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1979年1月11日)
粟 裕
同志们!
去年,你们学院的领导同志,就要我来给大家讲一堂军事课。由于工作关系和身体关系,一直拖到现在,很抱歉。现在来讲,也说不上是讲课,而是作一次学术性的发言,与同志们共同研究一些问题。
目前,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正在认真学习与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精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在这之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解决了许多重大问题。会议决定,鉴于中央二中全会以来的工作进展顺利,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帮”的群众运动已基本上胜利完成,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议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要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国防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毛泽东同志早就向我们提出了“钻现代化的国防”的光荣任务。建设现代化的国防,要求我们在国家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先进的军事技术科学,不断改善我军的武器装备,建设一支现代化的革命军队;同时,也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军事理论,完整准确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对付现代化敌军的作战方法,发展我军战略战术。
现在,我想就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如何对付敌军大规模入侵的一些有关作战方法的问题,把我平日考虑到的部分想法向同志们谈谈。但是,我和同志们一样,对现代战争这个事物还是处在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中。我所讲的可能有不妥的地方,如果能够引起同志们进一步深入探讨,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活跃一下军事学术研究的空气,就算达到我的目的了。
我所要讲的问题,总的题目可以叫作: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下面分六个问题来讲。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军事,必然促进作战方法的改变。发展我军战略战术已成为当前军事战线上的一项迫切任务。
作战方法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是怎样发展的呢?我们是唯物主义者,对于这个问题必须作唯物主义的考察。自从有战争以来,作战方法的运用和发展,总是同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都是人和武器的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我想着重谈一下科学技术发展并且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对于作战方法的影响。
社会发展的历史和中外战争的历史说明,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常常是首先或最终必然应用于军事领域,使军队的武器装备得到改进,而军队装备技术条件的发展变化,又必然促使作战方法改变。恩格斯对于这一点说得非常透彻。他说:“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改变甚至变革。”(《反社林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第187页)历史事实正是这样,在人们使用冷兵器打仗的漫长年代里,无论是进攻或是防御,作战方法只能是短兵相接,列阵格斗。可是,一旦火药和火器应用于军事,这纯技术上的进步,便使作战发生了革命,接敌运动、疏开队形、火力与运动相结合等新的战法相继应运而生。以往的历史是这样,今天的现实同样如此。
我们面临的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呢?我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已经促使军队武器装备出现一个阶段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向我军的一些传统战法提出了挑战,它迫切要求我军发展战略战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客观现实,努力探索和研究现代条件下的作战指导规律,否则,一旦敌人向我们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我们就有可能适应不了战争形势的需要,甚至会付出过多过大的代价,延迟战争胜利的进程。
当今,世界上的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技术以及激光、红外等科学技术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使军队的武器装备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为了称霸世界,拼命研制新的技术兵器和装备,并正在研制中子弹和激光等武器。因此,可以说,现代武器装备,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作为先进武器使用的那种飞机、坦克、大炮相比,是一种阶段性的变化,即发展到了以导弹、核武器和电子技术装备为代表的这样一个新的阶段。
那么,在敌人拥有大量核武器的条件下,是不是今后就必然会打核战争呢?从我们来说,要充分准备敌人打核战争。但是,敌人在战争初期究竟会不会打原子弹、氢弹,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敌人发动侵略战争是为了掠夺,如果它一开始就使用核武器,把城市、厂矿打成一片废墟,把大量的劳动力消灭了,它不就失去了掠夺的对象了吗?从军事上说,它把城市打成废墟即使占领了,它也就不能把这些城市作为继续进攻所要依托的前进基地了。况且,我们也有核武器,你打我也打,都存在遭受巨大损失的风险,所以它不能不有所顾忌。至于战术原子弹,虽然目前苏军的师以上部队普遍装备有战术核武器,但是开始会不会使用,它也是有很多顾虑的,因为一旦使用起来,就很难存在什么界限,就会由战术范围发展到战略范围去。倒是战争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战争的最后阶段,敌人为了守住地方,掩护退却,挽救败局,有很大可能要使用核武器。
