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的太监的生活(组图)
时间回到三百年前的北京城。当夜幕降临,紫禁城也寂静下来的时候,宫中的层层朱门开始关闭,一阵阵悠长的喊声在空中回荡———“下斤两,下斤两”,那是太监们在招呼关闭各宫宫门。在这高高的宫墙团团围起的宫殿中,除了皇帝和他未成年的儿子,惟一获准能在这里过夜的男人,只有太监。
▲顺治立下的太监不准参政的木牌
怜相
太监都是穷苦孩子 迫于生计进宫,却被视为“虫蚁”
宫中太监多达上千,最多时有2800余人。这些太监除了少量的战争俘虏或年幼的宫刑罪犯外,大部分是从民间招募而来的。当时,直隶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的青县、静海、河间、大城、南皮、任邱、涿县以及今天北京郊区的昌平、平谷、大兴、宛平等处都是出太监的地方。报名做太监的都是穷苦农民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为生活所迫,便将他们送入宫中。
这些地方往往会出现这么一种现象:某家一向很穷,忽然间又买地又盖房子。一问,原来是家中有孩子做了太监,甚至一些已结婚生子的青年人,也净身做了太监。
《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是一本回忆录,是解放后由北京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组织清宫中的遗老遗少写的。在这本书中,有清宫老太监回忆说:光绪二十几年前,在北京有专门干这种“净身”营生的,著名的如:北长街会计司的“毕五”和地安门外方砖胡同的“小刀刘”。这两家的家主都是清朝的七品官,鼎盛时期一个季度要给宫中总管内务府进40名太监。
准备当太监的孩子在做“净身”手术前,都要先签一个合同,表示自己是自愿接受手术的,出了生命危险完全由自己负全部责任。签完合同,这孩子就被送上了手术台。这种所谓的净身,和农村的劁猪骟马实际上没有什么两样。一些人由于付不起手术费,就由家长自己动手。“净身”手术,对每个太监来说都是一个惨痛的恶梦,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仅仅是恶梦的开始。
太监们入宫以后,生活水平确实有了明显的改善与提高。入宫时,每人都能得到一笔安家费。入宫后,每月还可以按等级得到相应的“月薪”,按季领取一份“口粮”。
清朝皇宫法典《宫中则例》规定:即使是一般无品级的太监,每月也能得到月银二两,米一斛半,大约合今天的一两百斤米,加上年节照例的赏份,对于一个乡下人来说,已经是个可观数字了。
在清朝统治阶级看来,他们给予太监的待遇已经够高了。太监算什么?康熙皇帝说,太监是“最为下贱,虫蚁一般之人”,把他们看成是虫子蚂蚁;乾隆皇帝也说,太监是“乡野愚民”,这样卑贱的人,养在宫中还给授品衔,已经恩惠得过分了。
▲清朝末期的太监
▲太监像
悲相
命运时刻裹险来 清规戒律多如牛毛,如若不慎即被严惩
鉴于明朝太监干预朝政的历史教训,他们不能容忍太监有任何干预国家政务的行为。开国之初,顺治皇帝福临,就将一块高134厘米的牌子矗立在内宫交泰殿门前,上面刻着他颁布的严禁太监干预政事的一道敕谕。这道敕谕后来就成为清朝皇室的祖宗家法,宫中的太监只要违反了这条祖宗家法,都会被处以极刑。如康熙初年的吴良辅、乾隆年间的高云从,都被砍掉了脑袋。最为典型的还是光绪年间的案例。
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甲午海战之后,储秀宫里的小太监寇连材年仅20岁,因忧患国事而冒死上书慈禧太后,随即就被以“犯法干政”和“越分擅奏外事”等罪名,押赴菜市口斩首。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一文中为寇连材立传,称赞他是“烈宦”,把他的名字归到维新志士的行列之中。
当然,因干政而遭到惩罚的毕竟是少数,太监们一般都深知这里边的厉害,不会去触犯这一条。对于大多数太监来说,防不胜防的是宫内多如牛毛的清规戒律,稍微一不留神,就有危险。
按《宫中则例》规定:太监口角斗殴,打六十大板;点灯时不谨慎、夜里值班时打瞌睡、大声喧哗、损伤宫中陈设、私自外传宫内之事、不服上层太监管教等打四十大板;传小道消息、请假回来得太迟等打二十到三十大板。把太监关起来为马铡草,是清朝统治者处罚太监的一个重要手段。瓮山也就是今天的颐和园万寿山,这个皇家御花园过去竟然也是关押太监的一个重要场所。从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开始,犯了罪的太监被发往瓮山的马棚。以后,这里就成了太监的监狱。
