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欢历史与军事。我是《几曾回首》的版主,欢迎来论坛上贴讨论。
正文

令人困惑的各野战军歼敌数字 -- zt

(2007-02-11 14:03:00) 下一个

令人困惑的各野战军歼敌数字

“二野歼敌220余万,三野歼敌240余万,四野歼敌180余万”,这本是最常见于书本的说法,但在看了一些书后,反而感到难以理解。

国防大学的《横槊五岭:第四野战军解放中南纪实》上,第5页说:东北三年,从出关到结束辽沈大战,四野总兵力从11万发展到103万,歼敌也是100余万,完整地解放了一个战略区。

第308页说:解放战争时期,第四野战军从出关之初的11万发展到后来的153万,如果加上1948年底四野入关参加平津战役时留在东北的34万人,第四野战军是187万人,是四大野战军中人数最多的一个野战军。四年解放战争,第四野战军解放了东北全境,并从东北转战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岛,转战到中越边境的河口,共歼灭国民党军180多万人。战争中有6万多名指战员献出了生命,其中团以上干部178名。

国防大学的《饮马金沙:第二野战军解放西南纪实》上,第5页说:二野一方面担负最艰苦的作战任务,另一方面部队一直没有大发展。四大野战军整编结束后,一野两个兵团加上军委直属的18、19兵团共34.4万人;三野四个兵团共58万人;四野在辽沈战役结束时已达103万人,到平津战役结束大约已达140万人。而二野三个兵团才28万人,是四大野战军兵员最少的一支部队。但是,在解放战争整个过程中,二野歼灭国民党军221万人,在四大野战军中排列第二。还有剿灭土匪100余万人。

第295页说:解放战争时期,第二野战军以阵亡3.7万人、负伤18.8万人的代价,歼敌221.8万多人,是四大野战军中歼敌人数仅次于第三野战军排在第二的野战军。

国防大学的《踏海东浪:第三野战军解放东南纪实》上,第10页说:第三野战军在解放战争中是四大野战军歼敌最多的一个战略军团,共歼敌247万,在军队规模上仅次于四野,位居第二。

第292页,第38节标题为:歼敌最多的野战军,恶战最多的野战军,伤亡最大的野战军。

第293页说:在战斗历程中,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不断发展壮大,至1949年底,野战军已发展到82.5万余人,地方武装发展到39万余人。为了打赢伟大的人民革命战争,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也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共伤亡约60万人,其中团以上干部361名。

而解放军出版社各“野战军战史”提供的数据,很容易让人怀疑上面数字的真实性,给人以“双重标准”的感觉。

《第三野战军战史》第558页给出了张“第三野战军解放战争时期战绩统计表”。它是分成野战军、地武民兵、清剿土匪这三项来加以统计的,如下:

一、野战军,毙伤敌人54.9万,俘110.8万,起义、投诚10.6万。合计:176.3万。
自身,阵亡9.1万,负伤34.1万,失踪3.8万,合计:47.1万。

二、地武民兵毙伤敌人21.8万,俘23.1万,起义、投诚1.3万。合计:46.2万。(注:很明显,地武民兵的俘敌与毙伤之比很小,我想,是因为地武民兵不同野战军主力,缺少歼灭战的缘故,因而俘虏相对毙伤而言,较少)
自身,阵亡2.3万,负伤9.1万,失踪0.6万。合计:12万。

三、清剿土匪,毙伤2.8万,俘1.32万,起义、投诚9.1万。合计:25.1万。
自身,阵亡0.2万,负伤0.2万,失踪0.1万,合计:0.5万。

综合以上,合计:
毙伤79.5万,俘147.2万,起义、投诚21万,共歼敌247.7万。
自身,阵亡11.6万,负伤43.5万,失踪4.5万,合计:59.6万。

该表附有如下说明:

1、野战军的战绩根据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司令部1949年7月5日编制之《三年战绩和现有实力》,自1946年7月至1949年6月。此后遂行之福州、舟山、长山、东山、一江山等战役已加在此统计中。

