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兵上大学” 不能说是“四人帮”产物
——答“好望角”之一
阿陀
“工农兵上大学”是“四人帮路线”的产物?
首先,我不赞成“四人帮路线”的提法:第一,不科学。如果说存在这一条路线,它也不止“四人”;第二,不客观。“四人帮”是一个贬义词。这是胜者对败者的轻蔑结论。我们是否认同这个结论,首先应该从客观事实出发。
文革研究不应被权力垄断。强势的话语并不都代表真理。
在找到更合适的词汇以前。我使用“左派”和“右派”称谓。
我是从四个方面看“工农兵上大学”的:
1, 首先,它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毛为何发动文化大革命?打倒刘少奇不是最终目标。邓小平以下的各级“走资派”,被打倒不久也都大部分官复原职,结合到新政权。毛的真正目的,是要发动群众,扫除障碍,建立一个既不同于俄式的官僚政权,也不同于西式民主政权的全新的政治实体。所以文革一直是两个拳头同时出击:打“走资派”为前者,打“黑帮”(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后者。
一九六六年初夏,文革总爆发的前夜,毛有一段著名的“五七指示”
附注1,明白无误地描绘了他未来所要建立新国家的蓝图,就是要废除原来分工琐细的国家官僚机构,全国各地分别建立以工农兵学商为一体的无数公社。军队社会化,社会军事化,工农知识化,教育普及化……社会生活的运作,既不用官僚强制命令驱动,也排除商品经济的自发刺激,而是靠人的觉悟……因此,这个公社同时也是一个教化人民的大学校。
“五七指示”中提到:“……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两年以后,毛发出复办大学的指示,“……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要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中去……”文字到精神,都是前者的延续。
招收工农兵大学生,正是毛“五七指示”的具体实践。从构想蓝图到停止高考和停办大学到以全新的方式复办大学,毛都是唯一的决策者。
2.它是当时历史发展到某个特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中国所有大学从六六年文革停止招生,到七十年代初逐步恢复招生,中间停顿了五到八年(七零年试点招了四万人。七三年算全面恢复,招了十五万。)。任何国家,如果不是战乱,这样做都是不可思议的(抗战八年,中国的大学都不曾停办)。其后果,就是国家的技术人才普遍出现断层:人口增加,中小学扩招,缺老师;工业生产恢复秩序,要扩大,缺技术员和工程师;农业要增产,也同样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持。还有医院缺医生,军队现代化缺科研人才…… 以社会大动荡为特征的文革前期进入恢复秩序的文革中期。大学复办招生是形势使然。
当时有没有可能从应届毕业生招考大学生?不可能!首先是毛说了:“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选拔学生”,谁也不敢违抗。其次,积压的“老三届”中学毕业生文化基础比动乱中上学的应届生强,现在都成了镀过金的“工农兵”,年龄已经开始偏大了。大学招“工农兵学员”也是形势使然。
3.它是右派“恢复秩序”和安插“接班人”的战略部署的一部分
批判“工农兵上大学”是“四人帮”路线的人,可能忽略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积极筹划并主导这项具体工作的正是周恩来的政府。(七三年全面招收工农兵大学生,是由“国务院科教组”直接下文件的。七五年周还把自己的得力助手,原国务院秘书长周荣鑫,向毛推荐担任了教育部长。他上任后立即重建教学秩序,大抓教学质量,并因此被批“回潮”“复辟”,遭到左派围攻……)这样做对右派只有好处而没有任何坏处。第一,可以向毛输诚,掌握主动;第二,做些妥协,先把教育秩序恢复起来,赢得时间,为将来的改返从应届毕生直接招大学生打下基础;第三,以务实政策赢取民心;第四,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干部要安插接班人——他们自己的子女。(此不赘述,接班人问题,笔者另有专文)
4.它是左派培养自己的接班人,打击右派的战略行动。
毛文革的核心是什么?解决接班人问题!
研究文革的一般人往往关注最高权力的接班,其实毛同样担心从上到下各级权力的转移。上海“一月革命”的结果,令毛非常失望。从李逊《上海造反派的崩溃》一书中可以看到,工人造反派上台以后很快堕落。素质太差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各地建立的“三结合”革委会被称为“新生红色政权”,实际上“群众代表”太无能仅成摆设。掌握实权的都是有野心的军人和旧官僚。毛的文革,发展到中期,已经被悄悄架空。表面上轰轰烈烈,江山好像是夺过来了,但所托非人。寄予厚望的林叛死,新人王洪文和陈永贵不堪大任。基层权力控制不住。此时,心力交瘁的毛垂垂老矣,和文革初期雄才大略,意气风发的毛判若两人。再已无法扭转乾坤。
在这个时候毛身边的左派也大张旗鼓推动“工农兵上大学”,应该是揣合毛的心理——既然前面的接班人都不行,就从“一张白纸”的年轻人中培养自己人吧。毛不是一向主张从工农中选拔干部吗?(但显然毛已不大过问,也无力过问。对身边的人企图招募的“新御林军”,没有表示出任何类似当年对“红卫兵”的热情。)
左派在这个问题上,政治企图是非常明显的,他们发起一波接一波的运动,和右派争夺教育阵地。招生,中央定下“推荐加考核”的方针,右派组织全面考核,左派就说是对工农兵“管卡压”,搞出一个“张铁生事件”将考核冲掉;办学,右派强调保证学习时间,抓好教学质量,左派就批之为旧教育路线回潮,搞出一个革命化的“朝农经验”,主张“开门办学”…… 张春桥当时有一句名言“我宁可要一个没有文化的无产阶级,我也不要一个有文化的资产阶级。我宁可要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只要能达到干扰破坏右派恢复教育秩序的目的,他们并不在乎这些学生能不能从课堂学到东西(大部分工农兵学员还是非常珍惜读书的机会,有很强的求学欲望。这令他们无奈和反感。)他们一心想把这批工农兵大学生打造成像文革初期“砸碎旧制度”的红卫兵那样的造反者。成为左派占领上层建筑的接班人。
综上所述,“工农兵上大学”首先是毛个人的文革遗产,也是文革发展中的阶段性产物。右派和左派当时只是为了各自的利益,从不同的立场去解读和贯彻毛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