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庐山会议实录》:真讲真话的书

(2005-01-02 22:31:57) 下一个
作者:钱伯城   《庐山会议实录》:真讲真话的书   1959年的庐山会议,于今已过40周年。毛泽东为此次会议定案:"庐山出现的这一场斗争,是一场阶级斗争,是过去十年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的生死 斗争的继续。" 这番话见于《机关枪和迫击炮的来历及其他》一文,写于1959年8月16日庐山会议结束前一日。会议的"斗争"规格定得高,落手之重便有依据。如果说,1957年的反右,党内党外一起搞,为的是强化党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对知识阶层的统治地位和绝对权威;两年后的这次反右倾,则是党内斗争,为的是强化毛泽东在党内的统治地位和绝对权威。这两次"斗争",连同随后而来的四清运动,都是通向文革的前奏或预演。同历次政治运动一样,庐山的这次"斗争" 也是毛泽东发动和指挥的,显示了他的几乎已入化境的政治斗争艺术,人入其彀中而不自觉。彭德怀庐山万言书说:"我们在处理经济建设中的问题时,总 没有像处理炮击金门、平定西藏叛乱等政治问题那样得心应手。"(《彭德怀自述》,284页)这番话在庐山会议时,曾被作为彭攻击毛的一大罪状受到严厉批判。这些批判者完全不懂(不知是否故意不懂),这实是对毛运用政治斗争艺术如此"得心应手"的一个肯定。   李锐的《庐山会议实录》(下简称《实录》)是记载这次事变(《实录》前言称这次会议为 "庐山之变")全过程的唯一信史。说是"信史",因所载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亲自记录 的第一手资料,虽有部分采用会议"简报",亦经作者裁定。说是"唯一",因还没有见到 有比这更直接、公开与诚实的庐山会议历史。但最重要的,这是一部真讲真话的书。有些人 标榜真话,有些书也标榜是真话的书,但"真话"一词前面都还缺少一个最要紧的"真讲" 二字。做到这点岂是容易。特别对于擅写当代史的史家或热衷写回忆录的名人,"真讲真话 "而不是"假讲真话"是他们最为需要的史德与史识。   这部既属信史,又是真讲真话的书,初版于1988年,1994年增订再版,1999年又增订三版, 所容史料逐版增加:第一次增订,补齐毛泽东7月23日长篇讲话全文,这是促使会议风向剧 变的动员令,估计若干年内不会有官方正式文本发表,因此《实录》所载为唯一全文记录。 第二次增订,补充了会议几次小组大组批斗"军事俱乐部"的发言实况,从中可见党性真伪 、人性善恶的各种本色表现。读者或许问:本书会不会还有第三次增订?似乎不排除作者在 适当时候再作一次新的增订的可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书中尚留有不少可容纳新材料的空 间,而这些空间只能由本书作者来填补。如所载小组大组批斗会的发言,不少发言者只用" 有人说"或"有的人甚至说"代替,未见主名。记张闻天的发言一章,提到"在庐山会议前 的两次政治局会议上,他一再陈述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尤其认为宣传中要承认缺点和错误, 说我国的国际威望已经受到影响。发言时被人顶了回去"(《实录》,123页)。这顶的人 ,被隐去了主名。又如8月14日大组批斗黄克诚,所载"陈伯达发言后,军队的几位代表发 言",皆未见主名,只用"有人说"或"发言者还分析了"、"发言者还说"云云(《实录 》,324页-327页)。相对于史学上有"直笔"、"曲笔"之称,这或可称之为"恕笔"。 但也有初版时未出主名,再版时增订补出的。如初版(78页)记:"七月十一日晚,毛主席 找周小舟、周惠谈话,当他们谈到在小组会上我的发言被人顶住,马上就通知我也去参加。 "读者很愿知道,此顶人者是谁。在增订再版中(61页),作者解答了这个问题,在此节下 面加了一个括弧,补上了一大段文字:"所谓顶住,是前述中南组的会上,我的发言被罗瑞 卿频频打断,后来罗在8月9日第二组的会上批判周小舟时,罗是这样说的:'我和李锐同志 有点冲突,他说以钢为纲不对,政治挂帅有副作用,还说有人不喜欢讲缺点,我不同意他的观 点,虽然没有展开争论,但有几次短兵相接。'"这段补充很重要,说明在7月23日毛泽东 讲话前,已有善于窥视揣摸毛的意图喜怒者,为毛所提出的"以钢为纲"、"政治挂帅"等 口号辩解了。而李锐说的"有人不喜欢讲缺点"这句话中的"有人",后来批斗会上也是被 作为针对毛的攻击。   庐山会议实质是一场大型批斗会,目标是彭德怀、张闻天、黄克诚、周小舟(李锐是随从分 子)。批斗会必有积极分子与准积极分子。其他大部分人是随声起哄或随声附和。