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伊核战略博弈:中国的“务虚” 与“务实”作为

(2007-02-08 09:04:08) 下一个
06年12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以一致赞成的方式通过第1737号决议,决定对伊朗实行一系列与其核计划和弹道导弹项目有关的制裁措施。伊朗方面随即公开谴责此项制裁决议,并宣布立即进行铀浓缩活动以作为反击。

  进入07年,以色列及美国亦随之提高了对伊朗动武声调,并作出了增兵备战的各项军事部署,导致海湾地区局势再度紧张。笔者认为,在当前波谲云诡的中东局势以及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之下,就中国国家利益而言,伊核问题已不仅仅只是另一个“朝核问题”,而应该将之提升至与台湾问题同一战略级别来加以筹谋和应对。

  伊朗的重大战略意义

  当前,美国为了长久确保其单极世界霸权地位,正致力于建立一个美国主导下的“世界新秩序”,而这个“新帝国战略”的三大主要任务就是反恐战争、大中东民主计划以及亚太战略部署调整。因此,位居欧亚大陆战略要冲、蕴藏丰富油气能源的伊朗自然成为美国志在必得的战略目标。

  对于中国而言,若美国在插手中亚、控制阿富汗及伊拉克之后再拿下伊朗,则不仅意味着美军从此可以在中东地区横行无忌,更彻底阻断了中国与中东之间的陆上通道;更为恶劣的是,美国在打通从波斯湾至中亚的战略通道后,下一步必然加强控制中亚诸国,利用各种政治及经济手段分化、瓦解上合组织,并转而鼓动、支持各种“疆独”分离势力渗透我国西北地区,大搞分裂中国的各种政治及恐怖暴乱活动。届时,我国的西部安全环境必将遭受严重冲击。

  同时,伊朗是中国在西亚北非地区的第三大贸易伙伴。2004年10月,中伊双方在北京签署了亚达瓦兰油田开发备忘录,中石化公司参与开发已探明原油储量超过300亿桶的亚达瓦兰油田,中石化在这个项目中所占权益达到51%。另根据协议,中国将在未来25年内每年从伊朗购买1千万吨液化天然气,总价值达1000亿美元。

  2005年,中伊双边贸易额达100.84亿美元,其中我出口32.97亿美元,进口67.87亿美元。目前,中伊两国的经贸合作项目已经遍布伊朗许多重要的经济部门,包括交通、能源、电力、通讯、化工、冶金、建筑、水利、造船、汽车、劳务、农林渔业等诸多领域。由此可见,如果美国入侵伊朗得逞,中国的经贸利益尤其是油气能源进口势必遭到难以承受的重大损失。

  伊核问题的重大影响

  除了上述的战略危机及经贸危害之外,伊核问题还牵涉到更为重大的全球核扩散问题和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文明冲突”。如果伊朗研制核武成功,必然刺激以色列公开装备核武,中东地区的战略平衡与稳定就会被打破,进而促使其他的阿拉伯大国如埃及、沙特等亦将积极研制核武以求自保。如此连锁反应之下,其他的地区大国可能也会跟进,引发全球性的核军备竞赛,国际防止核不扩散体系就会崩解,其政治后果不堪设想。

  另一方面,伊朗是一个人口众多的伊斯兰大国,又是一个政教合一的什叶派神权国家,一旦遭到美国的无端侵略,拥有广泛穆斯林民意支持的内贾德政府必然会号召全世界的伊斯兰教徒对美国发动“圣战”。届时,伊斯兰教徒与西方国家民众之间平时已存在的宗教及经济矛盾将会严重激化,可能演变为大规模的社会群体冲突,对各种正常的国际秩序尤其是全球经贸造成严重冲击。

  上述两个全球性的问题,都会对中国实施“和平发展”所必需的外部环境造成重大冲击和破坏。事实上,我们不仅要顾虑美军入侵伊朗将能获得何种战略成果,更必须严重关切此一等同于另一个“911”的历史性事件所将引发的全球性灾难后果。因此,对于中国而言,伊核问题以及伊朗的国家安全已经超越地区层面,上升为一个关乎人类命运及世界和平的全球性战略问题;中国必须从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将伊核问题纳入全球战略视野,予以认真思考和积极应对。

  中国应对伊核的策略

  中国背倚亚洲内陆,面朝太平洋,拥有得天独厚的、陆海兼备的地理优势,同时也在亚太地缘格局中处于中心地位。历史上,西汉张骞“凿空西域”的壮举以及后来“丝绸之路”的开拓,开创了我国与中亚、中东以至欧洲地区的历史联系,对于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今天,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格局的丕变以及911后中东、中亚地区的地缘战略角力,不断地冲击着我国的战略空间,同时也在严重地威胁着西北地区的安全和稳定。而此时出现的伊核问题,却正好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可以扭转以往被动劣势的地缘战略平台。

