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苏/俄机枪简史

(2005-09-20 07:22:29) 下一个
 
可怕的哒哒声:苏/俄机枪简史(组图)一

NSV系列重机枪的几种变形枪。

 

可怕的哒哒声:苏/俄机枪简史(组图)一

处于局部拆解状态的PK通用机枪,中国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缴获该枪后仿制出80式通用机枪。


苏军步兵班配备的RPK机枪。


PK机枪

  ⊙ 从1868年沙皇俄国首次从美国、比利时进口转膛枪开始至今,俄罗斯及后来的苏、俄在机枪使用和制造方面已走过了100多年的漫长历史,从当初的蹒跚学步成长为一个巨人。如今的苏/俄机枪不但自成体系,拥有图拉、伊热夫斯克等几个世界闻名的机枪研制生产中心,而且其产品品质优良、性能可靠,在世界上享有盛誉,除装备俄罗斯军队外,还大量出口到世界许多国家。今天,无论是在炎热的中东沙漠,或是空气稀薄的雪域高原,在湿热的亚热带丛林,还是在冲突频繁的非洲大陆,都可以看到苏/俄机枪或其衍生型号机枪的身影。


对准天空的机枪。

  机枪是指带有枪架或枪座,能实现连发射击的自动枪械。苏联/俄罗斯虽然不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机枪的国家,但其对机枪后续发展的贡献却是巨大的,而且其对机枪的使用热情也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从1868年沙皇俄国首次从美国、比利时进口转膛枪开始至今,苏/俄机枪走过了一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从当初的蹒跚学步成长为一个巨人。如今的苏/俄机枪不但自成体系,拥有图拉、伊热夫斯克等几个世界闻名的机枪研制生产中心;而且其产品品质优良、性能可靠,在世界上享有盛誉。除装备俄罗斯军队外,还大量出口到世界许多国家。今天,无论是在炎热的中东沙漠、空气稀薄的雪域高原、湿热的亚热带丛林还是在冲突频繁的非洲大陆,都可以看到苏/俄机枪或其衍生型机枪的身影。

  回顾一下苏/俄机枪的发展历史,我们不但可以感受到其中的辉煌,而且也能体会到其中的沧桑。更重要的是,透过苏/俄机枪百年历史,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借鉴和思考。

  ◎ 早期引进与应用

  机枪起源于15-16世纪在欧洲流行的古典多管式排枪以及后来的转膛炮。1862年,美国著名机械师理查德·杰丹·加特林发明了手摇式多管重机枪,他把6-10根枪管并列安装在一个旋转的圆筒上,手柄每转动一圈,各枪管依次完成装弹、射击、退壳等动作。一个熟练的射手,每分钟可发射约400发子弹,这在当时简直是个奇迹。随后,加特林机枪被广泛运用到美国南北战争中,成为仅次于大口径榴弹炮、斯宾塞弹仓枪之后的“第三大杀手”。作为世界上第一支成功的多管式机枪,它赢得了欧洲“旧大陆”的青睐,不少国家的订单如雪片一样飞来,在1864年土耳其首次购买加特林机枪和温彻斯特快枪后,充满野心的沙俄也派出炮兵上校米哈伊·扎瓦西里·格洛夫前往考察,并赋予采购全权。他来到美国后,被加特林机枪的威力所震撼,于是非常爽快地订购了600挺机枪装备俄国军队。而且,他还特意让美国公司在所有机枪上打上自己的姓氏铭文,于是当这批机枪运回国便被称为“格洛夫转膛枪”。

  根据加特林机枪的原理,沙俄图拉兵工厂设计师扬·巴拉诺夫斯基仿制出更便宜的转膛枪,只是性能上要打折扣,原因很简单,该枪的生铁使用量太大,持续射击时容易造成身管报废。两种机枪均装备俄国军队,口径为11.43毫米,发射柏尔达枪弹,射击速度为300发/分,射击距离为1200米,每挺转膛枪携弹量达6300发。1877-1878年,沙俄以“解放斯拉夫兄弟”为由向土耳其宣战,两支都配备加特林机枪的军队在喀尔巴阡山脉、多瑙河畔展开激烈的拉锯战。与土耳其人相比,俄国人对加特林机枪的使用实在乏善可陈,他们的步兵操典中甚至毫无道理地规定该枪只许在防御作战中使用,而且必须是桥梁、固定堡垒等预设阵地上开火,造成俄军士兵许多无谓的伤亡。

  1884年,美国工程师海勒姆·斯蒂文斯·马克沁利用火药气体的后坐原理实现枪支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的自动完成,实现了单管枪的自动连续射击,他还改变了传统的供弹方式,制作了一条长达6米的帆布弹链,为枪械连续供弹,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1894年,入侵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的50名英国殖民地警察凭4挺马克沁重机枪打死了3000多名当地的祖鲁武士,显示了马克沁机枪的巨大威力。

  俄国于1898年从英国维克斯公司购买了马克沁重机枪及其特许生产权,这批重机枪的规格为口径11.43毫米,采用曲肘式闭锁机构,帆布式弹带供弹,水冷式枪管,全枪质量较大,枪身质量为27.2公斤,该枪发射瞬间,枪机和枪管扣合,共同后坐19毫米,枪管停止后坐,通过肘节机构进行开锁,枪机继续后坐,将枪管的部分能量传递给枪机,使其可靠地抽壳、 抛壳、带动供弹机构,并使击发机构待击,压缩复进簧,撞击缓冲器,然后在复进簧力作用下复进,推次发弹入膛、闭锁,再次击发。如此往复,每秒钟10余次,射速达到600发/分。

