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拐杖

(2007-01-28 21:23:24) 下一个

20-1-2007 & 27-1-07

Texture of Music

拐杖

我有时候在学校的琴房练琴。三个琴房的墙都贴了一层深棕色的木板,衬上很沉的黑色木门, 一架破破烂烂的立式钢琴,一面镜子,琴凳和桌子,很有气氛,让人错觉“钢琴陋也,唯琴艺馨。”

不过“艺馨”的不是我,反而是我旁边两个房间里弹琴的高手。 听着别人弹高难度的曲子,我觉得不好意思出手。总是拿准了别人的琴声扬起的时候我才弹,企图掩盖我弹得错漏百出的曲子。除了狠狠地教训自己之外,就是甜甜地作个白日梦,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弹得这么好。

有一个房间有天窗。阳光照射下的琴房就像 “世外桃源”,里面是一个幽谷,琴声是百合。每次我在那个房间里,我都觉得从木板渗过来的琴声就像阳光一样透过天窗照在我的心里。

以上一段有79个字。这些文字是从接近三年在琴房断断续续练习的体会总结出来的,再加上一年以来看到的两部电影,半年的思考[1],我对音乐的文字表达能力就到此为止了。一时间,我发觉文字这个具体实物竟然变得像风烛残年的老人,无论人体结构如何完美,都需要拐杖支撑软弱无力的身体。但这根拐杖不是音乐本身, 而是你的听觉。在一幅漂亮的图画面前,没有人觉得自己是瞎子;只要稍微形容一下,大家或许能感受到。但好听的音乐令你无法言传它的奇妙,你好像一个自我陶醉的哑巴,重复再重复地说,“那首歌真的好听!”所有没有听过的人总是没法想像到底有多好听,仿佛是聋子。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两部关于音乐的电影都不是歌舞剧[2]。“Joueur de violon, Le是一部1994年法国电影。在2006年,我坐晚上的飞机从广州回悉尼工作[3]。飞机电影中最值得回味的是2005年看到的陈凯歌的《风月》和以上这一部法国片。《风月》我连看两遍都不厌,张国荣的演技出神入化,能演绎非常复杂的内心戏。陈导演那时侯很有才华,现在已经成功从实力派转型成偶像派了。唉,往事只能回味!顺便提一句,他导演的《和你在一起》就像一个关于音乐的小品,硬添了陈红的身影,和他自己的戏份。这个片子不用回味了。

            回到正题,我觉得应该花一点笔墨谈谈我为什么能看到Joueur de violon, Le 那架飞机上没有那种挂在乘客面前的小荧幕, 看的是遥远的迷你型电视,高高地挂在紧急出口的地方。 这个片子大部分在幽暗的地铁取景,好特别啊!看得我特别辛苦!画像还能忍,最倒霉的是整个片子都是法文的,配音是中文的。 飞机引擎噪音在耳机内清楚无比,逼得我一定要看字幕。唉,从来没见过这么动感的验光视力表。另外, 电影播映的时间是凌晨三点,而这部片子是一位空姐私人珍藏,并不在飞机电影播映时间表内。这意味着我是凑巧醒了才看到的。 由于没有人知道片名,我又找不到那位空姐,还得我花了一段时间上网[4]找这个片名。你说从哪儿开始好呢?茫茫大海,我只好搜索“小提琴家”(violinist), 立刻有几百个回应,也太热烈了吧。我再搜索“小提琴家”和“地下铁”(underground),好一点了。然后我将每个片子的情节看一遍,加上我记得其中一个女主角的法文名就是近似英文发音的“Lydia”,终于给我找出来了。那一刻,我真的很开心;看来写侦探小说有点潜质。

