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50)
2008 (100)
2009 (57)
2011 (62)
2013 (61)
2014 (36)
写了两篇了还没有上路,有点误导群众的意思。下面赶紧来点真格的。不过照片多了,我的话就会少了: one picture = thousands words.
这次旅途有几点对我比较有吸引力: 1 。可以近距离看人,看到原汁原味的老百姓的生活; 2 。是穷快活 -- 可以体验国内一般人物质上不富裕但是精神上很幸福的日子; 3 。可以和家人非常亲密地共享时光。这些都是跟团旅行或一般自助游所做不到的。我觉得要光论美景风光,国内很少有能和国外比的。但中国是我生我长的地方,我与那片土地上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对那块黄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有着极大的兴趣。所以“看人”是我的主要目的,“看景”是第二位的。
我哥年长,又是“党代表”,是自然而然的发号司令者。他那些不成文的规矩有:不进大城市;不去最火的旅游点(这条后来为照顾我这远道来的破例了);尽量不走高速:一是高速上看不到景,二是高速收费太贵;中餐不停车,在车里吃干粮解决,又省时间又省钱。成文的规矩更多,早在报名之前就电邮给我,在此就不一一列出了。强调的几个字就是:艰苦(主要是给我这个在国外养尊处优惯了的做好思想准备)、“随意”(民主的又一体现,途中谁想叫停都可以)。
山西是我们旅途的第一站,同行者们都来过多次了,因为我的时间有限,一开始就以赶路为主:出了北京就上了高速。过石家庄进太行山,娘子关、昔阳县、阳泉。。。这些当年我乘火车多次路过的地方,纷纷一晃而过。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当年火车上看去光秃秃的太行山如今却是绿的!听说国内政府大抓绿化,看来有点成效。古话说的:“出了娘子关,穷山恶水、男盗女娼”已成为永远的过去。现在流行的说法是:“看地上的在山西,看地下的在陕西。”今日的山西以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等地面上的新“人文景观”而闻名。
下午 3 点左右到晋中市(高速 600 公里,路费¥ 200 )。 N 年前我曾是这个原名为榆次市的一个小徒工。如今当年那榆次的第一大企业山西锦纶厂竟于 3 年前倒闭了。门前那条繁华的“锦纶大道”使得如今破败萧条的锦纶厂对比下更是不堪。当年厂房周围的高粱地,如今早不见了踪影,都被高楼大厦所取代。听说我们当年一起的小徒工有个后来当了厂长,可是看门的大妈欺我是外地人,正好可以行使一下她的职权,就是不让我进去。只得在门口张望半晌,看其他人来人往而不得法,最后悻悻离去。
这次同行者们为了让我了这个榆次愿,放弃了太行山中的很多美景,直奔榆次,却一无所得。非常抱歉。
破败的山西锦纶厂:
我在榆次几年居然从没有听说过榆次也有一个老城。那些年代,人人都为生存而发愁,难怪没有人惦着什么古迹。现在是酒食足、思淫欲,古城什么的都发掘出来了,那可是生财的好道。
榆次老城:
百年县衙门(听说原是现代公安局)
城中小店
街心牌坊
山西的路除了高速都非常烂。据说是被超载的煤车压坏的。一路我们也看到不少这种压得歪歪斜斜的超重煤车,还在不顾一切的在路上挣扎着。他们是公路上的二等公民,人见人骂,不能上高速的。可是山西的经济繁荣就是这些煤车运来的。人说山西省是人类对自然资源无限剥夺典型,山西的生态环境已到崩溃边缘。山西真像中国的一个缩影啊。
在坑坑洼洼的国道上与煤车共舞了几个小时后, 6 点到达祁县。今晚就住这儿了。夜宿祁县招待所,隔壁就是 渠家大院 – 山西 N 个大院之一。那么多大院中以乔家大院在海外最出名,只因电影《乔家大院》是在那拍的。今天晚了没进大院,而且旅友们(又一新中国的新名词,也有用“驴友”的)去过所有大院的说了:都差不多,看一个就行了。这一个他们帮我选的灵石县的王家大院。
祁县 渠家大院外 真正的“古”民居:
小巷深深(两边都是百年老宅)
赶着小毛驴的老西儿:(看着倍儿亲切)
夜宿祁县第一招待所(第二招刚刚装修过,贵些,属超标,没去)。¥60标间(两个单人床、带厕卫)。¥100三人间(三个单人床、带厕卫)。卫生间普遍带味儿、漏水,一半没热水,或定时供应热水。
晚餐在招待所食堂用的:刀削面、小米粥、凉拌攸面、过油肉、鱼、家常豆腐、蔬菜。费用平均¥15/人。一般吃饭尽量在招待所吃,说是比较卫生。点菜方式是:一人点一菜,尽量做到荤素结合。
过油肉和刀削面是我少年记忆中的山西美食,以前要逢年过节才有得吃。所以这次在山西的几天,天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