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欢历史与军事。我是《几曾回首》的版主,欢迎来论坛上贴讨论。
正文

开国第一枪 ━ 汉阳造

(2007-02-11 14:03:02) 下一个

开国第一枪 ━ 汉阳造


1907年, 清政府决定全面编练新军, 全国分成三十六镇(师)。 湖北应编两镇, 至1911年, 仅编成第八镇及二十一混成协(旅), 由原张之洞所组的自强军改编, 除火炮外, 轻武器多由汉阳兵工厂所造配发使用。

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第八镇工程营后队正目(班长)熊秉坤在武昌领导新军首义, 在未受抵抗的情况下, 当晚轻取楚望台军火库。 得到所存储的德、 日及汉阳造步枪近两万枝及弹药无数。

工程营宿舍是砖木结构的两层营楼,上面为士兵寝室、 底下为马厩, 营楼之间有一公尺半宽的通道连接。 工程八营后队的三个排驻在同一座营楼上, 一共有9个棚(班)。

十九日晚, 后队二排排长陶启胜带了两个枪兵巡营, 来到第5棚时看到该棚正目金兆龙正武装整齐的半躺在床上擦枪, 便厉声问道:“你为何现在擦枪?”
金兆龙回答:“以防不测。”
陶启胜大怒:“你想造反?给我绑起来。”两个手下上前扭住金兆龙。 一旁的棚兵程定国举起汉阳步枪射击, 击中陶启胜的腹部, 陶带伤逃跑, 后来在家中因伤重死亡。

程定国虽有开国第一枪之功, 后因支持袁世凯, 为国民党人沉杀于长江中。 熊秉坤则因孙中山在革命成功之后, 曾有一次介绍他说: “他就是开第一枪的人”, 因此在多数史料中记载他为辛亥革命发射了第一枪。

工程八营旧址在今日武昌紫阳路中段, 当日营楼均已不在, 操练的场地也建了高楼。 不过当地有个纪念碑, 上方是大理石雕成的三支汉阳造步枪, 三足鼎立; 碑座的正面刻有“辛亥武昌起义工程营发难处”字样, 背面刻有记述工程营发难始末的碑文。

* * *

1927 年8月1日, 中国共产党的周恩来, 叶挺, 贺龙, 朱德等人, 在国民党清党之后, 决定策动武装力量与国民党展开斗争,起事之处在江西省南昌市, 其骨干部队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 由叶挺独立团扩编的第十一军二十四师, 贺龙的第二十军等, 主要装备为汉阳造步枪,中共今日称为南昌起义。 1977年50周年纪念时, 在南昌市区建了八一起义纪念塔, 塔上矗立了一把大理石雕出的汉阳造与红旗。中共今日以八一为建军节, 在军旗、 五角星军徽中均嵌有八一两字。

* * *

汉八八式步枪诸元:
全长: 1250公厘
全重为4.06公斤(不含刺刀)
枪管长为740公厘
口径7.92公厘(88式步枪圆头弹) (8x57J/.318寸口径)
弹头重14.71公克
弹头初速为600公尺/秒
表尺射程为2000公尺
由5发固定弹仓供弹
膛线右旋4条
膛线缠度240公厘
瞄准基线长为655公厘
该枪配有刺刀, 刺刀式样为单刃偏锋, 刺刀全长为517.5公厘, 刀身长为395公厘, 刺刀全重为0.566公斤

汉八八式马枪诸元:
口径7.92公厘
全长为955公厘
全重为3.166公斤(不含刺刀)
枪管长为442公厘
表尺射程为1800公尺
该枪的供弹具, 膛线, 膛线缠度与汉八八式步枪相同。

德国7.9公厘M88子弹诸元:
弹壳长度: 57公厘
子弹全长: 82.55公厘
弹头: 圆头, 金属覆盖
弹头长度: 31.24公厘
弹头直径: 8.08公厘
弹头重: 14.71公克(227 grain)
弹头覆盖金属: 铜镍合金
子弹装药: 片状非压缩
装药重: 2.63公克(40.6 grain)
枪口初速: 639.78公尺-秒(740公厘枪管)


制造源起:

