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他两次都没能感动CCTV,却真正感动了中国!

(2007-10-11 18:47:00) 下一个


白芳礼,一位有着不平凡事迹的平凡老人,在CCTV的“感动中国”评选中,04年是候选人,05年依旧是候选人……
 
  然而,他的事迹却真正感动着中国每一位劳动人民……
 
  广大网友普遍质疑:“为什么白芳礼老人活活累死也感动不了中国?谁代表了中国?”
 
  2005年9月23日早晨,93岁的他静静地走了。无数活着的人在口口相传中记住了他——蹬三轮的老人白芳礼。这不是神话:这位老人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靠着一脚一脚地蹬三轮,挣下35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而每一个走近他的人都惊异地发现,他的个人生活几近乞丐,他的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


老人在蹬车途中撩起衣服擦汗(1994年摄)


从1993年到1998年,老人资助了红光中学的200多名藏族学生,月月给他们补助,直到他们高中毕业。
 
  白芳礼倾尽所能地把他的光和热洒向了众多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学生们从他那里获得的感动和成长,让他收获了无上的幸福。
 
  老人忘不了那一年他到南开大学给贫困学生捐款的一幕。当时,学校要派车去接他,他说不用了,把省下的汽油钱给穷孩子买书。他自个儿蹬三轮到了学校。捐赠仪式上,老师把这个事一讲,台下一片哭声。许多学生上台从老人那里接过资助的钱时,双手都在发抖。



一位来自新疆地区的贫困学生,功课优秀,没毕业就被天津一家大公司看中,拟以高薪聘用。这一天,他走上台激动地说:“我从白爷爷身上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和力量。我正式向学校、也向白爷爷表示:毕业后我不留天津,要回到目前还贫困的家乡,以白爷爷的精神去为改变家乡面貌做贡献!”他深深地向白芳礼老人鞠了一躬。全场掌声雷动。老人高兴得流下了眼泪。
 
  事后,老人对他的老友说:“我过得是苦,挣来的每一块钱都不容易。可我心里是舒畅的。看到大学生们能从我做的这一点点小事上唤起一份报国心,我高兴啊!”
 
  这些年得到白芳礼捐助的大学、中学、小学以及教育基金等单位达30家之多。老人捐钱从不图回报,许多得到他帮助的学生并不知道他的姓名。他的快乐和幸福来自他那一颗太阳的心!


白芳礼老人生前与受到他资助的天津市红光中学藏族学生在一起(1994年摄)


他坚守着自己心中的追求,就像战士坚守着战斗的高地。
 
  1994年,白芳礼81岁。这一天,他把整整一个寒冬挣来的3000元辛苦钱交给一所学校后,校领导说代表全校300名贫困生向他致敬。这话触动了他:现今缺钱上学的孩子这么多,光靠我一个人蹬三轮车挣来的钱救不了几个娃呀!
 
  他琢磨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把儿女家的门敲开了:“我准备把你们妈和我留下的那两间老屋给卖了,再贷点款办个公司,赚钱支教。”
 
  不多几天,在紧靠天津火车站的一块小地盘上,出现了一个7平方米的小售货亭,里面摆着一些糕点烟酒等,当头挂着一块牌子——“白芳礼支教公司”。他对受雇的员工宣布:“我们挣来的钱姓‘教育’,每月结算,月月上交。”
 
  小售货亭让白芳礼增加了不少支教的财力,却一点也没有改变他蹬三轮的生活。他把售货亭交给伙计打理,自己照样天天出车拉活。他说:“我出一天车总能挣回二三十块钱,可以供十来个苦孩子一天的饭钱呢!”
 
  为了在车站前拉活方便,他索性挨着亭子搭了个3平方米的小铁皮棚子,里面用砖头搭了一块木板算是“床”,棚顶上的接缝处露着一道道青天。夏天,棚里的温度高达40摄氏度;冬天,放杯水可以冻成冰坨子。白芳礼就在这里面住了整整5年。
 
  “这老爷子怎么像个没家的人……”老人的儿女一直承受着某种误解的压力,他们对父亲有些埋怨。蹬着三轮闯荡了一辈子的白芳礼,骨子里有一种大义与胸怀,国家与社会在他心目中有头号的位置。他对儿女们说:“我现在是有国无家,为了能给孩子们多挣钱,住差点没有关系。”
 
  白芳礼像一个坚守战斗高地的战士一样坚守着他的追求。
 
  然而,终于在那一天他感到了无奈。1999年,天津火车站进行整顿,所有商亭一律被拆除。望着转眼工夫被拆成一堆垃圾的“白芳礼支教公司”,老人哭了。他老了,腿脚没劲了,以后还指望用什么挣钱给孩子们读书呢?
 
