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儿子的夏令营

(2008-07-31 16:16:37) 下一个

前言:写得比较长,主要想靠苦劳赢得同情票。不想读的话,直接投票就好了。


有时候,我私下里希望自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母亲,因为我跟孩子们不近,外人看着不真。他们小一些的时候,我希望他们晚上早早睡觉,我便可以返回公司,做我自己的事。慢慢的,他们在我的焦虑之间长大,我也不再忙着回公司加班,我们之间有了比较多的联系。

我比较操心他们的学业,倒不仅仅是文化课。还有课外的活动,比方说运动,艺术之类的。我特别担心艺术方面的教育,因为自己不懂,怕疏忽了这方面。他们爹对我说:知道你为什么嫁到了穷人家吗?就是因为你不懂艺术。这话就更加重了我的心病。于是干脆把他们送进艺术学校,没事儿的时候就唱唱歌,跳跳舞,排排话剧,画画画儿,希望他们将来不要因为不懂艺术而与贫穷联姻。

再大一点儿,我就开始担心他们自己独立的能力。虽然离他们离家的日子还有不少年,我比较喜欢提前准备。所以去年就打算好了,儿子10周岁的礼物,是让他参加一个比较长的夏令营。没入冬,我就给他选好了营地,报了名,付了押金。当时我的情绪是豪迈的,动作是雷厉风行的,退路是没有考虑的。

到了春天,看了一些介绍夏令营的资料后,儿子比我想象的要更喜欢我给他选定的这个夏令营,所以我也没有太担心夏天会发生什么事儿。夏天来临的时候,我自己心里有些别扭,觉得对儿子没把握,不知道他是否能独自出去生活一个月,或许是因为这半年他变了很多,开始从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儿,变成一个不知深浅的半大孩子。

特别是刚放暑假的时候,他去了几个本地的小夏令营,嘟嘟囔囔地不喜欢那里的活动。只有一天,他很高兴。那天,加州的大火烧得我们附近的空气质量严重下降,他们的篮球夏令营,只好留在屋子里,做室内活动。那间大屋子里有一架钢琴,学过琴的孩子们便一一过去练习。儿子最大的优点和缺点就是事先不把别人的评价放在眼里,自己想做的时候,就无所谓地去做。他是第一个上去弹琴的孩子,也是最后一个去弹琴的孩子,中间有几个其他的孩子弹,他是最陶醉的。他一共只学过几首曲子,其中还有一首是偷学妹妹的。那天,他把自己会的几个曲子都弹了一遍。下午接去他的时候,他已经成了夏令营弹琴给大家听的名人。儿子有像我的地方,事先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事后对好的评价还是沾沾自喜的。那个篮球夏令营被他评为最喜欢的夏令营之一。

这件事儿成了我新的心病。从这里看到,他的乐趣不在群体活动中,他更喜欢自我的娱乐。出去一个月,住在集体宿舍里,大家图的是热闹,他未必能从中得到多少乐趣。他毕竟还是孩子,想象不到出门在外可能遇到的困难。

随着开营的日子一天天逼近,他兴奋的程度一天天上升。他跟我讲,这个作业就不做了,回来再说,那个东西也先放一放,回来再看。然后,他按照夏令营给的check list,一一准备,放进自己的行囊。之前,他从来不肯穿牛仔裤,这次,人家建议打算参加骑马活动的孩子,带两条牛仔裤。他便催着我,一次又一次地去买牛仔裤。鞋,帽,手电筒,毛巾,衣袜,来回盘点。除此之外,他能做的,就是躺在那里,笑眯眯地说,I can not wait。离家之心,似剑。

送他到去夏令营汽车站,已经有很多家长不等汽车离开,就忙着开车回家了。倒退几年,两个孩子还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带他们去一个晚上的camping活动,我们两个大人在家就快把房顶掀开了。那时候,激动的心情无法形容,一个晚上不用带孩子,就跟中了彩票一样。现在大概体力上没有那么累了,心情也没那么容易激动了。儿子自己上了车,找座位坐下,就懒得理我们了。我们反而有些失落。

夏令营虽然名曰传统夏令营,时代毕竟不同了。孩子们不允许有电话,宿舍里没有电,他们也不能看电视、上网,但是家长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一些他们的信息。比方说,每天会有一篇当日新闻,介绍主要活动,也会有几十张孩子们的照片,不一定天天轮到自己的孩子露脸儿,隔几日还是能见一下自己的儿女。父母也可以给孩子们写信,通过email传过去,老师每天打印一次,按发信时间发给孩子们。孩子们想写信呢,就只好麻烦邮局系统了。

第一天,儿子出现在照片里,表情跟离开家的时候没什么区别。第二天,没有儿子的形象,便有些担心。再看到时,一个忧郁的男孩儿,斜靠在游戏桌旁,眼中无光。我不得不跑到他们的网站上,重新学习他们的营地介绍。

这个夏令营有60多年的历史了,这60多年里,只有三任主人,都是热爱这个职业的好人。现任主人就是自己两个长大的女儿曾经在这个营地度过了9个夏天,不忍离去,便买下了这片财产,继续回味女儿成长的经历。

来这里的孩子,从7岁到17岁不等。辅导员一定要四年制大学就读或毕业的学生方可录用。孩子们分成3个年龄段,最小的一组,一到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需要的照顾多,每个宿舍配备两位辅导员。但是这一组孩子,是他们经验中最少想家的一组,他们每天兴奋地参加各种活动,只要有辅导员悉心照顾,便快乐无比了。中间一组,四到五年级的孩子,正是儿子他们组。这组孩子正处在寻找自我的阶段,据他们的经验,四周以后,每人长高四英寸,回家后的举止行为都会发生很大变化。看完这段,我就没心思关心更大的孩子们了。估计儿子他们这组,也是想家的主力部队。