积极分子 最厉害,准积极分子次之。这些人专抓要害,无限上纲,以置对方于死地为能事。庐山会议 上最具杀伤力的积极分子,当数柯庆施、康生、林彪、谢富治等人。其中罗瑞卿虽后来结局 与他们有所不同,当时也算得上一员猛将,《实录》详细记载了他在小组大组会的发言,批 斗时穷追猛打,毫不手软。7月23日,周小舟、李锐、周惠听了日间毛的讲话,心情郁闷, 去黄克诚住处诉说,又逢彭德怀过来。三人随即辞出,恰遇罗瑞卿经过(《实录》,144页 、266页)。罗就作为"小组织活动"揭发,坐实了"军事俱乐部"(还有所谓"湖南集团 ")的存在。《实录》载:"7月23日夜,我们三人(即上述二周与李)到黄克诚住处这件 事被传播开来,传到了毛泽东耳中。我担忧的人家会怀疑是'小组织活动',竟然真的出现 了。"(163页)罗因此成为庐山会议批斗功臣之一。会议后林彪接替彭德怀任国防部长, 罗接替黄克诚任总参谋长兼军委秘书长。罗当然不会想到,时不过五年,他自己也遭遇彭黄 命运,彭还保证"不自杀",罗却只能以坠楼表忠心了(点点《非凡的年代》,218-219页 )。造物之弄人如此。   笔者犹忆当年虔诚学习八届八中全会《公报》情景(关于彭黄张周反党集团《决议》,小民 尚无由得知),报纸同时还配发了庐山会议大幅照片,毛主席居中笑容可掬,几个常委环侍 咧咀而笑,一片欢乐祥和气氛。那种开怀高兴样,竟不似人间曾有残酷无情的斗争打击事发 生。如今事过多年,幸逢晏平之世,再读这本惊心动魄的《实录》,仍不能不引起读此书者诸多思考。我属普通读者,也拣几个思考问题,略述所见。 大转弯:偶然与必然   庐山会议从纠"左"一下子转到反右倾,从原定开十五六天的会延长到开了40多天,从以休息、总结经验为主突然变为以党内大斗争为主,自然是一个大转弯。这个转弯是从毛泽东7 月23日讲话开端的。转弯或大转弯这个讲法,是周小舟听了毛的讲话后首先说出来的,他先 对李锐、周惠讲了,"认为这个讲话,是一百八十度转变,使人转不过弯来"(《实录》, 143页),后在批斗会上被迫交代出来(《实录》,176页、283页)。周小舟的看法代表了 庐山会议与会者的普遍困惑,直至恐慌。毛泽东据此在8月11日的讲话中,作为一个问题提 出:"所谓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说我这个人变来变去,我是蝙蝠。开始算是你们'俱乐部' 的,后头又不算'俱乐部'的了,退出你们那个党,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实录 》,298页)又在8月16日的讲话中说:"庐山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空气变了。"(《实录》 ,338页)可见毛泽东也承认庐山会议有这个大转弯。   这个大转弯的发生,是偶然还是必然?持偶然看法的,有一个"如果"的前提:如果没有彭德怀的上书,就不会有大转弯了;因为有了彭的上书,所以发生了大转弯。最先提出大转弯 问题的周小舟及其他与会者包括除毛泽东之外的中央常委,大概都持这个看法;即使几个善 体上意的积极分子,可能也会觉得这个大转弯虽是他们所盼望的,但如果没有彭德怀的万言 书,这个弯还是不会转得如此快如此突然,而且就在庐山会议上。因此所谓偶然,就是说庐 山这次事变,原本不是毛泽东的意图,并不在他的战略部署之内。该书作者李锐也说:"庐 山这次风波,从发生大争论来说,是必然的;但是后来出现如此'反右倾机会主义'的可怕 局面,则有一定的偶然性。"(《实录》,25页)薄一波写了《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下简称《回顾》)一书,他也是庐山会议亲历者,有专章论述庐山会议,是一篇小型的 "实录"。薄说:"在庐山会议上,为什么会发生从纠'左'到'反右倾'的转向?这似乎 很难理解。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也感到困惑。"(《回顾》,866页)薄自己作出答案:" 彭、黄、张、周的'右倾机会主义',说到底,无非是他们要求总结'大跃进'、人民公社 经验的深度和广度,超出了毛主席所允许的限度和范围。这是他不能同意和接受的。"(《 回顾》,867页)但是,若是彭黄张周的意见没有超出"毛主席所允许的限度和范围"之内 ,这次事件就不会发生吗?所以按薄的看法,还是存在一定的偶然性。   但是,是不是有其必然性呢?就是说,即使没有彭德怀万言书,庐山会议这个大转弯必然避 免不了,这场风波照样会发生,而且仍在庐山上。不妨先看看毛泽东自己的讲法。据毛泽东 8月11日论彭德怀及其"俱乐部"的长篇讲话,提到7月2日初上山的常委会,说:"7月2 日 那次常委会上,彭德怀同志所表示的那种态度,我就看出这个苗头,是要刮点什么风嘛。" 说明他早在初上庐山彭上书前已确定斗争目标。