清史稿志一百十五兵十一制造: “(光绪)十五年(1889), 张之洞又疏言:“前曾由文武官绅及盐埠各商分年捐银八十万, 造小兵轮十号。今接续捐募三年, 专为购买制造机器并建筑厂屋经费。 乃电询德国柏林地方力拂机器厂, 订购新式制造连珠毛瑟枪,及造克鲁伯炮、过山炮各项机器全副…”

清末的洋务派大臣张之洞, 时任两广总督。 虽然当时广东己有省城内广东机器局, 城外增步军火局, 又在1887年, 于广州大北门外番禺县属的石井墟设石井西局, 创建制造枪弹厂一所。 但是规模太小, 制枪又多用为手工, 张之洞决定重新购置机器, 建设新厂。

此事经张之洞与清政府驻俄德奥荷四国大使洪钧及接任的许景澄的合作下, 与德国力拂厂(Ludwig Loewe)商定, 购买可日产50杆11公厘口径(.43 Mauser)、 毛瑟1871/84型步枪的机器及附属设置。


毛瑟1871/84型步枪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 继任的两广总督李瀚章不愿负担未清的尾款, 以及将来开办后的经常性开支。 朝野一阵讨论之后, 张之洞在1890年争取到在湖北设厂, 决定因素是湖北有大冶县产铁。

1891 年, 张之洞听说了新型德国制式步枪1888式。 在5月电请许景澄, 改订制造小口径步枪机器, 此项变更, 又追加了45万马克。采用新型步枪对中国兵工事业最大的冲击, 是计划采用无烟火药和金属包裹弹头, 这在当时世界各国都是先进技术, 中国工业能力是无法支援的。 同年,江南制造局首先制出了使用无烟弹药的快利步枪。 当时的世界各国, 包括美国在内, 主要使用黑火药装填子弹的单发步枪,因此八八式步枪可说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武器。


德国委员会1888式步枪, 汉阳造的设计由此而来。


1894 年4月厂房落成, 逐渐开工。 到了6月14日, 制枪厂不慎, 引发大火, 将房屋及设备全部烧毁。 此事由开议至此已达六年, 竟落得如此下场,当时颇有人以为乾脆停办。 张之洞继续推动建厂之事, 并奏议建立配套的汉阳钢药厂, 制造钢材和无烟火药。 1895年冬, 重建完成,正式开始生产。

由此, 开始时一波三折的汉阳造八八式步枪, 一帆风顺, 一直生产到1944年, 经历了半个世纪, 其寿命超过了任何一种曾在中国生产过的武器。
1888式步枪的枪口, 较小的圆筒部位是枪管, 外露的目的是供刺刀环固定用, 头箍侧可见刺刀座。


1904 年,湖北枪炮厂对八八式进行了改进, 去除了德M1888式枪管外部的套筒, 并将枪管外径从13.4公厘加大到14.8公厘, 以便于头箍、二箍能固定枪管和木托。 有套筒的俗称老套筒, 大多数是由德国进口, 少数为汉阳兵工厂所造。 1910年, 又改回枪管外径, 而增加了上护木,用以护手。 又将原德M1888式直立式表尺, 原分划为5-20, 参考德国98式步枪的式样, 改良为固定弧式, 其分划也改为1-20。

刺刀座原在头箍侧面, 汉阳造将其改为在下方, 类似于美式和日式步枪, 因此其刺刀把手上的凹槽, 也只有一道T型槽。 不过其枪管套环要比日式大。其刺刀为单刃, 有护钩, 外观、 长度与日本早期的三十年式、 阿根廷1891年式雷同。 西班牙及土耳其的一些刺刀并可通用。


抗战时在福建的部队, 持用汉阳造。 抗战时的浙东壮丁团, 仍在使用老套筒。


步枪本身此后再没有什么更改; 1934年时, 兵工署曾向力拂厂索得八八式原图, 经过比较, 发现最大的改变只是枪管的套筒而已。 曾计划将照门、枪管及内膛改为98式新型, 以便使用尖弹, 但并未实行。 如此一路生产下来, 在中国现代史上, 大小冲突, 汉阳造都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成了大家都晓得, 却没有人清楚的一枝步枪, 因而产生了许多人云亦云的误会。


1945年春节前, 美军心战部队所制门神心战传单 - 新门神来赶走日本侵略者。 画中的国军二等兵, 斜挎汉阳造, 足踏日本豺狼。

历史背景:

