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交流会流水账
(2009-10-19 09:13:29)
下一个
(一)
第一天的活动是主办学校展示自己的教育方式。这所学校对自己的定位是天才儿童学校。教学方式上大概有些独特之处,相当于试验学校。
第一讲,我去了初中写作老师的课堂,这个老师看上去像是个亚裔,挺单薄的一个男老师。他的教育方式基本上是给孩子尽量多的选择,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从众多的选择中找到自己想写的东西。最后强调的是,虽然给孩子们很多的选择,如果孩子仍不满足,或者对他给的这些选择甚至不搭理,自顾自地写,那就好了。只要孩子在写,目的就达到了。
第二讲,是学校的课外活动,名目很多,很多家长非常热情,积极提供服务。比方说有个家长是职业扑克选手,就来给大家组织扑克活动。也有孩子自己组织的,暑假看到姑姑家自己种菜,就到学校来发展种菜活动。看上去他们很羡慕我小时候的生活。
第三讲,科学老师和人文老师组织的交叉活动。这个活动围绕着每年的世界游进行。这所学校的传统是所有的学生学日语。所以他们的传统游是去日本。这些年跟本土接轨,也开始开设西班牙语课,去年他们有一部分学生去西班牙游。更进一步,与世界接轨的活动是开设中文课,明年他们将第一次有学生去中国游,到时候会有三国游的经历回来做比较和分析。
午饭时间,碰到一个女儿去年同班同学的妈妈。她跟另外两个朋友一起来。她们的背景都是老师。这位妈妈是希腊人,但是在比利时长大。说从小在比利时受到一些希腊语的教育,都是希腊政府派人去海外组织传播的。可惜只到小学毕业,往上就没有了,使得她自己的希腊语水平大概停留在小学毕业的水平上。她抱怨自己无力帮助孩子学希腊语。我们交流了一下自己对双语教育的认识。我自己开始以为孩子们在双语学校待三四年,就成了。后来才发现,实际上得上到高中毕业,否则效果不佳。她说她也曾经这么想过,尤其她自己曾经是老师,就认为孩子们上几年,上了路,她自己就能驾驶她们了。后来发现,孩子们一旦离开了双语学校,繁忙起来,学另一门语言的时间很少。另一门语言的水平大概就只能停留在小学毕业上了。
跟她一起来的一位老师原来也在孩子们以前的学校任教,后来自己出去办了一所给天才儿童的双语学校。后来我才想起来,有一次出去吃饭,一个爸爸带着4个儿子,看上去4个孩子彼此长得很像,年龄也接近。那个爸爸说,他们上的是天才双语学校。大概就是这个老师办的。
下午只有一节课的活动,我选择了科学老师的展示课。结果被老师牵着做了一个小时的中学生科学实验。主要是强调孩子们自己讨论,设计实验,感觉与会的老师们自己水平也不是太高,课程想要深入大概也是困难。
(二)
第二天的活动要多得多,有很多给家长们设计的。
第一堂课,我选了心理学家开的讨论繁忙的现代生活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开课前发下来的提要上说,大家都能感觉大城市的生活非常繁忙,压力很大。我马上提出不同意见,说我刚从乡下办进城,发现城里的生活容易得多。她得知我从哪个乡下搬进城之后,说:你曾经住的那个乡下,大概是全美国最紧张、艰辛的地方。从那儿搬出来,到哪儿都会觉得容易一些。原来如此。该专家从美国文化,美国建国史的角度阐述美国现在这种天天向上的生活、思维方式已经给社会和孩子造成了损害,现在是痛定思痛的时候。不过,她住在我曾经住过的那个乡,要说她的体会和观察,大概也是有些局限性的。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投入这样的思考,还是可爱的。