  1904-1905年爆发的日俄战争中,装备马克沁机枪的俄国军队在鸭绿江、九连城、旅顺口、沈阳等地狠狠教训了沉溺于“肉弹战术”的日本军队,因此日俄战争被称为“马克沁机枪的战争”。1904年5月26日晨,日军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发起了对位于辽东半岛的金州和南山发起猛攻,俄军依托杀伤力极大的马克沁重机枪和坚固防御工事,用密如雨点的子弹迎接一波又一波呐喊的日军,战斗变成了屠杀,当下午攻克阵地时,日军付出的伤亡代价已超过4000,以至上报伤亡数字时,上级主管竟认为多写了一个零。

  各军事大国都从日俄战争中认识到机枪的重要性,尽管俄国在战争中失败了,但对机枪的研制生产却给予更大重视,将更多的战略资源投入到该领域中。根据马克沁重机枪的技术,俄国生产出M1905式和M1910式重机枪,枪的口径都为7.62毫米。以M1910式重机枪为例,工作方式仍为枪管短后退式,冷却方式由水冷式改为气冷式,枪口取消了制造工艺复杂的消烟器。该枪发射由比利时国营兵工厂设计师纳甘兄弟为俄国军队研制的7.62×54毫米M1908 R?自登沟??跛傥?60米/秒,表尺射程为2200米,由250发弹带供弹,理论射速为500-600发/分,枪身长为1110毫米,枪管长为721毫米,枪身重为23.8公斤,枪全重为45.2公斤。该枪与英国和德国的马克沁机枪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是采用了独特的索科洛夫轮式枪架。从1914年俄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历经十月革命、苏俄国内战争,M1905式和M1910式重机枪忠实地履行自己的战争职责,无论是红军还是白卫军,在每次战斗统计中,始终将该机枪的拥有量当作重要参数予以计算。

可怕的哒哒声:苏/俄机枪简史(组图)二


 

1943年,苏联枪械大师郭留诺夫研制出SG-43重机枪,用以加强捷格加廖夫系列轻机枪的火力,主要杀伤集结有生目标或对付低空飞行目标,以上是有防盾和无防盾的两种枪的对比。

 


 

可怕的哒哒声:苏/俄机枪简史(组图)二


 

苏制T-55坦克炮塔顶的重机枪基座。


 


 

在柬埔寨国家公园展出的当年红色高棉使用过的武器,这种带轮式拖车的ZPU机枪曾在东南亚普遍使用,是对付M113一类轻型装甲目标的有效手段。


 


 

越南人民军配备的RPK机枪,沿用AKM步枪上著名的冲铆机匣,枪支内部的冲压件比例大幅度提高,并把铆接改为焊接,提高了生产速度。

  ◎ 托卡列夫-捷格加廖夫时代

  十月革命的胜利,俄罗斯彻底打碎了罗曼诺夫王朝和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但并不等于消除一切已取得的科技成就,尤其在军事领域更是如此。由于面对西方的封锁,苏俄乃至以后的苏联红军装备现代化不得不完全靠自身的力量来完成。在机枪方面的表现便是以马克沁为蓝本的新品种在苏联红军序列中呆了整整40年。


 

阿富汗儿童操纵的DShK-38/46重机枪。

  1926年,苏联著名枪械大师托卡列夫根据马克沁重机枪,设计出了一挺轻机枪,口径为7.62毫米,采用枪管短后退原理,冷却方式为气冷式,该枪定名为7.62毫米托卡列夫·马克沁轻机枪,它是苏联红军在1941年前的制式装备。该枪通过250发装弹链供弹,枪管膛线右旋4条,缠距24毫米,枪全长为1300毫米,枪管长为721.7毫米,瞄准基线长为721.7毫米,枪全重为13公斤。该枪枪管外部有一套筒,套筒上有许多长方形的散热孔,其表尺为固定弧式,表尺分划为2-25,即200~2500米,初速为850米/秒,起伏式的准星两旁有护翼,轻机枪的两个前支脚不能伸缩,供弹具不是由弹匣而是采用弹链,枪托上有油壶,枪托尾端有很大的后坐复进簧,与许多批量生产的苏联枪械一样,该枪也未安装制造工艺复杂的消焰器。

  随着苏联红军机械化建设的稳步推进,过去只适合静态阵地战的重机枪在运动作战和进攻时使用不方便,红军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紧随步兵实施行进间火力支援的轻便机枪。托卡列夫·马克沁轻机枪仍让苏联步兵的携行感到非常吃力,同样在1926年,苏联工兵中将瓦西里·捷格加廖夫也设计出一种结构独特的轻机枪,1927年定型并开始制造,1928年正式装备苏联红军,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装备的主要轻机枪,军队称号为DP机枪,国际轻武器界一般通称捷格加廖夫轻机枪。

  捷格加廖夫轻机枪结构简单,全枪只有65个零件,制造工艺要求不高,即便是学徒工也能把它造出来,适合大量生产,而且枪的机构动作可靠。该枪全长1270毫米,枪管长605毫米,枪管内有4条右旋膛线,火线高276毫米,全枪质量(不含弹盘)为9.1公斤,质量仍嫌太大。该枪为前冲击发模式的导气式工作原理,闭锁机构为中间零件型闭锁卡铁撑开式(欲称鱼鳃撑板式),闭锁时靠枪机框复进将左右两块卡铁撑开,锁住枪机;采用弹盘供弹,弹盘由上下两盘合拢构成,上盘靠弹簧使其回转,不断将弹送至进弹口,该弹盘可容弹47发,平放在枪身的上方。发射机构只能进行连发射击,有经常性的手动保险。枪管与机匣采用固定式联接,不能随时更换。枪管外有护筒,下方有活塞筒,内装活塞和复进簧。枪身的前下方装有两脚架。该枪瞄准装置由柱形准星和带V形缺口照门的弧形表尺组成。准星上下左右均能调整,两侧有护翼。表尺也有护翼,该护翼兼作弹盘卡笋的拉手。枪的表面宽大而平滑,不管弄得多脏,对射击性能也不会有多大影响。DP机枪是一挺操作极其简单,动作十分可靠的机枪,该枪发射M1908 R型7.62毫米带底缘枪弹,枪口初速840米/秒,最大射程3000米,表尺射程1500米,有效射程800米,理论射速600发/分,战斗射速80~90发/分。