            Joueur de violon, Le故事我也只能说个大概,我看的时候大概是中段了。故事讲的是一个在地铁卖艺的小提琴手的经历。他和乐团里的歌唱家相爱,排练时有争执。我猜他可能不喜欢乐团的做法,才去地铁卖艺。另外一个镜头讲到他被一位监制请去顶替一位知名艺术家灌录唱片。在地铁里,一位皮肤黝黑的地铁售票员(Lydia)爱上了这位小提琴手。她经常给他免费车票,帮他度过经济难关。当她帮他收拾小提琴时,镜头大特写她的手触碰了小提琴,好像想说,她触碰了他的灵魂。最后两人拥抱亲吻。不久她离开了地铁,去向不明[5],他到处找她,但没有结果。 有一位地铁乘客是小提琴老师。他十分欣赏小提琴手的投入,看到这位一流的音乐家没有受环境影响,也不管听众多少。他很想再见到这位街头卖艺人。但阴差阳错,小提琴手离开了地铁去了另外一条线路,想找他在艺术上的知音Lydia 在新的环境里,有些街头卖艺人影响了小提琴手的演出,他们敲鼓,拉手风琴,同时也影响了他的收入,更激起他对当下人们的音乐态度的不满。最后不知道是警察还是流氓,一群人打断了他的琴弓,他只好空手拉琴,悲伤又愤慨,让他更想躲进音乐的世界里。这被一位女学生看见了。当她的老师要求她回家对镜空手拉琴的时候,她说在地铁里看见的小提琴手也是空手拉琴的。老师立刻冲去见小提琴手,但很快走掉了。原来他去了买琴。这时小提琴手激昂地拉着曲子。画面里全是惊讶又陶醉的听众。他们多是社会低层的人,比如说,街头露宿的。那儿有各种年龄层次,各种原因没法奔小康的人,但每一个人的眼睛都炯炯有神,充满希望与欢笑。最后一组画面是一片充满春意的树林,背景的天空渐渐变亮。还有几群人,几组颜色,好像暗示“大众文化”的充斥,但又像音乐的激情的象征。当小提琴手演奏完了,他定睛看着镜头几秒钟。我还以为他看到了Lydia。其实是剧终了。

            这部借助视觉描写音乐和音乐家的电影还未能让我提起笔写下来给大家看[6]。我当时激动了一个上午,下了飞机后,匆匆赶去上班[7]。最近有一位朋友特别推荐《莫扎特传》(Amadeus: Director’s Cut) 。这是在Joueur de violon, Le早十年的片子,荣获1984年奥斯卡8项大奖。以前它经常在香港明珠台重播,但节目预告的版面特别讨厌。我以为讲的又是陈词滥调的豪华的宫廷生活和奢靡的私人作风,再来一个悲惨结局。编剧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从另一个人的角度描写了莫扎特的生活和音乐。这个人叫Salieri,是德国的宫廷乐师。他本人热爱音乐,但音乐创造能力有限。他对莫扎特很欣赏,但嫉妒超越了仰慕。一方面,他利用权力打击莫扎特,另一方面,他对自己有深深的自责。最后,莫扎特死了,但他也变疯了,老是叫喊着“我杀死了莫扎特!”

            最让我佩服的是,这部电影用音乐讲音乐,又不失故事性,这才是真本事。电影里有许多对乐曲的解释和歌剧的片断,加深了听众了解为什么Salieri喜欢莫扎特的音乐。我像一个掉在水里挣扎的人死死抱住一块木板,不肯放过字幕的每一个字。 虽然我不太迷莫扎特,但我很想知道莫扎特音乐的魅力。这时文字只是一个辅助的工具,还不如听觉直接带来的愉悦。正是这种震撼才能延续了我半年前想写的文章“Texture of Music”。

            这部电影的剧情有两条线索。一条是Salieri自己向神甫述说自己怎样陷害莫扎特,这是第一人称口吻向观众交代他的心路历程,其实也是故事里每一个插曲的总结。另外一条线索就是Salieri与莫扎特之间发生的事,主角是后者。具体故事情节我就不提了,无非是莫扎特怎样在宫廷出名,但他的骄傲让人妒嫉。加上他挥霍无度,最后他父亲的死加上财政的困难逼得他不停作曲赚钱,精力耗尽而死,并不是像Salieri所说的“我刺杀了莫扎特!”。从这一侧面也反映了Salieri是真心佩服莫扎特的才华。

