——“们”,舒乙用得好,真切而传神),没有任何自谴的能力,他们对这场民族大劫难,一笔带过,轻描淡写,向上一推了事;这已成了一个可悲的通病。

        最早写纪念老舍之死文章的不是中国人,而是1967年由日本作家水上勉先生写的《蟋蟀葫芦》(文洁若译)。中国最早写怀念老舍文章的是在12年之后的1979年底,巴金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的《随想录》。巴金说:“日本朋友和日本作家,似乎比我们更重视老舍的悲剧式的死亡,他们比我们更痛惜这个巨大的损失。为老舍昭雪平反的骨灰安放仪式一直拖到1978年6月才举行,而且骨灰盒里也没有骨灰。甚至在1977年上半年还不见谁出来公开替死者鸣冤叫屈。”巴老还在《老舍之死》的代序中说,老舍的死是值得尊敬的行为!也可以说这是“士可杀不可辱”,是中国知识分子有骨气的表现!  《蟋蟀葫芦》中有一段话讲得耐人寻味,水上勉说:“中国封建贵族设专人饲养蟋蟀,并且以蟋蟀之间互相残忍的恶斗死咬,来解闷取乐。”
  中国作家里,有没有靠别人的鲜血和生命,或解闷取乐,或博得虚名,或保存自己,从而进行政治赌博的伪币犯呢?我不敢妄断。因为历史档案,尚未解密。但像康生、姚文元那样的职业杀手和金棍子,梁效、罗思鼎那样被江青豢养的御用文人,中国知识分子是以家破人亡的血和泪来领教其残忍和兽性的。江青的宠臣和给他写效忠信和劝进表的人,早已解密,其尊姓大名,白纸黑字,赖是赖不掉的。不过这些人的作品,几乎都是马尾穿豆腐——提不起来。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那点小聪明,都在诬隐、投机、告密和整人的心束中用得干干净净,等到动手创作时,江郎才尽了。他们还没有一边出杰作,一边充当刽子手那个本领。 

 

老舍和浩然们的作品谁更强?  

老舍的良知、幽默、情趣、京味儿、语言和勤奋……特别是那可亲可爱的平民骨气, 例如丁二爷、常四爷、老赵……他笔下的警察,也多是穿官家衣服的善良的平民,令人由衷叹服!他一再叮嘱新凤霞给发配到北大荒的吴祖光写信,充满了豪侠气和人情味。风格即人。像《茶馆》那样的经典,浩然们有几人能写得出来?  历史是无情的最高审判长。时间这个最公正的大法官,最终自会作出判断:老舍和浩然们的作品,看谁在历史上站得住?假币可以趁机猖獗于一时,甚至打败真币。但1979年初,在王府井新华书店,我亲眼看到浩然的成堆的大部头著作,是用大卡车运走的。不知是哪个单位集体抢购拿回去活学活用呢,还是运往造纸厂作纸浆?我也不想打听……

 

老舍的死亡之迷,自杀?他杀?

台湾作家姜穆先生说,“他一直认为老舍先生之死是他杀所致,理由有三:一、他死后腹中无水;二、脚下无泥;三、鞋袜都在岸上,结论是他并非投水自杀,而是被谋杀之后将尸体运来摆在了太平湖边。”   

从医学的角度上看,明显是他杀而非自杀。后两点可以争论,但溺水之人怎么会没有腹水?到底是谁杀了老舍?已经成了历史之迷。

个人推测,一是因为老舍当时大有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可能,后来被日本人拿走了。如果老舍真的得到诺贝尔文学奖,这对文革极左人士的反帝口号无疑是个沉重打击。诺贝尔奖除了水平外,确实有西方操纵在里面,就如联合国或者奥斯卡影片奖一样,西方有这个动机,老舍的文学水平有非常出色。二是满汉民族问题,极左人士首先是民族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大汉族主义者,不希望满族人老舍获得殊荣,正如当今网上轰轰烈烈的讨伐满清类似。 个人认为第一种可能最大。

 

