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中国”号潜艇:梦想开始

(2007-02-24 09:39:56) 下一个
在上世纪50年代,苏联太平洋舰队共有三型潜艇驻泊在旅顺口基地,这就是“梭鱼”级(秀克级,俄文称Ⅲ型)、“斯大林”级(C型)和“婴儿”级(M型)。今日回眸这几型老旧潜艇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很亲切。这是因为它们是中国潜艇梦开始的地方。
  这三型潜艇都是二战前研制的。其中的两艘“梭鱼”级是我旅顺口潜艇学习队对口学习的潜艇,其后移交的两艘“斯大林”级潜艇正式列入我国海军潜艇独立大队编制,成为新中国最早的两艘潜艇。
  抚今追昔,半个多世纪悠悠而过,这三型曾经伴随中国潜艇成长的潜艇在我们眼前开始慢慢清晰起来。
  中国海军潜艇艇员的摇篮  
  “梭鱼”级潜艇从1930年开始建造,直到1941年才停产。建造数量也较大,而且几种型号都有所不同,艇的性能逐步有所改进。在旅顺口的“梭鱼”级属1933年建造的一批潜艇。苏联太平洋舰队在1933年以后才有几艘“梭鱼”级,当时是将艇拆散运到远东后再装配而成。在旅顺口的“梭鱼”级共有4艘,是“梭鱼”级中比较新型的“V-改2”型。“梭鱼”级的艇体不是焊接,而是铆接的。
  该艇主尺度58.75米×6.2米×4.08米,排水量617.5吨/712.2吨(水上/水下),最大航速11.92节/6.7节(水上/水下),极限下潜深度90米,工作下潜深度75米。两台柴油机,功率为2×685马力,两台主电机功率为2×400马力。水上经济航速时的续航力7150海里/5节,水下100海里/1.8节,自给力20天,水下持续逗留时间72小时,艇员40人。武器主要为533毫米鱼雷发射管,首部4管,尾部2管,共装10枚鱼雷。另外有2门45毫米火炮。
  其中,在旅顺口的4艘Ⅲ型潜艇中的两艘,Ⅲ-121号和Ⅲ-123号艇为中国海军的对口学习用艇,下面是这两艘艇的背景资料:
  Ⅲ-121号:1934年9月15日前为“狼鱼”号,1949年6月10日改名为C-121艇。1933年12月20日在列宁格勒苏达米赫造船厂开工,后由列宁格勒经铁路运到海参崴远东造船厂建造竣工,1934年8月26日下水,1935年4月30日入役,编入苏联太平洋舰队。1951年,驻扎在中国旅顺口作为中国潜艇学习队对口学习潜艇使用。1954年6月26日退出海军编制并拆毁。
  Ⅲ-123号:1934年9月15日前为“鳗鱼”号,1949年6月10日改名为C-123艇。建造情况同Ⅲ-121号艇。1934年8月26日在海参崴下水,1935年4月30日入役,编入苏联太平洋舰队。1936年4月27日至7月1日,该艇曾长期航行,全体艇员均被授予勋章。该艇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在基地和港口出口处进行阵位和巡逻作业,执行了一次作战远征。1951年,该船与Ⅲ-121号艇同为中国潜艇学习队对口学习潜艇使用。1954年6月26日退出海军编制并拆毁。  
  中国海军潜艇第一级:“斯大林”级  
  1934年3月,C级潜艇由苏联和一家荷兰公司合作完成技术设计。作为母型的是德国的1批A型潜艇,但施工设计是苏联设计室完成的。
  1934年8月苏联决定开始建造C级。C级是典型的7舱分舱布置。从1934年至1948年共建27艘,由高尔基市的红色索尔莫沃厂和列宁格勒的苏达米赫厂建造。其中有7艘的耐压艇体开始采用焊接,C级艇于1961~1965年逐渐退役。
  该艇主尺度为77.75米~6.34米×4.04米,排水量1090吨,最大航速18.85节,水上最大航速时的续航力为2700海里,水上经济航速时的续航力9500海里/8.5节;水下最大航速时的续航力为8.8海里,3节航速时为135海里,下潜深度100米。两台1-Ⅱ型柴油机,功率为2×2200马力,两台主推进电机功率为2×550马力。
  武器主要为533毫米鱼雷发射管,首部4管,尾部2管,可携带共12枚鱼雷。此外,还有一门100毫米火炮(B-24II-2C型)和一门45毫米火炮(21-K型),指挥潜望镜为IIA-7.5型,对空潜望镜为II3-7.5型。自给力30天,水下持续逗留时间72小时,艇员45人。另有主动声纳“达米尔-5”型和噪声测向声纳“火星-12”型。艇上的蓄电池为46-CY型,这也是用于W级和2级上的蓄电池。蓄电池有2组,每组62块。
  C级的战术技术性能比“梭鱼”级有所提高,已经接近苏联战后研制的W级潜艇。1954年6月24日,有两艘C级潜艇由苏方移交给我海军,这就是我国有史以来新成立的潜艇部队——潜艇独立大队最早的两艘潜艇,并被命名为“新中国11”号和“新中国12”号。这两艘艇于6月28日离开旅顺,驶往青岛。
  “新中国11”号和“新中国12'号的背景资料如下:
  C-52艇:1937年4月29日在波罗地海船厂开工,在海参崴建造竣工。1940年8月30日下水,1943年6月9日入役,同年6月27日编入苏联太平洋舰队,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执行阵地勤务和侦察勤务,进行过一次作战行动。1954年6月24日退出苏联海军现役后,交付中国海军并改名“新中国11”号。
  C-53艇:1938年9月28日开工,由列宁格勒以部件形式运至海参崴建造竣工,1941年10月30日下水,1943年1月30日入役,同年2月7日编入苏联太平洋舰队。1954年6月24日退出苏联海军现役后交付中国海军并改名“新中国12”号。
  潜艇史上的一页:“婴儿”级小型潜艇  
  “婴儿”级从1940年开始在列宁格勒的苏达米赫厂和高尔基市的红色索尔莫沃厂建造,到1953年停产,建造数量多达53艘。
  “婴儿”级和“梭鱼”级一样,采用两舷凸出的轻壳体结构。艇的耐压艇体采用电焊焊接工艺。因为排水量小,“婴儿”级便于通过铁路运输。
  全艇共分6个舱,尾部没有鱼雷舱。
  该艇主尺度为49.5米×4.4米×2.85米,排水量353吨,最大航速15.5节,最大航速时的续航力为965海里,在航速8节时的续航力为4500海里,在水下经济航速2.9节时的续航力为85海里。下潜深度70米。主机为11-II型,功率为2×600马力,推进电机功率为2×218马力;蓄电池为MC型,2组,每组60块。
  艏部有4具鱼雷发射装置,无备用鱼雷。另有1门21-K型45毫米火炮,(1957年后拆除),两挺7.62毫米机枪。有F13-7MA型对空潜望镜和“航向-3'型电罗经(W级和2级也采用此型电罗经)。自给力15天,艇员28人,水下持续逗留时间48小时。
  苏联除提供我国2艘“婴儿”级外,还曾提供保加利亚3艘,埃及2艘,波兰6艘和罗马尼亚4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