接着又说:"但是刮的什么风,这个庐山是 两个司令部,详细情况,完全没有料到。"(《实录》,296页~297页)这"没有料到"的 只是"详细情况",有"两个司令部"则是肯定了的。《实录》记载了毛7月2日讲话全文, 其中关于形势的一段说:"有人问:你们大跃进,为什么粮食紧张?为什么买不到头发夹子 ?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似乎促进派腰杆不硬了。总之,怪话不少,要让人家讲 。你说得清就说,说不清就硬着头皮顶着。明年东西多了,就说清楚了。"(《实录》,20 页-21页)这明白地是使用1957年反右前夕"引蛇出洞"所用的语言,那时是叫"左派"" 硬着头皮顶着",现在是叫"促进派""硬着头皮顶着"。可悲的是,除毛之外的人(也可 能几个积极分子除外),许多人还蒙在鼓里,领会不到毛的真实意图。毛在随后几次讲话中 ,一再提到"硬着头皮顶着"这句话,表示他是事先发出警告的。毛对当时形势的估计和判 断,具体见于7月26日(即发动批判彭德怀万言书的三天后)对李云仲(原国家计委副局长 )一封来信的批语:"反右必出'左',反'左'必出右,这是必然性。时然而言,现在是 讲这一点的时候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380页)这里明确指出了反右的 "必然性"。《实录》有专章记李云仲信,并有评论:"从李云仲的一封信及毛泽东对此信 的批示(尽管这个批示是发动批判彭德怀以后写的),就在当时也可感到:庐山会议本身和 毛泽东本人思想的发展(两者密不可分),是多么矛盾,多么不可理解啊!"(《实录》, 52页)其实,若从毛的运用政治斗争艺术的整体及前后一贯性来看,是一点不矛盾,也是完 全可以理解的:庐山会议的前阶段,右倾形势已判明,反右势在必行,只是蓄势待发,等待 一个突破口,就可大转弯了。这个突破口,就是彭德怀的万言书。   等待突破口,搞突然袭击,杀对方一个措手不及。这在历史上发动大规模政治运动前,是不 乏先例的。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出现了一股"要求民主,忽视集中"的思潮,"中央研究 院整风墙报《矢与的》更以'民主'获胜的面目,轰动了整个延安,有几期甚至不是贴在墙 上,而是贴在布上拿到延安南门外(闹市区)悬挂起来,前往参观者川流不息。王震看了墙 报的文章,很不满意,说:'前方的同志为党为全国人民流血牺牲,你们在后方吃饱饭骂党 。'毛泽东在一个晚上也打着马灯和火把看了《矢与的》。一部分人因此得意忘形,说是' 毛泽东同志支持我们。'事实恰恰相反,毛泽东说:"思想斗争有了目标了。'"(李维汉 《回忆与研究》下册,483页)随之就掀起了对王实味的大批判。1957年反右运动也有一个 大转弯:从大鸣大放突然转为反击右派。吴冷西亲自经历了这次大转弯过程,他的回忆说: "我们(指吴与胡乔木)刚坐下来,毛主席就兴高采烈地说,今天(指1957年6月7日)报上 登了卢郁文在座谈会上的发言,说他收到匿名信,对他攻击、辱骂和恫吓。这就给我们提供 了一个发动反击右派的好机会。……过去几天我就考虑什么时候抓住什么机会发动反击。现 在 机会来了,马上抓住它,用人民日报社论的形式发动反击右派的斗争。社论的题目是《这是 为什么?》,在读者面前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大家来思考。"(《忆毛主席》,39页~40页) 这些史料虽为一般所知,如不串起观察,就会以为各不相关。其实先后一贯,不是孤立突发 事件。因此,当代史学家有的往往只看表面,将某一个政治运动的前后阶段截然分开,显然 是低估了伟大毛泽东全局在胸的政治斗争艺术。 毛泽东也在讲话中提到庐山会议有无阴谋问题,并向他所说的"右派司令部""交心"。8 月11日讲话说:"我向你们交心呀,你讲我阴谋,我讲给你们听,就是这个道理。我叫你们 放,你说我钓大鱼。确实,就是要大鱼小鱼一起钓。你不钓不得了。这个大鱼叫什么鱼?是 吃人的鱼,是鲨鱼啊!"(《实录》,297页)这里特别提出庐山会议时曾有人说反右倾是 阴谋。按:遍查《实录》所载众多议论、发言或交代,未见有人说过"阴谋"二字。但这是 毛所爱用的一个克敌制胜词语,并且同新创的"阳谋"一词对照使用。1949年《在中共七届 二中全会上的总结》讲话中,批判王明错误时说:"整风运动提高了同志们的嗅觉,缩小了 教条主义的市场。有人说,这是阴谋,是要取而代之。其实,这不是阴谋,而是阳谋,也是 要取而代之。"(《毛泽东文集》第五卷,264页)1957年为《人民日报》所写社论《文汇 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一文中又指出:"有人说,这是阴谋。我们说,这是阳谋。因 为事先告诉了敌人:牛鬼蛇神只有让它们出笼,才好歼灭它们,毒草只有让它们出土,才便 于锄掉。"