历史玩弄老舍

从老舍的经历看,他一直紧跟毛的一切政策和号召,积极参与当时的整治运动。60年代初期,老舍先生是北京市的全国人大代表。有一年的人大代表会上,适逢大会中间休息,老舍先生下了主席台到休息室去,过了一会儿,他看到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同志等领袖们也走进了休息室,老舍先生以为他们要商量事,起身想躲开,毛主席却把他叫住了,说:“一起坐一坐,说说你们满族人。”于是,大家围坐成一圈,开始谈论起来。毛主席一开口便说,满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过伟大贡献。他还说,清朝开始的几位皇帝都很有本事的,尤其是康熙皇帝。毛主席这一番议论,还有周总理、少奇等同志的插话,使老舍先生大为惊讶。

毛亲自接见老舍, 老舍很激动,回到家中,他便说他完全换了脑子,换了眼睛。要知道,老舍直到50岁从不在正式场合说自己是满族,满族在毛时代是封建和落后的代表。听了毛主席对满族和康熙皇帝的评价后,他开始着手写表现满族人民的作品,如历史剧《神拳》、长篇小说《正红旗下》等。

但是文革风暴突然席卷中华大地,做为封建代表的满族人老舍,被特殊照顾也就在意料之中。到底多少无辜的人死于这场突发的浩劫,没有统计数字。

文革虽然有千般不好,文革反儒教的功劳还是应该得到肯定的,1966年秋,“文革”破“四旧”,杭州的岳飞墓遭到破坏,岳飞是地主阶级的代表,秦桧等四跪像不知去向,大概是被扔到西湖了。遗憾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修复岳飞墓、庙,历时一年竣工,现在的铁跪像为1979年根据河南汤阴岳飞庙的铁跪像重铸。更让人遗憾的是,儒教再次有成为国教的势头。儒教对中国文化的损害,远远大于文革。

 

 

 

游击队打游击队, 双枪老太婆儿子赵侗被伏背后的真相
 
14159

 

本文试图分析当年抗日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儿子赵侗被伏击背后的真相. 由于可能涉及到国共敌后游击队之间的相互斗争和中共游击队内部的残杀,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相关的资料并不容易找到。目前的资料全来自于网上的信息,且文章出处和内容真实性有待查证。仅供政治历史和军事爱好者探讨之用。希望从事相关领域的人士加以讨论和指正。

八路军老战士的回忆----蒋匪的挺进队被全歼

据说出自叶长庚回忆录(此出处有待查证)


一九四二年春,在我代理四分区司令员期间,灵寿境内忽然出现了一支特别队伍,约有五六百人,穿的是国民党军队服装,装备也很精良,虽然没有重武器,每人却配有清一色的一支德国造短枪和一支冲锋枪,冲锋枪一个连射就是一梭子二十五发子弹,每人配备十梭子子弹。

这支队伍大摇大摆,毫无顾忌地往北开进。当时,蒋介石正到处制造反共摩擦,准备投-降,在这种时候,一支国民党部队突然出现在八路军抗日根据地里,不得不防。

我们正在警觉地注视着这支国民党部队的动向之时,它竟大模大样地来到我们四分区住地,一位自称是队长的找到我,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公函说;“我们是国民政府从重庆派来的‘北上抗日挺进队’,奉蒋委员长的指令,到山海关一带进行抗日活动,尚请贵军进行配合,提供方便!”。

我接过公函一看,上面果然盖有国民政府国防部的大印,上写,“兹有‘北上抗日挺进队’由重庆出发抵山海关,沿途各部准予放行,不得阻拦…”。

这位队长离开以后,我脑子里连连划起问号来。在日本侵略者的武力进攻和政治诱降之下,蒋介石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连续发动了两次反共高潮,打击坚决抗日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为什么在这时却忽然间派出一支几百人的小队伍,远自重庆,孤零零地窜到我根据地来“抗日”呢?只怕抗日是假,破坏抗日是真。我越想越觉得这里面肯定大有名堂!