从苏美军队常规武器装备的发展来看,虽然他们还在继续研制和改进轻武器,但总的来说,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体到五十年代中期,已经完成由轻武器为主到以重武器为主的过渡,或者说是由枪战为主过渡到了以炮为主。要说明的是,我在这是所讲的“重武器”和“炮战”,主要是就武器威力而言的,是一个形象的说法。例如,坦克、飞机、导弹等重武器,就可以说是在地面活动着的或空中活动着的炮。今天,苏美军队所装备的重武器,具有装甲化、快速化、大威力、远射程四大特点,并且正在向精确制导等更高的水平发展。现代常规武器的破坏力、杀伤力已是过去所无法比拟的了。
我军的武器装备在全国胜利以后也有很大的发展。我们有了一定规模的海军和空军,炮兵、装甲兵等特种兵有相当的增长,也有了导弹、核武器。但是,由于我国在经济上还是一个穷国,特别是由于林彪、“四人帮”十多年来的干扰破坏,我军武器装备状况还相当落后,同苏美军队比较起来,至少有十五年的差距。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五八年军委扩大会议上曾经说过:我军武器装备的发展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小米加步枪;第二阶段,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是小米、步枪加点飞机、大炮;今后要有个新的发展阶段,是常规武器加特种武器。现实的情况是,尽管我军已经发展成为一支由诸军兵种组成的合成军队,但大量的还是步兵,主要装备还是常规武器中的轻武器。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我军的特种武器(导弹、核武器)还处于研制和初步的发展阶段,常规武器正处于由轻武器转变到以重武器为主,或者说是由枪战为主转变到以炮战为主的这样一个过渡阶段。就轻武器来说,在人民战争的广阔战场上,特别是在敌后战场和次要战场,在近战、夜战和一定地形条件下作战,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我以为,在未来反侵略战争的正面战场和主要作战方向上,特别是在进行战役决战和战略决战的时候,就必须以重武器为主。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作为唯物主义者,我们必须看到并且勇于承认就一点。
未来同敌人打仗,我们必须从过去的打步兵为主,转变为以打坦克为主,同时要对付敌人的飞机和空降,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三打”。在正面战场和主要战场,对付敌人成千上万辆的坦克集群,我们将依靠火炮和导弹,辅之以其他的武器,组成多层火网。炸药包对付敌人个别的坦克、行军中的坦克还是有用的。对付敌人的坦克集群就不行了。用枪弹、手榴弹打坦克,即使打得坦克当当响,也是打不掉坦克的。当然,在没有那么多现代化武器的情况下,如果发生战争,我们还要依靠现有武器采取多种方法作战。步兵是最能发挥我军特长的兵种,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步兵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我军的步兵必须在装备、编制、训练等方面,依据现代战争的要求,加强建设和发展。像我军现在这样的装备和技术水平的步兵,在正面战场是难以发挥其重要作用的。
当前,国际形势对我有利,我们有可能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引进新技术,也可以引进一些武器装备,作为加速国防现代化的新起点。当然,实现国防现代化,改善我军的武器装备,根本的还是靠我国自己国防工业的现代化。可以预期,到八十年代中期,我军的武器装备将会有较大的改观。对此,我们是应当有信心的。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即使到那个时候,或者说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我军的技术装备仍将相对地落后于敌军,因为它的技术装备还会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地有所发展。因此,我们还要准备以劣势装备对付高度现代化的敌人。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是我军的优良传统。过去如此,今后仍然如此。发扬这个优良传统,应当是建立在客观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并且要在新的条件下研究新的办法,完全不顾实际情况,不研究具体办法,抽象地空谈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是唯心主义的,是害死人的。我们必须立足于现有,着眼于发展,从现代战争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特别是要着重研究在现代条件下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敌人的作战方法。这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敌我双方新的武器装备投用于战场,必然对作战行动带来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从根本上看,就是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如何贯彻“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问题。“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战争的根本的基本原则,是一切战争行动的依据。指导战争不能离开敌我双方之间各种互相对立的基本因素,也不能离开“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和本质。从战争全体来看,消灭敌人是主要的,只有大量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着眼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是我军基本的作战指导思想。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运用这个基本原则,实现这个战争目的,是依据战争情况的变化而有所发展和变化的。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保存自己同消灭敌人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现代条件下的战争,是立体战争。由于敌人拥有杀伤力、破坏力空前增大的武器和远战技术兵器,可以对我们的前方和后方同时造成严重破坏,并且有可能使我军在消灭敌人之前遭受重大杀伤,或者使我军在歼灭敌人之后又遭到报复性的重大杀伤。这样,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就有了新的内容和新的要求,我们必须相应地发展我军的战略战术。
