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易的思考

一个以思考为娱乐的人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向日葵的激情:超越技术的艺术 ---谈谈梵高的贡献

(2011-07-21 17:04:03) 下一个

梵高一生潦倒,只活了37年(1853-1890),卖了一张画,但在死后他的作品却价值连城,流传千古。很多人百思不解其中的奥妙,拼命地在梵高的画中寻找“深刻的思想意义”,或在梵高不平常的生活经历中找答案,但这些,其实都是无关轻重的。在我看来,梵高的艺术最重要的意义,除了他真实地以绘画语言传达了自己的激情以外,还在于在艺术史上打破了一个传统:艺术必须建立在严格的技巧基础之上。梵高以他“业余”的艺术家身份,向世界显示了一个真理:艺术的生命,可以是存在于技巧之外的。

对于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来说,评价一幅画的高低,或者在于技巧 即“象”还是“不象”;或者在于思想 - 即“深刻”还是“肤浅”。这些,都不是在梵高的考虑中。在梵高的画中,我们看不到所谓的“思想”,或者说“概念”,更看不到对自然的真实地模拟,我们看到的,只是强烈的色彩,和冲动的笔触。而这些,才正是艺术的最关键的因素所在。

梵高27岁才开始画画。之前他曾在亲戚家开的画廊做过销售员,对绘画有着天生的爱好。后来他曾经想做牧师,实践自己对上帝的虔诚。但这些路他都终于没有走通,而在他27岁的某一天 (当时他在一个贫穷的矿井区作牧师),当他看到无数一身乌黑的矿工从矿井下走出来时,他突然发现了一个丰富的视觉世界:这些沉重的身体在暮色中显得更加沉重,似乎凝聚了人间的所有苦难。于是他产生了强烈的“表现欲”- 当即拿起笔和纸,画下他看到的这些疲惫的身影。

之后这个业余爱好就一发不可收拾,梵高感到自己终于在尝试了各种职业之后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 - 艺术。从此他以宗教一般的热情绘画着,或者黑白素描,或者油画。他的唯一的经济来源是自己的兄弟提奥。

提奥是画商,从梵高一开始绘画时他就看出了自己的哥哥的天赋,每个月都给他寄生活费(寄的钱刚够最基本的生活和一些绘画材料),也寄希望有一天他哥哥的画能卖出去。不幸的是,直到梵高自杀时,也才卖出过一张。

梵高曾经从师当地的一个叫莫夫的画家,但他受不了枯燥的专业训练,很快就放弃了,也被老师莫夫看成一个没有任何潜力的业余艺术爱好者。但梵高当时在给自己的弟弟信中明确地道出自己的信念:他不需要过多地传统训练,因为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表现什么(梵高书信集)。

是的,梵高从一开始就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视觉世界 - 一个被求生的热情所涂抹的大自然。在27岁到37岁的这个10年的绘画生涯中,梵高在激情的驱使下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都和传统的西方绘画技巧训练出来的画家们的作品大相径庭。而正是这个“大相径庭”,使得梵高的贡献在美术史上不同寻常地突出。

如果我们理解绘画(此处指个性绘画,不包括插图,装饰画或实用美术等等)是一种“语言”,那么这个语言是由它的独特形式:点,线,面,和色彩组成的。这个“语言”,如果仅仅是为了再现自然,在照相术发明之后,它便不会有任何意义(即使在之前,仅仅“再现”自然也是不够的)。那么,如果不是再现自然,这个语言又用表现干什么呢?(我个人的,也是很多人的)答案是“主观”,即:艺术家的主观世界。这个主观世界并不是思想,因为思想有文字可以表达,不需要多此一举地浪费颜料。艺术是要表达那些我们用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即人的感性存在:或者激情,或者含蓄,或者优美,或者忧郁,等等这些让我们最直接地体会到生命存在的主观内容。然而,在西方历史中很长的时间里,艺术却不是这样地被人理解的。那时人们都认为,艺术是要为了给思想作插图,是让人看得懂“故事图画”。而要达到这个目的,艺术家都必须要经历一个严格的写实技巧训练期。终于,到了十九世纪,现代艺术打破了这个传统:首先由印象派画家打破了传统的“为思想服务”的艺术观念;其次,是由梵高,并且几乎是梵高一个人实现的功绩:越过传统的艺术技巧而直接表现主观实在。梵高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事实:一个几乎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训练”的人,也可以创作出顶级艺术杰作。

这,就是梵高的贡献。在他之后,渐渐地,传统的写实技巧不再受人顶礼膜拜,艺术,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理性束缚之后,终于又回到了人的感性生命之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云易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废话多多的评论:
哈哈,感谢“废话”君的理解!
废话多多 回复 悄悄话 怎么在原创误了这篇呢,追到家里来的说:非常赞同你所说梵高的最大贡献是打破传统。

后人对名人的评价很多都是有的说没的造,反而忽略了名人的本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