这支所谓“北上抗日挺进队”的阴谋活动,其实早在中共中央的掌握之中。正当我们对它的行动产生极大怀疑的时候,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亲自给我打来电话,说这支“挺进队”大多数都是东北人,全部都是经过国民党训练的特-务人员。他们打着“北上抗日”的幌子,其目的是打入抗日根据地,搞秘密特-务活动,实际上是专门破坏我八路军抗日的一支别动队。聂司令员还告诉我:“周思来同志从重庆给毛主席拍来电报,揭露了这支‘挺进队’的阴谋活劝。毛主席给军区下了命令,一定要清除这股隐患。军区已做出坚决把这股‘挺进队’全部、干净、秘密消灭掉的部署。”并要求我们严密监视这股“挺进队的动向。

聂司令打来电话的当天下午,晋察冀军区即给四分区打来一封秘密电报,命令四分区五团、军区骑兵团、特-务团、一二O师七一五团,连夜开赴灵寿以北岔头一线,围歼“挺进队”。电报上强调指出:“务予全歼,不使漏网!”。

傍晚时分,我军各部连夜急行军,往岔头附近的山上集结。我带领四分区五团及暂时划归四分区指挥的骑兵团、特-务团,人不出声,马不嘶鸣,往岔头迸逼。进入山区后,队伍分成几路,沿着山间崎岖的小路,奔向各自的埋伏地点。

岔头,顾名思义,是两条路口交接的地方,一条经慈裕至灵寿,一条经口头至行店。这里,峰岭重叠,沟壑交错,两条道路由东北和东南方向蜿蜒而来,在岔头汇合后,形成一条宽阔的大路,爬过一段陡坡,便进入一块凹地,凹地一带排列着四条大山沟,每条沟里都长满了齐腰深杂草和灌木丛,是十分理想的隐蔽伏击阵地。当年,日军水源师团在这里遭到惨败,如今,假抗日、真反共的“挺进队”,必定也会遭到同样下场,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

第二天清一早,我和骑兵团团长蔡顺礼、特务团团长郑维山同志,站在山坡的树林中,用望远镜观察,只见山下的公路静静的躺在那里,象一条灰白色的带子;山谷的早晨,如此宁静,听不到人声,听不到战马嘶鸣,只有雀鸟歌唱,溪流潺潺。谁会想到,这里会埋伏着几千锄奸的精兵!我不禁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郑维山同志笑着说:“部队隐蔽得很好,‘挺进队’要是从公路上走,那才叫磨道里截驴——没跑!”我们都舒心地笑了。

不大一会,接到情报,“挺进队”在岔头吃过早饭,已经出发。果然,不大一会,他们就在公路上出现了,一个个歪帽敞衣,大背着冲锋枪,短枪吊在屁股后面,晃里晃荡的,象一群散兵游勇,稀稀拉拉,行不成行,队不成伍,赶羊似的往前走。这样的一支兵不象兵,民不象民的队伍,他们能去打日本侵略者?那才活见鬼哩!

所谓的“挺进队”大模大样地走进了凹地,他们估计在这八路军的根据地里,不会碰到日本人惹麻烦,因此而毫无戒备,有的边走边哼着黄色小调,有的还抬起头来往山上观景呢!

正在这时,伏击战斗打响了。寂静的山岭间,突然响起密集的枪声,子弹从蒿草杂树丛中嗖嗖地飞出去,手榴弹爆炸声,喊杀声,马嘶鸣声,震得山岳颤抖。“挺进队”遭此猝然打击,顿时惊慌失措,有的还没来得及摘下枪来,就被击中去见了阎王,剩下的纷纷散开,占据公路边的地形,进行顽固抵抗。“挺进队”的火力倒也很猛,清一色的冲锋枪打连发,“咕咕咕…”象刮起一阵阵旋风,但终究是他们在明处,我们在暗处,战斗进行一个多小时,“挺进队”己被杀伤大半。这支队伍毕竟是经过训练的特务,有一定战斗力,他们一面抵抗,一面集中力量,边打边退,打算突围。

然而,他们早已陷于我军重重包围之中,插翅难逃,被全歼的时机到了。我们四分区第五团在南,七一六团、特-务团居中,骑兵团的勇士们飞身跨上战马,举起寒光闪亮的战刀,高喊杀声,跃上公路,从北往南,一阵追杀。公路上,奋疾的马蹄,腾起灰蒙蒙的尘土,仿佛一股狂风,猛然而至,战士们挥舞战刀,左劈右砍,来往激战了几个回合,“挺进队”全部、干净被消灭。蒋介石破坏抗日苦心经营的别动队,就这样结束了它的命运。

