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三年的观察感悟

饱经战患动乱,提笔写下生活感受。。。UH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高 淳 圆 梦

(2007-03-20 07:56:35) 下一个



     城柝声声夜未央,
     江云初散水风凉;

     看君已做无家客,
     犹是逢人说故乡
               



高 淳

         早上离开南京的时候,我带全了洗漱用品,并且跟居停主人打了招呼,说今晚可能住在高淳,亲戚听了流露出意外的神情。

         我只知道高淳在南京的南边 , 靠近安徽,境内有固城湖和石臼湖,这点知识还是半个多世纪前听大伯父说的。高淳是我们家的祖籍,记得小时候,逢年过节,门框上和灯笼上,都写有“刘五忠堂”的大字;在我四叔家堂屋里,有两个木匣子,分别装着“高淳县志”和“刘氏家谱”,恭恭敬敬地供奉在香几的正中间,这大概就是近来人们常批评的祖先崇拜吧。好在这些都已经在文革中一把火烧掉,也就没法再对着它磕头了。但遇到姓刘的,还是喜欢问一声那里人?名字是按家谱排行的吗?习惯了。

          在太平天国的那场社会大动乱中,我的曾祖父流落到江北的一个叫做西来的集镇上,开了一间取名“刘万顺”的小杂货铺,在此落地生根。直到九十年前祖父去世的时候,大伯父到高淳去将祖产卖掉回来办丧事,从此失去了与祖籍和宗亲的联系纽带,大伯父也就成了以后四代人里唯一到过高淳的人。后辈虽常有人提起,要到高淳去看看,却始终没有人去过。

        南京的亲戚曾问过我,高淳还有认识的人吗?还有刘家祠堂吗?你们的祖宗原先住在那村、那圩?我说我什么都不知道。其实我不是寻根,不同于某些富人、名人、官人的寻根,我不过是园梦而已!遥想当年,我祖父回高淳一定是很风光的。虽然他级别不过七品,等同于现在的正处级;学历只是“拔贡”,相当于现在的初中或高中毕业的保送生吧!不过在当时属于稀有资源,全县里也数不上几个人。他身为中国红十字会的官员,多次筹措善款回乡赈灾,又帮助高淳修筑了固城圩,创办了育婴堂。既有身份又有贡献的人,无论从前还是现在,都要被地方上捧为上宾的。不肖后人如我等,只不过是回到祖辈繁衍和耕作的土地上看一看,完成某种说不清楚的心愿而已。

           一百一十公里长的高速公路从南京直通高淳,交通如此方便,老祖宗们是无法想象的。邻座的小伙子很热情,一直陪我走到通向老街的石牌坊。

          老街大约有一公里多长,两侧铺面大多是两层楼房,虽看不到特别气派的,但还比较整齐。经过维修,仍看得出是解放前的旧建筑。到底是江南,这样的街道,在苏北的旧县城里还找不到能与其相比的,更不用说保存到现在了。卖固城湖螃蟹的店铺有好几家,却不见以两个湖作为资源,用垂钓、划艇、湖上旅馆等招徕游客的广告。看到有张家老店,李家老铺等,偏偏不见有刘家商号,也就没法跟人家套近乎。有家徽式民居和新四军驻地遗址对外开放,本来游人就很少,还要收费。看不到博物馆、档案馆或图书馆,要想查点乡土资料也不可能,所以,在老街上走了三个来回后,觉得再逗留也没什么意思,只好当天回南京。

          天灰朦朦的,还下起小雨,车行渐远,再也分不清高淳城方位何处。

          有人说怀旧是一把精神枷锁,也许遗忘对身心更有益些!更何况日历总是要一张张翻过去的,那曾经为人们广为传唱的“石臼渔歌”,在今天的高淳甚至石臼湖畔,有几个人会唱,或者知道曾经有过这首歌曲?

          回到栖身的小城,第二天去看望年近八旬、已不良于行的大哥。拿出高淳特产米糕和五香茶干,我说你尝尝吧,就算做你也到过高淳了.         

刘振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