  在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期间,捷格加廖夫轻机枪伴随苏联红军参加了每一次重大军事行动,得到士兵们的赞誉,号称是德国MG42机枪的“克星”。德国人将缴获的大量捷格加廖夫轻机枪改称MGl20(r)型轻机枪,转给仆从国军队和“俄罗斯解放军”使用。不过与战场上缴获的ZB-26、MG34/42等西欧先进机枪比起来,捷格加廖夫轻机枪连续射击后会因枪管发热致使枪管下方的复进簧受热而改变性能,影响武器的正常工作,且前重后轻,所以不太适用于腰际射击或运动中射击。

  1944年苏联又开发出捷格加廖夫轻机枪的改进型,称DPM机枪,但仍采用弹盘供弹,但是在机匣后端配用弹簧缓冲器,加装厚管壁重型枪管,并采用可长时间射击的金属弹链。捷格加廖夫系列轻机枪的其他变型枪还有DA航空机枪、DA-2双管航空机枪、DT坦克机枪、DTM改进型坦克机枪等。整个捷格加廖夫轻机枪家族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被淘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相继三次对华提供军火贷款,在双方1938年3月11日签订的第二笔合同中,国民党政府向苏联采购了500挺托卡列夫·马克沁和1100挺捷格加廖夫轻机枪,前者单价180美元,后者单价为225美元,均远低于当时国际市场价格,它们及时补充了在1937年淞沪抗战期间损失惨重的中国军队,在持续整个1938年的武汉大会战中沉重打击了日寇,据日本随军记者事后回忆,中国军队的苏制机枪威力明显盖过日军使用的老式机枪。

  1943年,苏联受德军装备7.92毫米口径短弹的刺激,发展出M-43式7.62×39毫米中间型枪弹,作为新形势的适应,捷格加廖夫开发出RPD轻机枪,二次大战后正式装备苏军,以代替DP轻机枪,该枪有多种改进型,但改动都不太大。RPD轻机枪结构简单紧凑,质量较小,使用和携带较为方便,全枪质量(不含弹链盒)7.1公斤,枪架质量0.52公斤,全枪长1037毫米,枪管长521毫米,内有4条右旋膛线,火线高330毫米。

  该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账??够?居蒁P轻机枪改进而成,属中间零件型闭锁卡铁撑开式,借助枪机框击铁的闭锁斜面撞开闭锁片实现闭锁。采用弹链供弹,供弹机构由大/小杠杆、拨弹滑板、拨弹机、阻弹板、脱弹片、定弹器、受弹器座等组成。一次输弹,一次进弹。供弹较平稳,但零件较多,结构复杂。弹链装在弹链盒内,弹链盒挂在机枪的下方。整装式弹链是金属的,链节由上面打开。每个链节由金属弹簧连接在一起。弹链上装弹50发,但也可以通过交错装弹而连接更多的弹链。装弹链时,先打开受弹器盖,装好后,再关上,这样,弹链就被定位在枪机上方了。弹链也可以放在弹鼓里,将弹鼓插到机匣下方的一个导槽里固定住。击发机构属平移击锤式,机框复进到位时由击铁撞击击针。发射机构只能进行连发射击。该枪瞄准装置由圆柱形准星和弧形表尺组成,准星可上下左右调整,两侧有护翼,表尺有U形缺口照门,表尺板上刻有10个分划,每个分划代表100米距离,同时设有横表尺用以修正方向,转动移动螺杆可使照门左右移动。

  该枪发射M-43式中间型枪弹,枪口初速735米/秒,最大射程2000米,表尺射程1000米,有效射程800米,战斗射速150发/分,理论射速700发/分。枪管是固定的,经过长时间连发射击以后,枪管会由于过热而“自爆”。RPD轻机枪上有3位置气体调节器,根据武器使用状况,如受到污染时,可用气体调节器调节气体压力。

  RPD大量生产后成了苏军及其卫星国军队的制式机枪,中国也引进该枪并进行仿制生产,1956年定型,因此称为56式机枪。该枪曾大量装备部队,参加过中印边境战争,实战表现优于印军的布伦机枪;1962~1963年经改进设计定型56-1式,是中国迄今为止装备时间最长、装备量最大的一种机枪。

可怕的哒哒声:苏/俄机枪简史(组图)三


 

苏制T-55坦克炮塔顶的重机枪供弹盒。

 


 

可怕的哒哒声:苏/俄机枪简史(组图)三


 

部署在朝鲜海军警备艇上的ZPU双联装高射机枪,由于该机枪存在着体积大、过于笨重的缺点,只有在固定平台上使用才能发挥出较好的战术性能。


 


 

收藏在印尼军事博物馆的各国轻机枪,左起第二挺为PRD轻机枪。


 


 

加特林手摇式多管重机枪。

  ◎ “软目标”打击能手:DShK-38/46

  苏联红军在伟大卫国战争期间使用的T-34中型坦克和KV、JS系列重型坦克是世所共知的“胜利武器”,可当时人们回首往事时,却发现这些“胜利武器”身上的某些“器官”却比母体更具有生命力,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DShK-38/46重机枪。


 

潘杰希尔山口的DShK-38/46重机枪与孤独的“圣战者”,等待猎物上钩。

  1938年,根据苏联国防委员会的指令,捷格加廖夫将1934年式DT坦克机枪和施巴金设计的转鼓形供弹机组合而成的,研制出DShK-38式大口径机枪,因转鼓式弹链供弹机结构复杂、故障率高,捷格加廖夫于1946年放弃转鼓供弹机,改用DP-46式机枪上的往复式供弹机构,改进后的机枪称为DShK-38/46式大口径机枪。该枪改装在坦克上时称为DShKT机枪。该枪主要用于对付低空低速飞机、轻型装甲车辆和有生目标,是非常致命的杀伤武器。

