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易的思考

一个以思考为娱乐的人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诗情画意的壮观--看美国电影“走出非洲”

(2011-07-24 16:28:06) 下一个

       出国前看过不少外国电影。那时候的译制片,经典的非常多,所以很多我都反复看。最多的看过5遍。而相对晚一点的好莱坞电影,我唯一看过上5次的,就是“走出非洲”(1985,西德尼·波罗克导演)。

在看“走出非洲”前,我因为先听了主题曲而 “暗恋”上了此片。所以,当我在一个朋友借到这个录像带后,一口气就连看了两遍。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虽然先被音乐引起联翩浮想,再看电影时我竟然没有感到丝毫的失望。

“走出非洲”首先征服人的,是它的艺术部分:壮观的非洲景色,大气磅礴而又激情浪漫的音乐。这两者(摄影和音乐)都是在电影史上的单项杰作。尤其是在电影开始的非洲景观,壮美之极,令人惊叹。和某些哗众取宠故弄玄虚的“技巧”相比(比如张艺谋的“黄土地”等等),“走出非洲”的画面是流畅地(而非分割地)融入故事情节之中的,充分体现了电影“蒙太奇”艺术语言的魅力。此片的主题音乐(John Barry作曲)也是少数的令人回味无穷的作品之一,是能够独立于电影之外的音乐杰作。

电影,作为综合艺术语言,自然不光是以其艺术部分来打动人,还有及其通过情节表现思想意义的一面。此片在这方面绝不逊色。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女作家凯伦·布里克斯(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原形是同名小说的作者自己-伊萨克·丹尼森IssakDinesen)在非洲的生活经历。凯伦因为爱情失意,和自己并不喜欢的人结婚来到非洲(肯尼亚)生活,经营一个农场。其间她经历了和丈夫的疏远,爱情的幸福,疾病的痛苦,到最后失去一切的不寻常的人生历程。

此片虽然讲述的是个人生活经历,但深度和广度都大大超出了“个人”的范围。首先此片透视了一个非常深刻的主题:人生的“得失”。男主人公丹尼斯(罗伯特·雷德福)是凯伦的理想恋人,然而此人是个彻底的自由主义者,绝不愿意把自己的生活绑定在一个女人身上。为此凯伦感到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但丹尼斯却不以为然。在一次跳舞的过程中他对凯伦说:你总认为自己有这样,有那样,有农场,有钱,有仆人,但你是否真正地拥有者这一切?凯伦的命运不幸被丹尼斯言中,就在凯伦的农场刚要丰收时,一场大火让凯伦变得一无所有;而就在丹尼斯几乎要回心转意要和凯伦在一起生活时,命运又夺走了丹尼斯的年轻的生命。最后凯伦一个人回到英国,一无所有的她,唯一拥有的是非洲的色彩绚烂的记忆。

此片在对人生的启发之外,还着墨于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凯伦来到非洲生活,除办农场以外,还致力于把(英国)文化传播给当地土著人。她办起学校,教当地孩子英文,还给当地人治病。而对此丹尼斯都不很感冒。他认为把这些土著人一个个变成“小英国人”实在么有任何意义。事实上是,土著们在忙着自己的简单生活时,“文明人”却在忙着打仗(一战)。丹尼斯也被卷进战争中,但最后因厌战而退伍回到非洲当狩猎人。对“文明”的厌倦也影响了他的情绪,和对凯伦的爱情。

影片对爱情的描写与传统的爱情故事手法 - 王子追求公主 相比是且然相反:一个思想成熟的已婚女性对一个英俊男子的执著追求。罗伯特·雷德福扮演的丹尼斯是非常完美的男性形象:英俊潇洒,思想成熟,还具备着富于魅力的“野性”。他显然是凯伦的梦中白马王子。丹尼斯在学会开飞机的第二天,就把凯伦带上了蓝天。在主题音乐的伴奏下,这一段情节无疑是影片的最高潮,用凯伦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丹尼斯让她看到了上帝才看得到的景象。然而这样的幸福也只是短暂的,很快凯伦就感到了“不安全感”,丹尼斯的不羁天性,让凯伦感到非常的痛苦。为此丹尼斯绝不让步,宁愿伤害凯伦,也要捍卫自己的自由。所以凯伦在苦苦追求之后,在自己丧失了一切之后,终于悟到,我们本来就是一无所有。所以她在丹尼斯的葬礼上最后说到:他本不属于我们,他本不属于我。

然而这样的失去和一无所有,绝非是悲惨的,而是超脱的。正是这样的“失去”,让凯伦回到自我和自然相融的更大的宁静中。在影片的结尾,镜头从丹尼斯的墓地拉开,让人一览无尽的非洲原野。此时凯伦以画外音说道,她接到当地朋友的信件,说是每天一早一晚,都有两头狮子(一雄一雌),留恋在丹尼斯的墓地上。“丹尼斯一定会喜欢听到这个消息。我一定记得告诉他”。电影就在这样让人心碎而又让人升华的境界中结束。在永远失去了自己的恋人之后,凯伦终于在对非洲的记忆中找回宁静,找回了一份永远不再离开她的美丽。

看“走出非洲”是20多年前的事,但至今我很难找到那一部影片对我有这样深刻的影响。此片拿下当年7项奥斯卡,的确当值无愧。

我几次试图读丹尼森的原作,但没有机会。相信原作一定有其电影不能取代的意义。但我也很难想象小说会取代电影留在我心中的印象。作为电影,“走出非洲”似乎远远超出了一部电影的娱乐价值,或者说,它其实发挥了电影这个综合艺术的全部魅力:故事情节,画面,和令人回味的“言外之意”。

对我个人来说,这部影片最值得回味的是它的“诗意” - 它是一首以电影语言写下的优美而寓意深刻的抒情长诗。整个电影的节奏缓慢,情节在音乐和画面中自然地流动,让人生临其境地感受凯伦的情感生活,感受非洲的原始和自然的壮丽。所以最后,我要以凯伦在影片中的一段绝美的诗意独白,来结束我对这部20多年前看得的电影的美好回忆。此段独白是在凯伦失去丹尼斯之后,独步在丛林和原野中的遐想,概括了她在非洲的17年的生活:

If I know a song of Africa, ofthe giraffe and the African new moon lying on her back, of the plows in thefields and the sweaty faces of the coffee pickers, does Africa know a song ofme? Will the air over the plain quiver with a color that I have had on, or thechildren invent a game in which my name is, or the full moon throw a shadowover the gravel of the drive that was like me, or will the eagles of the NgongHills look out for me?

如果我知道一首非洲的歌 新月的月光印在长颈鹿的背上,地里的犁耕,采咖啡的人们流着汗水的脸庞 - 是否非洲也会知道一首关于我的歌?在原野里颤动的空气,其中是否会闪烁着我曾熟悉的色彩?孩子们是否会发明一种以我的名字命名的游戏?明亮的全月是否会在我走过的碎石路上投下我的身影?或者,雄鹰是否会在恩冈山上寻觅我的踪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云易 回复 悄悄话 是的。那个白人是丹尼斯和凯伦的朋友。所以这个电影很多令人反思的细节。
youli 回复 悄悄话 除了帅哥美女,风景怡人外, 这影片里一段最使我难忘。。。一个白人的葬礼, 他的非洲女伴却是摈弃在围栏外。

云易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婉妮的评论:
谢谢婉妮!
婉妮 回复 悄悄话 我第一次看《走出非洲》也被这部影片深深地震撼了,无论是故事情节、摄影、电影技术还是音乐,她都不愧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影片。
很高兴看到你这篇文章,分享你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和思考。谢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