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印度: 谁在踩住谁的脚趾不放?
(2007-02-25 03:15:22)
下一个
中国国家主席出访印度,《经济学人报》(the economists)刊发了一篇题为《中国踩住印度脚趾不放》的评论文章。文章中的印度相对中国来说一幅可怜兮兮的弱者模样。作为中国人,我们希望两国关系朝好的方向发展并使之惠及两国的普通百姓。但在我的眼中, 印度绝对没有作者描述的那样孱弱,中国也没有那样强悍咄咄逼人,仅仅从民主国家和威权国家的角度分析问题往往会不太客观。那么到底谁在踩谁的脚趾?本人看来各打50大板,还差不多说的过去。
将原文翻译为了中文,大家读来看看,,欢迎留下您的个人看法。
中国踩住印度的脚趾不放
亲密的朋友不拘泥于正式的礼节,但印度和中国显然没有达到这种亲密的程度,所以2006年被两国官方定为“印中友好年”,11月2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印度把这一活动推向了高潮。但就在这一周,中国驻印度大使却向印中关系泼了一盆冷水,他宣称位于印度东北部,面积约为3万3千平方公里的阿鲁纳恰尔邦,仍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国领土争端由来已久,印度对中国驻印大使的这一举动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强烈的反应。然而对于印度来说,这种平静的反应也表明他们知道同中国的对抗必须要付出代价。
从1998年起,两国关系得到了改善,当时印度明显针对中国威胁的核试验激怒了中国。两国关系的解冻使两国从1988年开始的边界谈判得以继续进行,到了2003年两国关系上升到了另外一个高度。虽然两国关系进展依然缓慢,但是他们却得到了以下共识:搁置争议,在其它方面寻求合作和发展。
两国贸易额持续增长给双方带来益处。虽然印度经常醉心于采用反倾销的措施将中国的货物拒之于国门之外,但印度在今年10月欢庆他们最隆重的节日“排灯节”(Diwali)时,城市里的大街小巷点燃的灯笼几乎全部来产自中国。1998到1999年双方贸易额已经达到150亿美元,今年估计可以达到200亿美元。同中国相比,印度从双方贸易中受益更多。
然而,双方的猜疑不仅依旧持续,而且很难取得突破。印度的国防政策和军事设施建设依然受中国政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陆地边界之争。现在看来两国陆地边界的轮廓已经相当清晰:中印边界东端仍归属印度,而西部有争议的国土归属中国。但是这说明印度不得不这么做,这是1962年两国战争印度惨败的结果。中国看来不会做出任何一点哪怕是粉饰太平的妥协,拒绝接受长久以来的实际控制线。印度官员认为两国在最近几年还无法达成边界协议。
第二:印度人担心中国同巴基斯坦的传统友好关系,是中国人帮助巴基斯坦发展了核武器。他们指出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印度只是签署一个相对不重要的印中文化协议,而结束印度的访问后却是同巴基斯坦签署一项价值几十亿美元的核发电项目。印度人还憎恨中国帮助巴基斯坦发展海军力量,据尼赫鲁大学的Srikanth Kondapalli透露,在中国的帮助下,巴基斯坦的护卫舰在2015年即可以在数量上赶上印度。
第三:中国同印度一些南亚邻国保持着密切的军事关系。中国同孟加拉国军事合作协议,还为斯里兰卡、尼泊尔和缅甸等政府提供援助。虽然印度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国抱有好感,但是他们很难让印度国内的鹰派们闭嘴。
对于中国来说,中国不愿意将印度看作竞争对手,而是一个正在遭受官僚主义和民主折磨的贫穷邻国,猜疑来自于印度抵制中国投资,而不是来自于恐惧。中国一家官方报纸最近抱怨说,中国企业获得在印度政府的投资批准往往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而其它国家的企业在印度的投资只要通过印度中央银行“印度储备银行”的批准即可。
印度确实在禁止外国企业对港口和电信基础产业的投资,认为这两项产业不应该被外国企业所控制,还考虑制定一部特别安全法律禁止一些国家的企业进行这方面的投资。一个人口超过13亿的国家肯定首当其冲,这难免使中国有报复之心。
现在印度已经找到了将中国企业拒之门外的其它途径。中国企业主们经常抱怨无法为中国工人取得入境签证。“中国人在印度遭受了非常的待遇,”中国钢铁进出口公司印度分公司的经理王宏森(音)说。甚至一些印度企业进口中国产品也遇到了不小的麻烦。
相反,印度指出,虽然他们的信息企业已经进入中国,但这些企业的利润却主要来自于其它国家的用户,而不是中国企业或者中国政府。
为了两国关系改善和贸易增长,两国需要更加直接的贸易路线并且相互开放市场。印度首都新德里和北京之间每周只有6个航班。更多的商业往来和游客的到来可以促使两国驱除长久阴魂不散的相互猜疑,但是这不会在短时间内解决。“这是两个文明古国,”曾任印度驻中国大使的C.V.Rabganathan说,“两国之间的关系发展将以文明的方式进行。”然而对于很多商人来说,两国发展的步伐太慢了,慢得足以使贸易增长止步不前,慢得使两国数亿人口无法从两国的经济增长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