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人生,在旧上海的前半生是人们熟悉的,在美国的后半生是人们陌生的。2013年3月,92岁的夏志清先生在台湾出版了《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让张爱玲在美国的境况,有了清晰一些的面貌。
2008年庄信正出版《张爱玲来信笺注》公布84封信,2012年苏伟贞出版《长镜头下的张爱玲》公布十余封信,《张爱玲给我的信件》收录135封信,其中32封首次面世。
张爱玲到美国后,从上世纪60年代起和夏志清通信。从1997年4月至2002年7月,台湾《联合文学》曾断断续续刊载过这些信件,每封信后都有夏志清的按语说明。
1
谋生的刀子悬在头上
作为“登高一呼”,给予张爱玲文坛重要地位的夏志清,他和张爱玲的通信,意义也非同寻常。
这些信件最终结集,和夏志清2009年生了一场大病有关。“当时,他就说,我哥哥的信放在哪,张爱玲的信放在哪,好像在跟我交代后事。”夏志清夫人王洞对记者回忆当时的情况说:“其实,我想就是他年纪大了,应该出这么一本书。”
夏志清年事已高,身体不好。最新披露的32封信无法亲自编写按语,都由王洞代为完成,夏志清审核认可后发表。王洞虽称“我这个人对文学没有兴趣”,但还是花了很大精力完成按语的编撰。
1955年,张爱玲从香港孤身一人,以难民身份搭乘“克里夫兰总统号”邮轮到美国,抵达纽约时近午夜。这一年,香港聚集了好多上海人,夏志清正在写《中国现代小说史》。
人们后来知道,张爱玲抵美后先住在叫“救世军”的女子宿舍。1956年3月,她申请到由一位作曲家的遗孀创立、给艺术家提供半年居住以安心创作的文艺营。36岁的张爱玲在此认识了66岁的赖雅,半年后,在纽约结婚。婚后张爱玲打掉了孩子。
1967年4月,张爱玲给夏志清去信说要离开俄亥俄州去纽约住两个月,夏志清邀请张爱玲在纽约相聚。1967年5月14日,张爱玲给夏志清去信说眼睛出血看医生,“天天从下午忙到天亮,虽然想听唱片,也想到府上见你太太,只好都搁下来。”
夏志清看了很难过,总觉得她是为了赶稿,伤了眼睛。不该嫁给又老又穷的赖雅。为了生活,去翻译,去教书,去做研究。浪费了她的才华。
张爱玲是在上海滩“成名要趁早”的热门作家,非要到美国受罪,“张迷”们看着心痛不解。1964年10月16日,她给夏志清的信里提到过1957年遭遇过的一次退稿。
有封退稿信对《粉泪》(Pink Tears,即《怨女》)的评价是:“所有的人物都令人反感……我们曾经出过几部日本小说,都是微妙的,不像这样squalid(肮脏)。我倒觉得好奇,如果这小说有人出版,不知道批评家怎么说。”
张爱玲英文优秀,拦在她和美国读者之间的是文化上的不认同。她拒绝异域风情式的写作,无法在美国用笔谋生,谋生的刀子却悬在头上。
2
工作上屡屡受挫
张爱玲没有大学文凭,写作无法维持生计时,她就开始编写电影剧本、翻译作品,也被派去做些指定题目的中国研究。她先后在几所大学任职,不善交际也不善做研究,都以离职收场。
夏志清在编号为“25”的信按语里说:“我想张爱玲真的因为并无固定收入才去编写电影剧本,也去翻译、节译才华远不如她的中美当代作家。因之对此项hack work有时感到十分厌恶。”
赖雅生病花光了二人的积蓄后,张爱玲为煳口进入迈阿密大学当驻校作家。因为夏志清推荐,张爱玲1967年9月抵达麻州剑桥市在赖氏女子学院设立的研究所工作。赖雅10月即离世,张爱玲开始独居生活直到终老。
在赖氏女子学院,张爱玲的工作是翻译《海上花列传》、研究《红楼梦》。这也是兴趣所在,到底心情好些。但张爱玲数次在信中提到自己和周围同事并不融洽,“我又不太会做人,接触虽少, 已经是非很多”。
1969年,张爱玲进入加州伯克利大学中国研究中心,1971年和陈世骧有矛盾而丢掉工作,这被夏志清称为“在美国奋斗十六年遭受的最大打击”。