当然,我们在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对作战方法改变具有重大作用的同时,丝毫也不能忽视促使作战方法改变的其它因素。正确的作战方法是人和武器两种因素巧妙结合的表现。只看到武器的作用,夸大某一种武器的作用,这种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思想,在资产阶级军事家那里是很盛行的。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的海军强国,拥有不少新式军舰,英国的军事家就鼓吹什么“海军制胜论”。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飞机的大量出现,资产阶级军事家又拼命夸大飞机的作用,鼓吹“空军制胜论”。但是,这些论调都在无情的事物面前破灭了。毛泽东同志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总是一物降一物,有一个东西进攻,也有一个东西降它。”(《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153页)事实证明,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武器是不可以对付的。不仅在科学技术上有新的东西对付它,而且武器的使用也要受到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的限制。例如,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就需要有现代的战场条件,否则也难充分发挥其作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矛必有盾,军事技术的发展也逃不出这个规律。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我们仍然要打人民战争,我们的战略战术,是以人民战争为基础的。我们研究武器装备发展对作战方法产生的影响,承认我军武器装备落后于敌人,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发展我们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二、战争初期,首要的是抗住敌人的战略突袭。在作战指导上,既要避免战略决战和大的战役决战,又要以积极的作战行动,挫败敌人速战速决的企图,稳住战局,为尔后大量歼敌创造条件。
敌人的本质,决定它对我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必然采取速战速决的战备方针。随着敌军的武器和技术装备的日益现代化,它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上,都明确地把战争初期当成什么“决定整个战争发展和结局的基本的决定性的时期”,极力鼓吹速胜论和战争初期决胜论。敌人一旦发动对我国的全面侵略战争,将依恃其武器装备的优势,先发制人,实行大规模的闪电式的突然袭击。现代的杀伤力、破坏力空前增大的武器和远战技术兵器,将会极大地增强突袭效果,在短时间内即可突袭到我政治、经济、军事的主要战略目标。敌人的战略突袭将会采取种种欺骗和伪装手段突然开始。敌人实施战略突袭不一定有个单独的战略轰炸阶段,很可能是从空中、地面、海上一起来,而地面的进攻对我们威胁最大,即依恃其武器装备的优势和有利的地形条件,在地面上以坦克、机械化兵团进行密集突击并配以战略和战役的空降和大规模的空袭。开始,海上可能作为辅助方向,因为它还要顾虑,比如它要从青岛登陆的话,那就把屁股亮出来了。敌人实施战略突袭的目的,是妄图一举瘫痪我们的防御体系,合围、歼灭我重兵集团,占领我战略要地,摧毁我们的抵抗能力。所以,战争开始,我们首先面临的是一场十分尖锐激烈的突袭与反突袭的斗争。这场斗争,对于我们能否保持战争能力,保存战争潜力,进行战争动员的战略展开,掌握战争主动权,以及战争中后期的战局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如何对付敌人这样规模和方式的战略突袭,是我们在过去历次革命战争时期所没有经历过的新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敌人突然对我国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在战略上居于主动地位,其军事技术的优势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其弱点则还没有充分暴露,力量还没有受到削弱。从我方来说,虽然有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但在敌人实施战略突袭的情况下,我们的指挥系统、通信设施、交通枢纽、战略要地和人员、物资,以及预先建立的防御体系等等,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失。由于敌人还没有深入我国国土,我们实行人民战争的优越条件也还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战争初期,敌强我弱的形势将是很明显的,我军的作战指导将会遇到许多极为复杂的问题。这个时期也是我们最困难的时期。
在战争初期,我们要怎么样去对付敌人呢?我认为,在战争初期,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首要的问题,就要着眼于抗住敌人战略突袭的最初几个浪头,挡住敌人的“三板斧”。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从被动中夺取主动。在作战指导上,我们要针锋相对,既要避免和敌人重兵集团决战又要通过积极作战行动,迟滞敌人的进攻,大量削弱、消耗敌人和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以达到保持战争能力,保存战争潜力,实现战略展开,调整和加强我防御体系,从而顿挫敌人速战速决的企图,使战局出现初期相持局面。这个时间如能争取三个月到半年,那就是很大的胜利,就可以为尔后的作战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战争初期,敌人在军事力量上明显地居于优势,气焰正盛,希望我们集中主力与之决战,以便实现其战略上速决的企图。而在这个时候我们大口大口地歼灭敌人是困难的,所以不应当集中主力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和大的战役决战,而应有尽有尽量保存自己的主力,迫使敌人打持久战,打消耗战。我们的打法应该是,不仅在战略上坚持内线的持久防御,而且在战役、战斗上也要有一定数量的兵力打防御战,同时使用相当数量的兵力进行战役、战斗上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这种打法与过去相比,有两点不同:第一,在战役、战斗上用一定数量的兵力打防御战。这是由于我们必须贯彻重点设防、重点守备的原则,在重要的作战方向上,坚守要点,打坚固阵地防御战,以制止敌人的长驱直入,为运动战歼敌创造条件。第二,使用相当数量的兵力进行战役、战斗上的进攻,但避免同敌人进行大的决战。这种打法是,在坚守防御作战的紧密配合下,制造与选择与我有利的条件和时机,例如引诱敌人,使敌人犯错误等,一发现有利战机,就不失时机地发起进攻作战,打规模不等的歼灭战,对敌人进行有力的歼击。比如,对进到我预设战场的敌人,对突出冒进的敌人,对翼侧暴露的敌人,对疲惫不堪的而又缺乏补给的敌人,以及其它小股敌人,等等,都应当及时抓住战机予以歼击。我们各级指挥员要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见机行事。只要造成和出现有利形势,就应当积极地打,坚决消灭敌人。通过这种打法,粉碎敌人战略速决的企图,迫使敌人同我进行持久作战,而我则不断地积小胜为大胜,促进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我的变化。