  在政治层面,中国首先应该在安理会上明确坚持“核不扩散原则”,联同俄罗斯和欧盟积极游说伊朗放弃开发核武的企图,同时亦明确给予伊朗保障其国家安全的政治承诺。此外,中国应该大力提倡“和谐世界”理念,呼吁各国政府及民众放弃因宗教意识形态的差异所产生的对抗心态,呼吁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之间积极进行多边对话和交流,以增加了解和消除误会,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以及多元文明的共存。

  在战略层面,应对伊核问题,中国不能仅停留在关注石油能源进口的水平,而应该深刻认识其中所涵括的战略意义及其重大价值,并将之提升至与台湾问题同一战略级别来加以筹谋和应对。当然,台湾问题必须“明争”,伊核问题则应该“暗保”。我们可以看到,台湾不仅具有“统一祖国”的核心意义,她还是大陆打开太平洋门户的战略钥匙,是中国实现“东向战略”的主要基础和必备条件。大陆西端的伊朗则是中国实现“西进战略”的踏脚石和桥头堡,也是阻挡美军以及北约兵锋的战略盾牌。因此,台湾和伊朗是中国扩展战略空间保障国家安全的、不容有失的两个重要战略支点。

  所谓“暗保”,是指中国应该化用“围魏救赵”的策略应对伊核问题。由于俄罗斯与欧盟在伊朗同样拥有巨大经济利益,加上各种政治因素的影响,促使俄、欧两方均不愿跟从美国制裁伊朗。出于地缘政治考虑,俄罗斯更要尽力维护伊朗。因此,中国在安理会以及有关国际多边谈判上不必出头,在与俄、欧进行良好沟通和协调的前提下,可以推由俄罗斯带头提出有关议案,中国则随后支持。

  另一方面,中国应该动用各种政治及战略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瞄准美国利益发动各种或明或暗的外交攻势,力求拖住美国的手脚使其忙于四处“救火”而无余暇顾及入侵伊朗。正如毛主席在辽沈战役前期所说的,“关外的文章要从关内做起”。此前,中国军方在高调展示歼-10新型战机、正式宣布具有建造航母能力之后,又不动声色地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卫星杀手测试。这正是一招高明的“一石二鸟”之计,既震慑了台独势力,也是对美国入侵伊朗的一个警示。

  在军事层面,中国还须大力加强自身的军事防卫力量,尤其是海基和空基的核打击力量。力争在短期内实现两艘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战备值班巡航,保持24小时不间断的全球核威慑。同时,可以考虑大力帮助伊朗和其他阿拉伯国家加强常规防御力量;此外,也应该加强与南美各国的军事交流,或者通过间接途径与古巴等国开展军事合作。同时,中国陆军应该将战略防御重心向西北地区转移,兰州军区的主力集团军应该前出至新疆叶城、喀什、阿克苏一带驻防。

  在区域合作层面,中国应该大力发挥上合组织的战略作用,将伊朗正式纳入“上合”框架之内。2006年6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六次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全面深化同俄罗斯和中亚国家长期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的重要平台,是中国对外政策的优先方向”。9月8日,五个中亚国家于哈萨克斯坦签署条约设立“中亚无核区”,宣示不生产、购买或部署核武器(保留和平利用核能权利)。如果伊朗从目前的观察员转为上合组织正式成员国,不仅意味着伊朗获得中俄两国的保护,还会因此加入“无核区”,杜绝美国对伊朗制裁或动武的借口。

  另一方面,新疆自治区应该考虑将喀什市打造成一个面向中亚、南亚地区的国际贸易、生产和物流基地;中央政府也应考虑逐步扩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加强其“屯垦戍边”的战略作用,使之成为保障西北地区安全稳定的强大力量。此外,从乌鲁木齐经阿拉山口出境的亚欧铁路南行线,途经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三国直抵里海边,却未能与伊朗境内的铁路相连。如果有关部门能够促成打通伊朗马什哈德(奇瑞汽车已在此设厂)与土库曼首都阿什哈巴德之间的铁路(仅一百公里之遥),中国与伊朗之间就能开通跨国铁路运输,将会对两国以及中亚地区的经贸发展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结 语

  要而言之,正如台湾不仅是一个孤立的“统一”问题,伊核以及伊朗同样不仅是一个孤立的能源贸易问题。中国必须将这两者在国家安全及战略发展层面上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承托中国长远发展的东西两翼,并围绕这两个支点大作战略文章,藉此调整中国现行的安全理念及发展结构(决不能再重蹈911后‘开门揖盗’的覆辙)。

  事实上,这东西两翼完全可以互相呼应,作出战略互动,充分发挥中国陆海兼备的地理优势,破解美国遏制中国的图谋。在当前国际战略格局之中,只有牢牢掌握这两个战略支点,中国的国家安全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和平发展才能获得坚实的基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