不知道这些天儿子如何成长,反正感觉到了他的忧郁。又忍了一天,儿子的一张弹钢琴的照片出现在网站的相册里。他站着弹琴,偏过来看着镜头,轻轻地笑着。我不知道该高兴还是该忧虑。至少,他笑了,尽管又是在弹琴。那天晚上,我们给他写信,每个人用他的名字里的每个字母作为一句诗的开头,写一首祝贺他生日的打油诗。第二天是他的生日。

生日过后是第一个星期五。一位老师写了一篇新闻稿,发在网上。稿件中说,昨天晚上他们吃了meat loaf和其他的一些食品,这位老师花了很长的时间跟一位想家的男孩儿聊天,男孩儿每天早上自己起来到老师的办公室查看当天的活动安排,并且帮这老师吹起床号。老师说,这个孩子今天早上告诉她,昨晚上是他第一次吃meat loaf。看完这段新闻,我先在网上搜索什么是meat loaf,果然,我们家从来没吃过这道菜,儿子也是第一次吃。儿子在家就天天鸡不鸣即起,帮老师吹起床号这种艰难的工作,估计也就是他能做。莫非儿子就是这个最想家的孩子,真够让人揪心的。

我赶紧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说,听说有个孩子每天早上帮老师吹起床号,估计是你吧,谁家的孩子这么爱起早?这倒是个有意思的事儿,如果万一不是你,过几天你也可以去试试。

写完信,发现已经过了当天打印的cut off time。又给他爹打电话,请他给夏令营打个电话,问一下是不是咱儿子想家。他爹说,你怎么不自己打?我说:怕自己激动,哭出来。本来是临时想出来的借口,说着说着,还真快哭出来了。多愁善感的劲儿还真的上来了,久违了。电话打过去,对方说,辅导员过后会打回来,不能确定什么时间。傍晚,辅导员口气坚定地打回电话,基本上是说,儿子没有问题。

又过了一天,在相册中看到儿子做鬼脸的照片,他终于放松下来了。一周结束的那天,他们以宿舍为单位,照了几张集体照。儿子很镇静,微微笑着,象是一个大孩子。从儿子脸上看,这一周,真有一年的感觉,很有成就。

儿子离家之间,我们想,女儿没有哥哥该闹死爹妈了。她生来就是欺负哥哥,锤炼哥哥,帮助哥哥体验人生艰难的。与哥哥的严谨,好学,死板,追求内心满足不同,这个妹妹散漫,心不在焉,灵活,追求浮华。天性是最无法改变的东西,女儿的诡计多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点儿不能让哥哥灵活起来,哥哥的严肃也无法让妹妹变得厚重。他们在各自的路上走,体验到对方的不同,更坚定了自己的方向。

女儿成了独生女,纠缠爸爸干这干那,但最终还是找到了自己要干的事情。这一周里,她得加紧时间练琴,周末有个儿童音乐节。钢琴老师本想让哥哥去,把广告发过来,哥哥去不了,我推妹妹去,老师客气了一下,说,看她自己愿不愿意。我猜测老师的想法,希望好一点儿的学生参加第一次正式活动。妹妹虽然不如哥哥,但是弹琴一年,她已经有很多进步,我假装不明白老师的心思,大大咧咧给妹妹报了名。好在,上学期,妹妹去的几个play date家里,孩子都是弹钢琴的。学校的音乐课上,老师让愿意弹琴的孩子去表演,女儿不仅表演了,还喜欢上了另一个同学的曲子,回家告诉钢琴老师,便把这首曲子作为表演曲目。

表演那天,女儿要求把辫子梳成她指定的样子。梳辫子活动成了我们母女俩之间最重要的亲密接触。其他活动,爸爸都可以帮忙,而且抢着帮,唯有辫子,是他驾驭不了的。梳好辫子、换好衣服,到音乐教室的时候,钢琴老师已经在等我们了。老师把女儿带到钢琴前,做最后的指导。老师一句:relax,让女儿彻底紧张起来。坐在我旁边等待的时候,女儿两只小手冰凉。委屈地说:I don’t know how to relax. 我说每个小朋友大概都不会,去弹完了,回来就好了。

她懵懵懂懂地去了。撩头发,挪椅子,坐下,低头看着琴键,俨然是个大姑娘的样子。手指一碰琴键,稚气就回来了,还是个小丫头乱弹琴的水平。她弹完的时候,居然有人喊bravo,我估计是老师的朋友在鼓励这个小丫头。有的孩子就是运气好,比方说这丫头。她得了一枚金牌,当然那天有一大半的孩子得了金牌,其余的都是银牌。大人们多么希望用糖衣炮弹笼络住这些小不点儿啊。

去图书馆。女儿发现上学期老师读给他们听的一本书,高兴坏了。借回家,不休不眠地读起来。这是一个比较让人惊喜的现象,没有哥哥整天捧着书读的样子在眼前晃来晃去,妹妹读起书来也是玩儿命的。读完了,她很不甘心,觉得这么好的书不能只自己读,还要读给爹妈听。于是,只要爹妈有空,她就捧着书过来,朗朗读起来。距离上次听她读书,已经有一阵子了,她的水平也有不小的提高,流畅之外还跟着人物的情绪变化着语调,俨然一个说书的小丫头。当爹妈把期望值悄悄调低之后,她也悄悄成长了。

读完书,就要再去图书馆。路上,丫头跟我说:以后我们每年夏天都应该把哥哥送去夏令营很多个星期。这倒是意外收获,哥哥不在家,每个人都重新寻找自己在家里的位置和跟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原以为给了儿子一份儿生日礼物,结果我们每个人都跟着锻炼成长。广告用语:付一份儿费用,收益乘N,家中人口越多, 整体收益越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