在敌人深入我国国土,兵力分散,补给线延长,士气低落,以及其它情况都有所变化,而我们的力量有所增长的情况下,就应当在某些重要方向上,组织较大规模的战役,以转换战局。
三、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三种作战形式要紧密结合运用,要有一些新的打法
我军过去作战,历来重视作战形式的转换。对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到军事战略转变的高度来加以考察。在现代条件下,为适应战争情况的发展,我们对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这几种作战形式的运用,要有新的变化,要研究新的打法。我的想法是战争初期,作战形式的主要特点,将是依托阵地的作战和不远离阵地的作战,配合以广泛的敌后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小规模运动战。下面谈谈我的若干具体想法。
(一) 运动战的问题
运动战是转换全局、解决战争命运的主要作战形式。由于现代战争各方面条件的发展变化,运动战的打法将会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要研究新的打法。我们过去打运动战,主要是打大踏步前进和大踏步后退的运动战,流动性大,对后方依赖小,而且在集中兵力和实施机动时基本上不顾虑会被敌人打掉,打了胜仗以后,更是可以大摇大摆地转移和撤离。现在我们的作战对象不同了,敌人的空中、地面火力和机动能力都大大超过我们。我军不仅在战前的集中、开进和展开过程中,要防止部队被敌人打掉,就是打了胜仗,也还要防止敌人从空中和地面实行火力报复,被敌人打掉。并且敌人已经不是靠两条腿跑路的敌人了,而是装甲摩托化部队,运动速度快,这给我们捕捉敌人和摆脱敌人都增加了困难。在我军武器装备没有大的改善以前,我们要想大踏步地前进和后退,也踏不起来。过去,我们可以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现我们无论打得赢还是打不赢,都有个走不走得了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照搬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那种打法,是不现实的。那肯定打不好,甚至会吃大亏。
战争初期,我们必须在搞好战场建设的基础上,力求在预设战场依托阵地(包括屯兵设施)和不远离阵地,打一些中小规模的运动战。既是运动战,又要依托阵地,岂不矛盾吗?不。这是根据战争初期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来考虑的。在战争初期,敌人有强大的空中优势作掩护,其坦克、装甲部队又是矛和盾相结合、进攻和防御相结合的作战力量。而我们的武器装备还落后于敌人,又缺少空中配合,要通过打运动战歼灭敌人,也就必须依托阵地和不远离阵地,使进攻和防御结合起来,才能较有把握取胜。否则,就很难使部队隐蔽安全地集结和展开,突然地发起攻击,迅速地解决战斗,仗打完了也难以顺利撤出和进行隐蔽,甚至会遭受较大的伤亡。多年以来,我们预设了一些运动战的战场,为依托阵地作战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当然,我们还必须继续大力加强这些阵地和经营这些战场)。因此,在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我们打运动战也要考虑依托阵地和不远离阵地,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是具备条件的,是在敌我武器装备优劣悬殊的条件下,贯彻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一种可行而有效的做法。其具体设想,大体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打与坚守要点相结合的小规模运动战。这种打法就是,把打运动战的部队,预先配置在第一线坚守防御要点的附近和间隙地区,构筑必要的防护工事,人员武器藏在里面,当敌人向我要点进攻或由间隙向我纵深发展时,趁敌在运动之中歼灭其一部,每次歼敌的目标可以是个把营到个把。第二种是,在我第一线防御部队后面的预设战场上,打中等规模的运动战。这种打法就是,把打运动战的部队配置在便于歼敌、并筑有作战工事的预设战场,当我通过坚守防御和运动防御逼迫或引诱敌人进入我预设战场后,把它包围起来予以歼灭,每次歼敌的目标可以是个把团到两个团。
上面所说的,是依托阵地的运动战的两种打法。这可能是我们在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打运动战的主要样式。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不依托阵地的运动战呢?当然是有的。我设想,一种是打游击性的运动战。这种作战,一般没有坚固阵地防御作战同其直接配合,也不是在预设战场打,而是在正面战场的翼侧或敌后战场,我以机动作战部队的一部,或以转入敌后的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对分散孤立之敌,用奇袭的办法打,一次歼敌一两个连到个把营,抓一把就走。另一种是打规模大一些的运动战。即当我军初步取得对敌作战经验,武器装备进一步得到改善,并且能够夺取短暂的局部制空权的情况下,可以在某些重要方向和地区,创造和捕捉战机,每次歼敌一至两个建制师。
以上就是我设想的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运动战的几种打法。当然,我们还应当预计到,到战争的中后期,随着我军武器和技术装备的进一步改善,我军必定要在我纵深的平原地区打大规模的运动战,同敌人的机械化部队进行战役的和战略的决战,歼敌重兵集团,从根本上解决敌败我胜的问题。
(二) 阵地战问题
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初期,与以往国内革命战争相比,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就是阵地防御战的比重明显地增加了。过去我们打仗,在战役、战斗上基本上是进攻,防御较少,有时打一点防御,一般也是配合运动战打的阻击战和运动防御战,很少打坚固阵地防御战。比如,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一、二次反“围剿”就没有什么防御阵地,第三次反“围剿”也是这样,整个中央革命根据地几乎全被敌人占了,我们并没有守什么地方。解放战争初期,我们虽然举行了一些保卫战,打过运动防御战,但都不是长期守一个地方,而且打的也不多。真正打了一些坚固阵地防御战的,还是在抗美援朝战争后期。未来反侵略战争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一上手,重点设防、重点守备地区,包括一些需要坚守的城市、海岛和海岸,以及某些战略要点,都要打坚固阵地防御战。为了阻止敌人长驱直入,掩护国家转入战时体制,并且分割、分散和消耗敌人,给主力兵团在适当时机各有利地区打运动战创造条件,我们就必须守住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要点和城市,有的固守到一定时候予以放弃,有的则要长期死守,有些重要城市不但要守住,而且还要利用城市打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那样的仗,把城市作为消耗和消灭敌人的战场。另外,前面已经说过,战争初期打运动战,既要力争依托一定的阵地去进行,又需要有较多的坚固阵地防御来配合。因此,我们说,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阵地战的比重增加了。对于必须坚守的地方和城市,已经不是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必须树立顽强坚守、反复争夺、独立作战和长期作战的指导思想。