十九世纪末, 欧洲是一个纷扰的年代, 在工业革命后, 列强争夺利益, 动辄火拚。 其中德法两国, 更是针锋相对, 多次交手。为了确保其在军事上的强势, 步兵武器日新月异。 德国在1884年采用了毛瑟的1871/84型步枪,不料法国在1886年推出了利宝步枪(Modelle 1886 Lebel), 是全世界第一个采用无烟火药弹药的枪械, 当时列为国家机密。普鲁士军方大为震惊, 立即下令研发新枪, 以期能迎头赶上。

德国步枪审试委员会(German Gewehr Prfungs Kommission - GPK)受命之后, 立即着手, 融合了当时所有先进的步枪技术, 其中枪栓及枪机由史边多兵工厂(Spandau Arsenal)的斯勒机米(Louis Schlegelmilch)负责, 由毛瑟71/84型步枪改进, 最大的差异是加入了前方闭锁榫,这是第一次在大量生产的军用步枪上采用这样的设计, 此后百年, 前方闭锁榫成了绝大部份手动步枪的标准设计。进弹装置采自澳地利曼立夏(Mannlicher)的五发漏夹, 单排弹仓外露。 但是漏夹改成了不分上下, 不像曼立夏漏夹只能固定单向压装。枪管外加装一个套筒, 由密格(Armand Mieg)设计, 作为隔离灸热枪管, 保护射手触摸的装置。

汉阳、 88式及71/84的枪栓比较, 前两者完全相同,可以互换, 与71/84型亦极为神似。


枪管来复线的设计, 直接抄自利宝步枪。 弹头则采自瑞士鲁宾(Eduard Rubin)上尉的设计, 在铅心外包裹铜镍合金, 以减少射击时枪膛的污染。

1888 年3月23日蔡仁得将军(General von Xylander)报告发展工作完成。 德皇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在11月12日签署了正式采用此种步枪的命令, 命名为88式步枪(Gewehr 88)。 由于它不是出于一个人的设计,而是由审试委员会监督发展, 因此也俗称为委员会步枪。

生产的机具由力拂厂(Ludwig Loewe)负责提供, 量产主要来自普鲁士的三大兵工厂Danzig, Erfurt, 和Spandau, 后来并曾在奥地利生产。 一直到1897年停产, 德国一共生产了大约1,675,000枝。
88式圆弹与漏夹。

土耳其在第一次大战时是德国的盟邦, 接收了大批的88式, 大部份经过改膛, 使用尖弹, 并改用五发桥夹的毛瑟系统,因此弹匣下的开口也用一块铁片封起。 经过改膛的88式, 在枪匣上都烙印了一个大大的S字, 以资识别。 在1938年,土耳其又将大批的1888式翻修改装, 用了如同98式的木托, 去除套筒, 加上木盖。 此种1938式看起来很像汉阳造,只有木托握把为手枪握把型, 不同于汉阳的直线形。 (注: 土耳其同时也改装了大量毛瑟93、 98等旧枪,所以光说土耳其M38不见得是88式的改装枪。)

这一型的枪常为中外人士误称为毛瑟88式步枪, 连张之洞奏疏、 后来的兵工署文件, 都如此称之。 事实上这枝枪由研发至生产, 毛瑟都没有参与, 他当时已享有盛名, 曾为此而懊恼不己。


汉阳式枪栓分解图, 撞针弹簧已断成两截。

汉阳造的产量:

江南制造局在1892年推出直拉式枪机的快利步枪, 但是受到了张之洞的大力抨击, 说是任意拼凑、 自行臆想而出。 在1899年到1908年之间,也改为生产汉阳式步枪。 起初仍与快利枪混合生产, 到了1902年才专事生产汉阳式, 详细的生产数量不详,但以江南制造局当时每年只有生产二至三千杆步枪的能力推算, 十年间的产量大约只在二至三万杆之间, 因此今日可算是收藏珍品。江南制造局生产的八八式是在汉阳加入上护盖之前, 因此江南制造局八八式没有上护盖。


