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鼎五岳的博客

世界之事,无奇不有,大家之事,大家来说,真是众说纷纭.
正文

“中国需求”的正名与责任

(2007-01-29 17:21:35) 下一个
与2005年不同的是,“中国需求”将在2007年彻底改变世界的传统观念。上海金融报评论文章分析,传统观念中世界对“中国需求”还是谈虎色变,原油、黄金特别是有色金属价格上涨都要归咎于“中国需求”,西方媒体眼中的“中国需求”简直就是掠夺的代名词。这种歧视与偏见最终带来两个后果。
  其一,由于“中国需求威胁论”的存在,导致了西方对中国的防范心理常常通过贸易摩擦表现出来,而且“中国需求”成为了价格上涨的替罪羊。其二,世界另一个显着变化是对中国的要价抬高了,既然“中国需求”几乎要成为世界经济风险的主要来源,那么对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提高要价,就似乎顺乎其然。其中最主要的形式就是贸易摩擦及壁垒所带来的全面压力的大大增加。 
  但是,2006年结束之后,世界突然发现:“中国需求”以及产生这种需求的10.7%的中国经济增长,幷没有把价格推向涅盘的疯狂,重要商品价格反而出现了大幅度的回调,甚至可能结束一个长周期的牛市。与此相对应的是,美国经济放缓和需求衰减的担忧加重了,这就将世界经济增长的天平倾向了作为替罪羊的“中国需求”。
  文章表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没有促使“百元油价”、“千元黄金”的出现,这无疑在客观上洗脱了“中国需求”的罪名。而且,中国凭藉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领袖之一”,又彻底地为“中国需求”正名,这正是美国一些重量级的经济学家把避免世界经济衰退的希望放在中国增加内需上的原因。 
  其实,中国内需的快速增长,各种消费品的增长不外乎是对能源资源需求的增长,所以说,中国内需与世界广义认同的“中国需求”几乎就是一致的。这从美国担心中国动用战略石油储备可以看出来,显然如果“中国需求”放缓对世界将是沉重打击,所以中国广泛地海外寻油、寻找战略资源,实际上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一种客观动力。
  这样,世界就绕了一个圈子,原来竭力防范打击的“中国需求”,现在则成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既然如此,西方媒体也就面不改色地绝口不提“威胁论”了,而是转向“领袖论”,实际上就是提高对中国的要价,要求“中国需求”换上冠冕堂皇的救世主的王冠,幷以此全面推动中国内需的快速增长。 
  文章认为,如此盛情难却,中国似乎唯有切实调整结构加快消费增长,才可以把“经济领袖”的帽子戴稳了。但是,如果中国此时不顾实际地利用国际价格降低大量增加能源资源储备,以及放任国内低价格下的消费和储备的快速增长,则恰好中彀。救世主的荣誉虽然得到了,在低价格下催生的能源资源浪费以及高消耗高污染则必然全面扩散,经济结构就会沿着“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方向继续倾斜。 
  文章最后说,“又好又快”的战略转向,不仅是协调国内经济结构的要害,更是正确发挥“中国需求”的大国责任的关键所在。中国和平崛起不会称霸,但是中国也不会放任经济结构失衡来满足担当救世主的不合理要求,中国经济增长必须追求稳定的可持续的轨道。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