张爱玲在1971年7月10日的信中,详细记录了自己和陈世骧的对话,陈世骧认为她的研究文章经修改后仍看不懂。张爱玲笑说:“加上提纲、结论,一句话说八遍还不懂,我简直不能相信。”陈世骧从这句话开始生气,此后沟通无果,坚持解雇张爱玲。
夏志清在按语中说,一是张爱玲平时不上班“早已遭人非议”,二是张爱玲在研究任务上和陈世骧沟通不善。夏志清说:“消息传遍美国,对她极为不利,好像大作家连一篇普通学术报告都不会写。”
1971年秋,张爱玲搬到洛杉矶,之后整整三年都没有固定收入,幸而旧作大量发表而有稿酬。1974年6月9日,她在给夏志清的信中说自己“投稿都是为了实际的打算”,即要赚稿费。
那时,香港大学找她写篇关于丁玲小说的文章,她在信里托夏找相关书籍。夏志清给这封信写的按语,几乎称得上“痛心疾首”:“张、丁二人的才华、成就实有天壤之别,以爱玲这样的大天才去花时间研究丁玲,实在是说不通的。”
3
生命尾声里的虱子
1984年11月5日,张爱玲第一次在信中跟夏志清提到“虫子”:“我因为老房子虫患被迫仓皇搬家,匆匆写张便条寄地址来。”1984年12月22日,她在信中称:“我这一年来为了逃虫难,一直没固定地址,真是从何说起。”
之后三年,她没有给夏志清写信。夏志清隔一段时间去信问候,也没回音。网上说:“从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这三年半时间内,她平均每个星期搬家一次,算下来搬家次数多达180次。”没证据证明她“180次搬家”,但因“虫患”频繁搬家,信中可以看出。
1988年,夏志清接到张爱玲来信,才知道自己多封去信张爱玲收到后根本没拆:“天天上午忙搬家,下午远道上城,有时候回来已经过午夜了,最后一班公交车停驶,要叫汽车,剩下的时间只够吃睡,才有收信不拆看的荒唐行径。”
这封信里提到她去看了医生,查出“皮肤过度敏感”,用药立刻好了。看来,“虫患”也许只是皮肤瘙痒,她当时还准备写篇文章回顾这场“人虫大战”。
但1991年11月1日的信中,张爱玲再度提到“虫患”:“先些时我又因为逃虫患搬家,本来新房子没蟑螂,已有了就在三年内泛滥,杀虫人全都无效。最近又发现租信箱处有蚂蚁……接连闹跳蚤蟑螂蚂蚁,又不是住在非洲,实在可笑。”
很多人都认为这“人虫大战”不过是张爱玲的心病。王洞不想轻易下判断:“我们不在洛杉矶,不晓得她到底住在什么样的地方。她可能有皮肤病,自己不知道,也可能是心理的关系,这就很难讲了。”
在学者中,陈子善则将之归纳为作家敏感天性:“说有心理问题要有论证。但她肯定很敏感,不敏感很难成为大作家。”王德威则干脆把张爱玲的疾病缠身上升到“现代主义美学观点的身体呈现”:“你看西方或东方重要的几个现代主义大师,他们在身体的灼伤,或者病或者是在自残的倾向里面所显现的一种坚持。”
4
夏志清对她的关心
有《小团圆》对号入座大八卦的先例,很多人都等着张爱玲在信里谈论胡兰成。但信件中,这部分内容只有两处。
1966年11月4日,她在信中说:“胡兰成书中讲我的部分缠夹得奇怪,他也不至于老到这样,不知从哪里来的quote(引用)我姑姑的话,幸而她看不到,不然要气死了。”1975年12月10日的信中还有一段:“三十年不见,大家都老了——胡兰成会把我说成他的妾之一,大概是报复,因为写过许多信来我没回信。”
张爱玲和夏志清是作家和批评家的朋友关系,张爱玲一直保持距离。夏志清对张爱玲的友谊,不显山不露水地藏在信中。张爱玲刚到美国时,经常托夏志清帮忙,最多的是求推荐。她矜持,信里最常见的是“请不要特地回信”、“请不要特地写信为我……”。
夏志清不善求人,却硬着头皮都去帮张爱玲做了。张爱玲数次提出要给夏志清算介绍出版的commission(佣金)。夏志清猜测她是“不习惯用中文谈金钱出入的事情”,只用英文“大方些”,当然自己是“不会拿她一分钱的”。