清代曾任江南制造局总办的魏允恭, 纂修了一本江南制造局记, 其中附载了汉阳式步枪制造图, 此为枪机(原书称为毛瑟后膛机)部位的上视图及剖面图。

位在开封的河南制造军火局, 根据1912年制造情形电, 每日可生产七九“毛瑟”马步枪一把, 每年可生产三百把; 当即为汉阳式。

抗战时, 中共胶东抗日救国军三军三大队, 在黄县圈杨家村, 成立了圈杨家村兵工厂, 在1938年曾仿造过汉阳造。 另外中共晋冀豫根据地梁沟兵工厂在1939年也生产过, 但是产量都很小, 最多几百把。

中共在抗战时生产的步枪, 最重要的是中共晋冀豫根据地兵工厂在1940年后, 生产由刘贵福设计的八一式步枪。 八一式步马枪, 有生产图纸及样板,发到各生产兵工厂, 据说一共生产了8,700枝, 是所有中共抗日根据地中产量最大, 生产质量较好的步枪, 达到零件可以互换的程度。 其枪机、枪栓仍为汉阳造的设计, 但是退子钩改成了毛瑟式, 以改进过去容易损坏的缺点。

汉阳兵工厂生产的记录如下:
1896年开工生产。 第一年生产1,300枝步枪。
1901年, 生产步枪2,500枝, 马枪316枝。
1902年湖北枪炮局对1895年至1901年生产数量四柱表。 造成快枪22,500枝。 马枪316枝。
1904年, 当时可以日产步枪50枝。

1910年的『湖北兵工钢药厂历年及宣统元年造成拨解实存各项军火表册』, 记载了由1895年至1909年年底的生产总共数量: 造成七密里九口径“毛瑟”步快枪121,974枝、 七密里九口径“毛瑟”马快枪8,062枝。

进入民国之后, 由于北洋政府财务匮乏, 又连年战乱, 汉阳造的生产非常不规则, 多时可达每日200枝, 但有时因材料用尽, 无力添购, 直至停工待料的局面。
1915年时, 年生产10,000枝左右。
1920年时, 年生产18,000枝。
根据中国近代兵器工业记载, 1912年至1927年, 汉阳兵工厂一共生产步枪577,982枝; 但并未注明该数字由何得出。


北洋五角军徽; 汉阳兵工厂沿用其五角星为厂徽, 枪匣印记为1935年6月出厂。


1932年时, 每月可生产4,700枝。
1933年只生产了5,800枝。
1934年生产了38,400枝。

1937 年7月, 抗战开始, 武汉地区立即受到日军占领的威胁, 湖北兵工厂改名为第一兵工厂, 1938年初奉命向后方迁移, 先迁往湖南辰溪,后枪厂又迁往四川重庆, 1938年7月并入21兵工厂, 1939年1月在重庆复工生产, 改名为汉式七九步枪, 至1944年停产之产量如下表:

品名/年度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汉式七九步枪 41,500 53,814 31,500 46,600 33,400 350


参照已知汉阳造的序号, 有日期最早的一把是“乙3H3275”, 日期是21-2。 由此算出, 由1A0001至3H3275为593,216。 减去1909年前的产量, 得出1910至1932年初的产量为463,180枝。

原已知序号中印有汉阳兵工厂五角星记, 最高的是"乙4I7654", 日期是26-12。 由此算出, 由3H3275至4I7654为274,352枝。

最近又出现一把1938年2月的汉阳造, 序号"乙4J6403", 大约正在迁厂之前制造。 因此可以概算出在原址生产的汉阳造大约是:876,316把。 加上战时21厂生产了207,164把, 总数则为1,083,480。


1895-1909 1910-1932 1932-1938 1939-1944 合计
130,036 463,180 283,100 207,164 1,083,480
由序号推算


21厂汉式步枪枪匣印记, 1940年2月出厂。

目前己知的最高的序号是6D9381, 民国33年出厂, 如果以此来算, 这是第1,339,248把。 因此,汉阳造的总产量应在一百零八万到一百三十万之间。 但光用序号估算也有问题, 因为21厂汉式的产量有正式文件记载,在1941年至1943年并未生产26万把步枪, 为何用掉了那么多序号? 当然有可能是品管不合淘汰废品, 但不应该那么多。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战损的枪枝, 经过大修后, 赋予了新的序号。 或者, 根本有些序号是故意跳过的, 让敌人错估我方实际的步枪生产力。无论如何, 这一方面的详情, 仍待有志之士继续研究。 可以确定的是, 汉阳造的总产量, 在一百万把以上。