在现代条件下进行阵地防御作战,既要能对付敌人在场面使用坦克连续突击,又要能对付敌人从空中实施垂直包围,防御阵地和兵力部署要有重点,要构成环形防御,加强纵深防御力量,各级都应建立强有力的预备队,保持反击力量。现在,有些地区,要点搞得太多,兵力是一线配置,而且比较分散,预备队力量很小,纵深防御力量薄弱,缺乏弹性和反击能力。这种情况很不适应现代作战的要求,打起来会造成被动,必须加以改变。
现在有的同志,一听到说阵地战,就把它同消极防御混同起来。这是不对的。十年内战期间,尤其是第五次反“围剿”当中,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搞“御敌于国门之外”,在红军十分弱小的情况下,同敌人打阵地战,拚消耗,当然是极端错误的,是消极防御路线的突出表现。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就一概否定阵地战。阵地战的地位和打法,也是随着战争情况的发展而发展的。我们所说的阵地战,是在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指导下的阵地战。而且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就打过一些阵地战,它主要是配合运动战而打的,在反攻阶段还打过不少阵地攻坚战。抗美援朝战争后期,我志愿军把阵地防御和阵地进攻紧密结合起来,采取坚强的阵地作战方法,大量歼灭了敌人。毛泽东同志及时总结并高度评价了这种依靠阵地作战的经验。后来,毛泽东同志考虑到对付敌人可能对我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又提出了重点设防、重点守备的原则和“深挖洞”的战略方针,以及建设堡垒地带,重视城市防卫作战等,这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都是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具体发展。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阵地战的运用。重视今后的阵地作战,不断地赋予它以新的内容生形式,是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客观需要,是发展我军战略战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 游击战问题
游击战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占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它对于离开后方供应就不能持久作战的装备现代化的敌军来说,其威胁性特别大。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敌后广泛展开的游击战争,是史无前例的。未来反侵略战争,我们将在更大的规模和更高的水平上展开游击战,就是毫无疑义的。它同我军在正面战场的作战,不仅在战略上,而且将在战役、战斗上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直接配合的作用。
现代化的军队作战,必须有现代化的交通、通信条件及其维修设备,有现代化的给养、用水、油料、弹药补给系统,不然,现代化的装备不但不能发挥作用,反面会成为累赘。我以为,战争初期的游击战,其主要任务就是破坏敌人的运输补给线,特别是它的油料供应系统,这会对敌人的正面进攻迅速发生重大影响。断敌油料供应比断敌粮秣供应更为重要。人员,一天不吃饭还可以作战;机械部队,一分钟也离不开油料供应。苏联军队侵略捷克时,坦克因为没有油料而瘫痪在公路上就是证明。此外,运用游击战袭击敌人的供应基地、前线战场、导弹阵地、通信系统和指挥机关,也是制止敌军猖獗的重要手段。
为了把游击战提高到新的水平,更大了发挥游击战的威力,必须增强打游击战的力量。除地方武装和民兵要在敌人所到之处广泛开展游击战之外,有些坚守要点的部队,在完成坚守任务,或者确实难以继续坚守时,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转入敌后作战。在某些重要方向和地区,还可以从野战军中抽派一些师和团到敌后去。这些主力部队,除了带领地方武装和民兵积极开展游击战外,还要力争打游击性的运动战。如果一个团能在一次战斗中消灭敌人一到两个连。一个月打四仗,就可以消灭敌人四到八个连,那么,如果向敌后派三、五个师,即九至十五个团,一个月就可以消灭敌人几十个到上百个连队。要迫使敌人从预备队里,甚至从前线进攻部队当中,抽调力量出来担任守备,使其正面战场的兵力受到很大削弱。这样,我们开展敌后游击战,就达到了有力配合我下面战场作战的目的。
敌后游击战,开始可能主要是打敌人的运输部队和维护运输补给线敌人步兵、装甲战车,当其总后和装甲战车遭到严重打击之后,就会调坦克来维持主要运输补给线。就要求我们执行游击战任务的部队和民兵,要学会现代条件下打游击的本领,特别是具有打坦克和装甲战车的能力。
四、贯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在现代条件下要有新的做法和要求。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是我军建军以来就有的优良传统,也历来是我军打败敌人的主要作战方法。这个原则,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同样是适用的,必然坚决贯彻。
这里的实质问题是要不要打歼灭战。就战争的全过程说,只有不断地歼灭敌人,才能使敌人有生力量逐步丧失,改变敌我态势,逐渐转换战局,最后实现战争解决问题。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我以劣势装备对付优势装备的敌人,对付在强大空军掩护下的冲击力和防护力都很强的敌坦克、装备部队,打歼灭战的规模,势必要经过一个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但是,不管在战争初期、中期和后期,我们总是要积极地创造和寻找战机,乘敌之隙,不放过一切有利场合下的歼灭战。这是作战指导思想上的重大问题,也是区分是积极防御还是消极防御一个重要标志。既要打歼灭战,不管规模大小,就都必须实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这个作战原则。