  DShK-38/46重机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闭锁方式为卡铁撑开式,依靠枪机框上的闭锁斜面,使枪机的机尾下降,完成闭锁动作。供弹机构为转轮式,当转轮在枪机框的带动下转动时,枪弹在转轮内同时产生旋转和直线运动,在每一发射击过程中,同时有10发枪弹参与运动,而每发弹的运动行程为全行程的1/10,从而为高射速状态下平稳供弹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为了提高射速,还采取了如下措施:增加缓冲簧力;增加复进速度;在弹膛部分开槽以减小抽壳阻力;运动接触面间增加滚轮以减小运动阻力、增大活动部分运动速度等等。该枪发射苏联生产的12.7毫米穿甲弹、穿甲燃烧弹以及穿甲燃烧曳光弹,全枪重180公斤(含防盾),枪身重35.7公斤,枪身上设置有散热片,枪架重(不含防盾)102公斤,全枪长1.588米,射弹初速为860米/秒,最大射程7000米,表尺射程3500米,一般使用50发弹链供弹具。

  DShK-38/46重机枪列装后,尽管有官兵讨厌这种难于机动的“铁疙瘩”,但因其主要安装在装甲车辆上使用,射击稳定、射程远、威力大的优点体现得更加完美,在1941~1943年间一直是苏联坦克兵打击纳粹德军半履带车辆、低空侦察机乃至内河渡船的“拿手好戏”。

  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的影响在全世界范围内扩散,DShK-38/46重机枪也不断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出现,越南战争期间,南越游击队运用经过功能简化的DShK-38/46重机枪打下数以百计的美伪军直升机;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期间,阿富汗“圣战者”将缴获的DShK-38/46重机枪安置在山谷隘口,通过“守株待兔”的方式击毁苏军的米-24武装直升机,令DShK-38/46重机枪的“娘家人”始料未及;DShK-38/46重机枪最近一次的精彩表演出现在索马里,1993年10月3日美军特种部队在索马里进行抓捕当地军阀艾迪德的行动,结果遭到伏击,索马里民兵将数十挺DShK-38/46重机枪架在丰田皮卡上,虽然他们大多没有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只会操起枪来乱扫一通,连发精度比较差,但这种“群众性火力”相当密集,多架运送美军的黑鹰直升机和轻武装的OH-6侦察直升机被打成蜂窝。

  ◎ 郭留诺夫之星:SG-43重机枪

  当1941年6月22日战争突然爆发之际,苏联红军还在大量使用过时的马克沁水冷式重机枪,枪械大师郭留诺夫在1943年研制出替代品——SG-43重机枪,用以增强捷格加廖夫系列轻机枪的火力,主要杀伤集结有生目标或对付低空飞行目标。该枪在使用期间曾作过多次改进,修改后的主要型号有SGM和SGMT机枪。

  SG-43重机枪长1120毫米,枪管长719毫米,内有4条右旋膛线,全枪重(不含弹链)13.6公斤,轮式枪架重26.6公斤。该枪发射苏联1908年式7.62毫米有底缘枪弹,枪口初速为800米/秒(使用重弹)或865米/秒(使用轻弹),最大射程为5000米(使用重弹)或3500米(使用轻弹),有效射程为1000米(平射)或500米(高射)。

  SG-43重机枪结构简单,动作可靠,威力大,精度好,但仍存在质量较大,携行不便的弊端。该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闭锁机构为枪机偏转式。闭锁时,机框上的靴形击铁与枪机上的靴形槽相互作用,使枪机偏转,进行闭锁。该枪采用弹链供弹,容弹量达250发,供弹机构由取弹机、受弹机盖和座、拨弹滑板、拨弹齿、阻弹齿、压弹挺等组成。弹从待进膛位置到入膛,自动机要经过两次循环才能完成,属单程输弹,双程进弹。击发机构为击锤平移式,发射机构只能连发。SG-43重机枪配用捷格加廖夫轮式枪架,而改进后的SGM重机枪配用西多连科·马利诺夫斯基框形三脚架,两种枪架都可以变换成高射状态射击。该枪瞄准装置由圆柱形准星和立框式表尺组成。照门为方形缺口式,上有横表尺,可进行风偏修正。表尺框左边刻度为发射重弹用的分划,右边刻度为发射轻弹用的分划。准星可上下左右调整,准星两侧有护翼。

  郭留诺夫系列重机枪在苏联红军中的服役到1953年便全部结束,撤装的机枪尽数转卖给中国、朝鲜、越南、古巴、埃及、阿拉伯国家等,参加过许多局部战争后武装冲突,但实战表现并没有在苏联本土那么高,直接原因还是因为它的重量太大,无法适应低烈度条件的军事行动。

  ◎ 天空扫帚:ZPU系列机枪

  目睹了西方盟军飞机在欧洲大陆上如同屠杀般摧毁掉无数德军作战力量,苏联人从起初的羡慕、妒忌逐渐变为恐惧和警惕,特别是随着1949年东西方冷战的开始,如何为苏联红军基层部队提供可靠的对空防御武器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1949年,伊热夫斯克枪械师弗拉季米诺夫研制出压倒西方主流0.50口径(12.7毫米)的ZPU系列14.5毫米口径高射机枪,能够射击2000米内的空中目标和1000米内的地面目标。该枪50年代初开始装备部队,直到近年来俄联邦军队在车臣进行的作战中也经常出现它的身影。2001年底,日本海上保安厅在东海水域与所谓的“朝鲜间谍船”发生枪战并击沉该船,在次年9月打捞出水后发现该船赫然配备有一挺ZPU-2型高射机枪及31发子弹,与此前交火中弹的日本船只上遗留的弹痕吻合。

