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欢历史与军事。我是《几曾回首》的版主,欢迎来论坛上贴讨论。
正文

人类月球探测史大事记:1959年——2013年

(2007-11-17 15:29:50) 下一个


    1959年1月2日,前苏联发射了月球1号探测器。月球1号从距离月球表面5000多千米处飞过,并在飞行过程中测量了月球磁场、宇宙射线等数据,这是人类首颗抵达月球附近的探测器。

    1959年9月26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月球2号探测器,它是首个落在月球上的人造物体。在撞击月球前,月球2号向地球发送了月球磁场和辐射带的重要信息。

    1959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月球3号探测器,它从月球背面的上空飞过,拍摄并向地球发回了约70%月背面积的图片。这是首次获得月球背面图片,使人类第一次看到月球背面的景象。

    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国会作特别演讲时宣布,在20世纪60年代结束之前,将把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阿波罗计划正式启动。

    1962年,美国研制的“漫游者4号”准备给月球拍张照,却坠毁在月球始终背对地球的那半面上。

    1964年至1965年,美国研制的“漫游者6号”、“漫游者7号”、“漫游者8号”和“漫游者9号”给月球拍了约1.7万张照片,为后来的“阿波罗登月”铺平了道路。任务完成后,这4个探测器均严重损坏,最后撞击月球完成使命。

    1964年7月,美国发射了徘徊者7号硬着陆月球探测器。该探测器在撞到月球之前,成功地拍摄了4308张月面照片,照片显示了小到直径只有1米左右的撞击坑和25厘米大小的岩石,这是人类获得的第一批月面特写镜头。

    1965年,苏联研制的“月球5号”、“月球7号”和“月球8号”在发生技术故障后撞上了月球。

    1965年3月至1966年11月,美国共发射了10艘两人驾驶的双子星座号飞船。双子星座号计划是阿波罗计划的辅助计划,用来验证载人飞船变轨道飞行、交会与对接、舱外活动等技术。

    1966年1月31日,前苏联发射了月球9号软着陆月球探测器。三天半之后,月球9号成功地降落在月球表面,成为首个在月球上实现软着陆的探测器,并且在随后的4天中发回了包括着陆区全景图在内的高分辨率照片。

    1966年3月31日,前苏联发射了月球10号探测器,几天后,探测器进入环绕月球飞行的椭圆轨道,成为首个环月飞行的月球探测器。

    1966年6月2日,美国发射了勘察者1号探测器,该探测器是美国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的探测器,它共发回11237张高分辨率的照片。此后,美国又发射了6颗勘察者号探测器,其中4个取得成功。这些探测器对阿波罗飞船的备选着陆区进行了考察。

    1966年8月10日,美国首颗环月探测器月球轨道器1号发射成功,进入近月点200千米、远月点1850千米的轨道。1966年8月至1967年8月,美国共发射5颗月球轨道器,对月表进行了大面积探测,确认了10个阿波罗飞船着陆点,并通过测量轨道数据,得到月球重力场详图。

    1967年1月27日,装在土星-1B运载火箭上的阿波罗1号指令舱在发射台上起火,3名航天员在这场火灾中遇难。

    1968年9月15日,前苏联的探测器5号发射升空,经过7天飞行后,它的返回舱溅落在印度洋上,成为首个到达月球附近又返回地球的航天器。但因探测器5号控制系统故障,返回舱未按预定方式再入大气层并在预定地点着陆。此后发射的探测器7号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并以预定的跳跃方式成功返回地球。

    1968年10月11日,美国阿波罗计划首次进行载人飞行试验,2名航天员乘坐阿波罗7号飞船由土星-1B火箭送入环绕地球飞行的轨道,这次飞行对飞船的指令舱与服务舱进行了验证。

    1968年12月21日至27日,载有3名航天员的阿波罗8号飞船成功飞临月球上空,这是世界上第一艘飞到月球附近的载人飞船,也是人类第一次亲临月球附近,飞船绕月飞行10圈后返回地球,在太平洋安全溅落。

    1969年7月16日至24日,人类完成了首次登月任务。3名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柯林斯乘坐的阿波罗11号飞船于7月16日升空,并于7月20日飞临月球,格林尼治时间7月20日20时17分,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驾驶的登月舱在月面静海区着陆,然后他们先后走出登月舱,人类的足迹第一次印在了月球上。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舱在月面停留了21小时36分,2名航天员采集了21.7千克月球样品,安装了科学仪器,在舱外活动2小时31分,然后他们驾驶登月舱离开月球,与柯林斯驾驶的绕月飞行的指令服务舱会合,并一同返回地球,最终于24日安全溅落在太平洋。此后,又有5艘阿波罗飞船成功完成登月任务,总共有12名航天员分6批成功登上月球。

    1969年7月,前苏联为载人登月计划研制的N-1重型运载火箭从拜科努尔发射场起飞66秒后炸毁,到1972年,N-1火箭4次试验发射均告失败,使前苏联终止了载人登月计划。

