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的博客

身在海外,人到中年,难免对自己以往的生活的点点滴滴有所感悟和体会,愿意写出来与各位分享。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回忆- 中国第六代导演王小帅

(2007-03-20 04:00:44) 下一个
     如果我说张艺谋, 陈凯歌, 冯小刚, 这帮现在只热衷于 " 大成本 ", " 大制作 ", " 大片 ", 又想赚 "大钱" 的所谓第五代 "大导演" 和我是哥儿们, 打小一块儿看电影长大, 探讨电影的精髓, 你一定会嗤之以鼻, 年龄还差一截, 怎么会和你 " 青梅竹马 ", 别逗了!
 
     如果我说王小帅, 贾樟柯, 陆川,  这帮现在还停留在 " 小成本", " 小制作 ", " 小片 ", 或许赔 "小钱" 的第六代 "大导演" 和我是同学, 也许你会将信将疑, 年龄差不多, 还真说不准!
 
     话还得从头说起, 六十年代中期, 中国已经历了 " 大跃进 " 和三年自然灾害, 民不聊生, 据统计单单饿死的人就上千万。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依然对立着, 而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也起了内讧 - 先有 " 匈牙利和波兰事件 ", 后有 " 中苏论战 " , 中国已感到外困内患的双重压迫, 尤其是外困更为严重: 东有美蒋骚扰, 南方越战升级, 西边中印冲突不断, 北邻苏联屯兵百万, 似乎中国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中, 所以我们小时候经常看到的 " 备战备荒为人民 " 的标语也不足为奇了。自称是引蛇出洞的 " 阳谋家 " 毛泽东同志才高八斗, 熟读史书, 应该不会不知道象刀子般刻进中国记忆的, 北宋帝国覆灭的 " 靖康之耻 " 吧 ? 以史为鉴, 居安思危, 得出 " 苏修亡我之心不死 " 的重要结论。
 
     共产党是靠游击战术起家, 它的整体思路难免受到这种战术思想的左右:城市大部分都在沿海地区, 易遭空袭, 战时如何城市防空, 疏散城市人口, 保障生产? 党中央英明伟大, 一声令下, 近五百万人口, 无数个家庭随着自己的工厂离开故土来到西部贫瘠的山区, 开始了三线建设, 而这些人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了。
 
    " 到农村去, 到边疆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于是我的父母和王小帅的父母于一九六六从上海来到了人称 : " 天无三日晴, 地无三尺平, 人无三分银 " 的贵州省贵阳市, 开荒建厂, 开始了他们新的生命, 那时王小帅应该刚刚降临人世吧。
 
    小时候工厂就是我们的一切, 有托儿所, 幼儿园, 医院和学校; 学校还分小学部, 初中部和高中部. 水电煤也由工厂免费供应, 当然这里的煤是指真正用来烧的煤, 那时还没有煤气. 房子是那种最老式的工房, 一般都是四层楼面, 每一层楼住七八户人家, 每一户一至三间, 每两户合用一间灶间, 每层楼中间安装着七八个水龙头算是公用场所, 没有卫生设备, 所以每天清晨都可以看到每家每户拎着马桶争先恐后去倒的壮观景象。
 
   当然印象最深的还是工厂不定期播放的露天电影, 就象歌词所描述的:
 
        我家楼下的空地是一个电影院
        在夏天的夜晚它不再出现
        如今的孩子们已不懂得从前
        那时候的人们陶醉过的世界
         .....
 
        城市里再没有露天电影院
        我再也看不到银幕的反面
        你是不是还在做那时的游戏
        看着电影的时候已看不见星星
         
     看过 <<青红>> 吗? 王小帅导演的, 好象还得了58届嘎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里面也有看露天电影的场景, 有很多人在看银幕的反面. 王小帅其实比我大一岁, 比我高一年级, 都就读于那个工厂的子弟学校, 看得出来和我一样, 他对那段时光记忆深刻, 而<<青红>>就是以贵州为背景, 献给象他父母一样所有三线工作者。
 
   最后希望王小帅拍出更打动人心的电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BJGirl 回复 悄悄话 非常同意你的观点. 我也诚心希望导演们会拍出更丰富的电影, 有故事, 有人物, 而不是仅仅有成本和特技. 很多故事从小处讲起, 而不是硬往大道理, 大主题上靠, 往往会更感人. 比如李安的"推手", "喜宴", 和"饮食男女". 我一直想"棋王"应该重排, 应该拍成阿城的"棋王" 而不是陈凯歌的"棋王".
风中秋叶 回复 悄悄话 拜读好作!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