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读书笔记】秋夜清凉话沧桑

(2022-10-27 08:38:14) 下一个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章一章读下来,像一个个古老的幽灵在我遥远的记忆里渐次苏醒,在这深秋的夜晚与我隔空交谈,清凉的对话展示他们淹没在岁月中的诗意人生,还有发生在那片古老土地上被历史沧桑掩埋了的或瑰丽、或血腥、或残缺、或从容的过往场景。。原来这些都是《古代汉语》里学过的,温故知新。王力先生的文字简洁平静,又为这本书增添几分迷人的魅力。古文化知识像条奔流不息的长河,这里我只存几块昨夜梦中在河边捡到的黑白石子。。

第二章:历法

阴历、阳历、日、月、年:

古人经常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shuò〉望月)。至于“年”的概念,最初大约是由于庄稼成熟的物候而形成的,《说文》说:“年,熟谷也。”如果说禾谷成熟的周期意味着寒来暑往的周期,那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现代叫做太阳年。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季),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依次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这些名称,古人常用作相应的月份的代称。《楚辞·哀郢(yǐng)》“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就是指夏历二月。

二十四节气:

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周岁365日平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用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贡献很大。二十四节气系统是我国旧历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和顺序是: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大寒小寒

(小时候一次放学路上,有同学问起谁知道二十四节气,我们板着手指把元旦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甚至儿童节劳动节建军节国庆节都算上还是不够,回家问我母亲,母亲教给我二十四节气的歌谣,记了一生: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天干、地支:

古人用干支纪日,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为六十单位,称为六十甲子,如:甲子、乙丑、丙寅、定卯。。等

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作旦早朝晨,日入时叫作夕暮昏晚(古代夕又当夜讲,通作昔。《庄子·天运》:“蚊虻〈méng〉,〈zǎn〉肤,则通昔不寐〈mèi〉矣。”《说文》:“晚,暮也。”),所以古书上常常见到朝夕并举,旦暮并举,晨昏并举,昏旦并举,等等。(常用词:“朝夕相处”、“晨昏定省”等。)

古人记月通常以序数为记,如一月二月三月,等等。作为岁首的月份叫正月,秦避始皇讳,改正月为端月。

时辰、小时:

古人对于一昼夜有等分的时辰概念之后,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小时本来是小时辰的意思;因为一小时只等于半个时辰。)和现代的时间对照,夜半十二点(即二十四点)是子时(所以说子夜),上午两点是丑时,四点是寅时,六点是卯时,其余由此顺推。(有个电影《长安十二时辰》,就是长安二十四小时内发生的事,雷佳音、易烊千玺主演。)

干支纪年法一般认为兴自东汉,也有人认为在汉朝初年就开始用干支纪年,到了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才用政府命令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而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到现在没有中断。(如,今年是农历壬寅年。还有民间计算年龄的生肖属相,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一一对应:子鼠、丑牛、寅虎、卯兔。。也是一种古老的纪年。有时国人不好直接问年龄就问:你属什么?大致可以推算出年龄。狡猾狡猾地。)

民俗节日:

由于风俗习惯的关系,一年有许多节日。下面把一些主要节日按月加以叙述。

元旦 这是正月初一日。(辛亥革命以后公历的1月1日被称为元旦,正月初一被改称春节。)(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就这么一句话?)

人日 这是正月初七日。据传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按即杜甫):“人日题诗寄草堂。”

上元(元月元宵) 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朱淑贞《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 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杜甫《遭田夫泥饮美严中丞》:“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王驾《社日》诗:“桑柘(zhè)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是春社。又,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在秋分前后。

寒食 清明前二日。《荆楚岁时记》说,冬至后一百五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食的代称。

清明 就是清明节。古人常常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

花朝 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又叫百花生日。

上巳 原定为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旧俗以此日临水祓(fú)除不祥,叫做修禊(qì)。但是自曹魏以后,把节日固定为三月三日。后来变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浴佛节 传说四月初八日是释迦牟尼的生日。《荆楚岁时记》说,荆楚以四月八日诸寺香汤浴佛,共作龙华会。《洛阳伽蓝记·法云寺》:“四月初八日,京师士女多至河间寺。”

端午(端阳) 五月初五日。《荆楚岁时记》说,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人们在这一天竞渡,表示要拯救屈原。(后来又把船做成龙形,叫龙舟竞渡。)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很多。唐代以后,端午节被规定为大节日,常有赏赐。杜甫《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伏日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末伏),总称为三伏。据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

七夕 七月七日。《荆楚岁时记》说,七月初七日的晚间是牵牛织女聚会之夜,人间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杜牧《七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中元 七月十五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后代只有上元中元成为节日。)佛教传说:目连的母亲堕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目连求救于佛,佛为他说盂兰盆经,叫他在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盂兰盆,梵语,是解倒悬的意思。作盂兰盆,指施佛及僧,以报父母养育之恩。)后代把中元看成鬼节,有施饿鬼等迷信行为。

中秋 八月十五日。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赏月的佳节。苏轼《水调歌头》(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重阳(重九,九日) 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酒的习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冬至 就是冬至节。冬至前一日称为小至。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史记·律书》“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叫做“冬至一阳生”。杜甫《小至》诗:“冬至阳生春又来。”

腊日 腊是祭名。《说文》:“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可见汉代的腊日是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但是《荆楚岁时记》以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并说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十二月初八日是一般的解释,到今天还有“腊八粥”的风俗。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苏轼《守岁》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上述这些节日,不是一个时代的,而是许多时代积累下来的。