    1970年4月11日发射的阿波罗13号飞船,在起飞55小时55分时,服务舱2号氧贮箱爆炸,导致无法正常供电、供水、处理二氧化碳、保持舱内温度等一系列严重后果,航天员面临无法返回地球的危险。但是,在地面控制中心的正确决策和指挥下,3名航天员逐一解决了面临的难题,最终利用登月舱发动机成功返回地球,创造了人类航天史上的伟大奇迹。

    1970年9月12日至24日,前苏联的月球16号探测器成功完成了月面自动采样,并携带101克月球样品安全返回地球,使人类首次实现了月面自动采样并返回地球的探测活动。1970年9月至1976年8月,前苏联共发射了5个自动采样探测器,其中,月球16号、20号和24号取回了月球样品。

    1970年11月10日,前苏联发射了携带月球车1号的月球17号探测器,7天后,月球17号成功降落在月球的雨海区域。随后,世界首个月面巡视探测器--月球车1号开始进行月面巡视考察。它在月球上工作了301天,行走10.54千米,考察了80000平方米的月面,在500多个地点研究了月壤的物理和力学特性,在25个地点分析了月壤的化学成分,发回2万多个测量数据。1973年1月8日,前苏联又成功将月球车2号送上月面,并进行了更大范围的月面巡视考察。

    1972美国“阿波罗计划”结束以后,月球探测一时有所降温,因为探月活动耗资巨大。

    1990年1月24日,日本发射了“飞天”号探测器,该探测器的主要任务是验证借助月球引力的飞行技术和进入绕月轨道的精确控制技术,飞行中飞天号还释放了绕月飞行的微型羽衣号探测器。1993年,“飞天” 号撞击月球后结束它的历史使命。

    1994年1月21日,美国发射了克莱门汀号探测器。虽然其主要任务是试验“星球大战”计划研制的仪器,但在科学上取得了丰富成果,借探测月球、小行星1620及空间环境,验证了敏感器及航天器技术。该探测器在对月球南极进行探测时,首次发现月球南极可能存在水的直接证据。

    1998年1月7日,美国发射了月球勘探者环月探测器,它的主要任务是寻找月球上的水。这是美国“阿波罗”计划结束后发射的第一个专用月球探测器,开始了美国新一轮的月球探测计划。“月球勘探者”采用了一些低成本飞行器设计,结构较简单,它提供了月面一些重点地区的大量基础性数据,所得数据比“克莱门汀”探测器详细得多。它携带的中子谱仪的探测数据表明,月球南北两极可能存在凝结的水冰。月球勘探者号完成绕月探测使命后,高速撞向月球上可能存在水冰的区域,以便通过巨大撞击能量产生水汽云,以进一步证明水的存在,但最终地面和太空中的望远镜都没有观测到期待的水汽云。

    2000年11月,中国发表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正式提出将“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2002年8月13日,在山东青岛召开的2002年深空探测技术与应用国际研讨会上,中国正式对外宣布将开展月球探测工程。

    2001年11月,欧洲空间局各国部长批准了旨在对太阳系进行无人和载人探索的曙光计划。该计划将分为5个阶段完成,并计划于2024年实现载人登月。

    2003年1月,印度宣布将于2007年发射自行研制的月球初航环月探测器,该探测器将运行在100千米的月球极轨道上。

    2003年9月27日,欧洲成功发射了它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器--智慧1号,标志着欧洲探月活动正式开始。“智慧1”绕地球螺旋式飞行后于2004年11月到达月球,2005年3月步入绕月工作轨道。按最初的计划,“智慧1”绕月球运行6个月,后来任务被延长1年,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综合利用太阳能电推进系统和月球引力的空间探测器。2006年9月3日撞击月球优湖地区,在此期间取得了丰富的科学成果。该探测器采用了太阳能电火箭等多项新技术。

    2004年1月1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总部发表讲话,宣布美国将在2020年前重新把航天员送上月球,并将以月球作为中转站,向更远的太空进发。这次讲演的主要内容,被人们称为“美国太空探索新构想”。

    2004年1月23日,中国探月一期工程--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立项,自此,中国探月工程正式启动。

    2006年2月9日,中国政府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探月工程列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的重大专项。

    2007年9月14日,日本月亮女神探测器发射升空,开始为期一年的月球探测活动。包括主轨道器和两颗子卫星在内,探测卫星搭载了荧光X射线分光计、月球雷达测深器等14种高精度仪器,有些仪器的精度是以往同类仪器的10倍乃至100倍,将承担研究月球起源和演变的全月球高精度观测、研究未来月球利用和载人探测的可能性、开发未来月球探测技术等3个科学目标。