叶长庚

叶长庚(1903—1986),原名叶樟根,桐庐百江镇冯家村人。家境贫苦,8岁替人牧牛,12岁起打零工。1926年6月,为本村陈姓地主当脚夫去广东韶关,就地参加国民革命军,随军北伐。1929年投奔工农红军,193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嗣后历任红五军军部特务队机枪大队大队长、红八军四师二团团长、赣南独立十二师师长、湘赣军区代参谋长等职。经历了第一至五次反“围剿”战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曾受到中央军委的嘉奖,荣获苏维埃政府颁发的三级奖章和十年英勇善战纪念章。

  抗日战争时期,长庚任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晋察冀第五专署民兵部部长等职。1938年,带领17名干部,在晋察冀开展9个县的地方工作,指挥部队和游击队痛歼日伪军,被军分区党委授予“模范党员”的称号。1945年4月,出席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

  1945年10月,长庚任黑龙江省军区司令员,从年底至翌年,指挥剿匪斗争,先后消灭土匪3万余人,全省局面得到稳定。1949年1月,为做好起义部队的工作,毛泽东主席亲签手令,委派长庚担任五十军副军长,做好起义部队的整训工作。不久,挥戈西南,在四川资阳歼灭国民党军千余,俘万余;在解放重庆、成都等重大战役中,担任主攻,均预期完成作战任务。

  解放后,长庚先后任中南军区后勤部运输部副部长、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江西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政协江西省第四届常务委员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冲击。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不顾年老多病,撰写了长达17万字的革命回忆录。

  长庚在近60年的革命生涯中,出生入死,身经百战,负伤10余处。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6年1月,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关于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儿子赵侗之死, 在与赵洪文国有关的文章中都没有说清楚. 根据现有所知的信息, 赵侗领导的抗日武装国民抗日军受八路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亲自书信邀请,收编为第八路集团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赵侗任司令。这时赵洪文国赵侗两母子与中共的关系无疑是密切和良好的.为何到了后来,双方的关系却变成了"1949年4月,赵老太太由北平再次南下,受蒋介石委托,组织冀热辽边区游击第二路绥靖纵队,四子赵连中任总司令,驻足重庆,以“总统府留守”自任。策划“反征粮”暴动,提出“赶走共产党,三年不纳粮”等口号,建立大陆游击区,抵抗进川的解放军,阻止国民党十六兵团起义,枪杀解放军谈判代表,围攻占领川西的温江、崇庆、郫县、金堂、新都及川东的秀山等多座县城。"? 相关文章并没有分析两方面关系转变的过程.在现在能找到的对赵洪文国事迹描述最详细的网文<<揭秘中国游击队祖母:传说中的双枪老太婆>>中是这样写的:"1939年12月下旬至1940年1月间,赵侗率部北进途中,于河北新富、灵寿两县交界处的陈庄,突遭偷袭壮烈牺牲,时年仅28岁,国府追授中将军衔。同时牺牲的还有赵老太太的三女儿赵理智,年仅20岁,她曾在抗日战场上死里逃生,被誉为少年巾帼英雄,轰动武汉三镇。" 网上能找到的相关信息还有以下一段话:"据说目前中共方面对此最权威的说法是1983年出版的《聂荣臻回忆录》。回忆录写道:赵 侗 这 个 人 很 狂 妄 , 一 直 想 要 脱 离 游 击 队 , 他 同 国 民 党 的 关 系 拉 得 很 紧 。 聂 荣 臻 多 次 做 过 赵 侗 的 工 作 , 但 是 赵 侗 总 有 二 心 。 他 本 人 后 来 还 带 了 10来 个 人 逃 跑 , 后 来 跑 到 重 庆 , 国 民 党 政 府 好 不 容 易 在 敌 后 找 到 这 样 一 个 一 心 投 靠 他 们 的 人 物 , 于 是 大 肆 吹 嘘 他 , 又 是 给 他 下 “ 委 任 状 ” , 又 是 给 他 配 电 台 、 密 码 和 各 种 新 式 武 器 , 派 他 回 华 北 来 , 同 共 产 党 争 地 盘 , 搞 摩 擦 , 破 坏 我 党 建 立 的 敌 后 根 据 地 。 1940年 初 , 他 回 来 的 时 候 , 走 到 石 家 庄 以 北 的 一 个 地 方 , 正 好 碰 上 从 冀 中 回 晋 西 北 的 一 二 0师 部 队 , 就 在 那 里 打 了 一 仗 , 战 斗 中 把 他 连 同 他 带 的 队 伍 全 部 消 灭 了 。"

