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举两个我身边的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叫人”教育失败的例子。
我认识的一个家长很骄傲:“我的孩子有礼貌,我的孩子是叫人的,我要求她们一定要和长辈打招呼。”这两个女孩确实总叫人,但是,她们在叫我“阿姨”的时候,心不在焉、眼望别处、环顾而言他,毫无热情可言,敷衍了事。何苦叫我“阿姨”?不叫也罢。
有的小孩,基本上都是中国人的孩子,视而不见,我主动上前和他们打招呼,有的孩子眼无焦点、闻所未闻、擦肩而过;或者低头不语;或者“哼”一声即离去。
“叫人”教育是必修课。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对孩子永远要有一个意识,即:不逼迫孩子做任何事情。
有的小朋友性格外向,热情开朗,自来熟,提醒一两次就记住了要和成人长辈打招呼这件事。但是,有的小朋友内向,过度逼迫孩子做他们不愿意去做的事情,会妨碍儿童心理成长,对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孩子是很敏感的,能察颜观色看出父母对自己不满意,久之会形成自卑心态。同时,孩子自己不想去和人打招呼,但是被逼无奈去打招呼,纯粹是为了照顾父母的情绪,父母却不照顾孩子的心理需要,这有失公平。
主动社交是儿童成长为社会中的一员的重要一环。重要性我就不多叙了。
解决的办法,出发点,我认为就一条:尊重孩子。父母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征求孩子意见,让孩子在整个过程中做主动一方, 即,让孩子形成一个意识:是孩子自己要去叫人的,而不是在父母的要求下去叫人的。
在五岁以前,孩子自我意识不明确,父母可以inception,用自己的意识去影响孩子。平时教给孩子怎样识别成人,怎样用正确的人称。有时候孩子不叫人是因为面对成人时,不知道该叫他们什么。“奶奶,爷爷,姥姥,姥爷,叔叔,阿姨,大大、婶婶,小姐姐,小妹妹,小哥哥,小弟弟”等等。
实习的场合,比如要去朋友家开party。去之前,可以先给小朋友打预防针。和小朋友做个短暂交谈,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过程。告诉他们:今天我们会见到谁,我们应该叫他们什么,再问:我们应不应该和他们打招呼、问好啊?因为这样有礼貌,大家会更喜欢你。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期望,即你希望他和成人打招呼。再问,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和成人打招呼,让小孩做个自我决定在什么时候和成人打招呼,家长做辅助指导。到了朋友家,进门之前,可以再问一遍,并且一定要宽慰他,如果你不好意叫人,等一会再打招呼也没问题。进门之后,如果小孩低头不语,要当着孩子的面,替孩子和长辈解释:我们要叫奶奶爷爷的,我们一路上都说好了,是不是?可是我们现在又有点不好意思了,等一会熟了我们就叫奶奶啦,对不对?自己小孩不叫长辈总是不礼貌的事情,和长辈解释一下,表示对长辈的尊重,长辈心里也会高兴些,同时也给孩子一个台阶下。
如果五岁之前没有养成叫人的习惯,五岁之后,尤其七岁之后就比较难改变了。七岁之后自我意识明确了,不容易再受父母意识的影响,所以,只要让孩子知道你希望他们做什么就可以了,即,家长希望他们叫人,因为这样是有礼貌的行为。家长切忌絮絮叨叨,点到为止即可。说多了会适得其反。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年龄都不能“当人训子”。如若孩子没有叫人,当着他人面不能催促孩子,甚至认为孩子失礼、给自己丢人从而给孩子脸色看。应该当着孩子的面和长辈解释,同时眼睛看牢孩子“我们忙着玩,忘了叫了,是不是?我们要叫奶奶爷爷来着,是不是?”回家以后,可以回顾一下今天有什么事情我们做得不合适?让孩子自己回顾一下,并说说再有类似场合,该怎么办。
再大些,十二岁以前还可以小声直接问问,你叫阿姨好了吗?十三岁以后,叫人的教育结束了,好坏就他了。
从上所述,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1. 礼节教育从幼儿时期即开始了,直到青春期开始之前结束。
2. 礼节教育的成功在于是否父母和孩子保持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家庭教育的基础。建立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办法就是,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开始,对孩子要像对成人一样:尊重,理解,宽容,沟通。当然,这四条“尊重,理解,宽容,沟通”也是建立所有良好人际关系的通用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