序号 数量 注释
乙1A0001-乙1Z9999 259,974 1895-
乙2A0001-乙2Z9999 519,948
乙3A0001-乙3Z9999 779,922 -1935
乙4A0001-4Z9999(注) 1,039,896 -1941
5A0001-5Z9999 1,299,870 -1943
6A0001-6D9381 1,339,248 -1944

注:乙4W5301为至今所见最后一个冠乙字的序号, 后期序号前不再冠乙字。

汉阳造的实务:

德国的88式步枪设计使用的弹药是88式(Geschoss 88)7.92mm子弹, 其弹径是0.808公分, 后来在1903年采用的S型尖弹,其弹径为0.820公分, 因此设计使用88式子弹的枪械不能使用尖弹, 会有炸膛之虞。 现今市面上的七九子弹, 多是较大的尖弹,较小的88式子弹已经列入了收藏品。 中国以往称88式子弹为七九圆弹, 因为其弹头为长圆形, 一直到抗战结束仍有大量生产。 S型及sS型分别称为尖弹及重尖弹。 在美国又称七九88式子弹为7.9x57J, s型及sS型为7.9x57JS。


汉阳枪栓机头分解图

八八式及汉阳造的一个缺点是退壳钩的设计, 见图。 与毛瑟98式相较, 实在又小又脆弱, 使用久了, 会失去弹性, 而产生滑壳的毛病。而且分解时容易遗失, 加工上也须较高的淬火技术。 中共在制造八一步枪时, 便将其改为毛瑟式。 其机头是分离式的, 强度不如毛瑟式的一体成型。汉阳造的设计上, 枪机上没有排除高压瓦斯的孔道, 这在安全性上较毛瑟或日式的步枪差。 拉柄在枪机中央, 因此即使在前闭锁榫切断的情况下,拉柄仍可抵住枪机, 使枪栓不至飞出。

退壳时, 类似毛瑟的冲击底壳弹出法, 但时弹壳片分成两段, 一片在枪匣侧的枪栓固定模块中, 真正撞击底壳的退壳片, 是在枪栓头中一个可以自由活动的小片, 这又多了一个零件、 增加了生产的复杂性、 也多了一个可能出问题的部份。


汉阳式使用漏夹装弹。


汉阳式的装弹, 必须使用漏夹(Clip loading), 这是由奥地利的曼立夏(Mannlicher)首创,一般以为后来毛瑟的桥夹装弹(Charge Loading)较优, 漏夹的最大问题是如果没有装好子弹的弹夹, 无法向弹仓装弹,而且弹夹一但进入弹仓, 经过射击, 不能将其填满; 不像桥夹系统一样, 可以用零散子弹装入弹仓, 直到装满为止。后来的美式M1格兰(Garand)步枪, 也采用了漏夹, 见图。


美式M1格兰(Garand)步枪、 曼立夏及汉阳式的漏夹。 右为七九尖弹及圆弹的比较。 曼立夏式只能以固定的一个方向压入弹仓。

后来大部份的德国八八式都经过改装, 使用毛瑟的桥夹系统, 改装的方式是在枪匣上焊上一个铁块, 车出凹槽以供桥夹进入, 在弹仓左侧,焊入一块铁片, 在上方略收, 使子弹不至于因弹簧的力量全部弹出。 汉阳造也有改用毛瑟桥夹系统的, 其方式为取出了弹仓弹簧,在左右两侧焊入两个铁片, 一边在上方收口, 一边作为弹仓弹簧, 但这不是正式工厂的改装。

如果漏夹中尚有子弹而射击须停止,清枪的方法是按一下在扳机前在护弓上的一个按钮, 固定漏夹后的抓钩会松开, 而漏夹与子弹就会从枪匣上方跳出。 M1格兰步枪在枪匣左侧也有这样的一个按钮, 这是使用漏夹系统枪械安全的清枪方法。 弹仓下的开口, 仅是供用罄的漏夹掉出, 并无清枪的作用。漏夹系统的弹仓较为复杂, 因此制造上增加了难度及费用, 使用上, 除了上述的缺点外, 污染的漏夹尚会造成卡夹的故障。