所不同的是,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特别是战争初期,实行这个原则,必须根据敌我双方变化了的情况,采取一些新的做法;或者说,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对我们实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当承认,在战争初期,我军装备处于劣势的条件下,对以坦克为主的敌军打歼灭战,我们要集中大的兵力,将是困难的,搞得不好,不但不能实现对敌人的全歼速决,反而会使我军遭受损伤,得不偿失。因此,在指导思想上,战争初期只能着眼于打小规模的和中等规模的歼灭战,只能小口小口吃,而不能企图在一时一地集中很大的兵力,一次歼灭很多敌人。就是说,不能违背战争初期必须避免同敌人重兵集团决战的这个前提。战争初期打歼灭战,选择的作战目标要小些。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原则的具体运用上,部队少时,可一次对一个小的或比较小的目标形成优势;部队多时,可同时对几个小的或比较小的目标形成优势。在进攻战中,必须在战斗发起之前,要根据确定的歼击目标,分散配置兵力兵器,几路开进,隐蔽接敌;战斗发起之后,打击目标要集中,部队从四面八方上来,猛烈冲击、突破,近战歼敌,实现速决;战斗结束后,要迅速分散转移,快撤远离,并注意伪装防护,尽量避免遭到敌人空中和地面的炮火的报复杀伤。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今后的集中兵力,主要是对敌人坦克、装甲战车而言,形成优势,不仅仅是指兵力相对比,也包括火力对比。打侵略军,更应当重视火力对比的计算,要有足够数量的反坦克武器对付敌人的坦克。要避免出现那种在兵力上占很大优势,但火力并不占优势,甚至处于劣势的情况。应当承认,按照我军现行的编制装备,对付敌人的坦克集群,要实现这样的之力对比优势,而又不使兵力过于密集,是很难办到的。因此,必须加速研制、生产和给部队装备较多的反坦克武器和其它重武器。此外,战时还要求各级指挥员在计划组织战役、战斗时,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给作战部队,特别是担负主要作战任务的部队,加强火炮和反坦克兵器。当然,在火力运用上,我们应该做到火器分散,火力集中。
关于包围、迂回战术,在战争初期,在正面战场和主要战场,在敌人有很大纵深和强大兵力的情况下,实行包围分割将是不容易的,进行迂回更为困难。在现代条件下作战,究竟什么叫做迂回也要研究。过去,把向敌人深远侧后(一般指敌人正面火力打不到的地方)的作战行动叫做迂回。现在随着远程兵器的发展,迂回这个名词就应当有新的解释了。如果实行原来意义的迂回,也必须有强有力的对联外正面都有可能。至于穿插,在敌后完全适用,在正面战场用大部队穿插比较困难,用小部(分)队还是可以的。
能不能实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打好歼灭战,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于指战员能否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就是说,要靠指挥员的指挥艺术和部队士气,因为虽然武器是影响战争胜败的很重要因素,但决定的因素终究还是人。我们讲集中优势兵力对敌,两对一,三对一,四对一,五对一,甚至更多一点,是不是就一定能打胜仗,那也不一定。这里,很重要的是靠指挥员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般地说,一个战役或一个战斗,如果我们在兵力火力上是优势,敌人是劣势,我们是能够打胜仗的。但是,过去战争中也有这样的情况,有时从兵力上看,在一个战役甚至是一个战斗开始时我方并不占优势,但由于指挥员关于制造和抓住战机,指挥灵活,用兵得当,使得战场上出现对我有利的转折,还是打成了歼灭战。也有这样的情况,客观条件相同,这个指挥员可以打歼灭战,那个指挥员就打不成歼灭战。所以,不能把集中兵力的原则看机械了,把它搞绝对化了。要充分发挥指挥员的主观能动作用,就要求我们的指挥员充分了解和正确分析判断敌人的各个方面情况,包括敌人的兵力、武器装备、军事素质、士气,以及敌人指挥官的指挥能力和作战个性。所谓作战个性,就是说,他在作战时是猛打猛冲,敢于打硬仗的,还是巧于智谋,能够临机应变的,或者是懦弱胆怯,犹豫多疑的,等等。要关于根据敌人指挥官作战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打法。大家都看过《空城计》这出戏,为什么诸葛亮敢于设这个空城计呢?因为他当时手里没有兵了,又知道司马懿是个疑心很重的人,同时,他也知道,他一向是以谨慎小心闻名的,司马懿会估计到他不敢干这个冒失的事情。假如诸葛亮的对手不是司马懿,而是像张飞那样的一员猛将,那么,诸葛亮就要当俘虏了。对我军自己的各方面情况,包括对我军指挥员的不同特长,我们的下级指挥员和战士对他们所在那个部队的指挥员是不是信赖等,也都应该有透彻的了解,以便正确地使用干部和部队。我们能够做到熟知敌我双方情况,就可以制造战机,抓住战机。所谓制造战机,就是制造敌人的混乱,制造敌人的疑虑和错觉,制造敌人的缺点、弱点,使敌人犯错误。这样来适时地使用兵力,就可以在不是优势或者是敌我力量相等,甚至在我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变劣势为优势,取得作战的胜利。总之,只有很好地发挥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全体指战员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才能正确地实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打歼灭战。
在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为了保持还击力量,迅速机动兵力打歼灭战,或加强某一方向的防御力量,建立新的防御体系,必须在战前建议强大的战略预备队和战役预备队。过去作战,我军不仅没有强大的战略预备队,连战役预备队也是不大的,有时甚至是没有的。这种情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在战役上,兵力的部署要实行纵深、梯次配置的原则。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防御作战必须经得起敌人坦克、装甲部队的连续突击,进攻作战要能突破敌人坦克、装甲部队构成的防御体系。因此,只有实行纵深、梯次的部署兵力原则,才能在防御中增强稳定性,在进攻中保持强大的突击力量,才能保证适时地实施机动和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应付敌人的空降特别是机降和其他各种意外情况。
五、要把战场建设提到战略高度来对待
在现代条件下作战,尤其是在武器装备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搞好战场建设非常重要。它不仅是个技术问题,而且是和我们的作战思想、战术运用有关联的问题,是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刚才我讲了,现代化战争离不开现代化武器装备赖以活动的战场。因此,战场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敌我双方作战能力的增强或削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战场建设也是战斗力。我们要充分利用在我国国土上作战这个有利条件,搞好战场建设。建国以来,我们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是,从战略高度来要求,还有距离、从战术、技术上来考察,也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我觉得,应该把战场建设作为一个专门问题来研究和探讨,因为这也是我们过去所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在过去历次革命战争时期,我们也有战场建设的问题,但比较简单,是大大不同于现代战争的战场建设的。