最令观众意外的是,莫扎特的造型是一个花花公子,他的经典笑声很像一只神经质的母鸡“咯咯咯咯”地叫。看到影片中段的时候,我才体会到导演的用心。莫扎特的笑声不仅缓解了歌剧带来的严肃和豪华的气氛,还突现了他表面风光,内里对财政和政治无能为力的一面。当他的爸爸来看他时,他也是“咯咯”地笑,告诉他的妻子要开盛大的舞会,他的笑声听起来特别心酸和无奈。

也许是幸运,在停笔一个星期后,今天我突然想起一个细节连贯了整部片子,那就是食物。影片第一个镜头就是写Salieri的仆人隔着门劝他吃东西,那时他已经疯掉了,还用刀子割喉咙。最后一个镜头是一个男护士打断了Salieri与神甫的谈话,原因是他的用餐时间到了。在Salieri第一次见莫扎特的时候,他躲进一个摆设各种事物的无人大厅里,看见莫扎特和他未来的妻子在调情。Salieri惊讶地看见一个天才是如此放肆。在影片中段,他用精巧的点心款待前来求助于他的莫扎特的妻子。那时,莫扎特不屑于参与皇妹的乐师的选拔赛,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但他家的财政状况不好,他的妻子带着他的手稿去见宫廷乐师Salieri, 希望能赶得上比赛。Salieri一看见莫扎特的手稿,简直不能相信莫扎特的作曲是一气呵成,绝对不是偶然的。但他利用机会侮辱了莫扎特的妻子。她以为Salieri要与她发生关系才肯递上手稿,她就鼓起勇气脱下衣服。当她的上衣脱尽时,Salieri立即摇铃要仆人送她出门。老实说,在这里讨论食物的象征意义是没什么意思的,关键倒在于编剧和导演对这个细节的运用,真正做到了画龙点睛,又不失自然。

有一条很明显的线索贯穿全篇,作为整个片子的背景,那就是上帝的概念。Salieri从小祈祷成为一个音乐家,为神所用,被神的灵充满力量。每次关键时刻他都祈祷怎样胜过莫扎特,但每一次更了解自己的能力有限和平庸。他开始怨恨,最后将十字架扔到火里。他意识到莫扎特的父亲的影响是最有可能打倒莫扎特的时候,莫扎特的父亲就是莫扎特的上帝。他买下莫扎特父亲在化装舞会上曾经穿过的黑色斗篷,扮演人间上帝,付钱给莫扎特,要他完成一首黑色弥撒。这让悔恨和伤心交织的莫扎特更加惶恐,拼命完成一首他自己的死亡之曲。片尾Salieri对疯人院的每一个人说,“我赦免你!”,更加突出了他心里只有自己的特性。这一个结尾,我认为是神来之笔。看来导演才是上帝,不愧为84年奥斯卡的得奖影片。

www.imdb.com中,有一篇由英国人写的评论相当出色。他写的术语可以看得出他是懂音乐,所以他才了解到导演安排某一个情节的用心。而我远远还未达到这个境界。我很认同那位评论人的观点,它的音乐与台词的配合相当出色。要知道懂音乐的观众为数甚少,但想懂音乐的人却一大把。怎样将解说深入浅出,又在时间的控制上能配合上音乐,就要看编剧的功力了,这可不是一时冲动就能创造出来的对白。

沉浸在音乐中,我们总觉得好像看到了什么东西,这时听觉变成了视觉,甚至超越了视觉。明明是虚无的东西,却在心里着根。明明只是节奏和和弦的事情,却听得像昨日的回忆,今日的笑声,明日的盼望。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1] 79个字的原稿是英文,写于去年729日,但没法延展开来。

[2] 本人不爱看歌舞剧,歌剧,和舞台剧。自己也不知道原因,就像我不明白为什么别人吃肉不长肉。

[3] 我在这儿必须为南方航空公司卖一下广告。我的确是幸运的一个乘客,他们提供的电影非常好看。

[4] www.imdb.com

[5] 你可以想像到Lydia的戏份不重。我很努力才回忆起她叫什么名字。而她的名字出现在演员角色的名册,这也是我找出片名的关键

[6] 了几天,我趁有一点冲赶快将部片子和我的感受在日里。好,当写的是中文,要不我还懒得翻呢。

[7] 最高兴的倒是,它让我忘记了上学期差劲的成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