  该枪自动方式为枪管短后坐式。为了提高射速,装有膛口助退器。闭锁方式为机头回转式。闭锁时,机头的断隔螺与枪管上的断隔螺扣合。供弹方式为弹链供弹,属双程进弹、单程输弹。改变供弹机构中几个零件的位置,即可反向供弹,便于多联安装。发射方式为连发射击。击发后,枪管与枪机一起后坐,走完自由行程时,加速器上的外滑轮在机匣上的开锁加速槽上滚动,迫使机头回转,实现开锁。同时,由于加速器的作用,加速枪机体后坐,从而使枪机体进一步带动机头一起后坐,并完成其他自动动作。四联枪架由底座、托架、摇架、方向机、高低机、平衡机及瞄准具平行架等组成,整个枪架与炮架构造相接近。该枪采用光学瞄准具,由斜距装定器、斜距修正器、航路航速装定器、平行瞄准器、航路确定器、高射瞄准镜以及平射瞄准镜等组成。此外,在枪身上尚有机械瞄准具,准星为圆柱形,表尺为正切型U形表尺。

  其枪身重49.1公斤,枪管长1346毫米,内有8条右旋膛线。该枪发射苏联14.5毫米枪弹,包括有穿甲燃烧弹、穿甲燃烧曳光弹,发射穿甲燃烧弹时初速为990米/秒,战斗射速150发/分(单管),有效斜射击距离为2000米。

  ZPU系列高射机枪可多管联装,枪架上装有轮子,便于用汽车牵引,机动性好,配有光学瞄准镜,大大提高了射击威力。以最受欢迎的四联装高射机枪为例,它是将4挺ZPU-1高射机枪的枪身装在一台四轮车体架上,其瞄准镜与枪架实现整合,枪架安装在四轮双轴车座上,可用卡车牵引,瞄准镜安装在枪架上,其上装有照明装置,可在夜间进行瞄准射击。

  自ZPU系列14.5毫米口径高射机枪列装苏军以及东欧国家部队后,极大地提高了其地面部队的有效作战空域,增强了对空作战的能力,但14.5毫米高射机枪仍存在着体积大、过于笨重的缺点,只能以牵引方式在公路上或在平坦的地形上遂行作战任务,一旦遇到山地、丛林、峡谷等复杂地形时则显得极不适应。

可怕的哒哒声:苏/俄机枪简史(组图)四


 

1884年,美国工程师马克沁利用火药气体后坐原理实现单管枪的自动连续射击,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

 


 

可怕的哒哒声:苏/俄机枪简史(组图)四


 

俄国于1898年从英国维克斯公司购买了马克沁重机枪及其特许生产权,真正开启了俄罗斯的机枪发展简史。


 


 

1918-1920年苏俄内战期间,无论是红军还是白卫军,都将马克沁机枪作为填补兵力空缺、维系漫长战线的主要手段,它所造成的伤亡比火炮、炸弹乃至哥萨克骑兵均高出一截。


 


 

收藏在基辅军事博物馆的四联装马克沁M1910重机枪,主要用于对付低空扫射的敌军飞机。

    ◎ 卡拉什尼科夫的滥觞:RPK轻机枪

    如果选择冷战时期最具象征性的武器的话,大多数选票会毫无悬念地送给苏联枪械大师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研制的AK-47/AKM突击步枪。自从苏军1949年装备AK-47和1959年装备AKM突击步枪,东方阵营的轻武器研制水平一下子凌驾于西方之上。AK-47/AKM突击步枪采用由耶里扎罗夫和瑟明研制的M-43式7.62×39毫米中间型枪弹,突出特点是动作可靠,故障率小,能在各种恶劣的条件下使用,而且武器操作简便,连发时火力猛。优异的性能,再加上当时兴起的“枪族化”发展趋势,卡拉什尼科夫在AKM突击步枪的基础上发展出班用轻机枪,使用40发弹匣或75发弹鼓,空枪重5.6公斤,瞄准基线长560毫米,这便是后来享誉世界的RPK轻机枪的雏形,1959年,苏联红军正式采用该枪,定名为RPK,即是俄语“卡拉什尼科夫轻机枪”(Ruchnoi Pulemet Kalashnikova)的缩写。

可怕的哒哒声:苏/俄机枪简史(组图)四


 

1993年10月3日,索马里民兵将数十挺DShK-38/46架在丰田皮卡上打击美军直升机,他们只会操起枪来乱扫一通,连发精度比较差,但这种“群众性火力”相当密集。

    RPK是以AKM为基础发展出来的轻机枪,沿用AKM上著名的冲铆机匣,枪支内部的冲压件比例大幅度提高,并把铆接改为焊接,如枪管节套和尾座是点焊在1毫米厚的U形机匣上,机框-枪机导轨也是冲压件,并点焊在机匣内壁上;弹匣改用轻合金,与原来的钢弹匣可以通用,后期还研制了一种玻璃纤维塑料压模成型的弹匣,也可以完全通用;枪托、护木和握把采用树脂合成材料。该枪维持AKM突击步枪的导气式工作原理,枪管延长并增大枪口初速;增大弹匣容量以延长持续火力;配备有折叠的两脚架以提高射击精度;瞄准具增加了风偏调整;枪托与RPD机枪的枪托相同,并为空降部队研制了折叠式木制枪托的RPKS。RPK轻机枪枪口初速745米/秒,表尺射程1000米,最大杀伤距离1500米,理论射速600发/分,据说它曾一口气发射了1.2万发枪弹而活动部件仍完好无损,堪称“枪界硬骨头”。

    1960年,苏联设计师尼古拉·弗拉基米尔·马卡洛夫别出心裁地为RPK机枪设计了一种弯枪管,另一位设计师什莫科夫也专门为它开发出球形射击座,枪管长1020毫米,重27.3公斤,这种机枪的最大特点是枪管弯曲90度,这种机枪主要为坦克准备,以消除近战射击死角,只因苏联战后坦克均取消车体前机枪和炮塔尾机枪,这个特殊设计最终无缘一见天日。