还有一篇网上的文章提到:

"2005年出版的《八路军老战士口述实录》有一篇史进前的回忆文章,对聂、杨的回忆做了印证,并且介绍了消灭赵侗的经过。其中有几处可以说首次披露。1、消灭赵侗前,贺龙征求了聂的意见,聂的意见是彻底消灭(聂在回忆录中未提此事)。2、参战部队不仅有贺龙部,也有晋察冀部队。3、确定了一个不留的原则,打完后一个一个检查。4、后来发现仍有一人逃掉,跑回东北。但史的回忆没有提到消灭赵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也没提跑掉的人名字是什么。"


网上能找到的网友对此事件的分析:

"我认为叶长庚回忆录里描写的这段战斗就是消灭赵侗的战斗。

一、战斗都发生在河北灵寿县境内的陈庄附近。

二、120师715团、716团和晋察冀军区的部队都参加了战斗,这和史进前的回忆录是一致的。

三、这支“挺进队”也是从重庆来到华北“抗战”,且多由东北人人组成。

四、晋察冀军区做出"坚决把这股‘挺进队’全部、干净、秘密消灭掉的部署”与史进前“一个活的不要”的回忆是相符的。

叶的回忆也有不一致的地方。

一个是时间,叶回忆是1942年,这肯定有误,应为1940年。因为120师已于1940年1月回防晋西北,根本未再在平山、灵寿一带驻防。再查,1942年,也未见有重庆派往华北的部队和晋察冀军区消灭重庆“国军”的记载。

还有就是“挺进队”人数。叶回忆说约五六百人,也是一个大概的数,不排除记忆有误。
另外,叶开头写命令“一二O师七一五团,连夜开赴灵寿以北岔头一线”,后又写716团参战,我认为715团可能是716团的笔误,716团参战的可能性最大,因为716团就驻扎在岔头附近。

叶在回忆录的后记里写道,他写回忆录时已年逾80,且未与当事人核对,难免有疏漏。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支“挺进队”就是赵侗的部队。"

 


揭秘中国游击队祖母:传说中的双枪老太婆(图)


http://www.nen.com.cn 2006-04-14 06:01:08 东北新闻网
  

 

如今有许多人被后人称之为抗日时期的双枪老太婆,但仔细推敲其年龄,抗日时期还是个不知丑俊的少女,何以被时人称之为老太婆?不免疑惑抗日战争时期是否有这样一个真实人物。查阅史料,方知抗日战争时期真有一位老太太,时年已六十余,被称为游击队之母,又有称之为游击队之祖母,当时影响很大,民间称之为双枪老太婆。

  洪文国(1881——1950),女,满族,夫姓赵,本名洪文国,辽宁省岫岩县哨子河乡红旗沟人,抗日英雄赵侗之母,人称“赵老太”,无党无派。抗日战争时期她屡挫屡战,参与组织创建了辽南“少年铁血军”、河北“国民抗日军”、河南“太行山光复军”以及“ 晋察冀游击纵队”,被誉为“游击队之母”“民族之母”,民间称之为“双枪老太婆”,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解放战争后期,赵洪文国组织 “中国国民反共救国军 ” ,成立“晋热辽边区第二 绥靖总指挥部”,以“总统府留守”自任,策划“反征粮”暴动,打出“赶走共产党,三年不纳粮”等口号,建立大陆游击区,阻止国民党军队起义,率部分国民党军队和民众组织与解放军对峙,1950年被捕。时年70岁。

