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糊之音

人生如戏,青衫迷糊眼,小录人世间印象
正文

湘西,凤凰

(2007-02-02 20:00:39) 下一个

        人们都说:湘西是因为沈从文才变得如此有名,此话有理,不过沈从文的故居是在他去世以后,才被政府将它从66户住户中收回,并加以维修,成为现在旅游大潮中供人参观的一处胜迹。而湘西的好山好水,民风淳厚,因为历史的痕迹,这个地方早就值得品味了。曾经,在屈原被流放的途中,看到此处是香花芷草的神巫世界,东汉时,伏波将军马援征伐武陵看到的,却是一个鸟兽不至,文明难以化及的险恶地带。要懂得一个地方的精彩,起码需要住下来,经历一些很杂的事情,在生活的不期而遇中寻找出它的真正的活气和韵味来。

         湘西是个有神秘色彩的地方,那儿杂居着几个不同的民族,流传着巫术,放蛊,古风祭祀,赶场,调年。。。。在险峻的山乡,一代又一代演绎着自我独特的风格。蜿蜒的河流,青翠的山峰和油菜花盛开的土地里因为沈从文对家乡深沉而敏感的理解,在文字中描述了一种带有独特温柔气息的社会场景:书中的土匪,女学生,粗狂的边民,摆渡的老人,面目不同的湘女,无一不是因为文字而和现实中的粗粝拉开了距离,这里有作家自己的生死顿悟,细腻的生活场景,经思想滤过,用平实淡然又亲切地描写展现出来变得格外动人,细细咀嚼中才能感到有一种经过幻化的单纯的美。

         沈从文在1949年后放弃写作而转入历史博物馆的研究工作,还常到展厅中去做讲解员,在他的朋友,亲人和学生看来,都是一个极悲剧的一个场景。汪曾祺先生当年亲眼看见沈从文向观众讲解的场面,不免唏嘘而叹:从一个大学教员到当讲解员,沈先生不觉得有什么丢份,他那样子不但是自得其乐,简直是得其所哉。只是熟人看见他在讲解,心里总不免有些凄然。在黄永玉的书里,也有很多有关的描述。

         沈从文的经历,是一个时代的一个悲剧性的剪影,他生前有过一次回乡访旧的举动,是在黄永玉的陪同下回故乡的,不过那时候他的故居并不姓沈。幸好后来时势的变化,合情合理了很多,为凤凰古城增添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去处,如果站在凤凰街景中,对过去和历史一无所知,岂不是少了很多游历的趣味。拜访故宅,在雕花的窗棂里游转,也许有许多黑白的图像和文字,如滴在纸上的墨迹,氤氲在访客的面前,闻一下已经遥远了的书香气息,一定会明白,沈从文尽管撰写很多有关文物考古的书,后人还会永远用文学的感情来怀念他。

         凤凰城里,还有“湘西王”陈渠珍的陈迹,即称为陈家祠堂的朝阳宫,那儿有曾经锣鼓丝竹入云,流光溢彩的戏台。陈是早年的军阀,加入过同盟会,也在国难当头时沈从文的慷慨陈词下,奋起抗日。陈渠珍著有一书“芰野尘梦”,系文言写成,评说为:人奇,事奇,文奇,既奇且实,实而复娓娓动人,一切为康藏诸游记之最。不独可跟他从纸上进入西藏,见一切前所未见的西藏之原始风光和种种风俗人情,更是能见他在战役中的卓越胆识和彪悍。后因兵变,他率兵从西藏逃出,经历茹毛饮血的种种辛酸艰难,读来惊心动魄。其中穿插他和西藏女子西原的悲剧爱情故事,可称千古旷世情缘,令人动容。

         此外,凤凰还有民国总理熊希龄的故居,末代苗王龙云飞的传奇,近代大画家黄永玉的“夺翠楼”,都犹如朝阳宫的戏台上的对联:“数尺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千秋人物有贤有愚有神仙。”无疑湘西不再是从前人心目中的蛮夷之地,凤凰也已经跟上时代,成了商业化的旅游点,诗文泛化,绘画渐渐退化成为一种工艺,诗文渐渐退化成为龙门阵和掌故。但是如果有时间,我相信会有很多的发现,在山野人物中,很多地方都一样,很有一些襟怀磊落,然而终因各种缘故没有出去闯荡世界的,就经常在经史子集里消磨时光的人。这样的人,往往也是一肚子学问,不是写得一手好字,就是画得一手好画,甚或对联诗词,都极擅长。其貌往往朴实无奇,其心却敏感细腻,举止未见得如何雅致,言谈却一定娓娓动人。我曾在乡间很见识过这样的人物,我有很多孤独的旅行,寂寞并不一定坏事,相信如果能化比较多一些的时间,能够领略到一个地方的一些人文风景,使得每一次旅行有小小的饱满的收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40hutu 回复 悄悄话
从心里赞同:
要懂得一个地方的精彩,起码需要住下来,经历一些很杂的事情,在生活的不期而遇中寻找出它的真正的活气和韵味来。
神在阿堵中 回复 悄悄话 我喜欢这种淡泊的、不动声色的、但是言之有物的文字风格。( By the way ,如果段落之间空一行看起来会舒服一些。小建议。)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