  那年冬天,老人蜷缩在车站附近一个自行车棚里,硬是给人家看了3个月的自行车,每天把所得的1角、2角、1元、2元的钱整整齐齐地放在一个饭盒里,等存满500元时,他揣上饭盒,蹬上车,在一个飘着雪花的冬日,来到了天津耀华中学。人们看到,他的头发、胡子全白了,身上已经被雪浸湿。他向学校的老师递上饭盒里的500元钱,说了一句:“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老师们全哭了。
 
  白芳礼您的生日是父亲节 一生辛苦无人能忘



天津市红光中学现任工会主席孙玉英老师收藏的《红光中学西藏班白芳礼助学金申请表》和天津大学特困生勤工俭学中心朱征平老师收藏的《天津大学白芳礼助学金申请表》。经统计,仅这些表上记载,就有近120名困难学生受到过白爷爷的资助。



好心的白芳礼老人永远地走了,他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上不起学的孩子。
 
  家门前众人哭送白爷爷最后一程。
 
  医院外市民“阻路”送老人,在灵车前放声痛哭。
 
  灵车“绕道”让老人看一看自己的家——老人为了助学,常年在外奔波,在家的时候很少。
 
  灵车“绕道”让老人在“助学路”走一走——白爷爷好再“看”一“看”自己骑着三轮走过的大街小巷。
 
  送葬花雨诉说老人情怀,市民把手中五色的花瓣抛撒出去,缤纷的花雨静静地飘落,有的只是一种宁静。
 
  谁不想为老人做点事?“三星”标志的出租车师傅,一定要跟随灵车去送白爷爷;5路公交车一直紧随灵车,开车的师傅说:“我们5路车40岁以上的员工都认识白爷爷。”;60岁的曹嘉禾老人10米长剪报把老人事迹留住在北仓殡仪馆广场;一位女士抱着白爷爷遗像,一直在流着眼泪。她看到过老人在风里艰难地晃动着双肩的身影怎能忘啊!
 
白芳礼助学记录(不完全统计):
 
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5000元
 
1989年为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捐款800元
 
1990年为沧县大官厅乡教育基金捐款2000元
 
1991年为天津市、河北区、津南区教师奖励基金、北门东中学和黄纬路小学等,共捐款8100元
 
1992年为"希望工程"和家乡白贾村小学,捐款3000元
 
1993年为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捐款1000元
 
1994年为天津市河北区少年宫捐款1000元
 
自1995年开始的三年间为红光中学藏族困难学生捐款,金额近5万元
 
自1995年开始的三年间为天津大学困难学生资助金额总计近5万元
 
自1996年开始,白芳礼用"支教公司"的全部税后利润资助南开大学困难学生,总金额约3.4万元
 
  此外,在白芳礼十几年的蹬车支教历程的同时,还先后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第43届世乒赛、市养老院等团体捐助款项,据不完全统计,他的累计捐款总额超过35万元,其中包括300多名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
 
  三轮车驮起爱心丰碑 白大爷,一路走好!
 
  蹬车助学,清贫支教的天津老人白方礼于9月23日上午八点十分在家中逝世,享年93岁。这位吃食简朴衣着寒酸的古稀老人,靠着蹬三轮车赚取的辛苦钱,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帮助了数以百计的贫困学生重返校园。曾经有人计算过,这些年来,老人捐款各类金额达40余万元。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收5角钱计算,老人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近20周。
 
  在这个日益信任缺失和私欲膨胀的社会里,助人为乐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一方面是常常遭遇助人不讨好的尴尬,做了好事不是被人当成“傻冒”,就是被人认为另有所图。媒体上时常出现的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报道,也让更多的人收起了助人之心。
 
  另一方面,越来越少的人愿意把自己的时间投入到没有经济回报的事情中去。时间就是金钱,这是现代社会的一句至理名言,而商品经济的逐利原则更加深了人们这个观点。做好事一旦成为一种炒作,一种交易,甚至成为某些人骗钱坑人的手段,雷锋精神也就失去了本来的光泽。
 
  而白方礼老人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面鲜艳夺目的雷锋旗帜。他的事迹,也许让雷锋精神重新扎根在我们中间。曾经接受过白芳礼资助的天津大学学生陈思说:“白爷爷无私而持之以恒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让我对人间真情常怀感恩之心。我会一辈子记着白爷爷。”
 
  白芳礼的一生不求回报,也从来没有要求别人被自己感动,他帮助过的300余名孩子也大都不知道他的姓名。
 
  这是最朴素的情操,是最质朴的真诚,是一个完全没有任何私利的写照。我感动,我敬佩,我向老人致敬。老人的微笑已经铭记在我们每个善良的人的心中,这足以使我们在他的指引下,用同样火热的心灵去温暖他人。
 
  我想这会是白方礼老人最大的欣慰,也是让他永垂不朽的最好的方式,这是送给生命纪念爱心的最真挚的礼物。
 
万人护送老人走完最后一路!



白爷爷微笑的瞬间!

病床上仍然可爱的白爷爷!


最后的白爷爷!





让那些您曾经帮助过得人和曾经被您感动过得人送您走最后一程吧!



简单的告诉你这个老人一生中一些令人无法忘记的线条吧:
 
  他是一个海河边上的老人;
 
  他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老人,只能依靠政府微薄的退休金艰苦度日;
 
  他是一个不算穷酸的老人,18年来个人累积向贫困生捐资35万元;
 
  他是一个一辈子都在大街小巷风里雨里蹬三轮直到病倒不能站起的车夫;
 
  他是一个死去时无数人为他送灵、为他落泪,一生一世都不能忘记的大恩人;
 
  而这样的一幕老人坚持就是十多年,不曾间断。

  在此,把《感动中国》年度最感动奖颁给白芳礼老人,颁奖辞:

  一位年逾九旬的病弱老翁,一辆破烂不堪的旧三轮车,一个老人无私奉献的感人情怀,一个二十年助学的惊人神话,这个来自海河边的故事,带给我们无限的关于教育的思考。
 
  一项使命,失落了一代人的耻辱;无数残骸,堆积起一个人的丰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