第二堂课,本来是想听Make Math Real的创办人讲天才儿童如何学数学。他一共讲三堂课,从第一到第三时间段全占。我打算听一堂以观全貌。到了课堂,拿到讲义一看,跟我去年听的那堂课几乎一样。弄了半天,也没有太多的花样。一想,还是紧急撤退吧。就钻进隔壁教室,看到两个黑人老师正在准备讲述天才儿童教育中的少数族裔(非洲裔和西班牙裔)儿童的落伍问题。很多说法大概齐都听说过,一些统计数据听着还算新鲜。比方说,黑人孩子平均9个月开始走路,白人孩子的平均值在12个月以上。先天的差别加上文化的差异,黑人、西裔孩子混入主流尤其困难。也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第三堂课,是家有天才儿童的一位父亲向大家讲述如何在70年代初,发现自己的儿子的天才后,与教育系统做斗争,把孩子送进社区大学修高级数学课,然后一步步地让孩子在17岁的时候大学毕业。成功地避免了天才儿童在普通初中和高中里难以避免的磨难,长成了一个身心健康的普通人。说实话,天才孩子跟残疾孩子都是需要格外守护才能长成一个身心健康的普通人。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位父亲是个好父亲。我特意问了一句,他是否认为天才儿童在普通中学会受到很多伤害。他说的确会。他自己也曾经是高中天才班的老师。他的态度是,错过了高中生活顶多错过了张三李四在约会之类的八卦。此话甚合我意。
午饭时间大讲堂讨论,我也没舍得放弃。讲的也是现代技术对人的影响。研究行为,研究运动,和对繁忙生活充满反感的人士都加入了讨论。当然没有人敢一竿子把现代科技制造出来的林林总总都否定掉,但是身体力行的玩儿还是被强调了一番。如何适应科技产品的爆炸式侵入,也是现代人的主要困惑之一。与会者全都处在纠结中。
下午的三堂课,有两堂我都驻守在中午进驻的大讲堂里。一堂是某东部名校的艺术系系主任,心理学家的演讲。基本上是从社会生存的角度来讲对孩子的教育,希望孩子们能够生存于这个社会。这些东西就是矛盾,既不要堕落于尘世,又要生存于现市。继续纠结。
另一堂是斯坦福的生物、神经学家讲述人与动物的区别。总之科学研究发现区别越来越小,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就剩下怜悯与仁慈了。所以他也夹带了一些自己的社会学责任心在演讲当中,暗示美国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据说两年前的演讲使得某听众回家后惊喜万分,跟家里人说遇到了最聪明的人。感觉此人的确聪明。准备去读读他写的书。
最后一个讨论又是关于生活忙乱的,题目就是“没时间思考”。我倒是没有这种体会,感觉总是有时间思考,就是没时间睡觉。常常在苦思冥想之中失眠。这位主讲人中午的时候也坐在主席台上参加了现代生活困惑的讨论。他的讲话结束后,本学校的老师立刻恭维性地赞同他的观点,说孩子们上了一堂瑜伽课后都说真轻松,提出大家都应该上瑜伽课。这次交流会是我第一次听到天才儿童们更容易感到压力沉重,更需要减压辅导。因为天才的标签儿让孩子们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和志向。作为讨论的最后一个发言者,我跟老师说,很担心瑜伽课加到生活的日程表里之后,原本繁忙的生活更加繁忙,因为又多了一件看似重要而且需要做的事。实在希望没时间思考的主讲人和听讲人都能想想我的话。
后记:本来想认真写,但是怕过几天自己忘了一些东西,就匆忙堆砌一下。有些细节慢慢加上。这种交流会对家长来说真是很好的机会,了解很多大的image,课程非常多,怎么选择都是顾此失彼。有机会的话每年参加一次大概是正确选择。
在少数族裔讨论本族文化欠缺教育、上进心的同时,硅谷的核心社区为自己的繁忙上进而烦恼。中间地带在哪里?心理学家说,美国是个不容忍中间地带的国家,极端是我们的旗帜。也算得一种对文化的反省。一直以为这个国家的字典上没有反省这个词,这下放心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