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易的思考

一个以思考为娱乐的人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与爱告别 - 怀念凯伦·卡彭特

(2021-05-28 05:16:33) 下一个

I'll say goodbye to love (与爱告别)
No one ever cared if I should live or die (没有谁在乎我的生与死)
Time and time again the chance for love has passed me by(一次又一次,爱与我擦身而过)
And all I know of love(我所理解的爱)
Is how to live without it(无非是没有它我应该如何生活)

---Goodbye to Love, Carpenters( ---与爱告别,卡彭特乐队)


最近一个网友在微信上分享卡彭特的演唱会,一时竟触发了我的怀旧情节,对卡彭特乐队的热情也再次复燃。让我个人纠结不休的是,一个有着天使般容貌和嗓音的歌星,竟然对自己的身材百般苛刻,节食到骨瘦如柴,最后引发并发症,在32岁的年纪就告别人世。难道这个为千万歌迷爱戴的人真是如这首歌所唱的那样,生活在爱的荒漠之中?

卡彭特乐队在大陆流行的时候大概是80年代末,而在本人就读的美术学院则是在80年代中叶。当时我刚进本科不久,记得每天中午学校的高音喇叭就经常播放各种欧美流行音乐,同学中也不断流传各种欧美的流行歌星的录音带,可谓一种时髦。在这些流行音乐中最早的一个,就是卡彭特乐队 (Carpenters)。

卡彭特乐队是以卡彭特兄妹为主的一个小型软摇滚乐队,流行于70年代美国。主唱凯伦·卡彭特(以下简称凯伦),其嗓音音域偏低,但跨度很大,歌唱风格自然流畅。卡彭特乐队的歌曲基本由卡彭特的哥哥理查德·卡彭特(以下简称理查德)编排甚至作曲,大多旋律优美,风格柔和,在当时美国的重金属摇滚、疯克(Funk)、迪斯科、爵士乐等等流行风格中独树一帜。

在我接触到卡彭特的时候,凯伦·卡彭特已经去世,据传死因是她为了减肥而得了厌食症。虽然当时我就觉得很吃惊,但因为同时还喜欢很多其他歌星,甚至觉得相比之下卡彭特的风格似乎过于“平淡”,所以很快忽略了卡彭特。几十年之后的今天,重温她的歌曲,不但发现她的歌有一种很多其它歌手缺乏的“普世”美感,百听不厌,而她传奇般的离世,更让我产生了解她的生事的动机。

凯伦·安·卡彭特(Karen Anne Carpenter)1950出生于美国康州。凯伦的哥哥理查德比凯伦大六岁,很小就显出了过人的音乐天赋,成为父母关注的中心。在凯伦13岁的时候,卡彭特全家从东北部的康州搬到加州,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成全理查德的音乐才华。

在加州理查德果然如鱼得水。先在教会演奏钢琴,而后进了加州长滩州立大学深造音乐,并结识了不少志趣相投的音乐同伴,很快组成了乐队。妹妹凯伦从来是哥哥的崇拜者,来加州之后也很快萌发了对音乐的兴趣,学会了打鼓,成了卡朋特乐队中的鼓手。

凯伦是少有的对打鼓有热情的少女,不但在学校训练,甚至在家里把餐桌上的筷子用来敲打,很快就技艺精湛。如果不是她偶然表现出的不同寻常的嗓音,她也许会一直快乐地打下去。凯伦成为成为歌星的确出于“偶然”,如她的一个朋友说的,是一个“事故”(an accident)。凯伦早期的嗓音和一般女孩没有太大差别,但在高中后渐渐成熟,不但音域跨度很大,还出现了她特有的低郁流畅的“天鹅绒般的”或“丝绸般”的 音质((velvet or silky voice)。她先在乐队中偶尔施展歌喉,是一个“会唱歌的鼓手”(a drumber who sings ) 。后来由于其嗓音的魅力“被迫”走到前台,成为关注的焦点。这对于性格内向凯伦绝非易事。离开了鼓,凯伦似乎自信不足,甚至手足都不知如何置放。然而无论如何,凯伦特殊的嗓音和理查德对乐队的管理很快就让卡彭特乐队迅速成名,并在1971年的格莱美奖中击败披头士、杰克逊5兄弟、保罗·西蒙/加封凯尔等等,夺得了两项大奖。当时凯伦年仅21岁。之后卡彭特乐队不断推出新的专辑,加上频繁的世界各地巡回演出,一时间风靡全球。

凯伦是从高中时代开始就留意自己的身材,一直坚持一种减肥食谱,到了25岁以后这个习惯开始走向极端,受到家人和朋友的关注。凯伦减肥不折手段,不但吃得少,还经常用泻药引发呕吐。这导致她体重病态般地下降,出门都需要穿多层衣服以掩盖骨瘦如柴的身躯。最瘦的时候甚至不到80磅(36公斤),和纳粹集中营出来的囚犯一般形容枯槁,完全不像是30岁左右的人。凯伦的健康也完全被摧毁,一次居然在演唱中昏倒。终于,凯伦决定寻求专业帮助。