首先,一定要搞好重点守备的要点、重要城市的设防和堡垒地带的建设,同时要搞好在重要方向适当纵深地区的预设战场的建设,形成积极防御体系。设防阵地的编成、工事构筑、火力配系都要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在阵地编成上,要构成环形防御,适当加大防御纵深,以增强独立作战能力和纵深防御力量。在工事构筑上,要做到山上山下、地面地下、市内郊区、敌前敌后能互相配合,互相支援,形成体系;要把隐蔽自己与发扬火力统一起来,使各种火器主要是火炮和导弹这样的重武器,能够在战斗中不间断地射击,发挥最大的威力;要能打能藏,既要有火器发射的战斗工程,又要有屯兵场,使预备队上来有地方安置,重要的工程要搞好三防设施;还要有相应的附属工程,要设置多种有效的反坦克障碍。在火力配系上,凡是长期坚守的阵地,都要构成与各种障碍相结合的从头层的以打坦克为主的火网,并要巧妙地部署侧射、斜射和倒打火力。这样,就能较好地增强阵地的生存力和战斗力。
要加强指挥工程的建设。现代战争,如何保持指挥的稳定和通信联络的及时和不间断,是一个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必须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这方面还很薄弱。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好,一旦打起仗来,指挥中断了,就会对战争全局带来重大影响。
战区内的交通建设和战时的供应系统也是个大问题。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加强,重武器和车辆将不断增多,战时各种军用物资和弹药、油料的消耗量是很大的。兵力兵器的机动,弹药物资的运输,都需要良好的交通作保障。我们交通建设,应该注意平战结合,以适应未来作战的需要。从战争全局来说,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各有关战区不仅要有战略上的策应,在某些战区之间还要有机动兵力,相互配合,特别是要有战役上的协同和联合作战。这就需要有协调和连接各战略区战略交通道路。
在过去战争中,我们是很注意坚壁清野的,今后作战,坚壁清野也要比过去有所发展,在战场建设中应予重视。
我们还要加强打游击战地区的建设。特别是未来同敌人作战,在“三北”地区人烟稀少的广漠平原和草地上,如何使坚持敌后的地方武装和游击队,能够像中国古语所说“狡兔三窟”一样,有生存、藏身和活动的余地,这也是在战场建设上值得认真研究的。
六、活跃军事学术思想是发展我军战备战术的重要条件。
毛泽东同志曾在四十多年前,面对着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曾向我们指出:“两军对敌的一切问题依靠战争去解决,中国的存亡系于战争的胜负。因此,研究军事理论,研究战略和战术,研究军队政治工作,不可或缓。”“从军事理论的研究,引起兴趣,唤起全党注意于军事问题的研究,我认为是必要的。”(《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554页)今天,我们面对着苏美两霸的激烈争夺,尤其是敌人对我国的侵略野心,重新学习并且坚决遵循毛泽东同志的这些教导,把军事学术研究空气活跃起来,借以发展我军的战略战术,更有着迫切的需要。
活跃军事学术思想,发展我军战略战术,必须彻底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和影响,使自己的思想从他们的长期禁锢下解放出来。解放思想,从军事战线看非常重要。现在政治思想、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战线都比较活跃,军事战线相对地说比较差些。思想开始活跃,但还不能说是比较活跃的。当前,首要的问题,是应当明确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贯彻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指针的问题。长期以来,林彪、“四人帮”鼓吹“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万句”,胡说今后战争的全部问题,毛主席已经都解决了,只要“照办就好了”,等等,把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指针,歪曲成了只能照搬照套,甚至断章取义、肢解歪曲。它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极大地阻碍了军事学术思想的活跃和发展。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国人民打了几十年仗,打出了一个新中国。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长期革命战争中千百万革命军民武装斗争经验的总结。是经过几十年革命战争实践反复检验证明了的真理。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我党我军的宝贵财富,是我军克敌制胜的传家宝,是加强我军建设和研究我军战略战术的指针。这是不能有任何怀疑和动摇的。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毛泽东军事思想就不需要发展了,更不意味着只能去照搬照套。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无产阶级军事科学体系。我们讲研究战争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指针,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完整地准确地领会和掌握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神实质,就是要按照毛泽东同志研究和指导战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现代条件的作战问题。简言之,就是实事求是地分析现代战争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研究现代战争及其指导规律。毛泽东同志指导战争的基本原则仍然适合今天的客观情况,但是,也必须结合实际灵活运用;至于限于历史的条件,毛泽东同志没有提出的,没有讲过的。而在今后战争中又是必须解决和回答的问题,则要敢于创新,敢于发展。我们这样做,不仅不是违背毛泽东军事思想,恰恰是真正坚持了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指针的这个正确原则。这里有一个敢不敢讲真话的问题。我们这些老兵,尽管对未来战争还懂得不多,但是打了几十年仗,对一般的战争常识还是丰富的。例如,用步枪、机关枪、手榴弹、炸药包已不能对付敌人坦克集群的冲击,必须有足够的反坦克火炮和导弹;又如,要在平原地区,同敌人打大规模的运动战,就必须解决局部制空权问题,这些都是常识范围内的事情。但是,在一个时期内,却成了人们不敢讲或者不敢公开的问题。这怎么能谈到活跃军事学术思想、实事求是地研究战争呢?