张爱玲越到晚年越孤僻,来信经常嘱咐“不要把地址告诉其他人”,尤其是“虫患”不断的搬家期间,更新地址时都要强调一句。有了电话之后更惶恐,嘱咐不要把电话外泄,自己不爱接听陌生人电话。
1988年4月6日信中,张爱玲说皮肤瘙痒问题已解决,把电话号码给了夏志清。夏志清没有很快打电话,在回信中谨慎地提出:“上次你给了我你的电话number(号码),我还是没有动用。真有些后悔。电话上讲几句话,也蛮有意思的,比读朋友来信味道不同。If you are still in the mood(如果你还有兴致),请把新号码给我。”
但张爱玲回复说:“住址保密到paranoid(偏执)程度,根据电话号码也可以查得出来,只好号码谁都不告诉。也没心肠打电话谈天,看你的‘评论集’就行了,你的文章都personal(个人)气息很浓。”
夏志清在信中介绍自己吃的维他命种类,劝她多做运动,推荐书目。听说她家里闹蟑螂,就分享了自家灭蟑螂心得。她抱怨牙不好,他则详细地讲自己怎么保护牙齿,甚至推荐了自己用的电动牙刷。夏志清对张爱玲的关心,由此可见。
5
张爱玲是很有距离的
记者连线纽约访问夏志清、王洞夫妇,请他们讲述自己印象里的张爱玲美国生活。夏志清有些事情已经记不太清,大多数问题由王洞回答。关键问题,夏志清会在电话那头出声:“我来讲!”回忆模煳的时候,真正能在他脑中浮现的内容才令人唏嘘不已。
夏志清能清晰地记得自己评价张爱玲地位时的果断,记得自己年轻时饱读诗书的自信,记得张爱玲是“a great writer”(伟大的作家),苏州腔调里夹着英文,还是一派旧时江南才子气度。
记者:我们在信里能看出张爱玲“保持距离”的那种姿态,但也很惊讶她和夏先生通了那么多封信,他们之间感情的维系是在哪里?或者说她和夏先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王洞:大家都觉得,夏先生对她这么热情这么帮忙,她对夏先生这么冷淡。他们是完全两个性格不同的人。夏先生他喜欢开玩笑,见了人说些个没有分寸的话。可是他跟张爱玲见面不多,所以也不知道张爱玲对他有没有这种印象。
还有一个原因是,张爱玲跟夏先生年纪差不多,比夏先生大半岁,她是一个大家闺秀,可能觉得男女之间不可以太……(亲近),要保持距离。其实张爱玲和他通信不大讲隐私的,跟宋淇当然不同,因为她和宋太太是好朋友。
不管是跟庄(信正)先生的信也好,夏先生的信也好,张爱玲根本不讲自己的感情隐私,都是很有距离的。但夏先生欣赏张爱玲才华,其实连不像张爱玲这么有才的,夏先生都愿意帮忙,张爱玲他当然愿意帮忙。
当张爱玲在美国出版界打不开路子的时候,只好什么都委托夏先生,换句话说,她对夏先生很信任,皇冠的合同是夏先生帮她订的。其实夏先生是很不会做事的一个人,居然给她搞了这么好的条件。他们之间就是,一个尊重,一个信任。
我觉得夏先生对待张爱玲,真的是无话可讲。
记者:夏先生现在怎么看当初对张爱玲的评价?
王洞:当年张爱玲在上海也挺红的,可是没有很多人把她当做一个很serious(严肃)的作家。夏先生当时也当然考虑很多,很大胆地把张爱玲的地位提高了。
夏志清:I made her a great writer ,and she was a great writer (我使她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而她也确实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我写了以后,大家都相信了。
我是学英国文学的,看过很多西方名著。我的看法与人家不同。我有confidence(自信心), 对自己的自信心很高。人家都听鲁迅讲什么话,胡适讲什么话,我根本用不着。
记者:张爱玲在美国不受认可,主要是什么原因?