  赵老太太,14岁目睹了日本侵犯东三省,23岁亲历日俄战争,因而她自幼对侵略者怀有仇恨心里。于是,在家业兴旺后,1929年开始筹办小学,试图让家乡孩子摘掉文盲的帽子,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气节的人,以实现富国强民的理想,免受外夷欺凌。

  1932年春,“九一八”事变后,赵侗由北平回故乡组织抗日义勇军。此时赵老太太虽年近花甲,但爱国激情不减,不仅变卖家产充作抗日经费,还带领全家为义勇军服务,将自己的家成为抗日军的指挥所和交通站。同时恢复战乱解散的赵家堡子小学,在三子赵侗的帮助下,坚持教授国语的教材,抵制日本奴化教育,教育少年儿童热爱祖国,决不去做亡国奴,使赵家堡子小学的师生成为抗日的先锋。不久苗可秀于家乡本溪安排好亲人后,亦来到赵老太太家中,与赵侗共同参加邓铁梅组织抗日武装。

  1933年白君实、刘壮飞等来到赵家,在赵老太太和二儿子赵连俊的帮助下于,组建抗日“别动队”,赵侗、赵伟离开邓部,正式成立“别动队”。翌年苗可秀离开邓部返回赵家,根据抗日形势的需要,共同协商将“别动队”改组,于同年2月成立“少年铁血军”。赵老太太,负责购买保存枪支弹药,安排铁血军的重要军事会议,收集日伪情报等等。很快的队伍发展到基本部队500名,其中大学生占十分之二,师中学生占十分之五,小学生占十分之二,农民占十分之一。因此被当地百姓称为学生军,“用黑铁赤血之精神,采全民革命之手段,收复东北,振兴中国。”

  1934年2月,日军得知赵家为少年铁血军中枢,将赵家16间房屋全部焚烧,30年积累的家产毁于一旦,但赵老太太并未屈服,同年3月赴大孤山等地购买印刷机,在自己筹办的赵家堡子小学组织学生印刷抗日宣传品,然后与儿媳王全一等,潜入凤城、岫岩、庄河、孤山等县城,以少年铁血军的名义张贴散发,一时民气大作,日伪甚为惶恐。

  1934年8月,日寇再次突袭赵家堡子,将赵老太太一家六口抓进监牢,株连的赵氏家族和乡亲300多人。赵老太太面对日寇的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两个月后,敌人无奈,报请关东军司令部拟秘密执行死刑。临刑前赵老太太在铁血军的配合下机智假释出狱,并解救出株连乡亲。随后找老太太携年迈丈夫及年幼子女潜往北平,在东北救国会的帮助下,筹集军火,联络抗日义士,支援少年铁血军。

  1935年12月,铁血军由辽南一隅,渐次发展到辽东、热河各地,队伍发展到11个方面军11000勇士。赵侗以铁血军领导人为班底,成立了中国第一民众抗日自救政府“辽南临时政府”,公选铁血军总司令赵侗兼任政府总裁。概略计算,辽南少年铁血军各路连年大小战役300余次,杀敌在4000余,俘日伪军警2000余名。

1936年5月,为壮大铁血军,增强抗敌力量,赵老太太的帮助赴北平的赵侗争取关内各界爱国团体和人士支援,筹集武器、弹药,由海道运往东北。然而,由于日寇封锁进入东北水陆交通,加之当时全民抗战尚未开始,筹集军火的计划多次受挫。

  1937 年1月,赵老太太与赵侗和战友得知日寇准备进犯热河,侵占河北,决定在北平组织武装起义,抗击日寇。义举得到杜月笙、史笙赓、沈鸿烈、马占山、张学良诸位先生的热心捐助,以及东北救亡总会的支持。随后从东北调来的优秀军事干部汇聚赵老太太北平寓所,分布到晋察冀各地进行秘密活动,考察地形,调查民枪,联络平西民团,发展群众基础。初步计划起义部队由河北向热河推进,杀回家乡与少年铁血军会师。赵老太太开始了紧张的购买运输军火,招募运送游击队员等等准备工作。