    在这里还要带一笔的是,为适应世界轻武器小口径化发展趋势,70年代初苏联红军装备AK-74,改用M74型5.45×39毫米步枪弹,整个AK-74枪族包括有突击步枪、短突击步枪和轻机枪,枪族内部有80%的零件可通用,其中卡拉什尼科夫将零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和调整,开发出RPK-74式小口径轻机枪,包括重枪管型和大容量弹匣型。

    ◎ 通用机枪时代

    轻重两用机枪又称通用机枪,它既可以成为轻机枪,轻便灵活,紧随步兵实施行进间火力支援;又可以成为重机枪,发挥射程远,连续射击时间长的威力。纳粹德国在对苏作战中大量使用MG34/42式通用机枪,这种枪改水冷为空气冷却,枪管装卸非常简便;供弹方式既可用弹链,又可用弹鼓;装在两脚架上就是轻机枪,装在三脚架上(配上弹链)就是重机枪,若在高射枪架上又可作高射机枪用,它的优越性使得苏联起而效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研制出多种通用机枪,基本取代了步兵部队中的轻重机枪地位。

    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设计师格利高里·尼基金和尤里·索科洛夫开始设计一种弹链供弹的7.62毫米口径机枪,而且初出茅庐的卡拉什尼科夫也在进行类似工作。当两种武器在1960年拿出来进行竞争时,军方惊奇地发现它们的外观和击发结构竟如此相似,最后经过严格乃至刁难的测试后,挟AK-47步枪之勇的卡拉什尼科夫方案胜出,随后该枪被定名为PK通用机枪,1961年少量装备于苏军的摩托化步兵连,1966年后,苏军正式用PK代替DP-46式连用机枪及SGM营属重机枪,其后原华沙条约国家也相继装备该枪。 PK机枪系列结构简单,动作可靠,可作轻重机枪等多种用途。PK机枪重9公斤(不含弹链),全枪长1160毫米,枪管长658毫米,内有4条右旋膛线。

    PK机枪系列的自动方式和闭锁方式均与AK-47式突击步枪相同,为导气式工作原理,闭锁为枪机回转式。由于是开锁待击,因此PK的击针是半固定在枪机框上,击针可以从枪机上分离出来,但当机头在机框导轨引导下旋转向前时,击针会锁定在机框上,当机头闭锁后就会打击底火。PK的机框也是与AK的相似,只是旋转方向相反,比较大比较重,而且形状稍为复杂一点。

    PK机枪发射M1908式7.62毫米有底缘枪弹,枪口初速825米/秒,最大射程3000米,表尺射程1500米,有效射程1000米,理论射速650发/分,战斗射速250发/分。弹链为不可散的闭式金属弹链,实际上与苏联用过的马克沁、DP-46和SG-43/SGM机枪相同。PK机枪早期采用250发的长弹链,后来改为25发一节的短弹链,并可接成长弹链。PK弹链通常会接成3种长度:100发、200发和250发。在轻机枪模式下,通常会把一个内装100发弹链的弹链盒挂在机匣下方;200发和250发弹链会放在比较大的弹链盒中,与郭留诺夫系列机枪使用的相同。作重机枪用三脚架射击,大的弹链盒可装在三脚架上。250发弹链盒主要供坦克机枪使用。所有的俄制弹链盒都是用铝板冲压的,其中250发弹链盒为全铝,而100发弹链盒是铝制盒体和钢制盒盖。这两种弹链盒上都有帆布提手。该枪瞄准装置由圆柱形准星和弧形表尺组成,表尺板上的照门缺口为长方形,表尺板上刻有风偏修正分划,准星可上下左右调整,两侧有护翼。PK机枪通常采用骨架形的胶合板枪托,然而并没有规定不能使用其他材料的,PK的钢制枪托底板上有一个活盖,内装清洁工具,油壶就装在枪托内,手枪形握把和枪管提把通常用浅红色的酚醛塑料材料制成。PK机枪还对其进行黑色烘焙珐琅的表面处理,有一些是烤蓝或表面磷化处理。

    PK机枪现有4种型号,可以完成不同的功能:配装两脚架作连用机枪的称PK;配装轻型三脚架作重机枪的称PKS;配装在坦克上的并列机枪称PKT;配装在装甲运兵车上的机枪称PKB。在PK机枪正式列装数年后,1969年,卡拉什尼科夫又推出一种PK机枪的改进型——PKM,PKM的枪管较轻,没有凹槽,枪托底板上有翻转式的支肩板。上述几种机枪均可有效地对付800米处的集结有生目标。当用PKB和PKM机枪对空射击时,有效射高为600米。 在冷战时期,PK系列机枪广泛分布到世界各地,并在许多地区冲突中使用。PK系列机枪也被许多苏联/俄罗斯以外的国家生产,如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中国(系于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缴获的PK机枪后加以仿制)、南斯拉夫(M84)、波兰和前东德。

    ◎ 无疾而终的6毫米班用机枪

    受1972~1974年美军提出的班用自动武器(SAW)计划刺激,苏联红军开始抱怨5.45毫米口径机枪作为班用支援武器显得火力不足,而7.62毫米通用机枪则重量太大,因此苏联克里莫夫斯克精密机械工程研究院于1980年就提出6毫米毫米枪弹方案,目的是作为突击步枪、班用机枪和狙击步枪的通用理想口径弹药,第一个型号是6×53毫米,发射5.2克弹头,枪口初速1150米/秒,1990年又推出6×49毫米弹药,采用无底缘弹壳设计,弹底外形(弹径11.4毫米)类似于M43型中间弹的弹底,其枪口初速比前者更高,膛压也比较高。

