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继光故事之我见。
(2007-01-07 17:57:55)
下一个
首先,黄继光是有真实其人的(四川人氏),战死在战场是真实的,其时间、地点也是真实的(1952年10月,朝鲜,上甘岭),当时志愿军与美军的确在那一带打仗……这些没有人否认吧。黄继光对死后被人怎么说,不应有任何责任,黄继光和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永垂不朽!
按“作者穆正新”说法,事情的原委:志愿军十五军四十五师宣传科新闻干事刘云魁发表“人物通讯报道”,《黄继光堵枪眼》,载于1952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作者穆正新”认为,这是假的。
问题来了,1、刘云魁为什么要在“接到通知后”深入第一线采访黄继光事迹中作假?他的作假动机是什么,难道黄继光等战死、负伤都是预先安排好的么?2、刘云魁采访时战斗已经结束,所以他只能是听来的说法,到底是说的人在说假话,还是写的人在不顾“说”擅自编故事?……3、刘云魁不会仅有一篇关于黄继光的文字吧,那么在前的、于后的报道文字中有没有搀假的呢?4、为什么偏偏这篇上面作假?……
1952年与会90年代、2000年代是大不相同的。这个“作者穆正新”显然不熟悉50年代的情况:女孩子穿士林蓝布的旗袍、花布旗袍……穿列宁装长裤算时髦呢(解放区来的女干部),男人穿长衫、西装、短袄、短衫,对了“夹袄”听说过吗?……那时刚解放,与解放前的很多很多地方没有什么两样的,看过电影《林家铺子》《乌鸦与麻雀》……么?大城市、小城镇、农村等就是那个样子……那时的人也比较“老实”,方方面面的作假的事比较少,肯定。这个“作者穆正新”显然有把“90年代”套“50年代”的痕迹,必然荒谬。
说到打仗的战果什么的报道有假,现在知道国民党是有的,被共军俘虏了N个将领说成“战死成仁”、后来又活过来的笑话层出不穷、消灭共军的总数已超过数亿……共产党方面,统计上重复现象恐怕也会难免,共军士兵大部是国军士兵“投诚、转正”过来的嘛,而“多”报战果,恐怕全世界所有的军队,都发生过的,“伤的说成死的为例”很容易理解,一点根本不用大惊小怪。……
至于这个最初的故事,怎么跟苏联影片《普通一兵》中人物“马特洛索夫”联上了?“作者穆正新”说:『赵一曼曾被称为“中国的丹娘”;刘胡兰是“中国的卓娅”;吴运铎是“中国的保尔 柯察金”;……』
是的。国内在刚解放时是出现过上述现象的,但也不必夸张。现在不是有人写文章时,喜欢把金庸小说中的人物,拿来作比喻的?……也有用到美国电影中的人物,比如“阿甘”、“巴顿将军”……同一个道理。
至于朝鲜人先用苏联电影《普通一兵》中人物马特洛索夫作榜样,推出宣传,说朝军中出了十几个“马特洛索夫”人物……然后志愿军跟进的说法,除非“作者穆正新”提供真实材料,说明刘云魁懂朝鲜文,能读朝鲜报刊,当时也读了大量朝鲜的报刊杂志等,否者这中间有什么关联呢?两股道上跑得车嘛,这个例子说明“作者穆正新”论证“黄继光故事”作假
的方法很成问题。
“作者穆正新”:『当年共产党政权急迫征用资源以支撑战争的现实。当年朝鲜战场大量消耗著中朝两国青年的生命。为了维持这场战争,共产党政权不但依靠权力量强行征集兵员,也把愚弄百姓的宣传机器开至最高速,把鼓吹舍命献身英雄的宣传推向高潮。』
这段话,就说岔了。历史事实是:当年共产党一点不愁兵源,“积极”报名参军入朝热情,一直狂热,直到战争结束。中共非但没有“靠权力量强行征集兵员”,这与国民党政府抓壮丁形成罕见的鲜明对照,是没有在大陆生活过的人不容易理解的。抗美援朝的“捐献飞机大炮”运动,没听说过吧。一个新生的政权,战争动员能做到这样,就在一二年前的国民党政府兵败如山倒,任何不怀偏见的人都会承认这是“人心向背”。顺便提一句,解放军在你的眼中是“党卫军”是不是,可是国军就被这支军队击败而千里转进台岛D。以后捍卫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也是靠这支军队,当你到台岛加入台军打独立战争时,呵呵,这里一定会有人回大陆加入这支军队,战场上寻找你的!
归结一下:“作者穆正新”没有能够证明刘云魁当年的报道作了假,他后面的连篇累牍就都站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