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上讲: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欲。
老一辈人总要念叨自己的沧桑史,让下一代人知道,千万不要忘本。生于六十年代的人,今年最大的五十,最小的四十,如何向下一代陈述自己的沧桑史呢?如果写生于五十年代的人,那将是一本催人泪下的小说。但是本人生于六十年代,对前面的事情缺乏了解,江郎才尽,无处下笔。但是,写六零后,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四十多年以前的事情,立刻灵气恒发,痛苦和快乐瞬间顿时浸满了脑海。写了一半我才发现,生于六十年代,原来是最幸福的一代。
首先来说,生于六十年代的人,基本上躲过了五十年代末的困难时期,生下来享受国家定量的牛奶票。总的来说,与上一代相比,身体的成长发育属于正常的范围内.
几岁时赶上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看着那些曾经是那么慈祥的老奶奶和老爷爷被批斗,每天早晨跟着家人和邻居们一起,举着毛主席语录对着毛主席像宣誓。对我们这些半懂不懂事的小孩子,这是一段可贵的经历,也是我们童年中的一段色彩斑斓的片断。当然,这是所有的后辈,永远无法涉足的历史。
我们那时没有电视,所有的活动都集中到了室外;用木头块加上个滚珠,再做个鞭子,在胡同里抽汉奸。在大街上到处捡废烟盒,折成三角形,小朋友们一起拍三角。用铁丝做个大圆圈,用家里的火筷子,推着上大街赛跑。三分钱一根的小豆冰棍,吃完了把叉冰棍的木头钎子留起来,一起手心手背的耍冰棍棍。
我们那时没有污染,冬天的时候,一下大雪,我们一边吃冰凉的白雪,一边堆起雪人,用煤块做雪人的眼睛。夏天的时候,我们带着自制的小笊篱,蹲在护城河边,可以捞回许多的小鱼。
电影票只有五分钱一张,可以看两个多小时,“地道战”“地雷战”“奇袭”还有“南征北战”,另外就是革命样板戏。当八十年代“戏说乾隆”红遍中国大地的时候,看到许多人模仿乾隆的就坐的姿态,我马上想到我们当年学习李玉和竖起衣领,健步走入刑场雄姿。我们唱着闪闪的红星,到处寻找做地雷的材料(一硝,二磺,三木炭),梦想着成为革命英雄的那一天。
我们每人的家里,都有半导体。每天中午下学回家吃饭的时候,还可以听半个小时善前方讲得“李自成”,然后美美的睡个午觉,下午再去上学。
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学校主要抓治安,不太抓教学,我们这些童心灿灿的孩子,逍遥了近十年。我们可不像今天的小学生,做个功课到深夜。
没有电视和电脑,我们基本按时睡觉。学校那么轻松,我们还是不情愿去上课。后来,我们就赶上了唐山大地震,学校关门几个月,张铁生交白卷,黄帅反老师,我们成了学校的主人。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是童年,我们是在无忧无虑中度过的,那确实是一段值得回忆的美好时光。
我们盼着过春节,因为我们可以吃到饺子,还有花生和瓜子。我们不羡慕山珍海味,因为我们没见过,我们比任何一代都明白什么是幸福。不过这一点,现在的孩子们很难理解。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家家的日常中的晚餐,比我们小时候过春节的年饭都丰盛,过节日时的伙食和平时也没有区别。如果,什么都一样,孩子们如何能理解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喜悦感?
