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欢历史与军事。我是《几曾回首》的版主,欢迎来论坛上贴讨论。
正文

漏斗子: 我们的第四代歼击机不是空中的楼阁 它正在向我们走近

(2007-02-08 21:30:37) 下一个

漏斗子: 我们的第四代歼击机不是空中的楼阁 它正在向我们走近

漏斗子 2005-08-10

  近来有人在中华军事网上发帖指出,现在发展第四代追求第四代歼击机是不切实际的空想,还罗列了几条理由。总结起来,也就是一句话:客观上我们的基础差、底子薄;主观上是我们盲目攀比得不好心态导致的不切实际外在表现。

  读到这篇帖子,还以为是九十年代的老文,没想到就是前天的帖子。我们现在大力搞第四代难道真的是选择了一个错误的历史空间?但现在天空的具体生态早已发生了质的转变,早在上世纪末美国独步天下的22就已经翱展天空,06年大量换装的35就要像当年的16一样将走向新的空战舞台,而所谓的准四代早在欧洲存在了近10年。再回头看看我们航空工业在整个十五计划期间的成果,歼十定型、歼十一改进入最后定型试飞阶段、推比八进入了最后的定型测试阶段、推比十核心机一南一北进展顺利,一型将要在近期上高空台、、、用了三个五年计划,我们走完了整个三代机研制的全过程,在人力和设计生产工艺上我们都以此为契机进行了全面的革新。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进行我们的第四代,难道真的是空中楼阁,不切实际?那么就再让我们回归一下我们的第四代的发展过程,看看是不知真的逾越了战斗机发展的规律。

  在十号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的八十年中后期,我们针对二十一世纪的空战模式,也为了追踪当时世界上歼击机发展的前沿技术,展开了以美国第四代机为背景机的预先研制。背景机的开展,为我们发展发展第四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用611人的话说:“目前,研究所已对下一代歼击机的技术进行了长期、大量的预先研究和探索,一些目前只有美国才掌握了的先进技术研究所也摸透了它的机理,并成功地设计出可在新型歼击机上使用的实用性设计方案,此外,在矢量推力、隐身技术等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些技术具体体现在,14所和607所作为我国航空机载电子设备两个重要研究基地均已突破了机载相控阵技术,其中607所的某型神鹰雷达已进入测试阶段,14所的147x型机载有源相控阵正在全面发展之中,也已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在某型三代机上已经初步具备超音速巡航;dsi进气道(“(1)摸透了气动原理;(2)探索出一套工程设计方法;(3)开展了CFD方法流场计算;(4)完成了设计方案和外形生成;(5)完成了高、低速风洞试验”)和发动机加矢量喷管试验取得重大成功;高推比核心机即将上高空台。

  在各子预研项目顺利进行同时,各研究所也开展了飞机设计方案论证,对各种启动布局进行的前期探索,这些探索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当时应该是比较稳健的一套路子,那就是准四代,不要求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但要求隐身和过失速机动,这一时期的主要成果就是91方案、92方案、93方案和新93方案,但随着新的重歼的引入和我们技术积累的日渐成熟,准四代在11bc就能够完全实现,而歼十推倒重来进展也颇是顺利,面对这种形势,国家则提出了完整第四代的目标。如是在2000年上下,91方案、92方案、93方案和新93方案被纷纷披漏于网上,而从今天的眼光看其中的选型,的确有些准四代的影子。完整意义上的第四代的设计方案论证也是几经周折,有人指出其中有个94方案,但据我推断,其实是01以后的才是最后定型选型方案。而其中的d型( 鸭式布局,V型垂尾,贝壳式座舱,内置武器舱,良好的隐身气动设计,双发(两台中推某型/WS-14:3级风扇,6级高压压气机,推比10,二元推力矢量喷管,FADEC),有源相控阵雷达(T/R组件1997年研制成功,上世纪末出工程样机,14所研制)。十五期间正式开始进入工程研制状态,2006前后首飞,2008年左右正式服役,目标是机动性能优于现F22A,其与各项技术指标至少与之相当----注:以前我们的推测)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因为完整四代地提出,而被更新的设计方案所替代。

  选型方案论证结束之后,接下来又要经历那些流程哪?根据歼击机的研制流程一般是这样子的,背景机预研到启动布局方案的选型结束(这期间要进行模型吹风验证),初步设计,详细设计,设计技术冻结,第一架原型机的试制,首飞及设计定型试飞,批量生产。现在各研究所基本实现了数字化设计,飞机研制生产逐步从模拟量传递向数字量传递的转变,研制周期已大大缩短。在今年的报道中有了如下报道:“今年是六○一所科研生产任务最为繁重的一年,重点型号和预研工作都到了十分关键的时刻。在繁重而艰巨的任务面前,为了确保多种型号任务顺利完成,做好“十五”预研验收和“十一五”预研的开题工作,研究所决定大干100天,向管理要效率,练好本领,打好基础”,“此次“会战”是以某重点型号飞机发图为核心的全任务加班。在科学分析全年工作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全年工作任务。做到早启动,早准备,在“会战”中提高技术管理水平,为迎接新任务、促进研究所长期发展做准备。”。有人将“某重点型号飞机发图”视为11某型,但根据03及04年的报道,11工程已经胜利结束(见我下面发的图片资料)。而在《中国航空报》2005年4月29的报道中, “601所以新一代战斗机为背景,开展了突出超音速巡航、隐身、高机动等特性的各种布局方案的研究”, “在总体气动布局方案设计、部件参数选择、总体/气动/隐身一体化设计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所优选出的总体气动方案全面达到设计要求”,“在飞机总体综合设计、推力矢量、加受油等关键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行文至此,我的判断将跃然纸上,我们的第四代不是空中的楼阁,它正在向我们走近,只是这需要我们多些呵护和鼓励,少些冷嘲与不自信。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