  1937年7月20日,赵老太太与赵侗和战友24人在北平临时寓所焚香发誓,而后分两路于深夜出城,在城郊西南白羊城起义,组织建立“华北国民抗日军”。打响了华北民众抗日的第一枪,攻破北平第二模范监狱,解救包括著名共产党领导人在内的千余名犯人,在全国首次击落日机一架,激起国内外震动。队伍迅速发展成为拥有基本部队有9个支队,外围6个支队的游击队伍,分别驻防在平郊、灵源、怀涞、热河等地,总共计25000人左右。八路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亲自书信邀请,将国民抗日军收编为第八路集团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赵侗任司令。

  1937 年9月,赵老太太南下武汉,一面宣传抗战,争取后方各界给予军火支援,一面率领东北青年和两个女儿去河南太行山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筹建抗日光复军,当时太行山百姓响应者上万之众。经过整编后,赵老太太派遣光复军先遣队北上,准备打通敌后通道,与河北国民抗日军和东北少年铁血军联络,形成贯穿南北的敌后游击战线。

  “保卫大武汉”非常时期,赵老太太发表《对于目前局势的几点意见》,奔走呼号全民抗战,身体力行收复国土,引起国内外重视。国际著名记者斯诺、爱泼斯坦以及反战同盟成员绿川英子等多次采访赵洪文国,合影留念并多次发表文章,向国际反法西斯阵营宣传赵老太太,专门介绍其抗战事迹。其中爱波斯坦在1991年出版的《人民之战中》再次披露了赵洪文国为游击队购买运输军火和赵侗将军在河北组建抗日游击队的历史。

  1938 年9月间,赵老太太应邀去广州、香港、南洋各地,从事抗日宣传和募捐活动,受到著名爱国实业家陈嘉庚等南亚华侨的热烈欢迎,为抗日募集巨额经费和大批物资。在香港与宋庆龄、何香凝的妇女界名流组织火炬游/行,宣传抗/战,激发了海外华侨的抗日爱国热情,其场面壮观感人。

  国民政府为表彰赵老太太为创建抗日游击队做出的贡献,尊她为:“游击队之母”。一些报刊撰文说,蒋介石与腰插双枪的赵老太太合影留念,并且结拜为兄妹。蒋夫人宋美龄在三八年妇女节发表文章,称赵老太太为“全国妇女之楷模”“民族的母亲”,把她比作孟母、岳母。宋庆龄、何香凝、宋霭龄、朱光珍、史良等妇女界名流也纷纷题词赞赵老太太为:“女中模范。”“母教救国。”“求中华民族解放大道自由平等地位,赵老太太顽强抗敌的精神做领导先锋。”

  冯玉祥将军与赵老太太成为挚友,赞她是“女中豪杰”,“句句英雄话,愧死男儿汉。”爱国人士陶行知先生和著名作家谢冰心女士共同编著了《赵老太太》一书,并写诗赞道:“东洋出妖怪,中国出老太。老太捉妖怪,妖怪都吓坏!说起赵老太,谁个不崇拜?要想中国好,学学赵老太!”著名作家茅盾在赠送赵老太太的条幅上抒发感慨:“是新中国贤母的典型,亦是新中国新女性的良师,耽于享乐的后生对之应当愧死。”著名法学家黄右昌先生在《题赠赵母》中有这样的诗句:“气概黄河三万里,名开青史五千年,闻风可使懦夫立,抗建相期猛着鞭。” 国际知名记者和国际评论家宋庆龄的好友金仲华说:“听斯诺先生谈赵老太的故事,北平劫狱西山报信,一个老妇人冲破了敌人重重警戒线,一个中学生正领导游击队,我以为是个神话,见了赵老太南来,游星岛日报,登六层楼台健步如飞,我相信了这个现实,赵老太和赵侗,象征着我们持久抗战中一个游击的新阶段,愿中国的母亲都学赵母,愿中国的男儿都学赵侗。我们祝愿赵母直到抗战的最后胜利。”

  1938年9月下旬,赵侗由北平取道天津,乘船南下到香港与赵老太太会面。翌年1月,蒋介石邀请赵老太太和赵侗到战时首府重庆,一时间重庆市万人空巷,欢迎场面空前热烈。著名剧作家的吴祖光以赵侗和战友苗可秀举义抗日为题材的处女作《凤凰城》,由此而轰动大后方。赵氏一家奋勇抗战的纪录片开始拍摄。

