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CTY,韩国,日本,美国。也来汇报一下今天送孩子上CTY camp的经历。

(2010-07-18 22:43:02) 下一个

(1)

因为是第二次去,就不那么小心谨慎,熟门熟路的,很快到了宿舍。

本来以为选文科的亚裔孩子比较少,结果不然,儿子的室友是个韩国来的男孩儿。男孩儿的妈妈很和善,5岁的小妹妹甜得像一桶蜜。

跟小韩的妈妈聊了几句,他们母子三人上周从韩国过来,等儿子的夏令营结束就回去。小韩在当地上美国学校,学校是美国人办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本地人。母子俩英文都很好,估计这个妈妈以前也在美国生活过。小妹妹英文尚不过关,只能笑呵呵的。

问小韩妈妈,去年看到一大群韩国小伙儿,小韩可有同学一同来?回答说,没有,只他自己一人来了,谁都不认识。小韩说他还在学校学了一点儿中文,跟我说了一句:你叫什么名字?字正腔圆,很讨人喜欢。可惜他不会用汉字写自己的名字,说明学校教的确实不多。

(2)

中午有免费的午餐,对学生和家长略表心意。坐下来吃饭,看到周围还是亚裔孩子多,而且确实很多孩子戴眼镜。我们一家人就聊起视力的事儿。儿子说他自己视力还保持得不错,还没有近视的现象。女儿说好像有人要把隐形眼镜放进眼睛里,说着就大惊小怪地表示不可理解。儿子说他去年在这儿的同屋就要每天带隐形眼镜。女儿觉得哥哥居然见过这么大的世面,龇牙咧嘴表示嫉妒。但是哥哥说自己也从来没敢看同屋是如何把镜片放进去的,一直躲着不敢看。

坐在对面的一对中国母子听见我们神侃,也加入了我们的聊天。她指着戴眼镜的儿子说,平时他也戴隐形眼镜,但是出门在外为母不放心,怕出差错,就让他戴上普通眼镜。戴眼镜的小男孩儿很可爱,虎头虎脑,很活跃地隔着桌子问我儿子叫什么名字,上什么课。

其实美国的统计数据说,近视的人群已经从几十年前的25%上升到现在的40%。近视也不是亚裔群体的专利,所有的人种利益均沾。只是想不起来墨西哥姑娘小伙戴眼镜的样子,莫非真的没有?

(3)

吃过饭去书店买书和文具。大学书店一下子像是降格成初中部,到处是半人高的小孩儿摇头晃脑。

去年的开营仪式是所有学生家长聚集在一个礼堂举行。今年不知是否因为人数增加,CTY不堪重负,活动分成两组,数学组和非数学组分别举行。非数学组包括科学工程,中世纪,写作,联合国模型,戏剧元素和heroes and villains。最后这门课不知道中文应该如何翻译,属于写作。数学虽然也分几个不同的组别,但同属于数学。看来学数学的人还是最多,可以占到总人数的一半左右。

(4)

数学组人多,仪式也在先。我们就呆在宿舍里等。

小小宿舍,聚集了两家人,温度有些上升。小韩一家便出去了。回来时拿着一个新买的小电扇。我问儿子要不要我们也去买一个,儿子拒绝。女儿看到了,就当着所有的人教育哥哥:他们买的电扇一开,整个房间都会受益,你应该对他们说谢谢。小韩一家人觉得好笑,我觉得要是有窗帘,我就钻到帘子后面去了。

(5)

对面宿舍来了一个大人和四个孩子。他爹赶紧去套近乎,说,一个房间不能住这么多人吧,这么多孩子都是你的?那位妈妈自豪地说:都是我的。英雄母亲抓着我问情况。他们从东湾过来,来自我女儿出生的那个城市。之前,他们已经在走廊里见过一个荷兰来的孩子,她很高兴孩子们背景迥异,正好组成一个小联合国。

他爹在走廊里乱窜,发现走廊的墙壁上贴着韩文书写的一些提示、警告,估计韩国学生的数量已经形成了势力,再过几年,韩文大概得被列为CTY第二官方语言了。

走廊的尽头有一间琴房,内有钢琴。据他爹说,已经有两个孩子去练习了。我问小韩同学是否弹钢琴,他说很少一点儿,然后依偎在他妈妈身旁自豪地说:她弹琴,差不多是钢琴家。问他妈妈是否教孩子弹琴,她说不教。估计她们那一代,琴弹得好便嫁得好,嫁过去也就不发扬光大这项手艺了。我有点儿酸地想。


(6)

开营仪式后送女儿去附近的朋友家玩儿。那个朋友是日本人。就顺便跟日本妈妈说,CTY夏令营有很多韩国孩子,但是没有看到日本孩子。日本妈妈说,日本人现在都很安逸,国家也鼓励大家不要太辛苦。学校的教科书都简化了,课本也薄了许多。15年前,日本中学生的数学文字水平在世界上排名还不错,现在已经落后到看不见的地方去了。

这个听来也很让人震惊。就这么一二十年,变化可以这么大。现在日本家庭平均只有1.2个孩子,也都宝贝的不得了,送出去夏令营是不大愿意的。就连结婚前搬出去住,似乎都不被接受了。东京的孩子上大学,也还是住在家里,只肯上东京的大学,或者妈妈只允许上东京的大学。

这家日本人属于生活上比较富裕的,她说的或许只是她这个阶层的或者周围人的情况。听起来日本也似乎没了锐气。日本爸爸觉得一个国家还是要靠智力中等人群所受的教育来体现这个国家的实力。毕竟无论哪个国家,最聪明的人,稍微受点儿教育就能展现某种才华。作为集体,也不能光靠那些聪明的一小撮,肚子上的一大堆最要紧。

看来韩国妈妈们,中国妈妈们,都自觉自愿地努力、为保持中间群体的所受教育的强度而做着各种努力。想一想,光有强度上的保障,并不能保证所受的教育就是良好的。可是没有更有效的方法,或者看不到更有效的方法之前,保证强度,大概也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7)

看到那么多外国孩子来参加美国的初中夏令营,真为咱国家在自己的教育系统焦头烂额的时刻还挺身成为教育出口大国而感到迷茫。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