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Why Y – Yahoo and Yahweh

(2007-01-28 21:14:55) 下一个

Why Y – Yahoo and Yahweh (11 June 2006)

 

最近我问了一位朋友这样的问题,对《格利弗游记》(Gulliver’s Travels,以下简称GT)的印象是什么呢?”

            她说:“没印象。”

            我说:“里面说的是一个人去了小人国,巨人国。。。”

            她立刻说:“我想起来了。”

            我说:“你是看过这本书的卡通片吧?”

(她是香港来的,所以我用“卡通片”这个字眼。)

她说:“是呀。”

我说:“你知道这本书并不是给小孩看的童话吗?里面讲的都是当时

宗教和政治的历史、趣闻和佚事。”

她一脸惊讶地说:“啊?”

 

如果我问你同样的问题,你的回答也许和她的,和我的都一样,小时候通过动画形式知道故事情节,但原著倒没怎么看。在今年三月到六月期间,我旁听了悉尼大学英语系一年级本科生的一门基本课程叫“Narrative”(叙述学,就是了解作者怎样讲故事),而GT是这门课中阅读量最大的一个选段。相对课程上的荷马(Homer)的《奥德赛》(Odyssey) 和奥唯德(Ovid)的变形记》(Metamorphosis, 主要描写希腊神话)的文学经典著作来说,GT的名声不算大。可能本人看英文文学评论年日不长,我就没见过谁提过GT,反而大家都着眼于同为游记题材笛福写的鲁宾遜。所以当我发现这本书列在叙述学的课程表上,心里不免很惊讶。细读之下,又觉得这本书挺有意思。在这里我略略总结一下印象最深刻的几点,供大家参考。

 

            首先讲讲书名。GT的中文译名《格利弗游记》完全抹杀了这个名字本身的意义,甚为可惜。但这根本不是译者的错,而是在翻译上不可避免的损失,换句话来说,这是社会的错(:P) GulliverGullible的变形,Gullible的意思是“随意相信的,容易受欺骗的”(注一)。这个主角的名字提示了读者不要轻信书中的记载。就凭这点,它足以在叙述学中占一席之位。当然,还有一些政治原因。由于这本政治讽刺小说摆明(竟用不上“暗讽”这个词!)要针砭时弊,反对执政党,作者Jonathan Swift自然要想方法既明哲保身又达到写作的目的。何况当时没有人愿意出版这本书,呵呵,不来点幽默怎能逃得过人民群众雪亮的眼睛? 

 

            除了写论文以外,我看书极少翻阅书前简介和书后注解,不是懒,而是自我感觉太良好,不想受评论的污染(注A)。但这本书的简介和书后几十页的注解我几乎都读遍了,破戒程度不亚于我看James Joyce的书。Joyce的书难在对1920世纪文学和宗教的总体掌握,GT难在对18世纪英国政治和宗教的了解, 特别是安妮王后死后倒台的Swift支持的Tory托利党(保守党)和当时刚上台的Whigs辉格党(前自由党)之间的斗争,还要知道爱尔兰被英国统治和揶揄的历史角色(你要能读懂了这一部分,也能读懂Joyce的历史背景和他的写作心境)。一些貌似无聊的情节竟然是宗教斗争中的关键因素。例如,Gulliver在风暴后漂流到小人国,小人国的国王告诉他一个关于吃水煮鸡蛋的传统。敲鸡蛋本来要从鸡蛋的大的一端(larger end)敲,但因为老国王在小时候曾经因为敲鸡蛋弄伤了手指,结果改为要从小的一端(smaller end) 敲。这个情节够无聊了吧?你可以联想到什么呢?直到看到书后的注解,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鸡蛋指的是复活蛋(Easter Egg),象征基督教(注二),鸡蛋的大的一端(larger end))是代表天主教,小的一端(smaller end)代表基督教 (注三)。老国王指的亨利三世,他小时候弄伤手指其实是说他年轻的时候心里受伤,因为天主教不准他娶安妮,结果他决定从基督教入手。当时英国上下为基督教列为国教的事争论不休。亨利宣告自己是教会的头,将解释圣经的绝对权从天主教那里夺回来。在此之前,只有天主教皇有权解释圣经,这也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文中提到将传统敲鸡蛋的大的一端改为小的一端正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宗教变革。

 

            Gulliver后来去了巨人国,这段故事主要反映了英国殖民地的当地人渴望被同化的心态。这种看法是书前和书后都没提的,反而是上课的一位副教授提的。虽然角度新颖,但我对这种看法不感兴趣,也就不多写了,但欢迎有兴趣的朋友与我作进一步讨论。敬请原谅。

 