1981年凯伦来到纽约的一个叫史蒂文 勒文克郎(Steven Levenkron)心理咨询师门下,开始了一年多的治疗。虽然一方面配合心理师的治疗,另一方面凯伦仍然无法摆脱厌食的习惯,不但坚持不必要甚至有害的锻炼,还继续使用各种极度伤害身体的泻药。最后凯伦因心脏问题而住院治疗。出院后凯伦自我感觉良好,很快就中断了心理治疗,急着回到加州,还计划重回工作室制作新的专辑。然而两个多月后的一天早晨,凯伦的母亲发现凯伦躺在卧室的地上不省人事,送到医院后很快就医治无效而去世。

一个年级轻轻就享名世界,及才华、美貌和财富集于一身的人,却长期厌食,最后不但摧毁自己的美貌,更付出了生命代价。细想起来,这样极端的事没有更深层的精神原因大概不太可能。凯伦的直接死因是心脏突然停搏(cardia arrest)。但根据验尸报告,在凯伦的遗体中发现她长期滥用泻药导致心肌损伤。所以关注凯伦的人一直纠结的真正问题是,为什么她要如此自残一般地节食?

凯伦生前整个卡彭特家族都是笼罩在耀眼的光环下,很少人知道凯伦生活的内幕。在凯伦死后卡彭特家庭成员为了保护家庭名誉,经常拒绝采访,而发表的任何资料都必须经过理查德的审核。不过从有限的资料中我们不难得到一些相对确定的信息,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虽然凯伦在外名声如日中天,在家庭中她却一直是一个绝对次要的角色。

在卡彭特乐队中凯伦的名声无可争议地最大,但她的哥哥才是母亲 - 卡彭特家族的家长 - 的最爱。卡朋特乐队的突然成名,事实上让卡朋特的母亲一时间很难适应,因为她努力栽培儿女的目的是让儿子成功。所以,当凯伦成了观众和新闻采访的焦点时,她反而不知所措,在采访中总不忘记反复强调“没有理查德就没有凯伦”。这种对女儿的忽略大约是凯伦自信自爱不足的最大原因,因为她内心极其渴望母亲的爱与关注。

根据凯伦唯一的传记 Little Girl Blue - The Life of Karen Carpenter(作者:Randy Schmidt), 最早一家唱片公司要给凯伦单独签约,但卡彭特母亲感到完全不能接受。最后迫于家属努力,唱片公司才答应加入理查德。

凯伦其实从小就是哥哥的“跟班”,习惯了当“配角”。随着卡彭特乐队的成功,凯伦的在家族事业中也一直是配角地位,一切服从于母亲和哥哥的控制。70年代末期,为了证明自己可以脱离家族而独立创作,趁哥哥“病休”的机会,凯伦终于自主一次,去纽约和另一家录音公司制作了一张个人传记《凯伦·卡彭特》(Karen Carpenter)”。但唱片制作完成之后母亲和哥哥坚决反对出版,让凯伦的自信受到非常大的打击。

家庭的控制不但在凯伦的事业上,还体现在她的个人生活上。据朋友的记载,凯伦是一个非常具有“平常心”的人,梦想就是当一个家庭主妇,每天给丈夫孩子做饭。然而,极度频繁的国内国际巡回演出,让凯伦几乎没有机会遇到中意的男友。后来在朋友介绍后凯伦遇到一个中意的,但在婚礼前两周却得知该男朋友做过节育手术。凯伦非常爱孩子,没有孩子的婚姻对她是无法接受的,所以震惊之余她立即决定取消婚礼。然而母亲坚决不同意,认为发了那么多请帖,不可能让他人失望。习惯了顺从的凯伦再次屈从了母亲的意志。但这个婚姻三个月后就基本破裂。在精神上这对凯伦的打击是非常之大,因为凯伦希望通过婚姻摆脱家人的控制,而这婚姻的失败自然就成了她独立之路上的一个巨大的失败。

在纽约心理治疗期间,心理师勒文克朗认为卡彭特的厌食症和她母亲对她的忽略有直接关系,把卡朋特一家人从加州请过来参加家庭集体会诊,并要家里每个人当面对凯伦说“I love you”。父亲和哥哥都很自然地说了,但母亲却大大地被冒犯,称家里没这个传统,但从来不缺爱,等等,最后总之坚决不对凯伦说“我爱你”。根据Randy Schmidt的传记,当时凯伦失声痛哭,给家人道歉,觉得自己不该让他们承受如此大的“麻烦”。

凯伦死后她母亲及其家人都极力反对凯伦的厌食症究和家庭亲情有关的观点,母亲坚持认为凯伦不过就是“吃”的问题。关于凯伦的各种纪录片和传记都必须经过家属的同意才得以发表,这也让外人难以了解真相。但无论如何,凯伦母亲对理查德的偏爱,对凯伦的才华和独立需要的忽略,应该是一个公开的事实。我们有理由认为,凯伦的厌食症的心理动机之一就是赢得母亲和家人的“关注”。

