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三年的观察感悟

饱经战患动乱,提笔写下生活感受。。。UH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裹脚、“放脚”与信息传播

(2017-11-26 03:28:15) 下一个

 

 

     裹脚“放脚”与信息传播   刘振墉

过去的信息传播,主要靠口耳相传,由于交通闭塞,所以信息的传播速度极慢。中心城市虽然有报纸电台,但辐射范围小,影响力微弱。妇女的放脚过程就是个极有代表性的例子。

妇女緾小脚是中国人的陋俗。在1905年的《申报》上,刊登有上海“天足会”活动的报导,可知早就有少数先知先觉者,但影响极微。直到武昌起义的枪声,才惊醒了妇女同胞,“放脚”的风气,开始从上海、广州等现代都市,逐渐地向四周的中小城市和农村扩散开去,但这却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

过去女孩緾足,大约从七岁开始,到十二、三岁时,即已成形,只能终生緾裹了。如果仅裹了一、两年后,在足弓尚未裹断时,终止緾裹,通常叫做“放脚”,脚形还差不多,不过穿鞋要比常人小两号。

我的母亲出生于1902年,有一双三寸金莲,天天要洗脚。洗完脚擦干后,先是在脚趾间及脚的折叠缝隙处敷明矾粉末再用四五尺长的布条反复缠绕。如果几天不洗脚就很臭,所以才有一条歇后语,“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我母亲受罪了一辈子,也怨恨了一辈子。但是比她小五岁到十岁的姑母和姨母们的脚,却都属于解放号,出生更晚的,就不再有人緾足了。不难算出,新的风尚,从大上海传到我们家乡,大约用了八到十年的时间。我们家乡还不是穷乡僻壤,而是在长江北岸,早期小木船张帆摇艪,到上海也不过两三天时间,所以往来做生意的人不少。緾足这么件人人皆恨的事,要用八年到十年的时间,才为本地人们普遍接受,真令人难以置信。

有人告诉我说,内战的时候,随军到了山东沂蒙山区,看到有裹脚的小女孩扶着墙走。我听了以为是瞎,那是一九四七年了,怎么可能这么保守落后呢?近日老乡毛先生偕老伴来访,闲谈到他家一百另四岁的老母亲的小脚,毛太太说“我也裹过两年脚,后来再放的”,我听了真是大吃一惊。我认识毛太已四十多年,知道她生于一九三六年,裹脚又放脚的时间,应在抗战后期。毛太的老家在江苏盐城的大丰县,是滨海的盐滩地带,距我的家乡不过二百多公里,放脚的风尚,竟然又滞后了十年的时间,这样想来,沂蒙山区在四七年还有女孩裹脚,实在不足为奇了。

我们民族是比较保守和恋旧的。记得一九四九年的某一天,在我家前面的小店里,有几个赤脚留着齐耳长髮的老汉在抽烟聊天,谈论国家大事,最后纷纷慨叹:“要有皇帝出来,中国才得太平!”当时我觉得这些老者“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落后得可笑。

这就是中国,是历史的中国,而且是不久前的中国文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大洋彼岸洋插队 回复 悄悄话 我的博文中有“可怜天下慈母情”拙作是回忆小脚女人的,可以和贵大作凑个热闹。有意敬请前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