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制弓匠难寻徒弟 老手艺无人可传

(2007-02-22 06:09:09) 下一个
美国《华盛顿邮报》2月5日文章,原题:北京的制弓匠在古代艺术中寻找庇护 北京是一座渴望现代化的城市。在远离城市的喧嚣之处,杨福喜安详地坐在一间工作房内,把竹子削成猎人的弓箭,制作方法就像300年前一样。
  杨福喜的祖先曾为宫廷制作过精雕细琢的弓箭。48岁的他目前是家族事业唯一的继承人,他担心制作弓箭的手艺可能会随着他的离世而消亡。“年轻人不愿意做这些辛苦的工作,也不愿意吃苦。”他没有激起19岁的儿子对制弓的兴趣,“他要么是睡觉,要么是玩电脑。”有一批年轻人曾前来学习,但他觉得“不是干这工作的料。他们都有较高的学位。”

  这位眼睛弱视、头发蓬松的制弓匠看起来把自己一生都献给了这项已过时的手艺,几乎不期望得到认可或奖赏。然而,他制弓的酬金达到3800元人民币,远高于普通城市居民的月工资。现在,杨的工作非常繁忙,当地收藏家和爱好者的订单源源不断地涌来。外国的买主也把目标锁定在杨的工作房。“我的弓箭出售给了三四十个国家的外国友人。很多人用我的弓箭来打猎。”

  买主需要有耐心:制作一张弓需要耗时三个多月,而且等待名单很长。杨说:“顾客需要提前一年订货。”杨的生意健康发展在中国却是个罕见的例外,因为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和工艺随着制作者的离世而日渐消亡。

  尽管中医和美术品因外国的需求而获得了发展动力,但那些变现能力较低的工艺品却走向衰亡,如木制和纸制玩具,用金银丝等做成的细工饰品。随着中国努力发展现代产业,很多工厂被迫关闭,也未能激起痴迷于现代消费品的中国公众对传统工艺品的兴趣。

  杨把制弓看成一种责任,心甘情愿地做,“不管能否通过这手艺挣到钱,只要能养家糊口,我就一直做下去。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合适的徒弟必须出自木工。“我挑徒弟非常苛刻。”杨说,“不过,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他们必须人品好,不能把金钱看得太重。”▲

  (陈康译)


《环球时报》 (2007-02-06 第06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