(好像我们北方中原一带只过:元旦、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冬至、除夕、春节。)

“太阳神鸟”金饰:

太阳神鸟图案

太阳神鸟金饰正中描绘的是顺时针旋转的太阳,一共放射出十二道光芒,象征十二个月。周围逆时针飞翔有四只鸟,象征一年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也象征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鸟的脚为三趾,即所谓“三足乌”,或许和“金乌负日”(金乌背着太阳在天上飞行)的传说有关。

太阳神鸟金饰富于运动感,表现了古代蜀人的太阳崇拜。2005年,这个图案被国家文物局用作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

See the source image

上图:利簋(gui,三声。):是有关武王克商唯一的直接文物遗存。利簋的发现是1949年以来中国考古学界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牧野之战:

商国和周国都穷尽本国的兵力,在牧野生死一战。老谋深算的吕尚(“吕尚”就是传说中的“姜太公”。他的母姓姜,父氏吕,名尚。)协助周武王制定了战略部署,指挥精锐敢死队和战车队向商王的军阵直接进攻。商纣王却将自己最精锐的战斗力放在阵后,想用比较弱的士兵先消耗掉一些周人的力量。阵亡士兵的血流遍了整个牧野,在严寒的天气里都没有结冰。商纣王的战略失误了:商国军阵前部士兵是最弱的,他们在武王军队的锋锐进攻之下溃败,引发了战局的倾覆。逃散的商国军队就像是决堤的洪水。(《逸周书·克殷解》)周文王、周武王两代人近半个世纪的韬光养晦、苦心营谋,他们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商纣王战败,退到商邑内的鹿台,用玉璧环绕住自己的身体,点火自焚而死。从甲子日凌晨开始,克商之战如同升上牧野天空的流星,火光银烂中转瞬即逝。到了第二天(乙丑日)太阳升起的时候,“天命”已经落实到周朝姬姓宗族手中。

(考古发掘证实,从盘庚迁殷知道商朝灭亡,商国王都一直在今安阳地区。)

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摹本,记载了治水的大禹是伏羲和女娲的儿子:

楚帛书乙篇逐字译写成白话文如下: 颛顼(zhuān xū)(姬姓,高阳氏,昌意之子,皇帝之孙,上古传说中五帝之一,人文始祖。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译: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代。。)这个地方的“有熊氏”伏羲,以渔猎为生。当时天地浑茫昏暗,迷雾漫漫,不刮风也不落雨。伏羲娶祖沙氏(传说中靠煮海为盐谋生的部族)的女子女娲(wā)为妻,生了四个孩子。他们在浑茫中奔走,分身化成禹和契(按:禹指治水的“大禹”;契指商国人先祖“商契”,或指大禹的儿子“启”)来管理土地。(按:原文古奥,或可附会上禹使用“息壤”的传说)禹和契用晷(guǐ)仪测天,天地就分开了。天地初开,山川都不稳固,于是禹和契给山陵河海都起上名字;他们用天地间的热气寒气为山陵定形,疏清河道使江河平顺。那时还没有日月,于是伏羲女娲的四个儿子出来轮守,形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四时运作一个轮回,就形成一岁(一年)。

中元节(盂兰盆节)、目连救母、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都在这一章,限于篇幅,略。

“湮没了荒城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8)
评论
鲁冰花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好啊,我也好想回炉啊。。一起回课堂。:)
鲁冰花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歲月沈香' 的评论 : 小时候背的东西很难忘,现在什么都记不住了,,我每次喂猫前都想半天:我喂过她了没有?哈哈,所以看点书写点字以防痴呆。。沈香晚安,好梦。:)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冰花花,让我重回课堂!
歲月沈香 回复 悄悄话 很喜欢冰花这个读书笔记系列!我仔细读完了,长知识,你的二十四个节气歌我也记下了,一定背好。冰花写得好!通俗易懂!谢谢冰花分享!很赞!祝冰花周五愉快!
鲁冰花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寒墨' 的评论 : 不谢啊,就是粘粘贴贴,嘿嘿,回头看方便:)
鲁冰花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平等性' 的评论 : Wow,让老师有收获,学生好高兴哦。。~~~
鲁冰花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的评论 : 是的是的,温故知新,不然全都忘完了,尤其是在英语环境里。。:)
寒墨 回复 悄悄话 都是知识。谢谢鲁冰花。能够记录下来不容易。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好文章,好笔录,温故而知新,很有收获!多谢冰花分享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回复 悄悄话 小时候这些应该都是背过的,好久不提起,都记不全了。谢谢冰火写下来分享,收藏了,也许时不时看一看就又记得了吧
鲁冰花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寒一凡' 的评论 : Wow,你能降住那个就不得了了。。呵呵:)
鲁冰花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梧桐之丘' 的评论 : 你去读原书,不必收藏,,:)
鲁冰花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是忘了吧?我也是读着读着想起一些,学习+复习=记忆。。:)
鲁冰花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有点滴收获也算值。。呵呵。
寒一凡 回复 悄悄话 冰花的这个系列既有趣信息量又大,学习了。喜欢那个太阳神鸟,做个项链坠不错 :)谢谢分享!
梧桐之丘 回复 悄悄话 有收藏价值啊,谢谢冰花。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这些都不知道的,学习了!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跟着冰花学知识,学到好多,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