王洞:我想,一方面是媒体,一方面是时间不对吧。现在中国开放了,中国强了,所以大家都去学中文,中国人哪个方面都扬眉吐气了,现在这么多人去学中文。张爱玲太早了一点,没赶上这个时代。
6
王洞澄清夏志清的情史
夏志清两段关于自己情史的按语,也引来不少读者的八卦:“我同爱玲无话不谈,大学毕业后我在上海、北京爱上了两个女子的故事也吐露给她听了,二人都算不上是我的女友,因为从未单独date(约会)过。”按语也披露他和陈若曦、于梨华的恋情:
“卡洛(夏志清前妻)也是耶鲁大学的硕士……我们的感情很好,但我到哥大以后,找我的女孩子太多,使我动情的第一个女孩子便是陈若曦(名秀美,英文叫Lucy)。她似乎对我也有意,我便对卡洛说,‘我爱Lucy,我们离婚吧。’卡洛大哭一场,Lucy也无真心嫁我,之后嫁给段世尧便回大陆‘报效祖国去了’。直至于梨华搬来纽约,我又出轨,卡洛便交了一个男友,决定离婚。
并非如陈若曦在其《坚持、无悔——七十自述》中所说‘原配早不满丈夫喜欢中国女生,发现他和王洞谈恋爱了,和人私奔并铁了心离婚’。陈若曦……希望我写序并帮忙她来美,我们旧情复燃,又谈起恋爱来了,她在书里对跟我的两段情,只字未提,却借我与某编辑的一段情,对我的前妻及王洞加以人身攻击,也丑化我。”
记者:夏先生在信里也披露很多八卦,好多读者都把焦点集中在这里。
王洞:张爱玲把夏先生写的信都丢掉了,我们也不知道夏先生给张爱玲写了些什么。但是你看出来,夏先生跟她讲过,年轻的时候想追女朋友,根本没有追到。所以书里只有夏先生的八卦,并没有张爱玲的八卦。她在信里连她的丈夫都很少提。
有人爱看八卦,另一些人就好像故意写一点八卦的东西。譬如说有人采访陈若曦,在有限的篇幅里,提到夏先生与某编辑的恋爱,经陈若曦的劝阻,才没跟我离婚,好像她是个大好人。陈若曦、于梨华写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我觉得应该澄清一下。
记者:所以后面包括离婚,还有陈若曦、于梨华那部分,是你加的,你想澄清一下?
王洞:陈若曦写了一本书,造我谣嘛。夏老师喜欢女孩子,比如你来,他也会很喜欢你。你知道女孩子自重的话,夏先生也不会怎样。夏先生对他的女学生也很规矩,多漂亮的女孩子他都没去追。但有的人是作家,就利用夏先生给她们写序,和他谈情说爱起来。我作为一个太太,知道了当然很生气。
你不讲夏先生和你谈的恋爱,把别人和夏先生谈的恋爱说出来,而且造谣。像我和夏先生认识的时候,他正在办离婚,我跟他的婚姻破裂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他前妻不能忍受丈夫两次出轨,就找了个男朋友,等她男朋友离了婚,他们才结婚,并没有与人私奔。
夏先生太天真,我跟他吃第一顿饭,他和什么人谈过恋爱,为什么要离婚,就都告诉我了。他是教授,我在哥大做事,也不敢得罪他,后来若即若离的,我就到别的地方教书了。他离了婚,我们才在一起的。
他觉得和这些女作家谈恋爱,是一件美丽的事情,这些个女作家觉得他很有用,不肯放弃他,一定要和他做朋友。但我真的没有想到,等到夏先生老了,她们来欺负夏先生,毁谤我,连累他前妻,实在卑鄙可恨!
夏先生看了陈若曦的书很生气,才把当年陈若曦怎样引诱他,描绘出来,他要写出来。可是他老了,哪有精神写?我伺候他,没时间替他写,就在书里澄清一下。将来我会写自传的,这个事情不可以造谣的,夏先生保留了所有朋友的信,包括情书在内。
可能已经到张爱玲的生命的最后阶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