(《毛泽东选集》第五卷,437页)1949年的反王明与1957年反右派,到1959年 的反右倾,三次所用词语几乎如出一辙,庐山会议这次讲话虽末用"阳谋"一词,以与"阴 谋"对衬,但精神语气是基本一致的。这也可给庐山会议的大转弯,非出偶然,而是必然, 作一佐证。没有彭德怀的信,也一定会抓住别的"斗争目标"或别的什么"好机会",完成 这次反右倾斗争。如张闻天7月21日在小组会上的长篇发言,全文8000多字,"如此明快而 尖锐,几乎毫无顾忌"(《 实录》,128页),完全够得上成为"斗争目标"和"好机会" 。《实录》作者虽基本倾向偶然说,但也引述"有的老同志"意见,认为1959年形势可以套 用1957年形势,作为一个可研究问题提出:"1980年,讨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 题的决议》草稿时,我在国务院第十组(能源系统),曾因小组同志要求,介绍庐山会议情 况。谈完7月17日的召见后,大家插话说,这次谈话已经把你们几个人当做右派朋友了,你 们还蒙在鼓里。当时我即不以为然。后来也曾听到有的老同志谈到,上海会议时谈海瑞问题 ,就是'钓鱼',就是'引蛇出洞'。我认为,'1959年的夏季形势'是否可以套用'1957 年夏季形势',这个问题有待史学家研究。"(《实录》,73页)在这下面,《实录》又引 述上海会议毛泽东报告突然插入一段对彭德怀的批评:"我这个人是被许多人恨的,特别是 彭德怀同志,他是恨死了我的;不恨死了,也有若干恨。我跟彭德怀同志的政策是这样的: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过去跟我兄弟也是这样。"而彭德怀万言 书,当然是"犯"了他的,因此"我必犯人"也是必然的。这是事先打过招呼的,属于"阳 谋"吧。 庐山批斗会启示录 早年学习《毛选》,懂得对待犯错误的同志,必须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政策 ,决不能"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毛选》的教导是:"我们揭发错误、批判缺点的 目的,好像医生治病一样,完全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毛选》合订本, 829页)这些有情有理的话使整个一代中国人广受教育,铭记在心。 笔者与众人一样,经历过大小政治运动,也经历过无数批斗会。本人受过批斗,也看到他人 受批斗的情景。这次批斗他人的,下次也成了受批斗的人,而批斗的方式与语言,也就是他 对别人所使用的。如此循环往复,戴上各类帽子的"分子",人数愈来愈多,先是五类,文 革时增至九类。许多人(笔者也在内)不解,为什么这一系列做法,竟与《毛选》的教导完 全背道而驰?但同时也找到自我宽解的理由:这些都是下面单位过左的做法,上面中央是英 明的,是掌握政策的,每次运动后中央不都纠偏改错,甚至赔礼道歉吗?但也不无疑问:为 什么一再重蹈覆辙呢?这一定有一个原因。现在,有了这本真讲真话的《庐山会议实录》, 一些问题便可涣然冰释了:第一,"'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根子还在毛泽东。"(《实 录 》,39页~40页记周小舟、周惠与李锐谈话,二周"认为农业的高指标是由上而下压下去的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根子还在毛泽东"。虽说的是农业指标,也可适用于历次政治 运动)第二,中央高层批斗会的水平,基本上与低层单位批斗会是持平的,没有什么高低 之分,二者所用的批斗手法与语言几乎是完全相似的。这里也应破除迷信。《实录》作者记 载说:"旁听大家对彭、黄、张、周的那种面对面的尖锐语言,上纲上线的武断,乃至难堪 的人身攻击,种种可怕的质问,仍然是非常难受的。"(《实录》,271页)作者也提出一 个问题:"这是中央委员会,这是我们党最高领导层的会,怎么竟没有一个人敢于出来讲半 句公道话呢。"(《实录》,207页)要知道,薄一波也提过同样的问题:"对毛主席发动 批判彭德怀等同志这一不正常、不正确的行动,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句公道话,或者从中 缓解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回顾》,881页)由此可见,基层单位的一些批斗会,实 是高层批斗会的延续或翻版,同样是"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上行下效,根子则在中央高 层。 