    2007年10月24日,作为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的第一步,“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嫦娥一号”卫星的外形与东方红三号卫星相似,为一个2.22米×1.72米×2.2米六面的立方体,卫星两侧各装有一个大型展开式太阳电池翼,当两侧太阳翼完全展开后,最大跨度可以达到18米。起飞重量为2350公斤,设计寿命为一年。“嫦娥一号”选用的科学探测仪器有8套24件,包括CCD立体相机、激光高度计、伽马/X射线谱仪、微波探测仪、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低能离子探测器等,这些设备在中国都属首次使用,有的是世界首创。同时,这次探月任务的很多科学目标都是世界首次,如测绘月球三维立体影像、探测14种有用元素含量和分布、土壤厚度等。在距离月球200公里的圆形轨道上,“嫦娥一号”的探测视野能全面覆盖月球,并获取较高分辨率的图像。目前国外立体的月球地图只有两三幅,且做得不完整。如果在一年内圆满实现所有预定科学目标,“嫦娥一号”可能以撞月谢幕。而撞月时,“嫦娥一号”也将近距离拍摄月球的高分辨率照片供地面分析。


    另外,在今后几年,还有如下国家的探月器将升空:

  2008年4月,印度“月球初航1号” (Chandrayaan-1),特色标签:省钱——计划耗资最少。“月球初航1号”重590公斤,并携带“冲击者”登月舱。除此之外,“月球初航1号”将携带NASA的两个科学装置:一个是微型合成孔径雷达,负责探测月球极地的冰质沉积;另一个是月球矿物测绘仪,负责评估月球上的矿物资源。作为印度第一个小型无人绕月探测器,“月球初航1号”将在两年的绕月飞行中制作高清晰的月球地图,并对月球两极是否存在水进行初步探索。完成任务后,它将撞击月球,以便激起月球土壤,获取矿物质和水的科学数据。根据印度的预算,“月球初航1号”探月计划耗资仅为8860万美元,是各国探月计划中预算最少的。

  2008年10月,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月球环形山观测与感知卫星(LCROSS)。特色标签:壮烈——连续两次“自杀式”撞击。这不是探测器第一次撞击月球,但绝对是最壮观的一次。美国航空航天局将在2008年同时发射“月球环形山观测与感知卫星”和“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两个探测器。当“月球环形山观测与感知卫星”飞过月球南极上空时,卫星顶端重约2吨的一个火箭助推器将在耗尽燃料后被弹射出去,以9000公里的时速砸向月球南极沙克尔顿环形山,并将激起约1000吨重、64公里高的尘埃和碎片,人们在地球上借助望远镜就可目睹“盛况”。撞击后,“月球环形山观测与感知卫星”将穿过尘埃,用红外摄像机和分光计对其进行扫描,分析它的组成部分,并将结果发送回地球。约15分钟之后,当卫星已将所得信息传回地球后,近1吨重的卫星自身也会以每秒2.5公里的速度撞向月球南极。第二次撞击所溅出的物质,将由“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和地面天文设施观测研究。

  2010年,英国无人驾驶探测器。特色标签:凶狠——“射钉”入月球2米。在世界航天强国纷纷推出雄心勃勃的探月计划的同时,保守的英国也坐不住了。英国国家航天中心希望在2010年前向月球发射两个无人驾驶探测器。第一个探测器的名字叫“月球耙子”。 它将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到月球表面,对月球的尘土和岩石进行分析,寻找水和有机物存在的痕迹。第二个探测器叫“月球莱特”。该探测器在接近月球后将沿月球轨道飞行,然后向月球发射出4枚“射钉”,深深地射入月球表面。“射钉”的任务是通过对月球地震信息和温度信息的收集,分析月球的表面构造。

  2012年前后,俄罗斯“渗透者”月球探测器。特色标签:庞大——一次发射13个探测器。俄罗斯联邦航天署计划在2012年进行苏联解体后的首次探月发射,将名为“渗透者”的探测器送上月球,以获得关于月球地质的第一手资料。在该计划中,俄罗斯采用了一种无人飞船,由母船及其携带的三种型号的13个“渗透者”探测器组成,其中包括10个高速探测器,2个低速探测器和1个极地站探测器。它们将飞抵月球的不同区域,构成一个探测网络。高速探测器和低速探测器上携带有地震监测仪,它们采集到的数据对于了解月球的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极地站上装有质量光谱仪和中子光谱仪,用于寻找水的痕迹。母船将始终驻留在月球的极轨道上,探测器发出的信号将传送回地球。

  2013年德国月球轨道探测器。特色标签:轻巧——主卫星重500公斤。航空技术曾领先全球的德国也将从月球起步重拾太空强国梦。德国宇航中心探月项目负责人今年3月表示,德国计划“绕开”欧洲航天局,独自在2013年前后发射一个携带高分辨率摄像头的月球轨道探测器。它将环绕月球运行4年,为制作世界上第一张详细的月球地图收集资料。据悉,这个月球轨道探测器主卫星重500公斤,次卫星只有150公斤重。主卫星携带一个微波雷达,可“窥探”月球表面下几百米的深度,这就可以协助科学家搞清楚月球上的岩石和微粒分布。完成这一项目后,德国还计划在2020年前发射能够对月球土壤取样的无人探测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