下一代人说,你们真可怜,小时候连飞机都没坐过。我说,如果你不知道一个珍宝的存在,你不会后悔你没有拥有它。什么是可怜?别人有,你自己没有,但你却想要它,那才是可怜。别人开汽车上学,你坐公车上学,你也想开车但就是买不起,每天为此事发愁,你才可怜。我们那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无处比较,每人都差不多。我们那时胖子少,想吃什么都是家里最好的,也不知道什么是胆固醇高。哪像现在的孩子,放在桌上的美食不敢动,怕影响了健康,咬着牙吃不喜欢吃的素食。
我们上中学甚至高中,很少有对异性的冲动。我们没有一种审美意识,服装也很单调,男女生唯一的区别是头发的长短,只要带上帽子,前后看看,很难发现是男还是女。我们也搞不清什么是情,色,顶多在家长不注意的时候,看那本生理卫生的书。我们那时不懂名牌,的确良衬衫,裤子没有补丁,已经很时髦了。
我们是第一批赶上了中国大学的正式招考,稍加努力就上了大学。那时的大学,是保险箱,谁都能毕业,而且保证有工作。虽然大学的宿舍是上下铺,八个人一间屋,没有空调和电扇,但是离开了父母管教环境,对我们是种新奇而憧憬的日子。踢足球,看电影,听邓丽君的歌,唱着“外婆的澎湖湾”度过我们自由的时光。
上大学后,学校明文规定不许谈恋爱。十八岁的我们,眼光开始了对异性的探索。我们一旦找到了目目相对,闪闪触电的感觉,就会不顾一切的进攻。一对对的情侣,成为了四散的地下工作者。我们明白早恋是带有害羞还有低级的意味,但是,花开花落是大自然的产物,我们无法抗拒。花要开的时候,是挡不住的。我们不是追求对方的富有,我们寻找着纯朴的爱情,酣畅淋漓的情书是我们唯一抒发情怀的产品。双方都是一无所有,这种苦涩,含蓄,真诚的恋爱阶段是让我们难以忘怀的。把情书保存在抽屉里,把黑白照片藏在教科书里,把对方的身影记住在脑海里。
大学毕业了,国家保证分配,我们走到了工作岗位。我们是受人羡慕的一代。那些生于五十年代,插队下乡后,刚回城做工人的师傅们用惭愧的目光看着我们。我那时二十多岁,他们也只是三十多岁,但他们已经有十几年的插队经验,他们才是耽误的一代,也是值得同情的一代。我经常听到有人在背后说:“那就是新分来的大学生。”我那时好得意,那时是什么比例?工人两千多人,大学生才不到十个。
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羽翼已经丰满,自己砸掉铁饭碗,有的在商海中奔波,有的跨过大洋开始了留学生涯。
九十年代,我们幸运的赶上了电子时代,我们虽然不年轻,但也一点不老,所以很快的跟上了时代。我们正在这个转型的时期,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人生辉煌三十始,人生四十正当年。”我们生命的每一步,基本都步步追上了改革的节拍。
二十一世纪,国富民强的盛世,我们又在其中。比起我们的前辈和我们的后代,我们不觉得我们才真正的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我们不觉得我们比他们多活了一辈子?我们比任何一代人,都了解什么是苦,什么是甜?我们赶上一次次变迁,我们生活在美好的时代。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坦率的说,看着现在的孩子们,童年这么辛苦的熬夜做功课,小学生就那么多的近视眼。有电视不能看,有电脑不让上。到考大学时,顶着那么大的压力,担心落榜。就是上了大学,还要担心找不到工作。他们的生活比我们那时候优越,物质比过去也丰富,但他们缺少的是我们那时的幸福。
我觉得一代比一代好,
佩服,早年就有这眼光和勇气。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只不过这庆父不是个体,是世界上最大的邪教组织。
首先、,“还可以听半个小时善前方讲得“李自成”,然后美美的睡个午觉,下午再去上学。”记忆大概有误,因为当年李自成不是善前方,善前方出名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晚于刘兰芳袁阔成。李自成是曹灿讲的。
其次,从表述来看,您是78级。我不知道您在大学混了多少年,也不知道哪所大学这么开放,邓丽君直到严打时还属于黄歌,当年我都是通过短波收听的。
至于说上高中都没有性冲动,我想那是极个别的个例,似乎不应当拿来说事。
照您的这说法,非洲人似乎更幸福,是吧。
那年头,总觉得中国像这样下去,是不行的,要改换一下天地了,和几位死党密议,都觉得他老人家是万恶之源“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那时生活在一个山区,妻子来探亲。下午四点许,广播传来哀乐,播音员用“如丧考妣”(文革那时常用的热门用语)的语调宣布到“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敬爱的伟大领袖”时,我压抑不住内心的巨大喜悦,回到房间,关上门,蒙上被子,哈哈大笑,妻子被我的状态吓住了,问我什么事,我告诉了她,她听了以后更吓了,说你反革命啊。我说中国从此也许会好起来了。那时她的12天探亲假快到了,该回去了。我说你暂且不要走,先观察一个月,看会不会打乱,如果那样,你回去,我们可能从此天各一方,如果出现军阀混战,南北割据局面的话。后来,到了大约10月9日早晨,躺在床上,听到6点的广播,从头到晚都没有本来天天,每篇文章都会有的“按既定方针办”,觉得事有蹊跷,李季起来查阅前几天的人民日报,发现10月6日起,这句话已经不见了,知道上面有事发生,于是打开美国之音,听到江张王姚已被抓,就告诉妻子说,大地震已经发生,能量已经释放,会稳定很长一段时间,你可以回去了。于是中国真的发生巨变。后来,美国电视剧《大西洋底的来客》《加利森敢死队》日本电影《追捕》《望乡》等进来了,邓丽君也挤进来了。我们开始“幸福”了。
回几位生在农村的同学的留言:
农村出生的人,确实没有牛奶票和粮票,但是农村有粮食和鸡和牛。六零后因饥饿而死的人很少。我的大学同班中,几个农村来的同学,身体比城里的同学要好,他们喝母亲的奶长大,因为农村的母亲不用上班。我们这些生在城里的,家里都是双职工,哪里有这个条件?
