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糊之音

人生如戏,青衫迷糊眼,小录人世间印象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波普艺术的先驱

(2008-05-18 14:20:42) 下一个

     享有世界盛誉的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 )于美国时间12日夜间在家中去世,享年82岁。
一般人称他为波普艺术家的先驱,其实画家还是喜欢把自己区别于安迪。沃霍等人的。

     初涉艺术江湖之时,劳申伯格还有着浓重的欧陆情结,曾赴法国学习,他期望看到一个毕加索和达达们的巴黎。只是一场大战把巴黎的波希米亚元气伤得不轻,战后到处的萧条和混乱让艺术让位于民生问题,这使他在失望之余回到美国,进了那所有名的黑山学院,当时德·库宁就在那里执教。
 


    “波普艺术”这一名称是由英国艺术家阿罗威在1954年提出的,是对大众宣传媒介所创造的“大众艺术”的简称。1962年,阿罗威进一步把其内涵扩大,包括了利用大众影像作为美术内容的艺术家的活动。“波普艺术”的流行主要是在五十年代末以后的美国。艺术家们利用废品、实物、照片等组成画面,再用颜色进行拼合,以打破传统的绘画、雕塑与工艺的界限。在视觉效果上,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有别于传统艺术的变革。

     在五十年代,劳申伯格还是默默无闻地在为创作辛苦时,因为没有钱买材料,于是挪开棉被,把枕头、被单等等卧具乱七八糟地堆在一张床上,用油漆,牙膏,指甲油等材料在床上搞他的创作,再往上面泼洒颜料。劳申伯格本人认为那是他完成的“一件最有人情味的作品”,后来成为著名的混合材料作品“床”。人的思路大概是随行为与时俱进的,劳申伯格认为,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包括一些废物,都可以拿来当作艺术素材。硬纸板、破雨伞、空罐头、自行车轮、鸟的标本......甚至石头、沥青都是他创作的素材。这些素材被重新“集成”起来,胶合在画面上,再施以各种颜色,并利用剪贴、拼接等手段重新进行处理。劳申伯格称他自己的艺术为“混合艺术”。

      劳申伯格的"混合艺术",在某些方面接近于马塞尔·杜尚的"现成品"艺术,不过,劳申伯格多了一层隐喻。如《土耳其宫女》是他雕塑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

    “土耳其宫女”这一画题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和野兽派画家马蒂斯偏爱的裸体题材。劳申伯格取其意,进行了模仿。把一个盒子撑在一根棍子上,象征一个女人的身体;“她”的脚是一根棍子,被牢牢插在一个枕垫上摇摆着,这表示了奢侈、宁静和享乐,同时也对这种生活进行了滑稽地模仿;盒子周围贴着现代照片和古典裸体画,并夹杂着粘稠的喷射出来的颜料,这是劳申伯格对抽象主义表示的敬意;盒子的纱罗外壳象征着伊斯兰后宫的帐幔;盒子的顶上还立着一个鸡的标本,法国观众会联想到一个法文俚语,把情妇称作“昂贵的鸡”。这件作品显然有着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某种讽刺。又如他在1970年创作的《信号》,是利用丝网漏印术,把时事新闻图片中最重大的事件的照片,剪贴、翻拍并重叠地印在一个画面上,构成极其集中而又熟悉的时代"信号"。上面有越南战争、暗杀名人事件、肯尼迪施政演说、太空飞行、月球登陆、无上衣摇摆舞……。 这种以丝网印版画方式集中在画布上的作品,从1962到1965年间,他创作了许多。由于美国的收藏家们急于想把赌注放在一些"历史不可忽视的或主流的"作品上,以保证他们的收藏在将来保持不断上升的价值,定会要掌握一些艺术权威,树几个标新立异的艺术家,劳申伯格适逢其时,他的展览一个接一个地展出,名气越来越大,大概正出于此理。
 
     劳申伯格的架上绘画,跟抽象表现主义画作的区别在于,他是把画面全部涂成白色或者黑色了。这很激起了一些评论家的愤怒:他们认为将白色画布视作艺术作品已走出艺术问题之外。有人愤怒自然就有人喜欢,那位坐在钢琴边上呆足4分33秒什么都不干的音乐家约翰·凯奇当时在黑山学院教音乐,他认为劳申伯格的画面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充满了禅意,大为欣赏,遂和他成为至交。不过当劳申伯格把他送给凯奇的一幅白色画布改涂成黑色时,凯奇却没有因为禅意的加重兴高采烈,而是着实发了一顿脾气,这也成为画家成名后的一则佳话。

     劳申伯格盛名之后并不满足于已得的成就,他还运用电视和录像技术。他把每天接触到的东西,几乎无选择地转移到画面上。2006年在巴黎蓬皮杜中心展出的作品中,使用了老式电扇突立于油画布上,在红黑色块中倒也相当和谐。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是没有废物的,无论是鸟的标本,还是汽车废轮胎,都会成为富有象征意义的"角色"。1985年在中国还曾展出了他的一件作品《无题·中国》,是在图片拼贴画板前,加了两把中国旧时的油布雨伞。这里无所谓褒贬,画家只是对于黄黄的油布雨伞的好奇心理,用来象征中国,也许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人传统观念和对黄色视为神圣的崇拜心态。

     一位艺术评论家说,“劳申伯格的作品,坦白直率,没有任何秘密的暗示,没有任何用密码来传达的社会或政治想法。”这是很中肯的,虽然当年他和其好友贾斯伯-琼斯(Jasper Johns)通过制造人人都消费得起的艺术品而展开了一场艺术界的革命,开始于一种直白式的探讨,在创作上并无很复杂的因素和技巧。如今,他是一个时期的艺术流派的代表人物,也创造了商业上的奇迹。成为艺术史上的一个人物和标识,将来,后人在阅读前人作品时,总会有更贴切的评价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