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给美国人看,拳打脚踢叫越南人尝。
“对越自卫反击战”于1979年2月爆发,当时流行的说法是“杀鸡焉用牛刀”,要把越南人打得心服口服外带佩服。说得轻巧,可是为了杀这只小鸡,据近年来的材料披露:开战后的前十天,中国军队却付出了平均每天死亡三千人的天文数字,牛刀太钝代价惨重,虽然一个月后勉强打下了凉山,可是有多少人成了炮灰?又有多少人成了“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战争的恐怖可见一斑,最命苦的还不是“光荣之家”的平民百姓。这场战争虽然在一个月内速战速决,但之后边界不得安宁,局部战斗不断:较著名的有81年“法卡山”之战,84年的“老山之战”,直到90年代初,越南走上改革开放之路 - 和中国一样,挂着社会主义的羊头,卖着资本主义的狗肉,边界才真正恢复了平静。
中越之间这场旷日持久的局部战争伴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影响极为深远,不仅增加了我们的地理知识,让我们知道越南有个凉山,广西有个法卡山,在我们读大学时还不时传来云南“老山前线”的报道,而且还让我们知道很多新名词,比如“猫儿洞”;而伴随我们一起成长的好听的歌曲:“十五的月亮”,“望星空”,“血染的风采”等,都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谁又能忘记“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这样的歌词呢?当然,最直接反映这场战争的文艺作品,应该是非小说“高山下的花环”莫属。
当年我读这本小说的时候,人还在读高中,人也比较单纯,应该是泪流满面的,现在想起来有点矫情,那时却是这样的感情直露,好像“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心里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后来,学校又组织去看由这部小说改编成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很多同学在电影院里如丧考妣哭得稀里哗啦,我还好只是心里有点沉甸甸,电影没有小说感人,尤其是唐国强为了摆脱“奶油小生”的非战之罪,硬是把赵蒙生弄得面目全非,我还有点好笑;也许他以为灰头土脸就是有血有肉的个性演员了。大概小唐同志自己也没想到,多年后,居然成为了蜀国的丞相,清朝的皇帝,一展心中的抱负,一抒多年来的淤气。所以人要耐得住一时的寂寞,才能等到将来的春色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