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不学中文,也无妨

(2008-07-03 12:25:07) 下一个
在网上写过不少关于孩子学中文的帖子。从最开始的迷茫,问孩子们从中文书里学什么,到孩子们学习中文的酸甜苦辣,到现在仍然不知道孩子们从中文书里学什么的二度迷茫,实际上还是处在欲罢不休的状态。

我对中文的理解,就是一种文字,一种工具。如果有用,就好。因为家里大人中文比洋文强,在家里,中文是有用的。

家里的具体情况是,大人白天都上班,孩子整天都上学,全家人见面就是一早一晚,每天一共大约三个小时。这三个小时里,大人吆喝着孩子做功课,洗手、吃饭。孩子们做一点儿作业,吃饭,刷牙,上床,起床。其间,交换一点儿白天各自在外的情况。这些活动,使用汉语,大约基础汉语一两百句就够了。大人磨破了嘴,也不外乎吆喝、说教,车轱辘话轮流转。孩子们混个对汉语抑扬顿挫的耳熟。

到了读书的年龄,觉得这个中文也得扫盲。英文的扫盲好像很容易,孩子们三下两下就能读书了,一去图书馆,几十本书往筐里装,回家就长知识了。但是中文书就比较少,从国内弄来几本,也都是互相抄袭,质量不过关,最好的几本都是从外文翻译过去的。拿来给孩子们念,孩子们说:怎么都是翻译的,中国人不写书吗?这问题咱也没法回答。

见到一所双语学校的校长,询问他们教中英双语的体会。他说他们学校从小先教孩子们繁体字,到了三年级以后才教简体字。问其原因,校长说,中国大陆买不到好的给孩子们的书,他们必须从香港和台湾买书,都是繁体字。

孩子学习以中文字,不能尽快使用,得到回报,兴趣很容易消失。为此,也专门跟马老师学校学校的老师交换过意见。最关心的,当然是学了这些中文字之后,去看什么书。得到的回答也是,非常难找到合适的东西给孩子们看。马老师的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花了大量心血选择阅读材料。除了教材之外,孩子们也很难找到课外阅读的东西。虽然,教材里的阅读材料也还是挺好的,孩子们觉得那毕竟是中文学校的教材,再怎么样,也是跟中文学校挂钩的,是作业的一部分,总有些隔膜。

即便是马老师精心选择的材料,主要也是为了教学用的,难免会有些拼装的痕迹。孩子们在洋文的世界里接受了很多信息,也有了自己的判断,常常对中文教材里的内容进行批评。比方说一些中国古代教育孩子的故事,一些道德文章,孩子就会说,里面的逻辑是不对的。大人听了也明白,我们的文化中是有这些强行说教的东西,不大讲理。

这样的例子多几次,孩子们就不是那么尊重这些读物了。最近的一次例子,是蔡伦造纸。本来就是要说这么一个故事,世界上本来没有纸,人们有书写的需要,蔡伦就发明了纸。但是课文中,蔡伦发明纸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找到了造纸的方法”。疑问就来了,世界上没有纸,他怎么开口就提到了纸呢?这种不严谨的叙述,也同样打击了孩子对中文文章的信心。

我这么说,似乎是对中文教材过于苛求。但是这种苛求不是大人凭空想象的,是孩子们自己的判断。他们读了洋文的好书,就不会对中文谦让,他们需要同样、甚至更高质量的内容出现在中文读物中,才会被中文读物吸引。

有人提到,孩子已经学了上千字,接下来就去读武侠,上中文网,中文就巩固提高了。武侠不是不可以读,孩子也许会喜欢。中文网,说实在的,有几个网站不是弄个半美女,衣冠不整并且用手拉着内裤往下脱的画面放在边上做广告?

到最后,大家辛辛苦苦传播中文,就为了一套金庸的小说,好像也实在说不过去。就算再多花五倍十倍的功夫,加上四大名著,外带唐诗宋词元曲,是不是就是我们教育孩子学中文的目的了呢?换个角度想,有这些功夫,轻松愉快地多学点儿其他文字,还落个能多看几部或浪漫、或深邃的小说、电影的结局。

从文化的角度上讲,学中文真是一个事倍功半的过程。若是有些孩子单纯地爱好这种文字,或者大人确实有经商方面的用途,学语言也有天赋,学中文,也是无妨的。其他的孩子,每天有丰富的活动,充实的生活,不学中文,也无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