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活得像个爬藤少年

(2012-08-12 23:06:55) 下一个

(1)

父母就住在不远的老年公寓里。我们彼此来往不多,待对方为君子。

父母很忙,我打电话过去,说我正路过你家,来串门如何?多数时候人家都忙着要去参加一个活动,或者正在一个活动中,脱不开身。所以我的电话,也经常是客气客气,并不真心说一定要来串这个门。

(2)

上周确实有事,就都当真一回。进去聊了聊天。

(3)

我知道有些朋友,彼此几年不见,突然相遇,就会听说对方又获得一门技能,又破了一项纪录什么的。这都是好朋友,生气勃勃的。

(4)

最近想想,其实父母居然也是这样。

有次碰到一个朋友和她的父亲。正好她父亲跟我父母住在同一幢老年公寓里。那父亲听说我是那谁的女儿,就把衣服搭在胳膊上,在我面前摇摇摆摆走鸭步。回头笑说:你爸在老年公寓组织了老年时装表演队,每次活动都表演的。

这话我也是信的。

(5)

那年儿子要去参加童声合唱团,姥爷激动坏了。其实他只去看过外孙的一次表演。真让他激动的是他发现自己也可以混进某个合唱团,喊几声。然后他就忙忙碌碌地加入到某个组织了,又是歌唱比赛,又是出国演出。说不定这几天他正在可惜自己错过了中国好声音。

(6)

上周见到他的时候,人家已经从混入某个合唱团的状态转变成自己在老年公寓里组织了一个合唱团,每周定期排练什么的。还有不少想混进来的 老嗓门隔三差五地给他打电话,要求加入他们的组织。

(7)

干这事儿的要是儿子而不是老子,该多喜庆。这老爷子简直就活得像个爬藤少年。

(8)

我回想了一下老爷子这辈子所受的教育,应该说都是特纯的中国学校,特正宗的中国教育。他成长得真不错。说明咱中国的中级教育系统,在50年代曾经还是很有效力的。

(9)

老爷子说,他们中学虽然也是重点中学,但是他们比其它学校更重视招收体育特长生。他们到处去搜罗,弄来了也特上心培养。所以学校有一批体育特好的学生。好到破破全国纪录什么的水平。也有人就去国家专业球队踢球什么的。

他自己当然什么也不是,普通学生一名。天天看着那些健将们龙腾虎跃的,也不愿意太脱离环境,就给自己找了个尚能应付的项目。天天沿着大马路跑长跑。跑到高中毕业的时候,成绩也还可以,能参加个中学生运动会什么的。

(10)

他不是学习特别优秀的那种中国人。大概勉强能考上个还可以的大学吧。大学里也是校园歌手什么的,肩负着娱乐同学的小任务。但不属于中国社会认可的人才。

(11)

后来工作了。他当然还是以打球跑步唱歌跳舞为主要业余生活内容。那时候我们住黄土高坡。就是一刮风一下雨,门就关不上,泥就往家里流那种地方。

他好像组织街坊们一起脱土坯,在家门口砌了一堵防风墙。当时也就是个好邻居的形象。要是搁现在,怎么不得拔高到有leadership的层次啊。

(12)

到了70年代,他们任教的中学也跟其他学校一样,不怎么教课了。学生们排练舞剧白毛女,去农村劳动,特象美国孩子做义工排话剧的形式,就是规模大了点儿。

老爷子当时过了三十,老参加职工体育比赛也不能填补所有的时间。就加入了办校办工厂的小集团。这人也是个热爱学习的好青年,学习各种机床的操作、维护,学习各种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终于成了工厂的顶梁柱。他还跟着钳工师傅偷学打铁技术,以至于一度成了制做姑娘媳妇喜爱的钩针的能手。那时辰,咱家的菜刀斧头什么的,都是老爷子自己打制的。

(13)

到了70年代中,那座校办工厂的年产值已经达到一百万人民币。那时候的人民币哦,一美元只能换两元多的那种哦。所以我们那所中学的学生是不用交书本费和学费的。在当时,也就是说咱校办工厂挺有效益的,没谁真把这事儿夸成一朵花儿。要用现在俗语来表达,可就不大一样哈。那叫企业家精神,扶贫办教育啊。那是可以刻在墓碑上的事迹耶。

(14)

俺一辈子最大的困惑就是,咱这父母,土生土长于中国,怎么看怎么象美国公民。

咱这几天琢磨这事儿哈,就觉得,咱祖国还是“人才”济济的。虽然名义上他们不是人才。咱爹这种“爬藤少年”般地生活的人,各个乡村、各个城市、各个单位、各个角落,那到处都是啊。

否则,中国制造这么冲击全球,不是光靠美国人停停产就能实现的。也不是靠几拨人考卡什比亚什么的出国留学就能实现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