7月31日和8月1日,由毛泽东主持召开两次常委会,实际是面对面批判彭德怀的中央最高层 小型斗争会,"为彭德怀的'错误'性质定了调,算了彭德怀的历史总账"(《实录》,18 1页)。《实录》作者李锐是四个列席旁听者之一,另三人为黄克诚、周小舟、周惠。开会 时无专人记录。彭真要李锐作记录,因此留下一份独一无二的原始记录史料。会上主要由毛 泽东讲话,他人附和插言。独林彪有较长发言,毛作插话。"林彪说,彭德怀是野心家,阴 谋家,伪君子,冯玉祥。中国只有毛主席是大英雄,谁也不要想当英雄。他讲这几句话时是 声色俱厉的。"(《实录》,189页)会上发生毛泽东捎带批了一下朱德的小插曲。8月1日 常委会,"第一个发言的是朱德,态度比较温和,只是就信的内容而谈。当然,没有'击中 要害'。还没有讲话,毛泽东即将腿抬起,用手指搔了几下鞋面,说:'隔靴搔痒。'弄得 朱德脸一红,就停止了发言,直到散会,只是最后讲了几句话。"毛开始讲话即说:"无动 于衷,不懂世事,麻木。"(《实录》,189页。作者注:这几句话大概是对朱德发言"一 般化"说的。)毛随后发言中又提到朱德:"总司令可能闹乱子,但他只是个招牌(组织不 起队伍)。……这回重心是彭,不是总司令,总司令这回态度好。"(《实录》,197页 )。这说明毛认为朱德以前也曾有态度不好时候。毛会外对秘书说过,朱德是"老右派"( 亦见《实录》)。毛在这两天常委会上讲话,虽多短语,但气盛势足,字字句句皆如泰山压 顶;彭德怀处于被审判地位,孤立无援,气消神索,以负罪之身,只能作些软弱无力的辩解 。毛的发言继7月23日长篇讲话各点续加发挥,为彭的过去和现在定性,也为随后一连串小 组大组会议定下批斗调子。其要点如下(《实录》,181页~213页): 一、历史上一贯反毛。"我同你的关系,合作,不合作,三七开。融洽三成,搞不来七成 。""我同你历史关系,这么多次,你每次动摇,昨天朋友,今天敌人。""历来要用你的 面目改造党、改造世界。""6亿人中最高明的是你,(说我是)先生(你是)学生,是假 的。我们的合作是三七开。""总起来三七开。""华北座谈会操了40天娘;补足20天,这 次也40天,满足操娘要求,操够。"(按,"操娘"一词,薄一波《回顾》均改作"骂娘" 。) 二、 野心家、伪君子。"就是说你这人有野心,历来有野心。""个人英雄主义很危险, 野心即出在这里。拉拉扯扯,一打一拉,要组织队伍。""人们说你是伪君子,像冯玉祥。 " 三、 高饶集团成员。"高饶事件你陷的很深。""历来摇摆,直到高饶事件,但能摇过来 。" 四、 写信是为了发表。"你说发表你的信你不高兴,不一定吧。写这信的目的就在于争取 群众,组织队伍。""我们认为你是反中央,信是准备发表的,以争取群众,组织队伍,按 照的你的面貌改造党和世界。" 五、 有计划、有组织进攻。"言为心声,你就是右倾机会主义。""有右倾活动。""你 们要瓦解党,这回是有计划、有组织、有准备,从右面向正确路线进攻。""新问题是要反 击右倾进攻。""其目的,在瓦解中央领导,瓦解总路线,以为有大批群众集合于你的旗下 。""这次抓到一个机会,打着无产阶级旗帜,攻击'小资产阶级狂热性'。以为万无一失 。国内外、党内外议论纷纷,乘此机会。你是个投机分子。" 六、 里通外国。"这次从国际取了点经(不能断定)。""从打击斯大林后,佩服赫鲁晓 夫。" 这些强加于彭德怀的基调,接着便成了庐山大小批斗会的主调,无限推论扩大,使彭德怀等 人百口难辩,屈服认罪,终于斗出了一个无中生有的所谓"军事俱乐部"。人们一般习惯阅 读学习毛泽东的经过文字整理的长篇讲话,很少机会或没有机会见识毛泽东在小型批斗会上 与人短兵相接的发言或对话,目前这仅有的一份公开原始记录,当会引起史家的兴趣。 薄一波在他的大著《回顾》中,曾就庐山会议的"深刻教训"提出两个问题,希望大家继续 研究,"得到满意的答案"。第一个问题是:"毛主席的党性原则、党性修养不可谓不高, 大家对此都是景仰不已的。何以到了庐山会议上,却未能实践'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 察群言'(指毛引用明代杨继盛[号椒山]诗以自勉),究竟还有些什么思想原因和社会 历史 原因。"第二个问题是:毛曾称赞汉代贾谊上书汉文帝,是"切中当时事理"的"最好政论 ",却给彭德怀上书戴上右倾机会主义的政治帽子。"毛主席评古人的话和评彭德怀的信两 相比较,反差何以如此之大,这中间是何缘故?"(《回顾》,876页~877页)我想,以薄 一波的政治智慧与政治鉴察力,他在回顾与研究庐山会议这段历史过程中,不会没有自己的 答案,只是谦逊不说罢了。《实录》却如实地记录了一些追随和共事多年的部属、战友对毛 泽东的私下议论,即所谓"窃窃私议",最能见出舆论所向。这些议论原是私下之间谈话, 有的为《实录》作者所闻,记录下来;有的是牵连所谓"军事俱乐部"人员被迫交代或揭发 出来。从这些不加隐晦的议论中,也许可以找出一二答案。本是不公开的议论,一交代,一 揭发,一批判,反而变成公开的了。 