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三年的观察感悟

饱经战患动乱,提笔写下生活感受。。。UH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揚州石塔寺

(2009-04-01 01:04:58) 下一个

揚州石塔寺            刘振墉


        在「上下古今」版上,看到了楊靜先生所寫的《飯後鐘與碧紗弧芬晃模瑑戎刑岬焦适掳l生地揚州的木蘭院,筆者願做一些補充介紹。
 

揚州老城中心有一條東西向的大街,沿街有多處文物古蹟,當地人說是:「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中間有一座標誌性建築物,叫文昌閣,再往西走兩三百米,穿過一個十字路口,迎面看到一棵古老的白果樹,再前行約五十米,就是一座低矮的石塔。這裡就是古剎「石塔寺」的遺址。本來白果樹和石塔都在寺廟的前院,三十幾年前拓寬街道時,讓馬路穿過前院,白果樹和石塔正好就位於馬路的正中間,成了現在的特殊景觀,可見當年的城市規劃人員,還是很有前瞻意識的。 

石塔寺古稱木蘭院,原址在西門外,為晉代古剎。南宋年間,寺與石塔一起遷至現在地址。七百多年來,累遭兵燹火災,雖經幾度整修,至上世紀中葉時,建築物卻已殘破不堪。 保留到現在的,只有明崇禎年間修建的楠木廳(藏經樓),原來建在後面,現在移到了馬路邊上,成了唯一的古建築。現在的原址上,建有石塔賓館,終日車水馬龍。 

這座石塔,如果從原址西門外木蘭院算起,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雖歷經風霜雨露的浸蝕,但仍保存了它的基本面貌。 塔為五層正六面體,上有塔頂,底層和最高層為拱形洞門,南北貫通;每層各有六個略微向上的翹角;塔檐邊雕刻有簡單粗獷的花紋圖案;塔的石欄上刻有牛、馬、龍、鳳等動物浮雕。石階兩側的石面上,刻有雙龍搶珠和蓮花等圖案。各層各面上共雕刻有二十六尊佛像。 除自然風化外,剩下的在「文革」中更遭受人為破壞,佛像的頭部全被砍掉,只剩下軀體。 從遠處看,石塔顯得矮小,這是由於路面墊高,一米多高的塔基陷在地面以下。築路時沒有將塔身提高到路面以上,保持了原貌,這是對歷史的尊重,應算是明智的做法。 

需要指出的是,有關王播「飯後鐘」故事的發生地,應該是在揚州西門外的古木蘭院,並非石塔寺的現址。王播出身貧困,通過某種關係而就食於寺院,不是「游學」。 而王播在廟裡,長年累月不稼不樵,不燒火不涮鍋,「發達」以後,理應感恩報答,卻反而語帶譏諷,看來他的氣度和人品,比韓信還差一大截。 

劉振墉 世界日报2009-03-29

 | 


Amazon.com Widgets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