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54)
祖父与中国红十字会
刘振墉
我的祖父刘兰阶,是中国红十字会创立时期的重要官员,曾往日本
考察两个多月,日俄战争期间,又率领红十字会人员赴东北战地救济难民。
我家祖籍江苏高淳,为避太平军,曾祖父举家移居到如皋县之西来
钲(现属靖江县),开一家南北杂货店维持生计。兰阶公虽系家中独子,却
自幼好学上进,回原籍进学,并取得举人、拔贡的功名。他曾做过两任知县
,我记得家中屋角放着的“回避”、“肃静”、“新乐县正堂”的大木牌,
一直保存到五十年末。他一生主要是从事慈善工作,活动基地在上海。早期
服务机构叫做“仁济堂”,后来是红十字会。他于一九一四年在家病故。我
家堂屋里挂着一幅祖父的遗像,左臂上的红十字臂章大得越过了肘部。
家中曾收藏有一本祖父赴日本考察时写的日记,约一百多页,蝇头
小楷,恭正整洁,显然是誊清本,封面上命名为“红会日记”。另外还有若
干本铅印的“红会日记摘存”,薄薄的十几页,内容约近手抄本的一半。
家中还收藏有祖父的一叠信件,约有十几封,全是从关外寄给曾祖
父的省亲家书。其中详述了在战地所看到的悲惨景象,如中国民众死伤、饥
荒、瘟疫流行等等。又多次记载了求见日本和俄国占领军军官寻求协助的情
况,时间、地点、求见目的、日俄军官姓名、态度等等,均有详尽记述。
一九一七年了出版的高淳县志,在介绍我祖父时对这两件事有简略
的记述。在这本地方志上还记载有另外一些事情我从未听长辈们谈过,大概
他们根本不知道。例如它提到高淳地区湖泊多,常闹水灾,我的祖父多次筹
拨善款回乡救济。后觉得年年救济并非良策,乃设法募得一笔较大的善款,
以工代赈,修成了数十里长的固城圩,从根本上免除了水患。又因当地溺婴
现象严重,乃另募善款,在高淳首先建起育婴堂。以后更资助溧阳、句容等
地也办起育婴堂。该志书还称赞我祖父经手善款银两数十百万,操守清廉,
一尘不染,晚年“家徒四壁”云云。地方志难免有溢美之词,不可尽信。然
而仅就我祖父而言,下述情况或者可作参考。
我祖父一辈子在外任职,都是一个人在任上,从不带家眷。我想原
因或许有两点,一是因为工作特殊,经常要往灾区放赈、施药、施粥,无家
累才能行动自由。二是出于经济考虑,我的曾祖父长寿,只比儿子早几年去
世,一直在乡下经营他的“刘万顺”杂货店并照顾儿子十几口人的大家庭。
如果让这十几口全住到上海,靠他一个人的薪资,生计就很艰难了。
祖父晚年的经济状况,通过另外两件事可窥见一斑。据说他过世后
是我的大伯父去高淳将原籍的房、地卖光,用这笔钱来处理后事的,从此也
就割断了与祖籍和宗亲的联系纽带。另一件是听叔父讲的故事,印象更深。
叔父六、七岁时,一天傍晚,肚子饿了,偷偷在厨房里捞粥锅表面的粥膜吃
,被祖父发现,大喝一声:“混蛋,粥膜是米里面的油,你竟敢偷吃。”这
么小的么儿子,找不到东西吃,只好偷吃粥膜,做父亲的竟然为这件小事动
怒,连官场上的习惯骂人用语都脱口而出,可见其境况窘困的程度了。
中国近代史上,发生过太多翻天覆地的大事,红十字会的影响可以
说微不足道。作为中国红十字会创立时期的重要官员,我祖父在该机构的服
务及上述两次的重要活动,不可能记载到史籍中,但对于红十字会这样重要
的国际组织在中国的创立和发展,他曾经作过一些贡献,这样说大概还是确
切的。
[世界日报2007年四月三日《上下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