当太监们对宫中的生活忍无可忍时,便开始逃跑。太监逃跑现象在清朝十分普遍。据统计,光绪二十六年正月至七月,逃跑太监多达233人。当初,他们为了进这里,冒着生命危险忍受巨大的痛苦,不惜残害自己的身体;现在,他们却又要不顾一切地跑出去。清代保甲制度森严,对于宫中逃跑太监抓得很厉害,许多太监刚逃出宫中便被抓回,抓回来便是一顿毒打。
更可悲的是:太监们的这种逃跑往往很盲目,逃出宫后,才发觉自己什么生活技能也没有,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加上自己生理上的显著特征,很容易被人识破。跑来跑去,只得又跑回宫中。他们最终发现,除了做太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生路。
一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便想到了自杀。在清代,太监自杀现象层出不穷。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十一月,年过七十的御药房老太监李昆得了重病,向首领太监请假出宫找个地方养病,被首领太监拒绝。他病痛难忍,又不敢逃跑,便在当夜用刀自尽了。
也许只有从肉体上消灭自己,他们才能从精神上获得彻底解脱。
▲清廷部分太监合影
恶相
主子面前奴才小的面前大爷 层层盘剥,欺小凌弱
生活的平淡与无聊是对宫中太监的又一种折磨。据《晚清宫廷生活见闻》记载,晚清的太监魏子卿等人回忆说:“当班的时候没有多少事做,不当班的时候,除了服侍老爷也就是大太监也没什么事情做。在固定的圈子里走,也走腻了。宫里没有休假,有时候请几个钟头假到外边去玩,也没散心的地方,而且进出宫手续很麻烦。”无聊、苦闷、压抑、自卑,这一切像无法挣脱的罗网,使得他们神情恍惚、性格怯懦,一天到晚疑神疑鬼。
太监心理变态的另一个方面,表现在他们的性格是畸形的,具有双重性,平时他们是唯唯诺诺,可有时又会突然发作,走向另一个极端。在主子和上司的面前他们永远低三下四,可一旦面对比他职位低的小太监,他就变得不可一世,甚至欺负、虐待他。乾隆中期,静宜园有个叫高朝凤的首领太监,因父亲去世,丧事办了20多天,其间往来吊丧亲友们所有的饭食费用,全部从属下太监中摊派,他勒令每名太监各出细米一斗,没有米就得折钱八百四十文捐给他。
大太监欺负小太监,小太监则欺负更弱的人,宫中的杂役们也是太监们欺负的对象。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圆明园西洋楼的领催就因不堪太监私刑殴打而自杀。
乾隆十六年十月,宁寿宫的宫女五妞被太监赵国宝肆意凌辱折磨,越墙自刎未遂,宁寿宫监督领侍将五妞发遣锦州嫁与壮丁为妻,而赵国宝也被发往黑龙江。
太监在宫里胆小如鼠,可是一出宫马上换了另一副嘴脸,有些宫中的下层太监,他们一到宫外就仗着自己是宫中之人,找茬闹事。乾隆二十二年,一个在宫里当和尚的太监于荣焕,就在大街上公然地侮辱一个巡检,这巡检就是管治安的官员,后来又大闹公堂,气焰十分嚣张。
为了反抗生活,麻痹自己,宫内太监酗酒、赌博、打架之风盛行。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四月,圆明园中几个太监赌博,边赌边喝酒,后来因为输赢,借着酒劲争吵打斗,结果太监张进朝当场被另一个太监用随身的小刀捅死。
有时即使很小的事,也会闹出人命。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的一个秋夜,在圆明园螺蛳楼北边水沟旁,两拨太监捞螃蟹时发生争吵,后来发展到打群架,太监张忠当场被打死。
太监们既可怜,又可嫌,既可悲、又可恶,难怪自古以来人们对太监没有好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嘉庆十八年,林清等天理教徒攻打紫禁城,太监刘全等人也积极参加了这次行动,这一惊人的举动,多少给整个暗淡无光的清宫太监反抗斗争添了一点光彩。
人和人是这样的不同,一个皇帝可以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为了保证他对这一群女人的独占,却必须让成百上千的男人变成残废,永远失去做人的尊严,失去家庭的亲情与欢乐,而得到的只是整个社会的蔑视与轻贱,以及由于身体残缺而产生的变态心理、变态生活。太监的命运是悲惨的,生前卑微屈辱,不被当人,死后被抬出宫,埋在城外,甚至那些普通太监连墓碑也没立一块。
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太监,这个丑恶而畸形的人类社会“怪胎”,也永远被埋葬在历史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