            Gulliver最后去了一个国家叫Houyhnhnms, 那里只有马,叫YahooHooray, 终于到正题了!我比你还激动呢,可怜我已经写了一晚,打字打了两天。)。我不知道这个词的中文译名,但光叫我读这一团东西,我就晕掉了。我不得不看注释,这一条就占了一页纸,是全本书最长的注释。这一团东西在英文里可以读成“Whinnims”,即/wini-nims/,而英文的whinny是指马的嘶叫声。英文的wh可以读作/w/,例如what /wot/h不发音。如果按照这个规律,将它从后读起,Houyhnhnms倒过来就变成mnhnhyuoh,去掉两个最高分h 就是mnnyuohmnny-uoh),可以读作/mani-uo/ 拉丁语 mannus是“马”的意思,整个可以看作“manny voice”,也就是“speaking horses”。我最认同的看法是将这个词看作“Who inhuman”,Hou-yhn-hnms, /hu: - in – hjums/。传统的评论认为Houyhnhnms是人类羡慕的理想社会,但现代的评论认为它是人类讽刺的对象。一般说来,Houyhnhnms代表了一个假理想,Gulliver后来还乐不思蜀呢。

 

Yahoo1979年版的《新英汉字典》上解作“人形兽”,我认为还不算准确,虽然文中提到Yahoo是变形的动物,但Gulliver一直称它们作“horse”。评论家ClarkYahoo这个词是从Whinny演变而来的。他的方法是y将放到Whinn前面(这个做法英文叫“Transposing”),变成y-whinn,去掉两个最低分nn,重写whi houy,再y将放到hou的前面,变成y-hou,这就是yahoo了。Buckleyyahoo是“Ye Who (behave thus)”的意思,矛头直指读者。J.R.Moore将它联系到一本非洲的旅行书叫“Yahoodees”或者叫“Yahoo”,这种看法一般人容易接受。 还有人说yahoo是由两个表示厌恶的感叹词组成的,“yah”和“ugh”。这种说法倒也有一定的道理.  基督教神的名字“God”在希伯来文(圣经旧约大部分原文是希伯来文Hebrew)中叫“Yahweh”,即是英文的Jehovah(耶和华)。 圣经字典说,Yahweh在希伯来文中是YHWH,当时人觉得神的名字太神圣了,不敢说出来。在许多圣经编排中,至今还将“神”这个字的前面特意空出一格,例如,“愿人得与 神辩白”(约伯记1621节)。还有的说法是,Yahweh是赞美神的感叹词而来的。Swift是一位牧师,他一定对神学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名字来源这方面,所以我本人认为比较倾向于这种说法。

 

            有趣的是,在GT后,我看的还是一位牧师的作品,《爱丽丝仙境历险记》(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简称AW)。不看不知道,相比之下,GT是大人的政治消遣读物,而AW才是儿童读物。后者的写作风格其实很平板,我反而更迷里面的插图-Alice的头发画得好仔细啊!(我到底是看书还是看画?)

 

           

            最后提几个语法现象。有一些现代英语语法看作错误的用法在1819世纪看来是正确的。例如,在must后面应该用动词原形,但GT中到处看见“must needs…”。在AW中,ca’n’t wo’n’t比比皆是,现代英语认为应该是can’t won’t。这种将是变做非的现象是不是再次证明“谎言说一百遍就变成真理”呢?Guys, don’t be too gullible!

 

 

注一 、说句题外话,有趣的是,我那位朋友的昵称就是Gullible。有一回,她的同事问她一个问题,“你知道字典已经不收录Gullible这个词条了吗?”她开头还信以为真,回过神来才知道中招。当我告诉她Gulliver 是从Gullible变过来的,我们俩都大笑不止。

 

A、最近我在网上重读王朔一篇短文,讲得是他在美国的所见所闻。他提到自己在美国生存不下去,因为他的英文不好,还有因为美国的中文是台湾化的中文。他所认识的要靠语言文字吃饭的中国人,在美国一般都转行。他特别提到“一个叫阿城的作家,在美国待了五年,坚持不受污染,不学英文”。广外大英语系的领导读到这儿,可能会暗暗窃笑,君不见咱们的学生学了10年的大学英文还出污泥而不染,其它系/学校的就是不行。

 

注二 、复活是基督教信仰主题之一,没复活没盼望。顺便提一句,如果你听到的基督教教义中没有复活这一点,那就变成一种叫“诺斯底主义”(Ghosticism)的异端。这种异端不相信基督死后复活。它在哲学形而上的问题“时间存不存在”当中被列为“没有未来”的一种时间观念。

 

注三、据我所知,天主教通常被现代人(无论是离我们甚远的作家,还是我身边的同事)嘲笑它的千年不变的礼仪,而偏重礼仪的部分基督教圣公会(Anglican church)被称为”High Church”,其它的叫“Low Church”。所以这个“larger end””smaller end”的联想听起来挺可信的。天主教与基督教主要分别在于崇拜的对象,前者将许多圣人当作真神敬拜,典型例子就是耶稣的妈妈圣母玛利亚;后者只敬拜耶和华独一的真神。一位从信天主教转为信基督教的人告诉我的,这个区别是基督教单方面说的,天主教自有一套还击的理论。我对天主教认识很浅,基本上是从教会领袖的口中了解的,反而对教堂建筑的认识很多一点:P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