他们真的没有“生在六十年代”的幸福。
不过他们三个生在二十一世纪的孩子都很幸福!
More than 70% farmers had no such things as 牛奶票. More than 40% new born babies died from 1960, 1961, 1962.
"基本上躲过了五十年代末的困难时期,生下来享受国家定量的牛奶票""
当礼物。我们小时候将冰棍棍编成小凉席,用来过家家。男孩儿将旧课本用来折三
角摔,看那个上瘾劲儿,女孩儿有时也参加。你们谁摔过泥锅巴?将土用雨水和成
泥,做成锅的形状,然后翻过来向地上摔,谁的锅底洞摔得大,谁就赢了。这也需
要动脑筋和水平噢。好文章!
真是越想越觉得我们很幸运……
不可能人人有奶票。上高中的时候,主要吃粗粮,一年吃不了几次肉。
全村都没有一个半导体。
稍加努力就考上大学,更是胡扯,全国的录取率仅仅百分之几,还要先预选。大部分没有机会上大学。
严重同意你的补充和博主的总结。单是上大学免费、大学毕业包分配、单位分房子这三样,就已经是共产主义了。
跟80后、90后比,我真觉得很心疼他们:上大学要交一大笔学费、大学毕业就是失业、买不起房子,只能做蚁族。真是一夜回到了解放前。
Even my daughter thought I had lots of fun for my childhood.
1、上大学时不用交学费,生活困难还补助生活费,不像大学生要为学费发愁;
2、工作之后,赶上最后的分房,很容易成为有房族;
3、赶上了出国潮,很多人公费留学;
4、现在60年代的人,是40多岁正当年,成为技术骨干或业务骨干。
还有,我们身在海外的,还依然肩负着"解放全人类"的重任呢! 哈..
享受国家定量牛奶说明 1、牛奶奇缺点 2、只有少数人能够享受 3、这少数人的享受特权是建立在多数人的凭困和缺乏
在六十年代,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农村人口,请问农村人口有定量牛奶吗?
在想一想,中国目前还没有普及义务教育,六十年代更不用说了。你读了大学不等于这一代人有大学的机会和可能!
不过北美男人是共产党教育下的典型--缺乏独立思维能力、时而狂热时而麻木、看问题以偏概全、奴性十足、缺乏同情心
从其文章里也可以看到,此北美男人的低下的人格,低贱的口味 -- 一点牛奶和几出样板戏就让他对六十年代这样眷恋得如此,不知到失去的是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来自西方的神奇童话、以及他们带来的童年天真的的想像、、、
牛奶票不是人人有的。那年代长得漂亮是一种过错,被孤立或被认为思想道德品质
不好。
六零后啊,那可是自由化的主力军。
不经常上课,但是看电影就是上课,呵呵!!不可思议是吗?
" 九十年代,...我们正在这个转型的时期,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 - the born in 60's many of them do bad things in those 转型的时期,not like them!
我们60年代出生的经历了非常有意思的变化,值。
现在不行了,大学打一瓶开水都要钱,大学象公司,老师如商人,老师不好好教学生也不好好学,文凭满天飞,现在硕士生也就以前本科生水平!!温总前几天还说:大学什么都往钱看是个要命的事.?
上中小学时,劳动课帮农民干活,也得以欣赏大自然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