2、地方武装和民兵的战绩根据华东军区司令部编制之《华东地武三年零五个月解放战争战绩总结》,时间为1946年1月到1949年5月。

3、清剿土匪战绩是根据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司令部编制之各年度剿匪战绩综合的。时间为1949年7月至1953年底。

4、歼敌数中有国民党将军级军官356名,其中击毙23名,俘307名,投诚26名。

5、从抗日战争结束至解放战争开始的阶段歼灭日伪军近10万人,未统计在内。

《第四野战军战史》,第858页也给出了一张“战绩统计表”。如下:

歼国民党军,其中毙伤28.7万,俘108.7万,起义和改编41.1万,投诚10.1万。合计:188.7万。

歼灭国民党军将级军官427人,其中击毙17名,击伤5名,俘289名,起义、投诚、改编116名。
(注:可以看出,四野的起义、投诚、改编的军官数字,远高于三野。但三野统计中,并无“击伤”这一项,就常规而言,所谓“击伤”,就是被我军炮火击伤后逃跑的军官,而那种“击伤后又被俘虏的军官”应该算入“俘虏”中去,若说将这部分人在“击伤”和“俘虏”二项中重复计算,似乎不太可能。)

该“战绩统计表”的下面又说道:
剿灭土匪,东北地区剿灭土匪20万人,中南地区剿灭土匪115万人,共计135万人。
第22页说:第四野战军共歼灭国民党军188万余人,消灭土匪135万余人。两者合计为323万余人。

第23页说:全军有22万名指战员负伤,有6万名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下面,将《第三野战军战史》与《第四野战军战史》比较一下:

一、各自歼敌多少?
“二野歼敌220余万,三野歼敌240余万,四野歼敌180余万”本是多数军事书上通用的说法,可《第三野战军战史》却将渡江战役后的剿匪数字算入三野战绩中去,而《第四野战军战史》对188万的歼敌统计,既然采用了“歼国民党军”一词,那么就不包含东北和中南的剿匪了。

这岂不是成心夸大三野的战绩、而贬低四野的战绩吗?

二、《第四野战军战史》中,对四野战绩的统计,与三野不一样。三野是分为野战军、地武民兵、清剿土匪三项,它则根本没有区分,而是总算起来讨论歼敌战果。为什么要这样?难道说东北野战军与地武民兵在歼敌上无法分清吗?
还真有这个可能,比如东北的三大攻势,其中野战军歼敌多少?地武民兵歼敌多少?没听说谁能分出来。

说穿了,林彪在大兵团作战方面,是个门外汉,粟裕也好,刘伯承也好,他们完全可以将“野战军”与“地武民兵”区分开来统计,因为他们都是大兵团作战的行家。他们指挥的野战军,其战绩保持相对独立性。

但林彪却不同,1958年,他与游击队员彭德怀一道,打着“反对教条主义”的幌子,反对刘伯承肖克粟裕的“正规化”,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解放战争中,他以一名“游击健将”的身份指挥部队,精于“小兵团作战”,拙于“大兵团作战”。他没法将“野战军”和“地武民兵”区分开来,他的三大攻势,其中既有野战军的,也有地武民兵的。既有较大的歼灭战,也有较小的歼灭战,此外还有击溃战,甚至消耗战,杂七杂八,什么都有。
总评:林彪不擅大兵团作战,导致《第四野战军战史》的“战绩统计表”没有将“野战军”和“地武民兵”分列开来加以统计。

三、我军的伤亡数字,由阵亡、负伤、失踪三部分组成,统称为“伤亡”。其中“失踪”这一项,说好听了是“非战斗减员”,说难听了是“当逃兵”。
《第三野战军战史》上的战绩表的一大特点,就是详细地给出了我军伤亡数字,包括“失踪”数字。

但《第四野战军战史》上的战绩表,根本不讲我军伤亡数字,仅在第23页说:“全军有22万名指战员负伤,有6万名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很明显,即使是这一段文字,也没给出“失踪”数字。其原因,无非是太“丢人”了。
四平保卫战后前后,四野的逃兵很多。其实三野的“七月分兵”,也有大量逃兵出现,只不过,其数量不象东北那样“多得惊人,以至于没脸说出来”,所以三野战绩表上有“失踪”统计,而《第四野战军战史》全书都找不到失踪统计!