    1993年,俄罗斯伊热夫斯克机械制造厂对PKM机枪进行修改,在匈牙利布达佩斯轻武器展上推出采用6×49毫米弹的“统一标准机枪”(UMG),UMG的整体构造与PKM大同小异,但机匣稍短,简化了供弹机构。UMG枪管比较长,而全枪长度(1150毫米)与标准的PKM相当。这种新机枪重量更轻,包括两脚架仅重6.5公斤,原型枪没有机械瞄具,但配有光学瞄准镜。可能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这种6毫米口径机枪没有继续往下发展。

可怕的哒哒声:苏/俄机枪简史(组图)五


 

在芬兰前线作战的苏联红军机枪手,他们正在操作一挺马克沁重机枪。

 


 

可怕的哒哒声:苏/俄机枪简史(组图)五


 

即使在战术装备均完全现代化的伟大卫国战争期间,马克沁重机枪仍大量充斥在武器短缺的苏联红军及同盟者的队列中。这是1944年捷克斯洛伐克志愿军使用马克沁M1910式重机枪阻击德军的镜头。


 


 

装备加特林机枪的沙俄军队,在1877-1878年打击土耳其的多瑙河战争中曾大量使用。


 


 

苏联海军步兵班配合使用的RPD轻机枪与AK-47自动步枪。

    ◎ 咆哮的“岩石”:NSV系列重机枪

  苏联红军最有威力的武器是什么?坦克!而苏联坦克从二战结束发展到战后第三代主战坦克,几乎所有“器官”都新陈代谢了一遍,可有一样却始终没有动静——DShK-38/46型机枪。“作战无小事”,为DShK-38/46型机枪寻找替代的工作在60年代提上议事日程,因为当时T-64和T-72两款志在超过西方的主战坦克研制已迫在眉睫。

  前文提到设计师格利高里·尼基金和尤里·索科洛夫在苏联第一代通用机枪竞标中败给了卡拉什尼科夫,但他们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1972年,尼基金、索科洛夫和另一位设计师弗拉基米尔·伏尔科夫设计出使用12.7×108毫米口径重弹的NSV重机枪,赢得上级赞赏,获准取代DshK系列,成为苏联坦克的制式武器。该枪的军队编号为“NSV”,即上述三位设计师姓氏的打头字母,苏联红军给它的绰号是“岩石”(Kord)。该枪可用作对地作战的支援武器,对付2000米距离内的火力点、坦克及各种运输车辆;也可用作对空作战的高射武器,对付低空飞行目标。

  NSV的基本结构及外形都取自尼基金和索科洛夫原来竞标的7.62毫米口径通用机枪,以至于有很长时间被西方轻武器专家误以为卡拉什尼科夫也参与了NSV的设计(尼基金-索科洛夫机枪与PK机枪外形很相似)。该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和枪机偏转式闭锁机构,整个自动机相联在一起,可以整体取出,便于战场擦拭。该枪枪管更换非常迅速,每射击1000发后需更换枪管。全枪长1560毫米,全枪重25公斤,枪管重9公斤,机枪配不同枪架可作为不同机枪使用。NSV装在步兵用6T7式枪架上,主要用于对付地面目标,称为NSVS机枪;装在高射枪架上称为NSV型12.7毫米高射机枪,可360度旋转;装在坦克装甲车上称为坦克并列机枪。该枪对地面目标射击使用普通机械瞄准具和SPP昼用瞄准具,对空中目标射击时使用10P81式准直光学瞄准镜,也可配用10P80式瞄准镜和1PN52-1式夜视瞄准镜。

  该枪发射苏联特别研制的12.7×108毫米口径大威力重弹,包括有穿甲弹、穿甲燃烧弹、穿甲燃烧曳光弹以及瞬爆弹,枪口初速845米/秒,最大射程6000米,表尺射程2000米,有效射程1500~2000米,理论射速700~800发/分,战斗射速80~100发/分,它对付1500米内的轻装甲目标及火力点绰绰有余,采用弹链供弹,弹链箱可装50发枪弹。

  西方最早是在1970年莫斯科红场阅兵式上露面的T-64主战坦克上发现该枪的,然后在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时大量配备给机械化部队分队和“坦克护路队”,主要用于要点保卫和封锁山谷隘口,苏军基层官兵感觉NSV系列重机枪射击时非常稳定,弹着散布面保持最佳范围内,属于良好的面杀伤武器。苏联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通过出口T-72坦克将NSV重机枪提供给华约伙伴国及第三世界国家,印度1999年宣布国产阿尔琼坦克将NSV列为自卫机枪。

  ◎ 后继乏力?

  纵观苏/俄机枪发展可以发现,其研制和生产的所有机枪的特点都具有结构简单、易于生产、火力强大、可靠性好、价格低廉的特点,在技术上不求标新立异,而是稳步前进、继承性好。这点与西方国家喜欢用新技术、注重人机功效、外形漂亮、加工精致、造价高的发展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就是说苏/俄机枪(包括所有武器)是为战斗士兵设计的,去掉了一切花哨的东西,只求实用。正因如此,苏/俄机枪在第三世界国家的销售获得了极大成功,被这些国家的士兵认为是最可靠的火力支援武器。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苏/俄机枪的发展还是显得有些保守,基本都是在别人的发展经验上跟踪发展,新技术采用不多,这就制约了其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另外,苏联解体后,囊中羞涩的俄罗斯军工生产体系受到了重创,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推出新的装备了,基本处于吃老本状态,机枪研制更是如此。在西方国家研发新一代机枪的挑战下,俄罗斯显得有些迟钝和无奈。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俄罗斯将逐渐丧失在机枪方面已有的一些战术优势,这恐怕是摆在现在俄罗斯军方面前的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严重问题。

可怕的哒哒声:苏/俄机枪简史(组图)六


 

SG-43重机枪

 


 

可怕的哒哒声:苏/俄机枪简史(组图)六


 

