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看了梁思成林徽因传记纪录片

(2010-10-22 10:06:04) 下一个

看得不是特别投入,一边看一边在网上翻八卦。看了不少花边消息。

比方说,林的母亲,脾气不好,本来嫁过来的时候虽不是原配,但是原配过世了,先前也没有孩子,她的日子应该还好过。但是生了一个女儿,没有儿子,林父再娶,生了一串孩子,自己的位置反而颠倒了。可是生了倾国倾城的女儿,这一点,就比生多少儿子都厉害,她怎么就不知足呢?大概倾国倾城的日子没有来到之前,做母亲的也没信心。否则子女坛也成不了最热络的论坛。

其实这倒是那个年代很简单的一个家庭故事。比较有意思的,是故事的后续。林母跟着女儿过,但是女儿51岁就过世了,林母就跟着女婿过。女婿又娶了妻子,林母又活过了女婿,便又跟着女婿后来的妻子过。足以见得,养老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都说,养一个孩子要靠整个村子,养一个老人,也几乎类似。

梁思成的父亲,是一个非凡的人物。看到他给孩子们写的信,我就知道,一个时代过去了。因为过后这么多年,看不到那样的父亲了。不是父亲们不想,而是他们不能。梁启超是中国文化厚积薄发的一个例子。他对西方的认识,建立在自己深厚文化基础之上,不似我们一代人,建立在对舒适豪华的向往之上。我们没有底子,连给孩子写信,也是虚虚的。甚至有点儿怕孩子。另一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切磋的例子是李安大导演。他的父亲,也是用中国文化浇灌孩子,李安的过人之处,大约也都是东方文化的底蕴。

梁思成那一代人,上完学回国,就开始了新的篇章,组建新的院系,开辟新的领域。那时候,有学成归来一说。现在的时代,怎么学,都很难成。大概只有77级,能跟他们媲美。不同的是,77级,没有那样的父辈。没有承接。没有连贯。

说到他们所学的专业。人文的东西,那时候还是很受重视的。同时代出国留学,学习科学的大家们,我们早已熟知。因为我们成长的年代,希望的是用科学技术改变生活品质和作战能力。人文科学方面,被宣传的却很少。我们一代人,出来读书工作,也以工匠居多,人文学科偏少。常常想,大概富二代长大了,又可以关心人文了。前段时间果然看到一个留学生的博客,是90年代从温州出来上大学的孩子,对,就是生产纸糊鞋的那个温州。那孩子说,同年,从温州一起出来三个去北大上学的孩子,原本互不相识,到了大学成了朋友。后来他们各自去了英国,美国攻读博士,各自的专业方向是考古、心理学和哲学。衣食足,便有了讲究。

林徽因的女儿很可爱。她对母亲的叙述让我觉得很有意思。她说母亲很能说,有想法。那种有想法跟父亲不同。父亲有想法,就闷声不响地坐着想,别人也看不出来他都想了什么。母亲则不是,聚会的时候不停地说,边想边说,从她的语言里,你能看到她思维的轨迹。这是一个非常生动到位的描述,把八卦圈里被神化了的母亲还原成一个我们理解、熟知的历史交替中的任性女子。她的任性也是可爱的,可以被接受的,因为美丽也因为被宠爱的成长过程。所以女儿还说,她在中国运动起来之前就去世了,也有点儿恰到好处的感觉,否则,那张嘴,可怎么熬得过后来的风风雨雨。

梁思成后来又娶了一位妻子。纪录片的后续里,看到了那位老人。温婉地谈论着一些有关梁思成的工作的话题。从网上的故事来看,梁思成大概很早就喜欢当时还很年轻的林洙。林徽因这样倾国倾城的女子,用来做太太,还是有些欠缺的。太太与母亲这种工作,实在是一种奉献,怎么做,也做不成一个明星。所以明星太太,还是比较难供奉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