彭德怀的议论  周小舟转述与彭德怀的交谈,说毛泽东以个人名义直接写信给基层组织和 干部,不知是否经过中央。从欧洲回来向毛泽东汇报,说起铁托左右有几十人跑到阿尔巴尼 亚去了,此时毛泽东脸色顿然发红。从而谈到中央常委之间有些问题不能很好展开讨论,有 的是不便说话,有的是不能说话,有的是不多说话。毛泽东凡事总要一竿子插到底,否则, 不愿转弯或回头。(《实录》,100页)张闻天转述彭德怀同他说,毛泽东自己犯了错误, 不认账,不检查,反而责备别人。由于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有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毛泽东 也有些骄傲了。(《实录》,10页)张闻天交代:彭德怀谈到中央常委会上只有毛主席一个 人讲得多,别人很少讲话,他一个人说了算。南宁会议、成都会议对反冒进的同志,是否一 定要采取那么个斗争方法,是否只注意了个人威信,而没有注意集体威信。还讲过要注意斯 大林后期的危险,以及毛泽东读中国的旧书很多,熟悉旧社会对付人那套办法,很厉害。 (《实录》,280~281页)黄克诚交代:(1)主席在上海会议讲话后,彭德怀给他说过: "主席要挂帅,难道过去不是他挂帅吗?"(2)彭德怀给他谈过"集体领导问题"。(3) 彭德怀过去曾给他谈过:"主席说要下毛毛雨,但给送去文件又不看。"(4)彭德怀同他 说过:"去年搞大了,快了,急了,可能出匈牙利事件。"(5)彭德怀给他说过,"各省 都给主席盖房子"。(《实录》,281页)彭德怀交代:我讲过毛泽东同志提敌我矛盾和人 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他在中国革命中是很厉害的人。(《实录》,285页)黄克诚揭发:彭 德怀"对各地修房子不满;反对唱《东方红》歌;对喊毛主席万岁不满;调文工团,他骂萧 华和罗瑞卿同志,说是'选妃子',实际是骂毛泽东同志。"(《实录》,322页)康生批 判:你(指彭)讲历代皇帝的第一个皇帝是厉害的,你把毛泽东同志比成皇帝!(《实录》 ,317页)    张闻天的议论   张闻天交代:(毛泽东)很英明,但整人也很厉害,同斯大林晚年差不多 ;从中国历史学了不少好东西,但也学了些统治阶级的权术。(《实录》,101页)  周小舟的议论   农业的高指标是由上而下压下去的,"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根子还在 毛泽东。(《实录》,40页)他(指周小舟)怀疑毛泽东的这篇讲话(指7月23日讲话), 是否经过常委讨论。按照讲话精神发展下去,很像斯大林晚年,没有真正集体领导,只有个 人专断独行。这样,终将导致党的分裂。这个讲话,是"一百八十度转弯",使人转不过弯 来。(《实录》,143页)周小舟交代:毛泽东同志多疑,独断专行,自我批评不够。(《 实录》,282页)主席对彭这样的态度,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中间有什么原因?是不是毛泽 东主席一时的愤慨?这些事情,中央常委的意见是不是一致的?是常委决定的,还是主席一 人决定的?是否会造成党的分裂,影响毛泽东同志的威信?(《实录》,283页)  李锐的议论   我认为毛泽东确是喜欢高指标的,只喜欢柯庆施那样一些吹牛说大话、奉承 迎合的人。当然,谭老板(指谭震林)放炮不准,但勇于负责,还是很喜欢的。黄克诚这样 比较偏于稳重、多看困难的人,就很不喜欢。我又说,这样的讲话(指毛7月23日讲话)不 是"翻云覆雨"吗?(《实录》,143页)我说了一句很愤激的话:他(指毛)不能一手遮 天。(《实录》,144页)黄克诚交代:李锐问过我:"现在我们是否像斯大林晚年?"( 《实录》,281页)  田家英的议论   (7月30日毛泽东找黄克诚、周小舟、周惠和李锐谈话)谈完话出来,遇 见田家英,我(李锐自称)颇有点轻松之感。田家英说:决不要轻信,大难还在后面。田家 英还告诉我:彭德怀是政治局委员,政治局没有开会讨论,就让小组去批斗,太不应当了。 慨叹毛泽东这样独断专行,晚节不终。(《实录》,177页)主公(田对毛的尊称)常有出 尔反尔之事,有时捉摸不定,高深莫测,令人无所措手足,真是很难侍候。今天跟上去了, 也许明天挨批,还喜欢让人写检讨。(《实录》,34页)毛泽东对经济建设太外行,去年( 指1958年)不到前台来指挥就好了。毛泽东不如总结中国革命经验,专门从事理论著述为好 。(《实录》,35页。按,这是与李锐一同议论的。)他(指田)说,他离开中南海的时候 ,准 备向主公提三条意见:一是能治天下,不能治左右;二是不要百年之后有人来议论;三是听 不得批评,别人很难进言。(《实录》,34~35页)  李富春的议论   毛泽东提出这个说法(指"运动中求平衡"),是为自己1958年的错误辩 护,不肯服输。"