中国人民解放军使用两联装ZPU系列14.5毫米口径高射机枪平射地面目标,具有强大的杀伤力。


 


 

朝鲜人民军使用捷格加廖夫轻机枪打击美国侵略者。


 


 

1960年,苏联设计师尼古拉·弗拉基米尔·马卡洛夫别出心裁地为RPK机枪设计了一种弯枪管,另一位设计师什莫科夫也专门为它开发出球形射击座,这种机枪地最大特点是枪管弯曲90度,这种机枪主要为坦克准备,以消除近战? onkeypress=

  相关资料:阿富汗游击队“猎鹿”战术

  20世纪80年代,苏联为南下印度洋打开出海通道,瞄上了中亚山国阿富汗。在长期的军援和大批的顾问控制下,阿富汗逐渐成为苏联的“友好国家”。可是阿明总统上台后,不但排挤苏联人,而且出现了亲西方的举动。这使苏联非常恼火。为了保住阿富汗这个南下跳板,苏联决定派军队入侵,清除阿明这个眼中钉。

  在苏联强大的装甲部队和空军的打击下,阿富汗正规军一触即溃。阿明总统被打死,阿富汗全境被占领。可视同所用的入侵者一样,苏联占领均遭到了不甘屈服的阿富汗人民的强烈反抗。由各部族人员组成的阿富汗游击队以落后的老式武器顽强打击苏联军队和阿富汗傀儡政府军。由于阿境内多山,主要公路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条,所以阿富汗游击队就把打击苏军补给车队作为主要目标。虽然游击队装备落后,可是多山的地形加上灵活的“打了就跑”的战术使苏军补给车队屡屡受袭,等到苏军打部队报复时,游击队早已没有了踪影。

  感到严重威胁的苏军为了肃清抵抗力量,将其武库中威力强大的苏-25攻击机和米-24母鹿武装直升机投入围剿游击队的作战行动。特别是后者的加入给游击队活动带来了极大困难。米-24不但可以携带反坦克导弹、火箭和机枪等打击地面目标,而且还可以搭载步兵进行机降突击作战。由于其低空性能好、速度快、机动能力强、火力猛,使得只有轻武器的阿富汗游击队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无法对抗且损失惨重。

  面对米-24的肆虐,阿富汗游击队并没有消沉和屈服。在经过长期血的教训后,他们终于发现了米-24的弱点和行动规律,找到了对付的办法。鉴于米-24有装甲防护和经常沿山谷飞行的特点,阿富汗游击队在美国军事专家的指导下,采取了一种诱击的战术相抗。其主要做法是在山谷间搭设一些假的营地(夜间还故意点燃篝火)引诱米-24直升机来袭,而在米-24必经的路线上居高架设数挺缴获的苏制12.7毫米DShK-38/46大口径机枪(这是阿富汗游击队的主要火力来源,通常布置3-4挺),组成交叉火力。当苏军米-24直升机群来袭时,游击队居高临下、在山顶以机枪的密集火力对沿山谷低空飞行的米-24防护脆弱的悬翼、桨毂、座舱侧面等部位进行集火射击。在这种战术的打击下,苏军被击落了不少米-24,同时还有许多受损。为减少损失,苏军不得不拉高米-24的飞行高度,减少其作战次数,对进攻方式也进行了调整,从而降低了对阿富汗游击队的威胁。在阿富汗游击队获得美制毒刺防空导弹前,阿富汗人一直用这种“土法”打击苏军米-24武装直升机,暂时遏制了其猖獗的攻击。

  苏/俄机枪弹家族

  英国曾有人说弹药是武器的“生命原由”,也就是“命根”的意思。苏联研制5.45毫米枪族时曾耗时十年,主要技术难点就是5.45毫米枪弹的研制。苏/俄机枪口径有5.45毫米、7.62毫米、12.7毫米和14.5毫米四种,配用的子弹分别为5.45×39毫米卡拉什尼科夫弹、7.62×54毫米M1908 R弹、7.62×39毫米M-43弹、12.7×108毫米捷格加廖夫弹和14.5×114毫米弹。

  5.45×39毫米卡拉什尼科夫弹是苏联在1974年定型和列装,用以取代M-43式步枪弹。该弹继承了M-43式枪弹的外形,弹头由黄铜被甲、铅套和钢心组成。弹头的弧形半径很大,为口径的11倍,以改善弹形,减小飞行阻力。虽然口径和质量较小,但存速存能却较大,侵彻力很强。

  7.62×54毫米M1908 R枪弹又称7.62毫米莫辛·纳甘枪弹,1891年与M1891式莫辛·纳甘步枪列装于俄国军队。1908年将弹头改为尖头、铅心、被甲弹头,定型为M1908 R式7.62毫米步枪弹,简称“轻弹”。

  7.62×39毫米M-43枪弹是苏联在二战时研制的一种中间型枪弹,是应用国家多、型号齐全、沿用时间长达半个世纪的中间型步枪弹。全弹重16.4克,初速710米/秒,枪口动能2010焦耳,平均最大膛压275兆帕。

  12.7×108毫米捷格加廖夫弹是苏联于20世纪20年代末参照德国的13毫米坦克和航空机枪弹为DShK系列机枪研制的,1938年开始装备部队,一直使用至今。该弹全长146.8毫米,全弹重131克(钢壳)或124克(铜壳),弹头直径12.95毫米,初速840米/秒,枪口动能15570焦耳,平均最大膛压304兆帕。

  14.5×114毫米机枪弹又称14.5毫米大口径机枪弹,主要配用于ZPU系列14.5毫米口径高射机枪。该弹全长155.8毫米,全弹重200克,弹头直径14.5毫米,弹头长66.7毫米,弹头重63.44克,弹壳最大直径27毫米,弹壳长114.3毫米,底缘直径26.9毫米,发射药重31克,初速976米/秒,枪口动能30215焦耳,平均最大膛压324兆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