三野大歼灭战多,书上的“战役统计”是名副其实的“歼灭战统计”。这么一来,我们后人在核对三野的歼敌数字时,感到非常困难,因为列出来的都是大仗,小仗根本不列。
但四野就不同了,大歼灭战少,所以四野用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战斗之和,算作一个仗。象什么三大攻势,把大大小小的仗全包括进去了。因此,四野的歼敌数字容易核对。如下:

1、全面内战爆发前:2.25万
其中山海关保卫战歼0.1万,秀水河子战斗歼0.15万,本溪保卫战歼0.4万,四平保卫战歼1万,鞍海战役歼0.6万。

2、解放战争第一年:14.2万
其中新开岭战役0.9万,三下四保5万,夏季攻势8.3万

3、解放战争第二年:22.6万
其中秋季攻势7万,冬季攻势15.6万

4、辽沈战役歼敌47.2万。

按此计算,四野在东北所歼国民党军为2.25+14.2+22.6+47.2=86.25万人。与“东北歼敌108万”的说法矛盾。但若把东北所歼土匪20万算进去,就不矛盾了。相加之和为106.25万,与“108万”这个数字差距很小,误差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5、平津战役,我军共歼敌52.1万。

6、平津战役后,再歼敌:52.77万
其中安新战役3.3万,渡江战役3.6万,宣沙战役1.5万,湘赣战役0.5万,赣西南战役0.9万,和平解放长沙7.7万,衡宝战役4.7万,广东战役6.2万,广西战役17.3万,湘鄂西作战3万,平而关战役0.7万,海南岛战役3.3万,解放万山群岛0.07万。

以上战役相加所得结果为:四野解放战争歼国民党军86.25+52.1+52.77=191.12万。
这与《第四野战军战史》上的“战绩统计表”上合计的188.7万有点出入,但误差不大,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按这个算法的话,可以表明:《第四野战军战史》上的“战绩统计表”上的188.7万,确实不包括土匪。

但还有三个疑问:

1、上面的平津战役我军歼敌52.1万战果,全算在了四野的帐下。

2、南征时,陈赓四兵团暂归四野指挥,而以上的“战役统计”,是包括了四兵团的。是不是“四野战绩表”上也把四兵团的歼敌战果统计进去了?据说四兵团南征过程中,歼敌20多万。

3、四野一部暂归二野指挥,上面也没考虑到。

请教高手:按上面的说法,在给四野算“解放战争总战绩”时,不考虑渡江前和渡江后的剿匪。但在给三野算“解放战争总成绩”时,却把渡江后的剿匪给算进去了!
看上去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但为什么我们最常用的数据,都是“三野歼240余万,四野歼180余万”,而不是“三野歼240余万,四野余310余万”呢?

难道说是因为913的影响?总觉这个理由牵强,因为四野毕竟不是林彪一个人的,不太可能为了贬林彪,竟然连整个四野都贬了,那样的话,打击面岂不是太大了?

再问一句:在文革以前,军史是如何说的?是不是也象今天一样,认为“三野歼敌最多”?

其实我们粟派不用怕四野的歼敌超过三野去,因为我们贬的是林彪的大兵团作战才能,既不是贬他的游击战术,也不是贬四野众将领。当然林派认为,只要四野有人军事才能较高,就一定是因为林彪的“培养之功”,那是另一码事。

林派的逻辑是“培养”,粟派的逻辑却相反,是“独立”,我们认为独立是天才成长的源泉,我们认为粟裕之所以最优秀,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与毛“17年未见”,受毛泽东这名“老游击队员”的影响较小。当然,粟裕的启蒙是在井冈山,是在朱毛领导下,这是无可否认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林派认为“天才是培养出来的”,粟派认为“独立是天才成长的必由之路”。这就是我们粟派与林派的差别。爱因斯坦、盖茨在学校期间表现不佳,在粟派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在林派看来则是离经叛道,不足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