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读过的一本书】《蒋勋说红楼梦》

(2021-12-13 08:41:17) 下一个

前后花了几个月时间,读(听)完微信读书上8卷本《蒋勋说红楼梦》。以前看多了大陆的红楼梦评介、人物性格分析等文章,考证吃的、用的、穿的、戴的、玩的、住的等,红楼梦里边边角角总怕有挖不倒的地方,觉得越整越复杂、越深奥,后来干脆就什么也不看了。

读《蒋勋说红楼梦》,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无关红学,不涉及考证,像一个见多识广的学长在陪着你读《红楼梦》,顺便加进他自己的一些人生感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轻舟流水,让你感到愉快、放松。每天读几十页,欲罢不能。这部书大概是根据视频讲座整理的,非常浅显,适合我这样不大爱烧脑细胞的懒人读。

蒋勋先生本人是一个画家、诗人和作家,生于西安,长于台北,游学中外,阅历十分丰富。他从123岁开始读《红楼梦》,得不到允许用手电筒照亮躲在被窝里读。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反复阅读达30多遍,在这部书里,蒋先生投入了时间、青春和生命的一部分,足见他对《红楼梦》迷恋至深。

他说整本《红楼梦》就是两个字:“痴”与“还”,痴,是一种用情至深至真的状态,宝玉就是“情痴”;“还”,是林黛玉前世受了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这世用一生的眼泪来“还”。这是因果,整部小说都在讲一种生命的因果。

他的一个说法我第一次听到:贾宝玉含玉而生,这个“玉”,谐音就是欲望的“欲”,王国维认为是叔本华哲学里面讲的“意志”,玉一不见,宝玉就失去“意志”,失了本性。“玉”在小说里面是一个象征。

有一段写林黛玉:她像一个从天上下来跟大家玩了一场又走掉的女孩子,她的美像月光一样,不着痕迹,是船过水无痕的感觉。林黛玉的存在,是一个心灵的存在,不是一个物质的存在。后四十回,你忽然发现林黛玉衣服有颜色了,身上有佩戴了,显然作者层次低了很多。。写道这里,蒋先生似乎觉得批评先人有点过意不去,马上笔锋一转写道:让林黛玉死去,让宝玉宝钗结婚,这边婚礼音乐成大典,那边黛玉焚稿断痴情,这种对比写的很好。

蒋先生对书中任何一个人,没有嘲笑,只有理解;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他对红楼梦的领悟,也是他对生活、对生命的领悟,像涓涓细流渗透在书中每一个细节。“他(曹雪芹)只是告诉你,繁华是一场梦,在所有的生命中,权力、财富、爱情,全部是一场空。知道是空,你还执着。知道归知道,执着归执着。《红楼梦》迷人就在这里,明知道所有都是空的,可是每一刻又都在执着。

《小王子》中有句话:“真正本质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只能用心去体会。”看完全书有个错觉,蒋勋本人就是作者曹雪芹,也是书中贾宝玉,他爱书中的每一个人。对生活、对生命怀有一种大慈悲,大包容。甚至对书中贾瑞、薛蟠、夏金桂这样的角色都寄于无限的同情和怜悯,没有一句轻蔑和批判。(我总是不喜欢王熙凤,看来内心缺乏一种宽容。)

有点遗憾的是,蒋先生对《红楼梦》后四十回,对宝黛的结局基本没有评说,他的解说到80回便戛然而止。只有一句:“高鹗和程伟元补写的后四十回在乾隆年间变成了大家最接受的一个‘结局本’。“

以前读红楼,看到的只是书中呈现的人物在那里来来往往,哭哭笑笑,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为没有看到想看的而遗憾,而谴责续作者,读书浮在面上。读完蒋勋的解说,再去读《红楼梦》,试着从更深层次去理解曹雪芹的苦衷、悲悯和痴情,走进作者内心世界,去细细体会个中滋味,又是一番光景。将悲悯之心扩展到生活中,对周围的人和事,试着用慈悲的心态去理解、去包容也算一种收获吧。(像那谁谁,试着去怜悯一直苍蝇。)

读书习惯,再捡几只贝壳:

“慈悲,不是天生的,是看过生命不同形式的受苦之后真正生长出来的同情与原谅。”

“你不敢轻易嘲笑任何一种命运,因为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如何,福祸都在旦夕之间。”

“人到底该不该领悟,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由执迷、眷恋、牵挂、执着构成,彻底领悟的时候,大概就是要走的时候。”

“你是否能体会到欣赏牡丹花与欣赏苔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命感受?苔有一种苍凉,有一种被人遗忘后萧条的感觉,里面带着一种伤感。”

“弘一法师临终前曾留下一个偈:”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妄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还有一偈,是临终前三天而作,只有四个字:”悲欣交集。“

(谢谢读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