活跃军事学术思想,总题目应当是研究解决如何打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的问题。现在,在有些同志中间,对于人民战争有一种口号化的倾向和表面化的做法。似乎只要在口头上讲讲“人民战争必胜”,部队军事演习时配上一点民兵显示一下,这就是全部的人民战争了,将来就可以包打胜仗了。其实,这是不行的。我们过去靠人民战争打败过国内外强大的敌人,今后我们的根本办法仍然要靠人民战争克敌制胜。但是,必须看到,今后我们要打的将是一场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如果我们看不到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的内容和新的特点,思想保守,墨守成规,满足于过去的老一套,而不是从敌我双方都已发展了的情况出发,发展我军的战略战术,就一定会在今后的战争中吃大亏,付出大代价。有些同志说,发展战术可以,战略怎么能够发展呢?实际上,毛泽东同志关于战略问题的思想,就是依据变化着的情况而不断发展的。比如,全国解放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关于“深挖洞”,重点设防、重点守备,人民防空,城市防卫以及建设堡垒地带等重要指示,不就都是战略思想上的发展吗?
发扬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大力提倡学术争鸣,把发扬学术民主同贯彻执行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战略方针、作战原则统一起来。长期以来,林彪、“四人帮”动不动就用什么“冲击政治”、“单纯军事观点”、“反毛泽东思想”、“唯武器论”等一类的帽子和棍子,到处压人打人,使我们在军事学术思想上受到很大禁锢,很少有什么真正的民主空气。影响所及,有把学术思想问题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有的在学术问题上搞下级服从上级,有的看到一些新观点不研究其是否有道理即斥之为“胡说八道”,有的认为没有打过仗的就没有发言权,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种不正常的局面必须改变,林彪、“四人帮”的流毒必须彻底肃清。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扬民主,我们要推广和发扬最近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民主作风,这是我们党历来的好作风,也是我军的好传统。只有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才能广开言路;只有大力提倡学术争鸣,才能明辨是非。不然,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把军事学术思想活跃起来,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为了活跃军事学术思想,我们还要做很多工作,要创造各种条件,其中包括破除不合理的保密制度,例如,要给部队提供必需的外军情况资料,放映外国战争的和军事演习、军事科学技术的影片,对新的武器进行参观教学,等等。
军事学术是研究战争和战争指导规律的,它是一门科学。它将随着战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军事原则和作战方法是没有的。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大军事家孙子就说过:“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孙子兵法·虚实篇》)十九世纪德国的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也曾说过:“一定情况下产生的方法很容易过时,因为情况在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理论应该是一种考察,而不是死板的规定”。(《战争论》第一卷,第122、143页)这都是说,取得作战胜利的方法,不应重复老一套,而应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多变的。毛泽东同志更是一贯强调,研究战争和指导战争一定要着眼于战争特点和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真正把军事学术思想活跃起来,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唯物辩证法办事,不断了解和研究敌我双方情况,用毛泽东军事思想作指导,努力探索符合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作战指导规律。这样,才能加速建设现代化国防,把我军建设成现代化的革命军队做出贡献。
同志们!
我今天要讲的就是这几个问题,主要的是就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问题讲一讲个人的一部分看法,供大家研究参考。我看,我所讲的也是些常识范围内的问题。我在报告一开始就讲了,这完全是一篇学术性的发言,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在于引起大家的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由于自己对现代战争知识还很缺乏,对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今天所讲的,难免有不妥以至错误之处,欢迎大家提出批评。
(对军事学院高级系毕业班学员的讲话。发表在《军事学术》1979年第3期,1979年5月15日《解放军报》)
附 录
我今天讲话是言而未尽。只能谈到这程度了,展开来谈会引起思想混乱。
作战形式的转换是军事战略转变的重要内容,受极“左”思潮禁锢,长期来人们不重视阵地战,不敢谈阵地战,怕被说成“消极防御”。我也没有展开讲。我以为现代化作战日益引起运动战与阵地战相结合相渗透。结合是指在战役使用上直接、间接的配合;渗透是指在战术特色上的相互影响。是为积极防御方针服务的。这就为阵地战、运动战提出新的要求。原则上讲阵地是为执行消耗任务的,但具体地谈,还必须强调在战争初期,我军使用阵地战要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要为运动战创造战机。一是在阵地战的过程中如何以多次反复出击达到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二是如何从战役中甚至战略要求上为运动战创造战机。从运动战来说,一是在战争初期我军依托阵地或不远离阵地作战的必要;二是即使在我军武器装备有很大改善的战争中期、后期,运动战中的阵地攻坚因素也大大增加。善于运用阵地来打运动战是一个新课题。过去作战,我们把敌人吸引到野外,离开其阵地;现在我们要把敌人引诱到我军预设的阵地。
如果我们连局部制空权也不能掌握,要打大规模的歼灭战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1979年1月11日讲话后对身边人员的一次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