“没有理查德就没有凯伦”,凯伦母亲的这句话其实是有道理的。理查德的确是一个当之无愧的音乐天才,这在凯伦唱歌之前就已经显示无疑了。凯伦的嗓音成熟之后,理查德不但根据妹妹的嗓音特点精心选择改编很多歌曲,还创作了不少凯伦的最佳歌曲。然而事情的另一面是,理查德的最好的作品,都是在凯伦的嗓音成熟后出现的。凯伦去世后理查德基本没有什么作品。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凯伦的嗓音和她独特的演唱风格也是理查德的灵感来源。所以“没有凯伦也没有理查德”。如果卡彭特的母亲能理解这一点,给凯伦以更多的关爱,兴许凯伦的命运会有所不同。

当然父母对儿女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即儿女无能才能如何相貌如何,都应该给与关爱。从这个根本的意义上看,卡彭特母亲是严重失职的。

凯伦厌食症的另一个原因是关于“控制”。90年代,凯伦去世后十几年后,美国和其它欧美国家 - 尤其日本 - 对卡彭特乐队的热情又一度复燃。一篇纽约时报文章如此写道:''Karen's mother never told her she was a good singer,'' Franklin says. If anorexia has classically been defined as a young woman's struggle for control, then Karen was a prime candidate, for the two things she valued most in the world -- her voice and her mother's love -- were exclusively the property of Richard.”(”凯伦的母亲从未告诉过凯伦她是个好歌手,。。。 如果将厌食症经定义为这些年轻女性为争取控制权的斗争,那么凯伦就是她们的代表,因为她在世界上最看重的两样东西 - 她的声音和她母亲的爱 - 都完全是理查德的财产。“)

虽然在高中时接受过一些歌唱训练,但凯伦的演唱才能基本是完全和她哥哥的音乐天赋一样,出于天然。如果不是过早离世,凯伦还会留下更多的作品,给人间带来更多的美的享受。这是无疑是她的歌迷们的遗憾。而作为凯伦的歌迷,我还为凯伦自己的生命感到遗憾。这是因为,如果她能早一点懂得人其实可以超越自己的父母,那么她就不会得厌食症。事实上,凯伦在死之前厌食症已经有所恢复。她当时也写了离婚书,决定开始新的生活。从她的演唱风格和传记中的记载来看,她是个天性开朗并想往独立的人。如果 - 如果还有如果 - 凯伦能躲过心脏的突发症状,慢慢恢复过来,我相信她一定能走出母亲的阴影,重建一个属于她自己的精彩人生。

我个人一生中喜欢过太多的歌星或歌唱家,而最喜欢的两个(女性)一个是玛丽亚·卡拉斯,第二个是凯伦·卡彭特。卡拉斯的歌声让人在苦难中得到安慰,凯伦的则让人更加热爱生活。然而,这样一个能让他人更加热爱生命的人,自己却在人间一晃而过。也许,正是这个让人感到无限遗憾的极端冲突的现实,才让凯伦·卡彭特成为永久的传奇。

愿在天堂里能再听到凯伦的歌声。 

 

  

主要参考文献:

1,Little Girl Blue - The Life of Karen Carpenter, by Randy Schmidt

2,Karen Carpenter's Second Life, New York Times, Oct 6, 1996, https://www.nytimes.com/1996/10/06/magazine/karen-carpenter-s-second-life.html#:~:text=''Karen's%20mother%20never%20told%20her,exclusively%20the%20property%20of%20Richard.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云易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古树羽音' 的评论 :
你会不会记错了?我喜欢卡彭特也很喜欢弗莱明,当时看过很多弗莱明的录像,从不记得有卡彭特的伴唱。那届冬季奥运会应该是1968年的,当时卡彭特乐队(Carpenters)还没有正式成立。我倒是记得弗莱明用过一个叫威廉姆斯的男歌星的歌。很好听很美
古树羽音 回复 悄悄话 我也在网上找她们两人的合作影像,遗憾的是,没有找到。佛莱明后来成为职业选手,环游世界许多国家,银盘上,电视中常常看到她们的合作身影。那时看到,真是“轻歌曼舞”,两人配合惟妙惟肖。
云易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古树羽音' 的评论 :
这我还不知道。去查查。你有没有现成的链接?
古树羽音 回复 悄悄话 我们那代人第一次知道是她为第十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美国花样滑冠军佛莱明伴唱,她那余音绕梁的天使般音声伴着冰上银盘上的佛莱明的优美身姿,倾倒了一代人。感谢分享卡彭特的歌,难忘!
云易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井观天' 的评论 :
美国好多体力太好,喜欢撕声纳喊一类才能释放或者平衡他们的精力。。。另外当时越战后很多美国人颓废,不再信美好的东西。。。
另一方面,卡彭特乐队走红了6、7年,也很不错了。美国有很大一部分人继续热爱卡彭特的作品。
井观天 回复 悄悄话 中国流行卡朋特、丹佛和西蒙,因为他们这种软摇滚中国人听得懂。我跟老美提这些人,他们觉得我老土。他们大概重节奏而不是旋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