以钢为纲"、"三大元帅"等提法,统统违背了按比例的规律。(《实录 》,37页。此载《会外漫谈》章。)  胡乔木的议论   公社与供给制的问题,在北戴河会议时,无人有精神准备。可见北戴河会 议前后,毛泽东的头脑发热之程度。武昌会议时,王稼祥向刘少奇说,不要公布公社决定, 王不敢去汇报,刘少奇向毛泽东转告了,结果毛发了脾气。胡乔木说,王稼祥应当受到表扬 。(《实录》,37页~38页。按,此亦载《会外漫谈》章。)  除以上摘录的这些议论,我还可补充两条不在《实录》范围内的重要资料。一条是邓小平的 议论。邓小平女儿毛毛引述她父亲的话说:"谁不听他(指毛)的话,他就想整一下,但是 整到什么程度,他还是有考虑的。"(《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46页)这使 人想起中国一句老话:"睚眦必报。"也同毛泽东自己说的"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精神 是合拍的。另一条是刘少奇1968年2月11日按照中央办公厅政治部的"通令"所交出的书面 交代,其中11页上有一段涉及毛泽东的文字:"我以后又多次在毛主席家里(清水塘)开 会,我因不了解情况,有时问一问情况之外,根本无法发言。最后,总是按照毛主席的意见 办理。这就是说,湖南党内已经有了自己的领袖,自己的作风,而当时在上海党内还没有形 成这样的作风。"江青对这段文字作了批示:"第十一页上,他(指刘少奇)恶毒地攻击了 伟大领袖毛主席。主席从来是倾听旁人的意见的,从来不是'一言堂'。对于这个问题应批 倒批臭他。"陈伯达、姚文元、谢富治、吴法宪、叶群等也跟着批示,认为这是"反革命利 用交待历史情况进行攻击和放毒"(黄峥《刘少奇冤案始末》,85页~86页)。按刘少奇在 此是否有所伏笔,尚可研究,但江青等人对"一言堂"问题如此敏感,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这批自以为得毛"真传"的亲密学生深知这个问题是极为犯忌的。江青急不可待地出来掩饰 和辩白,露出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马脚。 大家可以看出,这些议论(这才叫"真话")归结为一点,只能有一个结论,这就是,长期 以来在最高领导者那里,已形成一套唯我独尊、专断独行的个人极权统治的思想与作风。简 言之,就是以帝王自居的帝王思想。--凡正直的史家,谁也不应回避这个现实的问题。 帝王思想不可能悬空存在,也不可能孤立存在,它必须有支托,有扶助。而起支托扶助作用 的,就是人们的忠君思想。过去大家嘲笑唐朝韩文公为忠君思想立言的两句话:"臣罪当诛 兮,天王圣明!"认为这是典型的奴隶思想或奴才思想。其实在帝王专制时代的社会里,这 种思想是普遍的合理的。但在社会主义时代的社会里,这种思想还在起作用,并冒充为共产 主义思想推行,就不能不说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某种"异化"。 《实录》记载了庐山会议两 个文件,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一个文件是陶铸8月5日写给黄克诚的信,劝说他站出来揭发批 斗彭德怀。信中写道:"德怀同志的错误已明若观火,你为何不断然站出来与之划清界线, 帮助德怀同志挖掘思想,切实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我以为这种帮助即使你与德怀同志友谊 决裂,也并不表示你对德怀同志'落井下石',而是'君子爱人以德',真正站在党的立场 上给他以同志式的帮助。你我都读过一点所谓古圣贤之书,一个人立身于世,不讲求操守是 很可悲的。尤其我们作为一个党员,对党的忠诚等于旧社会一个女人嫁了人一样,一定要' 从一而终',决不可'移情别恋',否则便不能称为'贞节'之妇。"(《实录》,257页 )《实录》作者紧接这封信后面,指出:"这种要有封建道德所要求于妇女贞节般的政治操 守,当时确是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心态!为保卫毛泽东主席、党中央,什么事不能做呢?"( 同 上)一个叹号,一个问号,表达了《实录》作者的惊讶与疑惑。其实,道理很简单:一个先 进的共产党人竟会拾起早为"五四"运动所唾弃否定了的专制社会的妇女贞节观,作为党性 要求,虽是咄咄怪事,但如果新社会的脑袋,装的仍是旧社会的忠君思想,就不足为奇了。 另一个文件是刘少奇于8月17日庐山会议结束之时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篇讲话的 最 重要的内容是进一步赞扬毛泽东。"