德国八八式改装为毛瑟的桥夹系统


汉阳造的单排外露弹仓, 是它的注册商标, 但是在肩枪时, 就不方便了。 有许多老照片中, 士兵站岗时, 把汉阳造像扁担一样扛着,大概这也是没办法中的一个法子罢。 汉阳造属于较笨重的步枪, 枪管、 护木都长, 因此在运动上较为不便, 但是重量有减少感受后座力的好处;枪长, 加上了刺刀更长, 在拚刺刀时也占了些心理上的优势。

汉阳造的保险, 是毛瑟式的, 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九十度后进入保险, 一百八十度时, 枪栓也锁定不能拉动。 但在分解枪栓时, 不须将保险片置于垂直的位置取出, 这是与后来毛瑟不同的地方。

骑枪型的八八式或汉阳造, 如今都很少见, 一般将枪管缩短25至30公分左右, 木托直到枪口, 手柄为下折型, 形状像汤杓柄, 扁平狭长。


而今俱往矣

汉阳造从开始生产, 面对的最大问题, 就是产量太小, 不敷使用。 从德制八八式的生产记录来看, 人家十年内生产的, 比我们五十年的还多;东邻日本, 兵工事业起步较我们晚, 据说在1885年已有年产30,000枝村田单发步枪的能力。 怪不得当时各方不断的向外采购各式各样的枪械。这个问题, 一直到抗战结束, 兵器工业发展到了几乎可以自给自足, 却又遇上了国际上多余军械, 贱如粪土的外在因素, 兵工单位纷纷复员、 裁撤;中国则成了物美价廉的美械天下。

许多人以为汉阳造是非常劣等的步枪, 这种说法有时来自有实际经验的人, 这也并不是凭空捏造,须知当时的后勤补给情况, 一枝枪出厂之后, 便再也见不到维修的军械士; 士兵的素质又普遍不高, 日常保养的程度可想而知, 由此产生的种种问题,都给汉阳造背上了恶名。

在军阀混战的时代, 一直到抗战结束, 汉阳造在中国一直是主力武器之一, 虽然落后了中正式两代,比日式的三八步枪也落后了一代, 但是仍不失为一把结实可靠的步枪。 与三八式相比, 更是毫不逊色, 即使与三八式的3.97公斤重量相较,也不显得笨重, 而七九子弹则胜于六五多矣。 日本在战时也曾将掳获的汉阳造, 改装成训练枪, 供各级学校军训使用。 平心而论,汉阳造本质上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缺点, 在手动步枪为主的时代, 是一把十分称职的军用步枪。

由清季新军开始, 北洋军、 北伐军、 中央军、 红军, 汉阳造武装了无数的中国部队。 到了八年抗战, 抵御外侮, 可算是老树开花又逢春。 直到韩战, 共军仍有许多部队持着汉阳造在冰天雪地中与十六国联军拚杀。

六○年代之后, 汉阳造退为中共民兵的武装。 八○年代到来, 拍板改革开放, 许多汉阳造竟也参加了洋插队, 飘洋过海, 在美国找到了新家, 也再度引起了枪械收藏家对此88式步枪嫡亲的兴趣。

而今俱往矣, 只望有心人, 重九登高、 清明赏春, 一杯水酒, 莫忘了立下开国第一功的汉阳造。


参考资料:

一.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一)、 (二)、 (三)、 (四):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编委会编, 1993, 兵器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车道沟10号。

二.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 : 清末至民国的兵器工业,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编审委员会编, 第1版, 1998,国防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

三. Mauser Bolt Rifle, Ludwig Olson, 13th edition, 1997, F. Brownell & Son Publication Inc., Montezuma, Iowa, USA.

四. Arming the Dragon, Mauser Rifle Introduction in China, 1895-1950, Dolf L. Goldsmith, P.O Box 791870, San Antonio, TX 78279, USA.

五.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German Model 88 Rifle, Stan Zielinski, May, 1997, Issue 77, Military Rifle Journal, page 116-125.

六. 江南制造局记, 清、 魏允恭纂修,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版, 1997, 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光绪三十一年上海文宝书石印本。 本文使用书中枪械图由Stan Zielinski提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