  1939年3月,赵老太太亦谢绝了国府赠送的汽车洋房,同时也谢绝了一些社会名流奉劝赵侗将军和战友们留在后方休养生息或出国深造。赵氏母子二人与东北抗战的老战友再次招募选拔东北爱国知识青年,组织晋察冀游击纵队。赵侗被国府任总司令,少将军衔,再度率领干部队伍200人分两批由重庆赴黄河再度北上,计划与河北、辽南抗日军旧部会合,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

  1939年9月,国府军政两部的部长何应钦和张治中以及妇女指导委员会的指导长宋美龄联合聘请赵老太太为全国义务兵役宣传指导员。先应川北的南充、达县等十几个县的约请,前往宣传抗日,开始了历时两年,奔波百余市县的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当地群众在赵老太太一家抗战七年的英勇事迹影响下,掀起自愿报名参军抗日的热潮。

  1939年12月下旬至1940年1月间,赵侗率部北进途中,于河北新富、灵寿两县交界处的陈庄,突遭偷袭壮烈牺牲,时年仅28岁,国府追授中将军衔。同时牺牲的还有赵老太太的三女儿赵理智,年仅20岁,她曾在抗日战场上死里逃生,被誉为少年巾帼英雄,轰动武汉三镇。

  赵老太太在极度悲伤之际,依然奔波四川百余市县,为彻底杜绝强行征兵,抓壮丁等的恶习,向国府争取应征抗日青年的荣誉和待遇,呼吁国府注重优抚抗日军烈属,掀起了自下而上的优抚军烈属爱国运动。又将子女和侥幸生还的战友送往军事院校培训,为重新组织东北和华北抗日旧部继续抗战做准备。

  1943年3月,赵老太太与东北同乡国民党中将王达,向国府申请批准挑选部分智勇双全、熟悉游击战术的得力干部,深入湖北武汉一代的敌人心脏,使敌人腹背受敌,牵制业已攻到贵州独山,进而围困四川的日寇主力部队。赵老太太再次将自己的子女送往敌后战场。

  1945年,8月14日,抗战胜利的前一天,赵老太太的丈夫客死异乡。尔后,赵老太太主动辞去国府军政两部和妇女指导委员会等职务,解甲归田,前往北平。在北平她不顾年迈病弱,四处寻找抗日军烈属,然后上下求助,奔波千里,独自一人冒数九严冬,历时多月,带领抗日军烈属返回东北。回东北后,赵老太太弃武从商,在丹东和沈阳筹办加工厂,试图用自己的力量解决抗日军烈属生活出路。无奈内战骤起,和平建家园希望破灭,赵老太太返北平隐居。

  1949年4月,赵老太太由北平再次南下,受蒋介石委托,组织冀热辽边区游击第二路绥靖纵队,四子赵连中任总司令,驻足重庆,以“总统府留守”自任。策划“反征粮”暴动,提出“赶走共产党,三年不纳粮”等口号,建立大陆游击区,抵抗进川的解放军,阻止国民党十六兵团起义,枪杀解放军谈判代表,围攻占领川西的温江、崇庆、郫县、金堂、新都及川东的秀山等多座县城。 1950年2月赵老太太被捕,拒不投降,认为解放军“挑灯拨火,诱惑忠良。”周恩来曾为之说情,免其死罪,但西南军区军法处仍判处死刑,时年已70岁。抗日战争幸存的四子赵连中亦被处决,时年25岁,他的妻子和孩子由毛泽东亲笔批示予以释放。

  赵老太太和赵侗将军一家,由组建的少年铁血军开始,毁家纾难,由北退南,屡挫屡战,前仆后继,历经13年的血与火,直至抗战胜利,赵氏家族为国捐躯30余人。 





cavebear   应该是邓小平决定处决的 
邓的性格有刚愎自用的一面,主政西南的时候,就是他自己说了算,毛的话想听就听。
邓的政策,对小生产者比较宽容,对旧势力镇压很坚决,对有组织的就是一个字: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