(《实录》,352页。下引号内文字皆为《实录》352页 ~353页载)刘少奇说:"我想我是积极搞个人崇拜的。……七大以前我就宣传毛泽东同 志 的威信。党里面要有领袖,要有领袖就要有威信。……我想我是积极提高某些个人威信的, 我现在还要搞。……有人要反对毛泽东同志的'个人崇拜',我想是完全不正确的,实际上 是对党、对无产阶级事业、对人民事业的一种破坏活动。"紧接这篇讲话后,《实录》作者 也写了一段评论:"刘少奇的这篇讲话,自然不是他个人的意见,在当时是极具代表性的。 因此,也可以说,庐山会议这场惊心动魄的党内斗争,对提高毛泽东的个人威望,作出了一 次新的贡献。"其实,刘少奇这里为"个人崇拜"辩护,提高"个人威望",表述的也是一 种"天王圣明"的忠君思想,不过打的是"党的威信"、"无产阶级事业"、"人民事业" 等革命旗号,不像陶铸那样直接用专制社会的伦理贞操观来规范党性。刘陶所说所为,说穿 了也是"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实录》作者的评论,最后引两句杜牧的文章,为刘少奇 后来的遭遇,表示哀惜。陶铸后来的遭遇,何尝不是。这是古今忠臣(或功臣)难逃的结局 。关于庐山会议的经验教训,可写上好多条;但我想40年前弥漫于庐山上的那股散发浓烈 陈 腐味的帝王思想与忠君思想,恐是最应受到重视与考虑的问题。 余 论 为庐山会议写历史或回忆录的作者中,有两位作者的名字是不应忘记的。一位是这篇文章所 赖以成文的《庐山会议实录》作者李锐,他以大无畏的精神,董狐的史笔,为这段惊涛骇浪 的历史留下了真实的记录;并且毫不隐讳自己为取得毛泽东的信任,会议期间向毛写了陈情 书,涉及一些人的谈话,引起周小舟的误解,而认为是"终生恨事"(《实录》,178页) ,胸怀是坦荡真诚的。另一位也是庐山会议的参与者、《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作者 薄一波,他在书中以专章的篇幅,回顾了会议的过程,也是毫不掩饰地为自己顶不住一面倒 的批右气氛说些违心之语而深感内疚(《回顾》,869页)。这是勇者的表现。《回顾》载 ,上山前,薄与彭德怀同在湖南调查相遇,对调查所见有同感。彭"建议联名给中央发电报 反映"。薄说:"我们还是分别向中央反映好些。"(《回顾》,857页)薄大概知道联名 上书的后果,有所警惕。他本已准备了一篇一万多字的发言稿,讲了许多决策上的缺点错误 ,只因上山稍迟,风向已变,他已"全然没有这个胆量"如实发表自己的意见了,因而未曾 "曝光",总算过了关(《回顾》,869页)。不仅如此,薄一波还为李锐解围。8月10日, 李锐在小组批斗中受困。薄一波以工交组长身份出来说:"李锐的问题,由我们组织工交几 个部的同志来解决。"(《实录》,282页)随后,李与薄单独谈出想法,说交代检讨不能 再扯宽,以免牵累多人。薄同意,要李"先发制人",并在李写的检讨上,加了"真是物以 类聚,人以群分"一句,第二天小组会也就不开了(《实录》,285页~286页)。薄一波在 《回顾》中总结庐山会议进行党内斗争的几条经验教训,其中有一条是"不要'刮风'", 认为"随大流,跟'风'跑,'墙倒众人推',上面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是党内生活的" 一种不正当的现象"(《回顾》,881页)。从他挺身而出保李锐过关一事,可见他是做到 了的。李锐自己就慨叹:过去政治运动中,挨整的人过关之难(《实录》,269页~270页) 。政治运动中过关,不是件小事。凡经历过政治运动挨整的人,大概都有这个体会。这时若 有人稍予呵护,略加援手,对挨整者来说多么需要。可叹的是,像薄一波这样在历次政治运 动中具"仁心"的长者太少了,太少了。 当然,参加过庐山会议的,并参与会外漫谈发议论的,也有善写书善写文章者,他们是庐山 会 议的当事人,这几年也出版了各自的回忆录。有的忆及许多大事,独避而不忆庐山这场斗争 ;跳出三界外,不在是非中,真是明哲的智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有的则打扮为庐 山"反党集团"英雄,编造密室召对、犯颜直谏故事(查无对证),意在自炫,反为人笑。 这是庐山会议之外一二余波,不烦多说,识此备忘。                          2000年12月22日,于上海观景楼                                原载“东方文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清云 回复 悄悄话 蓑笠翁:

很抱歉。原来此文是钱先生写,您张贴的。
清云 回复 悄悄话 很喜欢读您的文章。但您说用“董狐的史笔”我不大同意,理由请见“清云专栏”
中陋文“董狐是良史吗?”(齐太史兄弟则是良史)祝
文安
登录后才可评论.